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实习报告
交通运输专业认知实习
姓名:冶非凡学号:11251055班级:运输1102教师:杨方
日期:201*年12月31日第一章:实习概论
众所周知,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难题,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是影响其经济和政治等一系列方面的关键。而交通运输设备的建设也是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在12周的交通运输设备课中,我们对交通运输设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只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所以此次专业认识实习是我们学习专业方面的很重要的实践机会,在学校我进行了长期的理论介绍,但很难真正融入到社会运用中,对社会中的这门专业认识不了解,让我们开始怀疑知识到底对将来是否有用。这样的实习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做什么,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专业意识,激发了我的兴趣,提高了我的学习热情,在丰富专业知识同时,还对我对未来从事的事业以及前景有一定的认识。
第二章:实习准备
为了此次认知实习,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去哪里,该怎么做,从哪几个方面做最专业的了解。最终,我们决定去一下三个地方进行此次交通运输专业认知实习。
1.北京市轨道指挥中心(201*年12月20日上午)2.前门铁道博物馆(201*年12月20日下午)3.北京南站公交枢纽(201*年12月23日下午)
第三章:实习过程
1.201*年12月20日上午,我们小组一行12人参观了北京轨道指挥中心。热情的讲解员带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展览厅,里面有北京地铁的发展历史。展览厅按照北京地铁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部分:蓝图初展、蜿蜒地下、艰难探索、交通动脉、卧龙腾飞、新的号角、地铁之歌、大事记。在参观完这些之后我们来到了有“北京轨道心脏”之称的调度指挥大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北京地铁的运行情况和辛勤工作的运输人,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后起的运输人起到了模范作用。在轨道指挥中心,我们第一次知道北京的地铁是怎样协调调度的。还有,我之前知道北京地铁由两家公司运营,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利润分配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原来通过轨道指挥中心的票务清算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各条线路的客运量,实现精确化数据统计,为客流分析、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哪个车站、哪个出站口人流量多,可以帮助车站提高市民出行的顺畅程度。
2.201*年12月20日下午,我们小组又参观了前门铁道博物馆。我们这一次参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对中国铁道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二、为认知实习采集更多的直观资料。我们的参观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1876-1911)第二部分: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1911-1949)第三部分: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1949-1978)第四部分:长足发展的中国铁路(1978-201*)第五部分:科学发展的中国铁路(201*-至今)
第六部分:地下一层沙盘及模型区
在一个下午的参观后,我们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1876年吴淞铁路建成到201*年京广高铁开通,这百多年间,中国铁路有了让世人惊叹的发展。毫无疑问,这其中蕴含了无数前辈的汗水和心血。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前进与发展,不辞辛苦、无私奉献。这样的精神,是他们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财富,在未来,我们一定要将这样的精神发扬光大
3.201*年12月23日下午,我们小组参观了北京南站公交枢纽。这是我们实习的最后一个内容。乘坐地铁出来,我们来到的是一层但我们的目的地并不是这里,于是我们转而进入了地下一层----北广场公交枢纽,地底下只是些指示牌,还有一个很小的办公室,我们沿着指示牌走上阶梯,才看到了蓄势待发的公交车,一辆辆整齐地在等待着发车,相比一二层的喧闹,这里却是一般安静,等车的人也没有多少,倒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北京南站采用的与机场相同的客流疏散模式,整体交通布局与机场航站楼相似,地上一层为公交车下客区(只下客不上客),旅客下车后可直接进入南站的北入口。地下二层则是北京南站的南北出口,乘客出站后,可乘坐滚梯到达南北广场的地下一层,到达公交车上客区。从而实现了公交车辆上下客人车分离的模式,改变了以往重要交通换乘枢纽车辆停放凌乱、乘客上下客秩序混乱的局面。通过这次的公交枢纽参观,我们了解到了北京南站的公交管理机构,体验到了其科学性,公交作为一种普通百姓接触得更多的交通方式,其地位性也在一直提高,重要性更不用多说。北京南站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车站,把各种交通方式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其都得到最优化的实行。作为一个运输人,前方满是挑战和希冀。
第四章:实习总结
通过这三次的认知实习,我们不仅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同时,也增强了我对专业的兴趣和意识。交通运输设备的建设关乎国家根本,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巩固国防和政治基础,都需要在运输设备上投入比较大的资金和力度,这样国家才会发展的更好。
扩展阅读:交通运输专业实习报告
交通运输行业调研报告
一、交通运输发展背景
近年来,宁波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交通运输业在努力推进中发展迅速,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特别是高等级公路、港口、民航得到快速发展,铁路的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也在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十一五”至今,宁波已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20.6亿元,接近“十五”总投资(339.2亿元)。其中,201*年计划投资114.8亿元,连续三年超过百亿元,保持了全省同行业投资第一的强劲势头。①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至201*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932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5公里/百平方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全线贯通,绕城高速西段、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建成通车,杭甬高速宁波段完成拓宽改造,大石契疏港高速、绕城高速东段正在开工建设,“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已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实现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工程合格率100%的“三百”目标。②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深入推进。201*年全市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65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728万吨;集装箱泊位达到15个,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60万TEU。③铁路进入成网起步阶段,萧甬铁路复线、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分别建成和开工。④空港实现对外籍飞机开放,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第4个国际机场。
2、综合运输能力取得迅速提高
各种运输方式交通运输量均保持全面增长,运输结构趋向均衡、合理。201*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3.1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21.3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5.3%、14.5%;完成货运量2.3亿吨,货物周转量1058.8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9%、12.4%。在全社会客货运输结构方面,公路分别达到2.95亿人次、1.29亿吨,同比增长分别为5%、14.5%;水路分别达到130万人次、8700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7.3%、18.5%;铁路分别达到836.9万人次、1329.8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2.3%、8.3%;民航分别达到330.6万人次、5.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1.2%、5.5%。
3、交通运输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在全省率先成立“宁波快运联盟”,运输服务网络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有1141条客运班线通往市内、省内各地和全国300多个城市,其中宁波公运集团、海运集团、汽运公司等分别入选中国道路运输企业百强。
二、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1、交通管理体制不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失衡
分散式管理体制是造成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失衡和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在对外交通上,宁波虽已实行公铁水空齐抓共管的大交通管理架构,但受国家分条割块的管理体制制约,宁波交通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失衡、衔接不畅。在对内交通上,由于宁波内外交通实行分部门管理体制,致使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系统缺乏有效衔接,各类场站枢纽换乘不够便捷,与现代交通运输“零距离换乘、无缝隙衔接”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合理分工上,还未形成“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宜铁则铁、宜空则空”的大交通格局。公路发展一枝独秀,而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的铁路、内河发展滞后,未形成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为主,两头的衔接与集疏运以公路为主的布局。二是在客运上,难以构筑零距离换乘的枢纽场站。乘客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体力成本过大,因换乘带来的城区交通衔接压力增多,难以发挥多站共建共享模式下的集约使用土地。三是在货运上,难以培育、做大做强集五大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体,带来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换装环节增多,难以实现“无缝化衔接”。2、规划协调不足,综合运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宁波目前对综合运输规划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不足,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还比较欠缺。同时,由于缺少综合运输规划的指导,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规划时就很难从综合运输的全局出发,而往往是从着力发展本部门主管的运输方式来规划建设,较少考虑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导致公路网、水运网、轨道交通网、航空运输网、管道运输网各成一体,在线路、节点、联通便捷性上衔接不够,大大降低了总体运输效率,综合运输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总体供给能力不够,交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尚未全面缓解
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和民航是承担区域城际运输任务的主力军。目前,铁路和内河水运建设相对滞后于运输需求的增长,其核心竞争潜力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反映在宁波位于杭甬铁路的终端,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铁路运输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运力总量偏少;内河航运重视不够,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薄弱,杭甬运河500吨级全线贯通目标尚未完成,江海联运功能难以实现;运输枢纽场站建设滞后于通道发展,配套服务能力薄弱,使综合运输的整体功能和系统功能得不到发挥。
4、在信息化建设等“软件”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宁波公路、水路、航空等各自的交通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管理信息资源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互通共享、联动协作的管理信息平台。一是信息缺乏共享性。受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信息化建设大多由不同运输部门单独实施,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现有系统大都是分散、异构、封闭的,信息无法互通共享。二是信息缺乏协作性。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不同运输系统对信息的定义与采集方式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与软件共享困难,信息的联动协作性较差。
三、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1.协调交通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减轻交通刚性需求
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除了交通运输系统本身以外,还需要从交通运输系统外部、交通运输需求产生的源头等方面来协同解决,才有可能减少包括总量、时点、距离等在内的交通刚性需求的产生量,达到减轻交通负荷的效果。具体来说,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平衡: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尤其是中心城的人口规模;合理选择功能区开发模式;城市土地开发要与交通可支撑能力进行协调平衡;完善工作考核制度,提倡弹性工作制和依托互联网络在家办公的工作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2.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
在道路网能够扩大的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供给的无限增加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私人机动化交通需求,即仅从供给方面和环节不可能解决现状发展趋势的交通问题,必须从上一个环节和需求产生的源头,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模式、交通出行方式引导等方面来共同解决问题。
3.进一步提高市中心地区道路网密度,加强外围地区道路网布局。
宁波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必须与城市建设进行整体性规划,进一步修正宁波市城市建设和道路网布局的发展理念。对于城市中心区,应结合城市建成区改造,根据建筑物与道路的关系,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建筑物布局;对低密度的市中心区楼房拆迁或重建,实施最低楼层数控制,市区内各种楼房实行四面开放,撤除围墙,增加可通行的道路数量和网络密度;对于中心区外围地区,应借鉴国外经验和自身以往发展的教训,调整规划思路,合理增加道路线路和用地预留,提高道路网密度和用地比率。4.加快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
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网中等级最高的道路,为城市中、长距离的快速交通提供服务,是城市交通运输的主动脉。快速路、高速公路与快速轨道组成城市“双快”交通体系,是实现宁波交通“内通外联”的主要保障和支撑.
四、交通运输对专业学习的启示
通过实习,使我们对交通运输这个专业的专业前景和涉及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认识了本专业所需的新事物,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组织,运输物流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好形式。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了为期2周的认知实习,其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使我们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在课堂上已学的课程,另一方面也为专业课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实践基础。了解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和宁波城市道路建设,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老一辈从业人员了解了我们专业的工作去向,让我不再对自己专业感到迷茫,知道该如何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以后才能在社会上有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这短暂的实习里,这对于我对专业认识有很大帮助,让我的课本知识再度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也对我们这些未来的交通从业人员要面对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肩上所负的责任:为中国交通行业付出自己的一份心有了更明确的理解。为我今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交通运输实习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交通运输实习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