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

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9:12:23 | 移动端: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

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

常州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汇报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年1月1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我们高兴地迎来了省创建园林城市考核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首先,我代表中共常州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创建为抓手,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是新世纪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的工作方针。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201*年,我市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我市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来我市进行授牌颁奖。“三城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我市构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更高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按照贯彻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今年我市又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的新的奋斗目标。围绕创建园林城市,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突出重点,按照既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高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创建措施的落实,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形成了创建工作合力

创建园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环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力争“两个率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造福全市人民的“民心工程”。为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我市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入手,加强了对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领导,创建工作得到了全市上下的广泛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为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领导重视,建立了完善的创建工作机制

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打造绿色常州、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发了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意见,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园林城市指挥部。指挥部定期开展督查、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市人大、政协专题讨论园林绿化和“创园”工作,

对城乡绿化建设和“创园”工程进行视察。创建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创建工作目标,将创建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各级、各有关部门也都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建立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相互配合、密切协调的工作要求,组建了工作网络,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真抓实干。金坛、溧阳也同步开展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市形成了市区联动、市县同创、整体推进的园林城市创建格局。

(二)强化宣传,形成了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

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必须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为推动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创建工作。创建办开通了创建园林城市专题网站,定期编发创建工作简报,及时沟通创建工作信息;制作了大型公益广告,与市妇联、团市委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创建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更加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全民参与,强化了良好的创建工作基础

根据《常州市实施〈江苏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办法》,进一步加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外环路、通江大道、东方大道、园艺博览园、312国道、淹城森林公园以及城北污水厂等处辟建了义务植树基地,总面积超过100公顷,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逐年提高,市区每年都在80%以上。市四套班子及市纪委、军分区领导带头集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各辖市、区和各部门、乡镇也都定期开展有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未完成义务植树相应劳动量任务的单位均按规定缴纳了绿化费。全民义务植树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市绿化委员会、园林局先后组织开展了“百万人植百万树,我为绿色常州献真情行动周”和“树苗赠市民,共绿常州城”活动,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为动员更多的群众见缝插绿、消灭绿化死角创造了条件;群众认建、认养绿地活动在我市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许多单位和中、小学校都主动无偿承担了街头公共绿地的管养责任;许多社区退休老党员、老工人自发领养小区绿地,通过向全市发出“发挥余热作贡献,义务护绿为人民”倡议书,号召全市退休工人加入义务建绿护绿活动;各中、小学开展了“争当绿色卫士”、“爱我家乡这片森林”等主题教育和绿化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内外环境绿化义务劳动,植树纪念已成为成人仪式的重要程序,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绿化意识,取得了“树木”与“树人”的双丰收。

二、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通过创建,既要实现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的较大增加,又要全面提高城市绿化工作水平,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提高创建工

作水平,我市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科学指导。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市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城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成功经验,邀请有关专家来常对我市的创建工作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相关课题的研究,按照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文明的要求,精心组织《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编制、论证、公示等环节,目前,该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并正式批准实施。根据《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远期我市市域绿地系统将形成“一区三沿六林”的布局体系。一区,即“一个生态保护区”,指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溧金丘陵生态保护区;三沿,即沿江、沿河、沿路两侧建设绿色开敞空间和防护林带,构筑生态廊道,形成有机生态网络;六林,即“6个森林公园”,在沿太湖、长荡湖地区、清明山、芳茂山等地区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建设郊野森林公园,具体为竺山森林公园、湖森林公园、小黄山森林公园、横山森林公园、新芳桥森林公园。市区特别是重点规划区将全力打造“三圈六轴拥翡翠,青山碧水秀龙城”的生态城市,形成“三圈、六轴、九园、多点”的绿地布局模式。三圈,即三个滨水绿圈,外圈是沿德胜河、沪宁高速公路南侧人工河、横塘河、采菱港、新京杭大运河两侧建设防护绿地;中圈是沿老运河、关河两侧建设景观绿地;内圈是沿环城市河两侧建设景观绿地。六轴,指沿中环与外环之间六条主要的放射状水轴,即新藻江河、北塘河、龙游河、南运河、老运河常新路段、老运河常戚路段。九园指翠竹公园、东经120公园、世纪公园、白荡公园、五星公园、青枫公园、新闸公园、薛家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多点即清凉立交、中凉立交、凌家塘立交等多个景观节点。重点规划区绿地建设重点是实施“33122”工程,即在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保证居民出行300米左右有一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居民出行1000米左右有一处201*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每个城市组团至少规划1个20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全市的基调树种为广玉兰、香樟、桂花、银杏、垂柳以及月季和竹类,以达到“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季绿意葱茏”的城市绿化效果。

二是坚持拓展思路。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努力多渠道筹措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在充分发挥城建集团、交通产业集团等现有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又注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努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绿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绿化建设投融资体制。重视社会资金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作用,将地块开发与绿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研究新的“开发

带绿”的城市绿化建设模式;严格新建项目的配套绿化建设标准,在保证面积达标的基础上,也对绿化建设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研究制订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投资林业。进一步完善义务植树造绿的政策,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绿化达标、转让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多种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把创建工作向社区、向家庭延伸,在提高全社会园林城市创建意识的同时,丰富了创建活动的内涵。

三是坚持各项创建工作的有机结合。创建园林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市容卫生水平的提升也是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考核的情况下,围绕创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我市坚持将巩固“创卫”“创模”成果与创建园林城市、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开展水、气、声环境治理和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项创建工作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创建工作水平。

三、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城区山水资源缺乏,创建园林城市有比较大的难度。今年以来,我市以园林绿化重点工程为重点,以道路景观绿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城市建绿、增绿工程,目前,创建区绿地率达到了32.66%,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7.56%,人均公共绿地7.5平方米;全市主次干道基本形成林荫路系统,江、河、湖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居住小区、单位绿化加快发展,全市现有省级及市级园林式单位93个,园林式居住区60个;现有绿化达标单位800多个,其中市区绿化达标单位355个,达标居住区103个;建成生产绿地面积196公顷,占创建区面积的2.1%左右;城市公园、广场、风景区建设充分体现“绿化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突出植物造景,注重增绿美化;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划定了各类绿地的绿线。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一)大力实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

努力克服城市建设中土地、资金、拆迁等诸多矛盾,千方百计攻重点、化难点、解热点,近年来先后建成了五星公园、翠竹公园、淹城森林公园一期,实施了人民公园、兰园、芦墅公园敞开扩建和文化宫广场改造、东坡公园扩建工程,建成了朝阳桥匝道、桃园路滨河、体育广场、东方广场、青果巷滨河、关河滨河、南市河滨河西瀛里段以及新城、青山、怀德等一批城市景观绿地,实施了龙江路、长江路、青洋路、东方大道、勤业西路两侧林带建设工程,今年新开工建设的青枫公园一期、荆川公园敞开扩建、武进东花园、勤业桥绿地、广化桥绿地、政成桥绿地等重点绿化工程有望于年内基本建成,关河西新桥绿

地的拆迁工作正抓紧进行。重点绿化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城市绿化面积的逐年大幅度增长。

(二)突出增绿美化,加快道路景观绿化步伐

通过努力,我市建成区总长151.7公里206条主、次干道的道路绿地达标率已达75%,已建成延陵路、晋陵北路、常武路、汉江路等园林景观路6条,红梅路、常戚路、黄山路、城北干道、常新路等20余条林荫路,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初具雏形。在道路绿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尤其是注重了绿化品位的提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目前,市区道路常用的行道树品种有20种左右,其它植物近百种,并且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慢长树、乔木与灌木、地被的比例,近年来还加强了对市树广玉兰、市花月季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实现了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三)深入开展单位和居住区绿化达标活动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单位庭院绿化达标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强化了广大群众对城市绿化工作的认识,营造了强有力的舆论环境,使“爱绿、护绿、种绿”深入人心。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制度,在审批新用地规划的同时,坚持以省定单位庭院绿化标准为依据,严格控制绿地率,并在项目会审阶段,报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实行绿化一票否决制,确保绿化配套用地。坚持对单位庭院绿化实行有效监控,开展每年一度的绿化达标单位评比,对原绿化达标单位进行年检年审,检查合格的颁发奖牌并通报表彰,对检查不合格的,给予“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为进一步抓好单位绿化,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我市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积极实施拆墙透绿改造,内外绿化、立体绿化相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居住区绿化从“见缝插绿,还债补缺”发展到目前的规划先行、求新求美,在优化布局形式、提高园林艺术档次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市居住区绿地面积已达414公顷,在城市绿地面积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居住区绿地占城市绿地面积的比例已达20%。茵花苑、润德半岛、怀德苑、天安新城市花园、御花苑等12个小区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式小区。

(四)结合环境整治,大力增绿添绿

结合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两年来,对92家单位总长8000多米的实体围墙实施了“破墙透绿”整治,通过改实体围墙为透景式围墙,同步实施围墙内外绿化的补种,在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同时,也使绿地面积得到了有效增加。特别是一部分内部绿化条件较好的单位实施了围墙退后建设,原沿街的单位内部绿地转化为城市公共绿地,绿地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分发挥。结合环境保护三年实施纲要的实施,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污染企业的搬迁,既减少了中心城区的环境污染,又为中心城区的绿化建设拓展了空间。通过城郊结合部及中心城区“馅心村”的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些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或荒废

用地被改建为公共小游园,既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又增加了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在对37个总计470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实施综合整治的过程中,74万多平方米的老住宅小区绿地的绿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五)加强绿色资源保护,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注意加强对市政建设、“退二进三”土地收购储备等项目中绿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了面积达200多亩的集全民义务植树、绿色资源保护和园林科技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绿色资源基地,分别建设了三八林、青年林、国防林、同心林等纪念林地,并建立了相应的认建认养、冠名捐赠等工作机制,实现了对城市绿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理顺绿化管理体系,积极推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新模式,逐步形成市、区、街齐抓共管的绿化管养新体制,加强绿化管养市场主体的培育与规范,积极推进绿化管养招投标,不断完善市场化的绿化管养机制,绿化管养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坚持每月一次的绿化管养通报制度,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养护考核标准和程序。制订出台了《常州市公园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全市公园绿地的管理力度。强化园林绿化监察执法工作,加强对城市建设中移植树木的跟踪管理,坚决遏制乱砍滥伐树木等毁绿占绿现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实行有奖举报违法占绿毁绿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监督。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对照园林城市创建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次考核,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发现问题、排找差距的机会,我们一定认真按照何省长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要求,逐条整改、逐一落实,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力度,为早日实现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作出更大的努力。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扩展阅读:园林城市工作汇报定稿

宜都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情况汇报

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庄光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代表宜都市人民政府、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热烈欢迎国家园林城市考察组来我市进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下面向大家汇报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情况。

宜都市原名宜都县,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万里长江和八百里清江在此相融汇合,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的美誉。全市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4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总人口39.3万。20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6亿元,区域性财政收入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009元。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居全省第一位,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第17位,并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绿化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竞赛中位居县市组第一名。201*年,我市“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国家园林城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和进军中部10强、迈向全国百强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城市美化与城市绿化并重、加快建设与勤

1

俭节约并重、城区建设与城乡统筹并重,高起点、高标准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城市,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截至20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6%,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87.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42.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08.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23%、35.20%和11.08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我们的作法是:

一、生态优先,勾画城市绿色生态系统蓝图

按照加快建设“生态宜都”的指导思想,我们适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了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水系、道路系统相统筹,现有自然绿地系统与未来发展的园林绿地相统筹的“三统筹”原则,编制了《宜都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宜都市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宜都市园林绿化系统专项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以市域生态资源为基础,不仅着重突出宜都历史悠久、名胜众多、人杰地灵的浓厚文化底蕴,而且综合考虑宜都山体围合、水系发达的环境风貌、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还赋予宜都大开放、大开发、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描绘出宜都“三山环抱,绿荫满城,两江伴流,景色宜人”的崭新形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对市区公园绿地、主次干道及新建小区的绿化规划设计,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修改,力求出精品。对于老城区和新区绿化的规划设计,注重讲究城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互交融,力求既能体现特色鲜明的新城风格,又能彰显生态自然、古朴雅致

2

的古城魅力。目前整个市区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城园相融,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二、以人为本,构筑自然和谐的园林绿化体系

我们紧紧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断加快我市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大绿化为基础、以公共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地为点缀,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1、突出“点”的开放,加快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中心区按照居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和街头游园,在各个社区街道建设小型公园绿地。同时坚决避免绿化与市民争夺休闲空间,努力做到“绿地增加了,市民的休闲空间不能少;环境提升了,市民的休闲质量不能低”。近几年来,新建扩建了文峰公园、滨江公园、红春公园、湖心公园等公园绿地6个,人民广场、陆逊广场、清江园、杨守敬园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园和街头绿地21处,并在各生活小区、公园又新增了一部分体育健身娱乐设备,为市民提供了广阔、便捷的休闲空间。

2、注重“线”的流畅,编织道路绿化网络。按照构筑贯通城乡、覆盖全市的生态廊道的要求,坚持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注重植物品种造型、色彩搭配,力求一街一景致、一路一特色。累计投资4000万元,建成绿色通道210公里。其中,绿化城区主次干道14条,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82%,道路绿化总面积48.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23%,形成了以园林大道、体育路等绿化样板街为代表,以香樟、广玉兰、法国梧桐、桂花、白玉兰、栾树为骨干

3

树种,以红叶李、红继木、丰花月季、紫薇、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龙柏等灌木为点缀,以麦冬、红花草、白三叶等地被植物为衬托,以生物量丰富为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

3、力求“面”的完整,营造绿色宜居家园。坚持“楼房建到哪里,绿化配套到哪里”,大力推进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全面开展了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绿化美化合格单位”活动,突出绿量和乔灌花草适宜结合,大量推广以藤本植物为重点的屋顶、墙面等立体绿化。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名都花园、世纪花园等一批风格迥异、舒适宜人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到201*年底,已建成园林式单位和小区63个。

4、体现“量”的丰富,建造多样化植物景观。坚持乔木、灌木、花草合理搭配,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着眼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广泛栽植香樟、栾树、广玉兰、雪松、杜英、棕榈、桂花、合欢、银杏等高大乔木,林下植杜鹃、红继木、冬青、迎春、月季、紫薇、桅子、丁香、中华文母、大叶黄杨、兰天竹等小乔木和灌木,再植鸢尾、万年青、吉祥草、麦冬、红花草、白三叶、高羊茅等地被植物,形成梯次分布、错落有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整个城市四季花繁叶茂、绿草如荫,常年生机盎然。到目前为止,各类常用园林植物已达273种,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景观目标。

三、突出内涵,彰显城市地域特色风貌

在园林绿化建设上,坚持“水为城之源,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的理念,致力将宜都建成一座山水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一流的山水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和人文之

4

城。

1、“显山”,体现城市的“大气”。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设风景林和生态林地,利用三面环山的地理优势,保持山体原有林被,补植其它季相的乡土树种,建设简易步道,设标识标牌,不仅满足人们对乡野去处的需求,而且实现了城乡景观一体。将城郊的宋山、龙山纳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宋山公园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

2、“秀水”,体现城市的“灵气”。相继实施了长江、清江“堤岸整治工程”,高起点设计和实施了“滨江景观工程”。利用有利地形和“滚滚长江水,悠悠清江波,两江汇合处,二水分清浊”的奇特景观,在清江与长江交汇处建成了1500米长、占地4.1公顷的滨江公园,形成了美丽的滨江绿化带,占地18.6公顷,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清江公园,将于年内建成正式对市民开放。清江一桥至二桥间,以岸线整治和绿化为主的景观工程也已正式启动。

3、“彰文”,体现城市的内涵。宜都自古人杰地灵。三国名将陆逊曾在此屯兵筑城,写下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丽篇章;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自幼苦读,远涉重洋,留下无数瑰宝,流传百世;陆城“三杆笔”,传说百年,小有名气;青林寺村被授予“中国谜语村”。这些都成宜都创建园林城市中传承历史、保护景观、挖掘特色中不可多得的文化依托。在规划保护的基础上,扩建了占地300亩的文峰公园,新建了盆景园、动物园、荷花池等景点18处。整体搬迁2家企业,建设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陆逊广场,为滨江古城凭添几多历史文化韵味。在城区黄金地段整体拆迁一家制药厂和一个加油站,新建了人民广场。同时,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市政府颁发了《宜都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并每年拨专款用于古树

5

名木保护。组织专门人员对城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鉴定定级、登记挂牌、设立标志、拍照建档和专人定期检查、养护。目前,得到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01株,主要树种有银杏、桂花、香樟等。

四、倡导节约,探索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新模式

我们坚持把园林城市创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结合,突出节水、节地、节财,加快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1、注重节约用地。一是在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有绿化用地的利用率。全市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空间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空间地域开展绿化美化,增加了绿化面积、绿化总量,但实际占用土地量却没有增加,避免了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二是充分利用城市中零散空间布点增绿,对那些没有得到绿化的背街小巷、楼前屋后等边角地带能栽树的栽树,能种花的种花,不浪费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三是加大对城市中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的保护力度,有效保护自然野生植物群落,保持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面貌和植物物种。位于城区中心的文峰公园,原为一自然山体,我们在基本保留其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进行了保护性建设,保留原有水面,将沟冲作简单排水处理后建成荷塘,将农户原有桔园、竹林、茶园或保留、或扩大种植面积,原有乔灌草完整的自然生态如今还能见到全貌。位于城市近郊的龙山公园,我们在原有的自然林地基础上修建了主干道和部分游步道,增添了指示标志及小型公共设施,使其成为一处开放式的公园绿地,既满足了城市功能,又使森林生态得到了保护。

2、注重节省投资。一是杜绝高价设计。在规划设计中,我们

6

对洋设计和仿洋设计采取谨慎态度,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广泛征求高水平专家意见,反复论证的方法,力求高水平与低支出的最佳结合。二是杜绝高价买绿。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本地优势植物品种、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植物材料。在城市道路绿化中,选择大量香樟、栾树、桂花等乡土乔木作为行道树主要树种,在公共绿地建设中,坚持以乡土植物造景,乔灌花草结合,外来植物品种只是做零星点缀和搭配,大大降低了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的高额成本,避免了高投入、低回报、高价绿、高成本养绿问题的发生,降低了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养护管理成本。目前我市108公顷公共绿地年绿化养护费用仅80万元,每平方米仅需0.74元。

3、注重节约用水。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从绿地规划设计到绿化植物的选择到植物种类的种植搭配等各个方面、环节都把节水问题放在重要位。一是大力提高乔木的使用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用苗,限制草坪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草坪特别是常绿草坪的使用量。城区14条主次干道的隔离带及人行道上都大量种植了乔木,近50万平方米的道路面积中,没有铺设一平方米的常绿草坪,绿化覆盖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园林大道的绿化覆盖率在夏季甚至超过了70%,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树大荫浓的行道树香樟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姓树。城区整个道路绿化除遇特别干旱年份外,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在乔灌草搭配和谐的生态环境下,均能安然度夏。二是积极推行雨洪截留、管道喷灌技术。我们在人民广场、湖心公园等可以使用喷灌技术的绿地预设管道,安装自动喷灌设备,改变过去靠人工浇灌、漫灌的原

7

始作业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人为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在文峰公园建设中,我们充分考虑雨洪水利用,在山顶修建小型人工湖集雨水,在山腰小型水面集山洪,基本满足了全园的灌溉需要。

五、统筹兼顾,构建城乡一体的大绿化格局

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宜都小城市实际,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向小城镇和中心村及居民点延伸,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大绿化格局。

1、城区园林绿化与城市大环境绿化相结合。发挥滨江、拥山抱水的资源环境优势,加强山体保护、水体修复和园林绿化,着力打造水环境、绿特色,培育城市个性魅力。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城市周边龙山、宋山两大绿色屏障和清江天龙湾、清水湾等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公共绿地,形成了极具宜都地方风格的滨江山水园林景群,城市近郊森林面积达400公顷。以长江、清江、渔洋河、幸福渠、乡村道路为重点,栽植水杉、白杨等高大乔木,林下植地被护坡植物,完善城市防护林,实施生态护坡。目前,城市周边各种不同风格的防护林带达到40公顷。

2、城区园林绿化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我们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来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园区生态化建设步伐。近几年来,我们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以支柱产业为重点,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在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生态、环保型的文化旅游项目,先后建设了守敬书院、欢乐水城、青林寺谜语村,投资20亿元的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将规划区内的自然山体完整保留,并进行保护性绿化,使之

8

形成工业区的绿色核心。同时,要求工厂建设,必须配套搞好适度绿化,做到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验收。

3、城区园林绿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因村制宜,走先绿化后美化的路子,兼顾“生态、景观、人本、经济”的原则,以“五改五通”为重点,并结合退耕还林、天保林项目建设,在全市开展了“优美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把农村道路两侧、河道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等能绿化的都绿起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对主要交通沿线村庄采用高大速生树种遮掩;对道路节点、乡镇政府驻地实施精细绿化,松石造景,花草结合,乔灌木搭配。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林、生态林,目前全市农民人平达到了1亩高效经济林,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塑造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六、强化保障,顺利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我们从组织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健全管理机构。理顺了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将园林管理处升格为园林管理局,落实了人员编制和经费。增设园林绿化公益岗位,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择优录用,充实园林管养队伍。为园林工人办理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并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其工资待遇处于全省同类人员较高水平,确保了园林管养队伍的稳定。

2、坚持多元投入。近三年,全市累计筹资5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其中财政性投入9700万元(201*年2800万元,201*

9

年3000万元,201*年3900万元)。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又注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努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实行“开发带绿”,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公共绿地建设项目捆绑运作,地方政府收益部分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如名都花园小区在建设的同时修建了6万平方米的湖心公园。鼓励企业投入,采取转让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共建。东阳光、湖北宜化、华新水泥投资近5000万元,参与了清江公园、丹阳公园等滨江景观建设。采用BOT模式,引进江苏威德公司兴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吸引社会投入,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城区单位对门前街头绿地进行认养,全市共青团员捐款近百万元建设了20公顷的“共青林”。

3、强化依法治绿。我们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宜都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宜都市城市管理办法》和《宜都市城市绿线规划管制办法》,使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及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要求所有的基建项目必须保证城管规划的绿化面积,建设单位在规划方案报批前,须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在报批建设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同时报批附属绿化工程审批手续。凡绿化面积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办,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达到标准的,须足额缴纳异地绿化补偿费。园林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队伍施工,接受绿化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对城区义务植树绿化费的收缴,明确规定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取后用于城市绿化。制定了《宜都市绿化养护治理实施细则》和街道绿化及公园绿化“四无一好”(无垃圾、

10

无杂草、无病虫、无损坏、修剪好)的养护标准,并层层签订了“包路段、包责任、包奖惩”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岗、定人、定标准,把保护、养护工作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

4、引导全民参与。人民群众是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主力军。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市民自觉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每年对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和“门前五包”管理员开展一次专业培训,每年3月12日前夕召开一次全市绿化工作会,要求参加义务植树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包栽、包管、包活。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市花市树评选活动,通过市民广泛参与,认真评选及专家评定,报经市人大批准确定的“紫薇”、“香樟”为本市市花、市树。为适应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日益增加的苗木供应需要,全市建设了占地37.8公顷的苗圃基地,苗圃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3.44%,基本上实现了苗木自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取得了明显成效,期盼能得到你们的肯定。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城市景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1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常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8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