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汇报
***综合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
***位于***区以北**公里处,距省城*****公里。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退耕还林***万亩。现辖***个村**个村民小组、***户***人。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国道和连霍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有着悠久和灿烂的文化,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现存有百余处汉墓群和安西城遗址,曾出土国家级文物“新莽权衡”。全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处,农家书屋**间。
今年以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的战略部署,按照“*****”的总体思路,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加大投入、创建载体、发挥精神文明阵地作用。
**综合文化站始建于**年***月,相继在***年*月、***年**月经两次改建成集活动室、多功能室、阅览室、展览室、广播电视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楼一栋,建筑面积为***多平方米,有露天剧场一个,现有工作人员*名,业余剧团*个,秧歌社火对***家,业余书画家**人,文学创作者*人,摄影师**人,剪纸、刺绣等民间爱好者***多人。每年举办美术、摄影、音乐、书画培训班,并配合农技部门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全镇范围内篮球、武术、象棋竞赛,举办书画、剪纸、民间刺绣等展览。同时组织安排春节期间社火演出,并历年在全区社火汇演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年***月,在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全面启动《**志》的编纂工作。目前,《**志》初稿已经完成,负责人员正在抓紧完善修订,预计年内就可问世,届时将会对我镇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工作起到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新的**将会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安定人民面前。**文化站自创建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使群众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同时得到了上级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指导,充分发挥精神文明阵地作用。
二、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发掘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全镇农家书屋建设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农民的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整合现有资源,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们把村级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镇建成农家书屋18间,覆盖率达到了100%。近年来,区文广局和各帮扶单位为我镇农家书屋共计赠送各类书籍2万余册,并配套赠送了书架套、桌椅等设备,每年借阅图书的农民群众累计达到1.2万人(次),使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以充实,接受教育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坚持“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鼓励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图书流通上,采取流动交换阅读的方式,实行免费借阅;在运行费用上,由村委会负担,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无报酬。全镇各村农家书屋都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规定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必须由村文书负责。此外,还制定了登记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看书、爱书的积极性,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
三、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带领全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我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推进移风易俗的同时,组织具有独有特色的文娱活动,村文化开展得十分火热,“多点开花”使得文明新风吹遍**辖区各个角落,从而实现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和进步。除了传统民间文艺得到良好传承外,我镇还举办多场“重量级”比赛,其中为纪念七一建党节,举办了篮球比赛,为村民奉上丰盛的文化飨宴,同时也为农村文化带
来一股“热”风,统筹兼顾文化事业的发展,辖区内村文化“多点开花”,为***迈向新台阶打下夯实基础,同时也让**农村文化迎来新风气,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的进步,在全镇各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弘扬了文明风尚。
四、依托资源、拓宽渠道,发挥文化事业辐射带动作用。我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坚持设计与功能配套相结合,使用与管理相结合,办公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从建设上强化功能,从使用上拓展服务,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的活动平台、农民致富的信息平台、农村人才的培训平台、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教育群众的文化平台、参政议政的管理平台。各村结合实际,分别在村活动场所内设置了计划生育服务室、民事纠纷调解室、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同时,我们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按照“围绕发展黄土风情游,规划建设富有地域特色、具有较高接待能力的农家乐”的要求,以“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餐饮文化繁荣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和转变了生活方式,改善了当地村容村貌、促进了乡风文明、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虽然我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较少。全镇年文化活动经费支出在50万元左右,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只能从政府经费里挤、企业捐赠和群众自筹的办法解决。
二是人才队伍匮乏。大多数村的图书管理员和文化专干由村文书兼任,同时,培训力度不够,服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三是阵地建设滞后。大多数村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设施配备不齐全。
意见建议: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的投入力度;2.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3.建设配套完善、功能健全、文化及
设备齐全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
设想:1.举办美术、摄影、音乐、书画培训班,组织全镇范围内篮球、武术、象棋竞赛、书画、剪纸、民间刺绣等展览,活跃群众文化活动;2.依托我镇现有文物古迹、宗教名刹、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和农家乐建设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3.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4.依托农村信息平台、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做好各项惠农政策和致富信息的宣传。
扩展阅读: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201*年6月12日)
简要汇报三个方面。
一、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县的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些工作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先后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农业部授予“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文化先进县”,朝那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我们主要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累计投资1.2亿元,建成了县文化广场、宣传文化中心、皇甫谧大剧院、博物馆、广电中心大楼、荆山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创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均被命名为“全国三级馆”。博物馆馆藏文物73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古籍、地方文献、报纸、期刊、视听资料等资源总量达4.9万册(件),年借阅量5.6万人次,流通书刊5.8万册次,电子阅览量2.7万人次。“三馆”均实行了免费开放措施,其中:博物馆于201*年5月向社会免费开放,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近四年共接待观众13万人(次);图书馆实行错时开放,全年周六、周日夏季每天晚上19:00至21:00正常开放;文化馆周一至周日每天按时开放,并且在周一至周五晚增加了文体活动室开放项目。图书馆、文化馆日接待人数达到100多人次,较好的发挥了公共文化鉴赏的作用。
(二)夯实基础,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年以来,投资15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独店、朝那等11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使用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设有图书阅览室、科技培训室、文体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厅。全县半数以上的村有村级文化活动广场,配套有体育器材和文化设施。建成农家书屋184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每个书屋配送图书1400本、有管理人员1名,年接待读者11.6万人(次),流通书刊5.1万册(次)。201*年共培训农家书屋管理人员178人,举办各类实用技术知识讲座326场(次),受益群众达到4.8万人(次)。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灵台支中心,在全县184个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服务网点。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健全完善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等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全部实现了阅览时间、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三落实”,有效解决了群众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方面的实际困难,有力地促
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三)以城带乡,完善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为重点,积极创新载体,活化形式,充分吸纳城乡群众参与,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县城文化广场落成庆典、201*′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全市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等文化盛会。从201*年起,连续4年举办了“灵台风情”、“灵台风韵”、“盛世欢歌”、“荆山之秋”等全县性大型文化周活动,开展了音乐、舞蹈、戏曲、综艺、秦腔等各个门类的专场演出。成功举办了灵台煤炭资源勘探告捷庆祝大会、“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推介、崆峒武林大会文化旅游展演等文艺演出活动。今年5月18日,举行了201*年崆峒文化旅游节暨皇甫谧文化园开园庆典“针灸中华颂”文艺演出和广场秦腔文化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坚持每年举办迎五一、庆国庆全民运动会,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三下乡”活动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精心组织乡村秧歌社火调演、农民运动会、秦腔自乐班演唱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水平。
(四)扩大覆盖,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县广播电视台现开设14个栏目,每天播出13.5小时,全年播出约5000小时。今年以来,县广播电视台立足“新闻立台、栏目兴台、创新活台、管理强台”这一基本思路,创新思维,力争主动,增栏目、增设施,整体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开办的《10
分关注》、《新闻微观点》、《金苹果》三个栏目,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响大。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实施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一期)工程、乡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工程、县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地下管线敷设工程、市县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以及设施设备更新等建设工程,增强了广播影视自身发展能力。有线电视开通13个乡镇,全县有线电视用户8373户,其中城区6647户,农村1726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1.8%。今年,我们将实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7500户)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1.9万户),到年底,全县正常运转的发射转播台两处、“村村通”用户31036户、“户户通”用户1.9万户、城乡有线电视用户8000多户,“村村响”广播覆盖全县,真正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全县覆盖,城乡广大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数量和质量将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提升。
(五)健全网络,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整理编辑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地图册》,建立了全县文保单位名录,与所在乡村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落实了文保人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保网络。认真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灵台灯盏头戏、木偶戏、皇甫谧针灸术、灵台唢呐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社火、皮影戏等42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泥塑、麦秆画等95个项目列入县级保护名录,整理成9类14套纸质和电子档案。今年,我们开展了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
团队、广场健身带头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普查登记工作。至目前,全县共普查有曲艺、剪纸、雕刻、戏曲等各类民间文化艺人160多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社火、秧歌、民间自乐班团体20多个,木偶戏团队3个,皮影戏团队4个,广场健身团队7个。
(六)培训激励,健全文化人才队伍体系。文广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6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乡镇共有文化从业人员210名,其中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26名,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184名(兼)。乡镇文化专干多为乡镇干部和临时聘用人员兼任,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我们通过外出培训、举办业务研讨、公开招考、选调等形式,加强了对文广系统在职职工的学习教育和队伍结构的优化,每年全系统参加县以上培训40人(次)以上,去今两年通过招考、选调补充年轻干部10多人;结合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对乡镇广播电视站、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了集中和分散培训,三年来共举办培训班20多期,参训人数500多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体育中心、文化中心针对行业特点,每年都举办文化场所业主、社会体育指导员、音乐舞蹈人才等培训,有力地提高了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皮影戏、木偶戏自乐班等城乡演艺团体参加节庆文化活动。今年,我们自筹资金3万元,为木偶、皮影等三家演出团体发放补助,提供服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调动他们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七)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共涉及电影公司、秦剧团、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三个单位,其中电影公司、秦剧团属于转企改制,网络中心属于整合上划。电影公司改制从去年底开始,历时半年时间,今年年初已全部完成改制任务。秦剧团转企改制工作按照省市国有院团改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制定了转企改制方案,5月28日已经正式挂牌成立了“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正在进行清产核资、债务清理、人员安置等工作。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上划工作,目前制定了《灵台县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方案》,推荐确定了分公司负责人,6月2日已经正式挂牌,正在进行清产核资、人员安置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
经过全县上下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发展的形势相衡量,还有许多差距和问题:一是乡镇文化站职能弱化。从全县来看,乡镇文化站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存在专业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的问题,且多为临时聘用人员,年龄大,报酬少,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县“三馆”缺乏骨干人才。全县“三馆”人员编制虽有所增加,但缺少文物保护管理专业人才、文学艺术创作人才、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编导专业人才、农村文化活动倡导、辅导人才。三是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文化人才流动机制不活,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县野外文物管理
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四是文化事业和文化活动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极其紧困的情况下,逐年增加了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存在问题,我们要抢抓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分析,逐一细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及国务院《纲要》的出台,必将确定一批重大的文化扶持政策和项目。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研读政策、抢抓机遇,从文化体育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公益文化活动创建、古商周皇甫谧文化研究、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精品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文化产业开发、宣传媒体打造提升10个方面入手,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事关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项目,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争取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台(站)改造、示范性文化站、农家书屋创建、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培训、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等小项目,不断满足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灵台县文体中心、“古灵台”改扩建、灵台县体育馆、数字影院等项目的实施。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支持力度,争取全县184个行政村基本建成村文化室,县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1万册。加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公共文化
服务大众化、经常化。利用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以及体育健身设施,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文化活动。特别要重视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集中解决专干专职专责的问题,按“321”的要求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加强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率。积极引导乡镇立足自身实际,认真组织好乡村两级文化活动,抓好免费开放工作,定目标、定责任、定考核,以此推动乡镇文化站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努力培养建设一批示范性乡镇文化站,带动乡镇文化站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不断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能力。加强县广播电视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传播能力。积极组建县广播电台,提早开播灵台人民广播电台。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程,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目标。成立县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中心,落实人员和经费,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响”等无线网络的管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三二一六”发展战略作为贯穿“十二五”时期宣传工作的主线,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认真组织外宣活动,加快灵台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扩大灵台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四)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管理网络,落实管理人员和保护经费,确保全县文物安全无事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设民俗文化馆,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争使“皇甫谧针灸术”、“灵台灯盏头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名录,通过发放补贴等形式,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使我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活态保护。抓好灯盏头、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工作,以秦剧团改制后成立的新公司为依托,组建灯盏头戏、木偶戏、皮影戏、业余自乐班等演出团体,并在登记注册、资金扶持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努力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弘扬和扩大。
(五)深度挖掘和利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展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研究出版工程,深入挖掘县域历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古商周文化和皇甫谧文化两个品牌。高度重视古商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考证保护工作,组建专门的班子和人员,深度挖掘古商周历史文化的内涵实质、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整理出版商周文化系列丛书。围绕针灸文化的历史价值、保护开发皇甫谧文化的现实意义,确定研究课题和带头人,通过召开研讨会、论证考古等方式,整理出版有关学术论文、研究文集以及各种版本的《皇甫谧文集》和《针灸甲乙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村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村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