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溪小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论语》所感
二溪小学何荣
自学习国学经典以来,我有了许多收获。正所谓“读书可以怡情”,作为一名教师,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但是闲暇之余捧着这些令人耐人寻味的文字,总是感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对《论语》体会较深,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立志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回想自己从教九年的经历,我也曾经浮躁过,看着和我一样的同龄人他们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而我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心理难免不平衡。但是想着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有时候觉得这种牺牲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且是最大的幸福,我便心潮澎湃。作为教师,我们的第一志向便是教书育人,我们得把自己的有限的时间安排好,多学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九年来,我通过自考让自己完成了由中师生向本科生的蜕变。自考是自己考自己。我的语言匮乏,这让我下定决心学习好语言。我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外国文学尤其喜欢。虽然有了决心和兴趣,但是自考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时常感到学习的孤独,每次学习时我觉得自己如同一位盲人在黑暗中穿梭。然而,我始终没有放弃,自考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年的4月、10月我会很自然的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考试已经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我体会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仅是我获得文凭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参加这样的考试,从而培养我认真细致,谨慎持久的学习态度,
以及让我实实在在做事、做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念。自学考试的文凭不应该是我追求的终点,而是我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新的起点.
2.自省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活中,我们每天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与同事团结协作,是否热爱学生,是否平心静气地去工作,是否和颜悦色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从教到现在,我坚持写日记,记录下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那些美好的青春。做教师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我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遇到了一个糟糕的班级。学生普遍对课堂感到索然无趣,当你一再暗示他们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他们却一再开小差,还洋洋得意。外表沉静的我常常会像一头猛狮一样疯狂,我的暴躁的情绪像一场场瘟疫一样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我以为用我的真诚地付出就能让他们回心转意,然而当学生的厌恶已经成为某种习惯,教师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枉然。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已经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没有放弃,我深深地知道,越是难教的班级对我来说就越是很好的锻炼。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大搞“地震”,我大声批评他之后,他竟然又“海啸”起来,那一刻我甚至想到了体罚。虽然我最终没有下手,但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他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他不喜欢上语文课”。我一开始很生气,后来镇定下来问他为什么,才知道他觉得我太嗦,他觉得一篇文章没有必要解剖得那样细致。后来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吃透教材,精讲多练。渐渐地那个连及格都困难的孩子竟然考了八十几分,那个班的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反省的力量。
3.博爱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
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我们常常说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比起孔子我当然自愧不如,但是我总是尽量去爱每一个学生。这学期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虽然爱捣蛋,但是他声音洪亮,爱接嘴。我经常找他谈心,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发现他其实特别孤独,特别需要爱。一次,我封了他一个“超级男声”的称号。以后我常常抽他朗读课文,并适时适度表扬他,一次又一次地锻炼让他比原来读得连贯了许多。后来,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然能答对90%。通过这件事情我有了两点收获:一是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就能“重心做人”;二是教师一定要多一点耐心,才能够让顽石点头。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也就是不管美与丑,不管贫与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不管对于哪一个学生都要把他们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弟弟妹妹,教师只有具有这种真诚,才能换取学生的真诚,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搭建师生沟通的
桥梁。
4.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等待,不能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立即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大脑皮层还没有处于兴奋状态。如果超之过急,学生必然会哑火,教师如果抽另外的学生回答或是自己回答,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穿针引线,就像打篮球一样,不能只是教师单干,要尽可能地“助攻”学生。
《论语》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对我的教育教学也有巨大帮助,它和其他国学经典一样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我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扩展阅读:参加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程红玲
参加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石桥二小程红玲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口小学举行的全县国学经典教育研讨课活动。青口小学的三位语文老师执教了一三节节精彩的观摩课。随后,县教科室的朱红甫主任主持了张丽老师的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张海侠等三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论语.学而不厌》,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相机点拨下,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学会“变通”。其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因此,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是48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赣榆县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石桥二小苏鑫
通过一个上午的学习,我就《论语》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参加赣榆县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研讨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白石头小学吕纪强
国学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已有一年多,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课题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9月18日上午参加了全县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两节公开课对比学习,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自己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学习活动。
青口镇中心小学韦惠华老师上的《论语百学不厌》,课上韦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积分法,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
印象较深的是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示范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一节课学习整篇课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容量大,“能学多少学多少”。学生学习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带读、齐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和着节拍读等多种朗读比赛形式,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成功的国学课堂教学课。
学习《经典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
最后朱红甫主任为与会者作了《经典阅读:在国学的本原和光芒中徜徉》的报告。在报告中朱红甫主任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国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对课程推广的实施经验,他的睿智的思考、丰厚的底蕴、独到的见地,特别是昂扬而热切的使命和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国学经典研讨活动心得
石桥二小刘燕
201*年9月18日,我在青口镇中心小学参加了“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观摩了韦惠华老师执教的《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执教的《北冥有鱼》的示范课,最后听取了由朱红甫主任主持的讲座。通过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上国学课,意象大于意义,不求字字落实,重在培养兴趣。教学中,要掌握两条原则:取舍有度,化繁为简;言意兼得,古为今用。有时一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教师要学会取舍,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在文言常识上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帮助孩子们学有所得。要使我们的国学课更加有效,需注意三个策略:诵读积累(字音、节奏、语气、韵味)、巧用注释(读前、读中、读后)、巧妙链接;处理好四个关系:国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资源拓展和文本解读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人文熏陶和积累语言的关系。我们要把国学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学习国学要以诵读、阅读为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对于古今义有差别的字的意思理解要在教学中落实。醉心于国学,徜徉于经典
-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石桥二小杨红艳
9月18日,在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又一次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国学经典阅读课。此次活动是县局教研室朱红甫主任对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深入推进,自从去年的金秋九月,国学经典教育在赣榆县安了家,一年多以来,国学经典已经在赣榆大部分学校开了花,国学经典已悄悄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上午,一共有四节国学经典阅读课,因为是两节并列进行,所以,我只聆听了韦惠华老师的《论语.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课堂上,老师们把国学经典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陈老师教的《北冥有鱼》这一课,深厚的教学功底,浑厚的嗓音,听着听着就陶醉于课堂上那纯粹的美啦!陈老师把国学经典的教学形式展露于老师们面前。让听课的老师明白了国学经典是教学模式。就如朱红甫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怎么上的三点一样,第一是兴趣大于强制,第二是意向大于主导,第三是积累大于理解。最后,张丽老师对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的开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报告,朱老师对课题的实施等过程性进行了指导。
我一边听课一边就在思考,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有何好处呢?朱红甫老师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对孩子们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呢?在学习中,有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育人”。是啊,做人比成才更重要。很多学校现在将德育放置一边,殊不知德才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可悲的,没有德育的教学是缺失的!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因此,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是一件有利于新一代成长的好事!我衷心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在赣榆县所有学校绚烂的盛开!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二溪小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二溪小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