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课程学习心得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学习心得
姓名:杨震宇班级:工商管理095学号:201*16011537
通过这个学期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学习和认识,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只有通过创新的管理形式,才会在不断的自身发展中突破向前,在竞争中永葆活力。下面我就技术创新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随着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化,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为目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工会组织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创造发明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着重点,要转移到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职工素质上来。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启动技术创新对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加强宣传,提高职工技术创新意识。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宣传,深入开展“发扬优良传统、再创世纪辉煌”的二次创业教育,树立取得二次创业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和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通过演讲、讨论,不断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开展创新忧患意识教育,进一步认识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活力以及市场激烈竞争的残酷性,增强职工的责任感。
开展竞赛,积极为职工技术创新提供平台。组织施工生产一线职工开展爱企立功劳动竞赛,重点抓好项目部、作业队职工的劳动竞赛活动,紧密围绕技术创新、加强管理、确保安全、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塑好形象,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工种、多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化培训,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职工是实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为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发挥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在提高广大职工的生产技能、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举办规模较大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工人学习班,组织他们学习“创造学”,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授课,以此来开阔职工视野,提高技术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完善激励,建立健全创新奖励长效机制。为使职工的创新成果得到认可和推广,每年进行一次职工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对提出来的创新项目除参加每年正常的评审奖励外,对优秀创新成果给予重奖。
管理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让企业长盛不衰的出路在于:在分析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基础上,根据特定阶段的特点,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活动来实现。
经营创新出市场。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以集团攻关为重点,各单位辅助、有重点、分层次、全方位、强化区域经营的经营战略。从单一的经营开发活动,变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经营系统工程,把每一个项目都变成一个二次经营的主战场,树立精品意识。在经营机制上以集团本部为中心,以各工程公司为支撑,以每个段、厂、项目部为触角,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大系统经营的新经营机制。
技术创新出成绩。各级组织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实施技术创新中的聪明才智,组织职工围绕施工生产提出了大量的优秀合理化建议和开展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出效益。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实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聪明才智,加强施工生产的组织管理,不断创新。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强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新时期工会组织围绕中心,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问题较多、困难较大,我们只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才能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
创新是欣赏,更是尊重。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来鼓励创造力,推动团队协作,通过可靠适用的绩效评价指标来保证创新文化的强化,这是我们自我挑战的最大关键。而尊重和欣赏企业内外的协同创新文化也成为未来成功的根本。创新是个老话题,但它天天让我们不断审视,在一个新消费时代,在一个市值的资本时代,在一个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在一个品牌制胜领先的时代,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危机的竞争与挑战时期,在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繁荣时期,如何把握繁荣并管理繁荣,如何协同创新并实现创新价值,这才是个真正的挑战,所以说创新是个体的,更是协同的;是组织的,更是民族的。
扩展阅读: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技术创新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技术创新的制度与资源保证、技术创新的保密机制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信息不对称;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部分组成,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完整过程。技术创新是促进社会成长与变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对经济成长、资源的有效运用及贸易的竞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当企业处于不同产业时,企业涉及的技术知识特性一般不同,特别是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性、复杂程度、变动程度、隐性和显性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导致技术创新具体管理方式也不相同,技术知识特性已经成为影响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注重对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与组织的研究,但对企业所涉及的技术知识特性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影响却缺乏深入研究。而这个问题是技术创新管理的一般理论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密切结合的重要基础,也是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客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管理。
1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
组织创新主要指为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的调整或重新设置,诸如建立新产品开发团队,人员激励模式、资源分配方式、项目评估方法、项目管理体制等。技术创新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有三层:技术创新员工和管理者、管理者和股东、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技术、销售、生产等部门的员工接受管理者的委托,为企业提供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以取得劳动报酬的形式实现与企业的劳资交易;管理者受聘于股东,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为股东管理企业并获得报酬;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提供基金支持的政府以及供应链上的合作者、消费者等,从广义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1.1研发团队建设
技术创新管理一般是指由企业管理者主导,从战略目标出发,根据以往经验、相关计划和工作标准对技术创新进行的管理活动,目的是更有效地创造和传递新价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涉及员工、管理者、股东、外部利益相关者等主体,外部利益相关者又包括合作者、竞争者、政府、资本市场等。技术创新管理的委托代理有三个层次,形成多层面的委托代理网络,即:管理者和员工是最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其他委托代理关系还有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企业和外部相关者的委托代理关系。集团总部的研发中心是集团所有研究和高级开发活动的主要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性研究,团队组织结构研究;各分中心的研究机构,偏重于应用领域的研究,同时实现对销售和市场技术支持。
1.2人员激励模式
由于研发人员的工作与一般的作业人员相比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周期性等特点,因而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很难满足对研发人员的考核要求。因此,可以对研发人员进行一定的激励,但是根据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这类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两个最典型的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避免该类员工不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计划执行,不认真负责保质保量的完成业务任务;在发现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工作问题时,不主动和管理者沟通,伪造实验数据和工作业绩;泄露关键数据和技术机密,为本人谋求不正当利益。技术创新审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主导的,按照既定、公开的标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以技术创新审计报告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公允性、真实性、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该方法解决了技术创新管理中利益双方的需求不均衡,评价的结果不客观的问题,一方面为管理者提供了技术创新管理的新方法,另一方面为除管理者以外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技术创新审计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合理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的运用和推广将弥补了技术创新管理的短视性和非独立性的缺点。只有公平公正的激励模式才会更加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励模式的最终目的。
1.3资源分配方式
在技术创新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作为参与科研活动的两个主体,存在着科研项目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科研项目过于集中于某些研究者,其后果是导致资金的浪费或抑制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对项目的责任和义务分解不合理。因此,应合理分配资源,做到人人有项目,项目有重点,而不是将项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1.4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上应大力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改变项目组与主管部门僵硬的行政隶属关系。项目一经设立,项目经理应代表项目组与主管部门签订设计计划任务书,明确主管部门与项目经理及其项目组之间的关系,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般情况下,主管部门不应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下达行政指令,不干预他们的工作,并通过沟通、协商来强化双方的合作和配合。
2技术创新的制度与资源保证
财力资源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在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到位,对所开展的创新项目要逐一进行财务成本分析、财务风险分析、市场分析、销售收入分析、利润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因为它决定着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相关项目的损益因此,企业在保证技术创新项目资金足额到位的同时,必须安排有责任心的资深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梳理分类、系统研究、反复论证,确认无误后汇同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完整的研发项目资金分析报告,形成科学、严慎、合理、可行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产品研发项目实施成功。
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可以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检测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
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制定相关制度文件,在科研课题立项之初,就应按照流程运作,对项目的立项、论证、规划、实施、验收、评价等进行规范。如制定《专利管理办法》对项目中产生的专利进行管理;制定《学术论文发表办法》规范论文的发表;制定《研发物料管理办法》规范研发中试产品、研发试样的制造,试验等。
3技术创新的保密机制
科技保密工作是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企业在研发新品时,如不做好保密措施,则研发时投入的研发经费将会成为自身成本的劣势,而成为竞争对手成本的优势,因此要根据项目所处阶段不同,对科技保密实施动态管理。科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对其的保密管理也应实施动态管理。项目立项前的工作主要是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提供主管部门进行决策使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密级项目应控制在工作必须知悉的范围。项目经批准立项后,研制工作将全面铺开,这阶段,根据研制阶段的进展情况,将不断产生
大量的涉密资料,涉及全系统、分系统、组件、部件,甚至于在不同阶段相应产生的图、表格、设计文件等资料,这阶段,资料中所含的信息秘密程度很高,因此这阶段需加强对涉密资料和人员的管理,可通过加密软件实现禁止U盘传送、禁止发送邮件、禁止非授权打开等功能。对于已完成的项目,要及时做好归档工作,对于有保存价值的及时归档,没有保存价值的及时销毁,项目资料的借阅按程序审批。
4对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建议
从技术知识特性的角度出发,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建议。
首先,企业根据技术知识路径依赖型的强弱,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团队,根据路径依赖性由弱到强,依次采用的技术创新团队是自主型团队、重型团队、轻型团队、职能型团队,这四种团队的功能依次下降,配备的主管人员的级别也依次降低,所能应用的企业资源也是依次降低的。
其次,确定技术创新团队人员时,要考虑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如果所要开发的技术比较复杂,涉及的面比较广,人员的配备应该更加多元化,以便能够利用到广泛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此外,技术复杂性还要求团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吸收企业外部技术网络的知识。
再次,要明确技术的隐性程度。当技术隐性不太明显时,采用整合式的知识管理方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技术的隐性比较明显了,要注意采用交互式的知识管理方式,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最后,所开发的技术变动性较大时,创新团队应积极利用企业外的技术网络,降低技术创新失败风险。
5结束语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全面深刻,往往对技术创新管理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其相依性、复杂程度、隐性和显性程度、变动程度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影响,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提出了诸多实际的建议。
参考文献:
[1]VITRORIOC.R&Dstrategy&organization:managingtechnicalchangeindynamiccontexts【M】.London:VITRORIOCheisaImperialCollegePress.201*.4549.
[2]VITRORIOCHIESA,PAULCOUGHLAN.CHRISA
VOSS.DevelopmentofaTechnicalInnovationAudit[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6(13):105136.
[3]田艳玲,孙燕青.浅谈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科技保密工作[J].上海计量测试,201*,(3):4850.
[4]张云华.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11):8889.
[5]臧红九.胜利油田推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J].硅谷,201*,(5):82.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技术创新管理课程学习心得论文》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技术创新管理课程学习心得论文: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