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生活教学计划
高一《经济生活》教学计划
高一思想政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政方针政策及其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建设成就,肩负着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志向。
一、学情:
学生基础知识差别大,总体水平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限,缺乏学科学习兴趣这学期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通过政治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参与有关经济生活和利用所学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在全书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下具体能力: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3、把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及时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和学习观,产生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会妨碍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给学生造成终身危害。因此,高一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排除各种障碍,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的有效途径。、因势利导,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创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把教给学生探明事理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三、教学具体安排
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周次12日期9.1~9.69.7~9.13授课内容前沿、《经济生活》简介、高中政治课程介绍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备注2课时2课时2课时39.14~9.20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一单元:9.21~9.272课时4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一单元:2课时59.28~10.4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一单元小结复习610.5~10.112课时中秋国庆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710.12~10.182课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810.19~10.252课时第五课第一框公司的经营910.26~11.1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期中复习第一课时2课时2课时1011.2~11.8期中复习第二课时1111.9~11.15期中考试期中试卷讲评第二单元:2课时2课时1211.16~11.22综合探究: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311.23~11.292课时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三单元:1411.30~12.62课时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第二框征税与纳税1512.7-12.13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三单元小结复习2课时1612.14-12.20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单元:2课时1712.21~12.272课时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1812.28~10.1.3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2课时19第四单元小结复习1.4~1.102课时期末复习第一课时20期末复习第二课时1.11~1.172课时期末复习第三课时1.18~1.241.25~1.31期末复习第四课时期末复习第五课时期末考试212课时222课时
王燕娜201*-9-
扩展阅读:高一政治教材分析
高一政治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201*-10-2409:03,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余静王清,3527字,0/720,原创|引用
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这一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
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这一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
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么花钱。所以金钱观问题与这三课的内容都密不可分。
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其次,正确对待金钱。
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
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再次,这一问题可操作性强,便于在班级形成探讨、争辩的气氛。
对金钱观的看法,在社会上可谓众说纷纭。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探究活动开展建议
1.各负其责,搜集资料。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搜集外国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搜集我国古代有关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搜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搜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搜集各种典
型事例。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使用问卷调查法。
在搜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时,最好使用问卷调查法。在老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
卷,将问卷(最好匿名,即填写人不需要署名)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3.交流汇报。
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时,要发表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在课堂交流时,不但要汇报搜集的观
点、事例,而且要汇报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
4.成果展示。
全班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整理出一份探究成果,并用它制作一期壁报。
5.课时安排:1课时。
三、补充材料
1.在太平洋卡罗莱群岛中有一个雅普岛,岛上的居民把开采出来的石头当作钱,即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货币。这种石头钱被称为“斐”,它是从雅普岛以南400英里的另外一个岛上开采出来的。在质地符合
要求的前提下,石头的价值取决于石头的大小,石头越大,价值越大。
由于人们都追求较大的价值量,当地许多居民便冒着巨大的风险从海外的岛上开采大石头并运回来。
因石头较大,用作交易工具实在不便,所以岛上的居民进行交易时,并不搬动石头,而只是由石头的主人作一个口头声明,告诉大家这块石头已经易主就行了。据说,雅普岛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个富有
的家庭自称在400英里以外的岛上有一块巨大无边的石头“斐”,以表示他家拥有巨大的财富。其实,那
块石头到底是什么样,大到何种程度,雅普岛上的居民从没有见到过。这富有之家的财富也就仅仅作为观
念存在于岛上居民的心目中。
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手中接管了卡罗莱群岛。管理者计划改造雅普岛上的道路,却遭到岛上
居民的抗拒。
当德国人了解到岛上居民的全部财富就是那些分布于岛上的石头“斐”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制服这些
居民的办法。他们派人用黑色染料在岛上所有的石头“斐”上画上黑色十字,并宣布这带黑色十字的石头不再是货币。这样,岛上居民一下子失去了全部财富,不得不按照德国人的意志,老老实实地修好了路。
这时,德国人又派人将所有石头“斐”上的黑色十字洗刷干净,宣布这些石头还是钱。雅普岛的居民对重新获得财富而高兴万分。
2.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哥伦布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信
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3.几位反贪局长的金钱观。
(1)苏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说,从事这么多年反贪工作,经历过犯罪分子企图送我10万元钱诱惑的考验,也听到过朋友让我辞职开公司、当律师赚大钱的劝告,但我始终认为,追求金钱不应成为人生的
唯一目标,否则就会走入迷途。查办苏州市外经委原副主任一案对我触动很大,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敛横财近300万元,但他仍不满足,他的目标是要在任职期内积累500万元的原始资本,受贿、索贿、贪
污等手段都用上了,有了这么多钱又不敢存银行,家里藏得到处是钱,但对钱的花销又非常吝啬,他儿子
上大学因为一分之差,要花1万元转本科他都不愿意。很多人像他一样,看待金钱没有一颗平常心,目标定错了,路也就跟着走错了。
(2)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谢副检察长曾当过多年反贪局长,她说,如果有人问我有钱好还是没钱好、
钱多了好还是钱少了好,我肯定会回答:“有钱好”、“钱多了好”,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些钱必须是自己诚
实劳动所取得的合法收入。
从事17年反贪工作,我接触过几百名跌倒在金钱脚下的人,这些人职位高低不同、犯罪情节不同、涉案金额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随之带来的金钱观的严重
扭曲,金钱成了炫耀、虚荣的资本,事业、亲情与金钱相比反而“一文不值”。省计经委原副主任受贿70
多万元,他家里书中夹的是钱,床下铺的是钱,但他的亲哥哥带着儿子来南京找他,回去没有路费,却假装身上没带一分钱,向同事借了100元钱给哥哥,他哥哥和侄子在回去的路上不幸因车祸而丧生了,他被
抓后提起失去亲人之事就痛哭流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则取得自己的合法收入,同时以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和人民,这就是我的金钱观。
(3)太仓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谈了她当反贪局长时办的一个案子,这个罪犯的金钱观,给她留下极深的
印象。
太仓市自来水公司原总经理敛财200多万元,家里却没什么像样的东西。人家送的螃蟹、甲鱼,甚至
丈夫钓来的几条鱼,她都拿到饭店去卖掉,几年来饭店都有记账,一共3万多元。听到查案风声紧了,她就把钱埋在地下,过一阵子见没动静,就请假回家将钱拿出来晒,最后连女儿都不相信她节俭的妈妈有那
么多钱。这个案件对我触动很大,该怎样摆正金钱在心中的位置?金钱的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大小能画等号
吗?我看不能,不义之财越多,人的价值反而越低。
(4)常州市郊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说,金钱没有臭味,同样金钱也没有香味,但如何挣钱、如何花钱却是有香有臭的。
我曾经查办过一个村支书,他一年正常收入有10多万元,但是还嫌钱少。请他办事,不给钱不行,哪怕是同村人,他也要伸手,哪怕是几百块,他也要装进腰包。他厚着脸皮敛财,却身背群众的骂名。从
事这么多年反贪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把金钱看得过重过大,那就会成为金钱的俘虏和奴隶,特别是对手握一定权力的人来说,就很有可能为金钱所惑,走上腐败之路。
(5)捐赠及慈善是一种社会投资,是企业和社会的一种互动和双赢。
一直致力于编制“中国大陆富豪榜”的胡润团队,201*年发布了《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它是内地首份慈善家排行榜。民政部、上海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名列胡润团队编制的“201*年
中国大陆百富榜”前十名的富豪中仅四人上了“慈善家榜”,而且排名都在十名以后。此次共有50位慈善
家被列入榜中,这50位慈善家在201*年共捐出了10.29亿元现金和物资,平均每人捐赠超过201*万
元。最主要的捐赠方向是:科普教育、灾害救助和健康。慈善榜上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8岁,四十岁以
下的慈善家(包括40岁)共有14位。胡润团队认为,目前是编制相关榜单促进社会慈善意识提高的恰当时机。
高一政治第五课教材分析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赵晓燕
摘自:《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一、地位分析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财政和税收等问题。因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税收等基本知识。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首先,从社会产品分配的理论来看,它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状况决定。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比例,以及财政、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成员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自觉纳税,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所以,本课涉及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结构分析
本课介绍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包括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基本知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国民收人的分配与财政”。本节分为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三框。
第一框介绍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在这里,重点分析了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框集中分析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支出)。第三框分析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节分析了财政及其作用之后,转入第二节,分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
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本节分为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三框。第一框首先阐明了税收的基本含义。然后,重点分析税收的基本特征,以及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
第二框分析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我国税收的作用。
第三框是在前两框的基础上,介绍几个主要税种及其纳税人,强调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三、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3)税收的基本含义。(4)税收的基本特征。(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2)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3)我国税收的性质。
(4)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1、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并且会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用于积累的多了,用于消费的必然相应减少;反之亦然。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在处理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少积累,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将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因而都是有害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应当使学生懂得,必须全面地看问题,绝不能抓住一点而不顾其他,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工作失误。
3、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人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出现一定的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只要不出现很大规模的节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体平衡,不可能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4、在课文的练习中,要求按确定的主题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三)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以依法自觉纳税为荣的意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具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存在形式。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虽然直接表现为价值的分配,但积累基金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基金形成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必须考虑价值与实物内在的一致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状况,凭主观愿望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就可能造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紧缺或积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偷税、欠税、骗税、抗税都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照章纳税是守法的表现,人人都应当做守法公民;公民纳税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做贡献;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光荣的,在我国,目前由于税收征管制度技术手段尚不健全,偷税等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人甚至由此而成为“大款”。但是,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相比,上述行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并非是什么可耻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纳税人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四、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教学重点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原则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高消费。这种观念和行为是有害的。懂得了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多占用一点时间,从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到处理这一关系的原则,都要认真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这一段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统一性或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例如,国家和集体投资,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粮、副食品的供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再如,1997-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再加上居民收入增势趋缓,导致消费增长缓慢,许多商品销售不畅,严重制约了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增加。可见,积累和消费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除了统一性的一面,由于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二者之间又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对下游沿江居民的好处是明显的,而对上游居民的直接影响是利益受损;工程的建设周期很长,在这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由于积累和消费所体现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并且国民收入是个既定的量,那么二者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因为积累与消费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所以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如何实现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在这里;前提是国民收人有所增加,这时,积累和消费二者不可偏废。进一步讲,积累和消费的增长各应达到什么程度?教材中提出了积累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消费的最高限和最低限。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积累和消费之间很难确定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固定比例。所以,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也就是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突破这两个界限。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教材中先说明,在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中,积
累部分称积累基金,消费部分称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约。具体而言,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用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会带来什么问题,教材中都已列举清楚,容易理解。教学中可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现象曾多次出现。
最后,国民收人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强调国家、企业都要有积累,但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在这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
此外,应结合教材中设置的“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2、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集中的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中央财政同中央应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财政赤字过大,教科文卫经费不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几千万人尚未脱贫,等等。因此,必须改变上述两个比例过低的状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使人民群众加深对财政的作用的理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为了突出重点,在明确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概念之后,应对财政几个方面的作用逐条深人分析,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教材主要强调,财政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列举了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对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改变成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教材中插图就是南昆铁路的一段。为这条铁路的建设国家投资一百八十多亿元,这是国家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
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教材主要分析了两点。一是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比较简单明了。二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例如,通过财政支出,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实现物价稳定;通过财政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失业;通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刺激需求,促进经济走出不景气状态。教材中的插图说明,由于国家财政的投资,公路质量大大提高,运力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这里主要应当讲清,上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财政的支持。但在目前,学生感触较深刻的是我国教育落后,有不少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社的大发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这里的插图说明,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山区的中学有了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备,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所以,这里讲了两点:一是财政支持经济建设,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二是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用,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高。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人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其扩大,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限制了过高收入;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了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五,巩固国家政权。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安、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这里的插图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军队的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要由财政来支持。
此外,可结合插图讲授,并让学生列举实例。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占到财政收入的95%以上。(1995年为96.7%)。但是,许多人对税收的性质、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一无所知,违反税法的行为经常出现。而更多的人对违法行为往往抱无所谓的态度,起码没有同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等同看待。所以,深刻认识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依法纳税、自觉纳税的意识。
(1)在分析了税收的基本特征之后,从两个方面加以归纳:一是税收的来源,税收的增长,税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3二是税收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最后归结为: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材中的“议一议”,要求列举税收用之于民的体现,目的是加深对税收性质的理解。如:税收用于公安、司法,保证国家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税收用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服务:税收用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等等。使学生真正明确税收强制性的含义,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税收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也可以讲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在这里,一是强调这个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二是明确税收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即95%以上,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三是说明运用税收形式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就这一点具体说来.,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从而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保证。以国有企业为例,它既要向国家纳税,又要向国家上缴利润:。国家要求企业纳税,是以国家政权机构的身份出现的,具有强制性,不容打折扣、讨价还价;而国家要求企业上缴利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企业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润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多种多样,双方的讨价还价是不可避免的。可见,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上缴利润不如纳税那样稳定可靠。这也是教材中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
其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是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所以,税收的这一作用在上一节财政的作用中已涉及到了,似乎有些重复。但是,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仅限于通过税收,而要广泛得多。这里集中阐述税收的调节作用,即使有些重复也是必要的。教材中主要讲了这种调节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就可以了。
其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税收的这一作用也是财政的作用,但由于在那里讲会更难一些,就放在这里来讲了。教材中首先是从广义上分析税收的监督作用。因为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在税收上得到反映,据此,国家可以及时采取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又如,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上缴所得税的情况,反映了各部门企业的经营状况。从狭义上,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例如,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河北某县的一家私营企业,在工商局有关人士的劝说下,为争虚名,将企业的固定资产额、利润额进行改写、虚报。不久,税务部门到企业中来,根据企业帐目要求企业补缴税款。企业主这才感觉到上当了,虚报浮夸的活动暴露出来了。教材的辅助文列举了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表明税收的监督作用是其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这里的插图说明,税务干部是代表国家向企业征税,他们有权检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帐簿、凭证等,企图通过做假帐、用假发票等手段偷税是不能得逞的。
(3)如有条件,可请当地税务干部做专题讲座。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是从纳税人的角度来介绍有关财政、税收的基本知识的;讲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问题是为落实到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上来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全课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为了突出重点,首先,要联系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来强调公民应自觉依法纳税。
其次,要讲清“纳税人意识”的含义。一方面,履行义务自觉纳税,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因此,公民应当自觉纳税。同时,权力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生活中,公民有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的权利,因而必须承担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公民,就应当自觉依法纳税。另一方面,要行使公民的权利。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教材中的“议一议”提出:中学生与纳税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从纳税人的角度讲,有些中学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车船使用税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拥有并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为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显然;中学生作为自行车的使用人,已经成为纳税人。而且,中学生是家庭的一员,如果家庭其他成员从事了应税活动和取得了应税收入,中学生有责任督促其自觉纳税。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中学生享受着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国家税收的多少,同中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中学生应当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再次,可运用教材中的“议一议”及“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议论,加深认识,教师作必要的归纳小结。教学难点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财政收入从动态看,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财政支出,从动态看,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看,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
为了突破难点,无论讲财政收人还是财政支出,统一从静态的角度来理解。讲解财政收入,要强调它是国家财政集中起来的资金。讲解财政支出则需强调,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预算而支出的财政资金。
此外,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时,不要刻意分析含义,而要注重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范围。五、热点分析
1、201*年财政支出重点
[分析点拨]该热点问题,反映了财政的重大作用。①运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观点,说明在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中财政的作用。②运用财政可以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在保证教育、科学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中财政的作用。③运用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观点说明足额安排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经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财政的作用。④运用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的观点分析说明保证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必需的经费所体现的财政的作用。
2、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分析点拨]该热点反映的主要内容:①运用国债的有关知识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措施和途径。②运用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明,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3、恢复对居民储蓄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分析点拨]①该问题体现了税收杠杆对居民储蓄的调节作用乃至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运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的理论分析说明,恢复征收利息税对进一步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所起到的重大作用。②该热点问题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的重要作用;运用个人所得税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个人所得税在抑制少数人收入畸高而形成的收入悬殊现象中的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经济生活教学计划》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经济生活教学计划: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