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9:58:10 | 移动端: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北大新闻网于201*年1月1日正式推出,是由北大党委宣传部、北大新闻中心主管的以网络为载体,发布北大新闻的校园权威信息机构。

新闻网开办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关心支持下,新闻网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新闻“攻势”,其视点触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探索网络新闻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在宣传北大的改革与发展,树立北大的良好社会形象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突出表现在对我校各项重大活动的及时全面报道上,包括:北大新当选的两院院士、“211”工程验收、学习“三个代表”、师德建设、、北大“开放日”招生宣传、北大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首届北大文科论坛等等。

从反响看,新闻网的报道不仅在校园内获得师生好评,更为社会各界了解北大开辟

了一扇窗口,同时也为国内各大媒体宣传北大提供了第一手素材。这从浏览次数上可以得到验证。5月31日,新闻网开始统计点击率,截止201*年12月31日,总浏览次数达到了353

812次,日均浏览次数达1646次。如果扣除暑假期间(7月1日~9月3日)特殊情况,日均

浏览次数为1791次。其中,单日浏览次数超过3000次的有5次,最高为3636次(12月14日)

,超过201*次的有51次。

一、新闻网情况概述

1、创建背景网络时代对宣传工作的新要求。在新闻网诞生以前,北大校内新闻媒体有2家:校报和广播电视台。在网络成为第四媒体之后,这些传统媒体遇到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时效性、全面性和便捷性方面。毫无疑问,如果不随着形势而探索新的宣传工作途径,必将影响到北大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网在北大顺应网络时代宣传工作新特点的进程中应运而生,从而使北大的宣传工作架构更加完备,效率也不断提高。

2、内容架构紧扣北大学术脉搏。学术是北大的灵魂,一百年来,无论国内外时局如何,北大始终高举学术的旗帜,从早期的“教育救国”到现在的“科教兴国”,北大为中华民族从落后到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当前这个以科技为先导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高等学府,北大理应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基于此,在依靠专家学者努力基础上,宣传工作更要有所作为,及时总结报道我校科研动态和成果,介绍学校的相关政策,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北大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

3、重点栏目学术新闻、北大学人、媒体北大、思想理论、产业新闻、教育视点、信息预告、校园文化等。“学术新闻”全面报道北大学术最新成果、科研进展、学术会议、学科建设;“北大学人”集中展示各学科带头人的成就与风采,关注有潜力的学术新人;“媒体北大”多方转引国内各大媒体对北大的宣传、报道,为学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思想理论”深入报道北大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为师生提供理论学习、交流的平台;“产业新闻”综合介绍北大校办创业进展与成就,让校内外了解北大在另一条战线上的辉煌;“教育视点”大量编发国内教育界和兄弟院校工作信息,为北大提供一个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的窗口;“信息预告”及时发布校园内最新的各种讲座、活动安排,尽可能满足师生们的信息需求;“校园文化”则让校内外各界纵览北大丰富的校园生活,涉及文化节、文体比赛、社团活动等等。

4、目标定位“一流大学的一流媒体”。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发布北大新闻的权威信息机构、外界了解认识北大的窗口和北大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新闻网将以建设一流水平的校园媒体为己任,通过大量一手、全面、迅速、深入的新闻报道,紧密配合学校各项工作地开展,把一个立体的、生机勃勃的北大展示在世人面前,达到树立形象、鼓舞士气、丰富生活、促进工作的目的。

5、人员状况精干高效的采编队伍。由于新闻网创办时间短,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也由于学校现有条件的限制,目前,新闻网专职负责人员只有1人(主编),其他人员都是学生兼职(其中,学生编辑3人,学生记者20人)。但是,新闻网并没有因此而束缚自己的发展,而是因势利导,由主编统筹安排,一方面,积极与各院系和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取得有效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成学术、人物、讲座、文体和评论等各组,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总的来说,现有的这只采编队伍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二、201*年工作业绩

在201*年里,新闻网在坚持日常的新闻报道基础上,整理编发了大量的各方面信息,还先后专门集中力量报道了学校各种重要活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

1、年度发稿总量。

中文版共计有4380篇,日均发稿12篇。其中,“综合新闻”949篇,“学术新闻”373篇,“北大学人”91篇,“媒体北大”1076篇,“教育视点”1284篇,“思想理论”94篇,“校园文化”167篇,“产业新闻”68篇,“信息预告”264篇,“学生论坛”14篇。此外,主要面向国外读者的新闻网英文版201*年也发稿总量达269篇,总浏览次数为25928次,日均浏

览量为71次。其中“热点新闻”(hotnews)122篇,“学术聚焦”(academicfocus)82篇,“校园生活”(campuslife)65篇。总之,新闻网发布信息容量之大,在国内各高效媒体中可以说是名列前茅。

2、年终总结报道。

201*年是北大的丰收年,校内外各界均热切希望对201*年的北大有个总体把握和认知,鉴于此,新闻网在201*年底组织了一系列的各种热点回顾和年终盘点。一方面是十大新闻评选,主要有:“北京大学201*年度十大新闻”、“北京大学201*年度重要学术成果展示”、“北京大学201*年度十大学生新闻”;另一方面是北大各种成果、奖励和排名,如“中国高校论文被收录SCI数量”、“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高教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经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近年来我校媒体最为系统、全面、客观的总结报道,引起了校内师生强烈的反响,很多同学自发地把相关内容往北大BBS等处转载,很多人也乐于把其当作检阅北大成果的一项标尺。同时,一些校外知名媒体也对此非常关注,有些单位还以此为切入点对北大进行年终盘点。

3、编辑《北大信息周刊》。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缺乏一份运作周期短,又能全面报道北大动态的刊物。为此,受宣传部和新闻中心委托,《周刊》于201*年10月12日正式创刊,每周一期,由新闻网全面

负责编辑,主要送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阅览。《周刊》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媒体北大”、“言论参考”、“兄弟院校”、“教育视点”和“新闻动态”。到年底,《

周刊》已出版12期,每期内容都异常充实,而且都为最新报道,在发挥新闻网的时效优势同

时,也较好地弥补了网络的劣势所在。目前,《周刊》作为校园刊物“新宠”,在校内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

4、校园影响。

新闻网以校内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闻网的各项工作都充分

考虑到了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因此,尽管比起校报、新青年、北大BBS等“老牌”媒体,新闻网只是一个新生儿,没什么基础,但还是在短短的一年内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厚爱。这主要表现在:一、新闻网浏览次数上,这有详细数字证明;二、新闻网发表文章被其它媒体转载的“数量与比例”都很明显,这种“转载率”说明,在校园新闻方面,新闻网业已被公认“值得信赖”的品牌;三、校内众多部门、各学生社团等都愿意向新闻网供稿或邀请记者前去采访。

5、对外宣传。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大学,北大的各种活动常常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新闻网则为

他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北大动态的窗口。新闻网的形式结构、栏目设置,特别是其充实的内容为校外媒体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大大方便了他们对北大的宣传报道。从实践看,新闻网的这种服务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前者指新闻网提供线索、素材,或接受外界各种咨询(主要是打电话至新闻网办公室);后者是新闻网推荐的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中国社科院院报等报刊先后发表新闻网记者文章。由此可见,新闻网在北大对外宣传上可以说是是不辱使命。

三、新闻网在学校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对于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来说,网络是个新事物,而刚刚诞生一年的新闻网更是个新事物。因此,新闻网在北大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的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发挥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也就是说,新闻网该给自身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报道北大动态,展示北大最新成就。

现在的北大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变化,也就是每天都有新闻。北大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可以从每天的动态信息中得到反映。而作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府,北大这所综合大学里每天的新闻实在太多了,由于条件限制,新闻网也不能对此面面俱到。但有一点,新闻网一直确信,我们的工作越仔细、越全面、越到位,包括北大师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北大认识就会越全面、越深入、越客观。因此,新闻网将以此为首要任务,努力塑造一个“最新的”北大。

2、着力打造新闻精品,树立北大一流形象。

一流的大学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一流,不能在某一方面落后于人。从这个角度讲,

新闻网、校报、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的工作表现也就成了衡量北大宣传战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尺”,为此,新闻网要在新闻业务上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更要确保质量,还要敢于

走出校园,向校外专业媒体看齐,着力打造新闻精品,用更高的标准来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以树立北大宣传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一流形象,从而实现以实际行动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贡献的宗旨。

3、加强校方与师生沟通,配合学校工作大局。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易于交流等特点,新闻网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校方和师

生“中间人”的角色,为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渠道。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的一些决策和重大活动,可以通过新闻网较快地传达下去,同时,也为其最终的贯彻实施创造了较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新闻网通过记者的采访活动,可以搜集到大师生的真实信息,既有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又能把握住基层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从而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当然,在这方面,新闻网做的还不够,为此,在201*年,我们准备增设“校务公告”、“网上调查”等栏目,有针对性地发挥新闻网的功能和优势。

4、发挥网络新闻优势,提高宣传工作效率。

宣传工作讲究的就是要在有关地群体间快速、准确地传达各种信息,因此,在当今

这个信息社会里,宣传工作需要更多地以网络为载体,这业已为国内外新闻界的实践所证明,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媒体能更好地满足宣传工作的要求,这是由网络本身特性决定的。作为北大官方网站,作为北大宣传工作的喉舌,新闻网明确自己的定位,尽力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坚持宣传工作的原则性立场和一定的理论高度,也追求生动活泼的艺术性和说服人的技巧及灵活性,从而较好地达到既定的要求和目标。在这方面,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北大纪念建党80周年、学习“三个代表”以及把握舆论导向等多个问题上得到了学校的肯定。

5、加深师生了解北大,增强责任心与自豪感。北大是北大人的北大,只有让师生们对北大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有更全面的了解,

才能有利于其明确肩上的重任,同理,只有对北大所取得成就更深入地认知,才能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信心和自豪感。一年来,新闻网全力报道了北大新当选两院院士、“211工程”进展情况、北大文科论坛等众多“正面”新闻,对维护北大形象,扭转社会对北大文理科“偏见”问题等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我们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因为北大在某方面不如人就回避过去,大量编发了清华等其它高校建设情况,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推动北大师生“自我否定”,“自我加压”,不盲目自大,增强“危机意识”,以化压力为动力,加速北大的进步。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成才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一所大学精神面貌的“镜子”。新闻网

非常注意这一点,也一直把塑造一种昂扬上进的、丰富多彩的、高品味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具有鲜明青春气息的北大校园文化为工作重点,目的就是要达到既增强北大学生投身建设高雅

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外界通过新闻网这面“镜子”对北大校园文化有深入的体会。我们相信,这项工作长期坚持的结果,将会是形成一个从校内到校外,尊重知识,鼓励创新,保持传统,追求真善美,格调高雅的大环境,从而为师生们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本着这项宗旨,新闻网一方面对爱心社、戏剧社、五四文学社等传统社团“格外关注”;另一方面还重点“发掘”了学生科技协会、研究生学术促进会等社团新生儿。此外,新闻网还对“挑战杯”竞赛、学生创业大赛、01级新生联欢晚会等活动作了专题报道。

7、提供校园活动信息,服务师生工作学习。

作为校园媒体,学校的各项活动是新闻网工作的立足点,从另一个角度讲,把这些

活动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广大师生也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如何尽可能高效率的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也就成了这一年来新闻网始终思考的一项课题,从最简单的“讲座预告”,到一句话形式的“信息速递”,到按时间排序的“活动预告”,直到现在的集学校工作安排、讲座、报告会、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于一体的“信息预告”,新闻网把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当作衡量自己成绩和是否受师生欢迎的一个“坐标”。现在,新闻网每天信息的更新量不低于6条。不过,由于部分院系和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角度不尽一致,新闻网的信息来源受到了一定程度地限制,对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协调和沟通。今后,新闻网将把“信息预告”作为一个“经典品牌”来“经营运作”,以适应新的形式和师生们新的要求。

四、201*年度工作设想

1、重大活动专题2、教学科研专题3、毕业生宣传4、招生工作宣传5、思想理论宣传6、校园活动信息7、校园文化专题8、日常新闻报道

扩展阅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简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简介

简历:

肖东发

1949年11月出生于沈阳市。

197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评为副教授。1992年评为教授。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读在职研究生,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1-1995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

1994年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际名人辞典》。社会兼职

1995年被新闻出版署聘为出版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同年被英国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

201*年至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1.自1991年,被中国年鉴研究会聘为特约研究员、1996年任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3.中国编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4.《北京大学年鉴》学术顾问。研究领域:

2.出版印刷史;3.参考工具书;4.年鉴学;

1.中国图书史;5.出版经营管理等

博士招生方向:出版管理

简历:

杨伯溆

1991-1998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UniversityofToronto),Ph.D.1987-1989加拿大温莎大学传播学系(UniversityofWindsor),M.A.1976-1980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毕业

杨伯溆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杨伯溆的学术训练始于电视类电子技术。但在后来的出国深造过程中,渐渐忘记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作为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分别研修传播学和社会学十余年。这期间以社会变迁、变革和媒介的作用为主线,曾先后主攻发展传播学、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和社会网络研究。这些社会科学类系统的训练使他知道了该如何问相关学术问题、如何欣赏有意义的问题和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从他归国后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他一直还在回答他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萌发的一些问题。杨伯溆在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曾以助教的身份为该系的本科生授课和答疑。长时间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实践使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和问“好问题”的意义及力量。

杨伯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供职于中央电视台(1980-1985)。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经历又使他有机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TheUniversityofMichigan)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长期进修电视技术(1985-1987)。他目前依然关注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研究领域:

杨伯溆的研究领域聚焦于全球化与传播、新媒体传播与创意产业、新媒体传播与社会、新媒介理论等。他目前感兴趣的具体研究方向或题目包括:费文化)之间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1.新媒体传播在跨国公司,制度(例如国家和家庭),社会结构(例如社会网络)和意识形态(例如消

2.新媒介与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这涉及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对“信任”、“网络化的个人主义”,“生人”、“熟人”,“社会空间”等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探索和研究。

3.创意产业与新媒介。这侧重于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和新媒体传播之间关系的研究。“公民权(Citizenship)”,“公共空间”,“公共领域”,“舆论领袖”及公共关系等的研究。博士招生方向: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全球化与传播

4.新媒介与公共舆论。这涉及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关于“行动者(AgentorActor)”,“公民德行(Civility)”,

简历:

程曼丽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留校任教至201*年7月;

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9年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1995年在职读博,1998年获博士学位;201*年9月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华文

兼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

世界新闻传播史海外华文传媒

公共关系

国际传播国际传播

博士招生方向:世界新闻传播史

简历:

谢新洲

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二级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竞争情报和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竞争情报与创新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招生方向:媒体经营管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简历:

陈刚

1983至1990年,哲学学士学位,美学专业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至1995年,北京旅游学院任教;

1995年至1998年,美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

1997年至201*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广告学专业任教201*年至201*年,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究》等课程。

担任院长助理,广告学系主任,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主要讲授《广告学概论》、《广告学基础理论研

201*年3月至今,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主要社会任职:

《广告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顾问,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告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主协会专家组成员,曾担任中国电信、中国人寿、中央电视台、新浪、南方传媒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和媒体顾问。

1.广告学;

研究领域:3.品牌传播研究;品牌传播

2.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

博士招生方向:广告理论与实务

简历:

陆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1999年),中国第一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201*年),先后任蚌埠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主任编辑(1986-1999年)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201*年起);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新闻与传播》杂志主编;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协作体顾问。

1998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等方面的论文180多篇,曾获全国电视论文评比金鹰奖一等奖、星光奖二等奖,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

主要著作:

者(201*年)。

1.专著《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999,新华出版社);

2.专著《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1*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专著《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专著《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201*3,人民出版社);6.主编《解析中国民营电视》(201*5,复旦大学出版社);7.主编《世界文化产业丛书》(201*4,外研社);

4.专著《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201*7,上海交大出版社);

8.主编《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1*1新华出版社);

10.编著《当代讽刺小品精粹》(19935,江苏文艺出版社)。主要电视作品(策划、编导兼撰稿):1.专题片《未来之星》(1994)2.10集专题片《中外公关案例精选》(1995)3.系列纪录片《西藏人家》(201*)4.系列专题片《西藏节日集锦》(201*)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产业、新媒体和节庆文化产业博士招生方向:广播电视产业研究节庆传播研究刘德寰简历:

9.译著《美国广播电视产业》(201*8,清华大学出版社);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德寰,男,1966年出生,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全国市场研究协会会长(中国信息协会调查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研究与应用》(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

研究领域:

2.传播学研究方法;3.互联网研究方法;4.市场调查;5.媒体研究

1.市场与媒介分析博士招生方向:市场与媒介分析传播学研究方法

师曾志

简历:

在北京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留校任教至今主要担任编辑出版概论、期刊研究导论、新闻编辑、公共关系、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研究、编辑出版学、公关关系、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报刊上发表文章近60篇,其中多数为核心刊物。

主要研究成果:出版《现代出版学》、《网络电子期刊质量控制研究》等专著,在《北京大学学报》等

曾在新西兰、泰国、新加坡、韩国、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家访学、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博士招生方向: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招生说明:

1.每年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见每年北大研究生院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2.对博士生考生不提供参考书目,不提供往届试题。

院系网站链接:

研究生办公室电话:010-62758122

系所名称招生总数系所说明新闻与传播学院9复试权重为40%。不提供参考书目、材料和往年试题。招生专业:传播学(050302)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①英语②传播学③出版史与出版管理①英语②传播学③全球化与传播备注01.出版管理02.全球化与传播03.新媒体传播与社会04.国际传播05.世界新闻传播史06.媒体经营管理07.新媒体与网络传播08.广告理论与实务09.品牌传播10.广播电视产业研究11.节庆传播研究12.市场与媒介分析13.传播学研究方法14.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①英语②传播学③新媒体传播与社会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国际传播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世界新闻传播史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媒体经营管理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广告理论与实务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品牌传播①英语、俄语、日语、法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广播电视产业研究①英语、俄语、日语、法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节庆传播研究①英语、俄语、日语、法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市场与媒介分析①英语、俄语、日语、法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传播学研究方法①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门②传播学③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8662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