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3:10:46 | 移动端: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农村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阅读次数:341作者:施关正字体:【大中小】

〔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分析了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针对新型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对策建议〔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

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育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才能实现。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一、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根据六盘水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0.7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8.88万人,占52.70%;女劳动力61.83万人,占47.30%。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20.15万人,占15.42%;21-30岁27.53万人,占21.06%;31-40岁33.97万人,占25.99%;41-50岁22.04万人,占16.86%;51岁以上27.02万人,占20.67%。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9.16万人,占14.66%;小学文化程度60万人,占45.90%;初中文化程度44.78万人,占34.26%;高中文化程度5.61万人,占4.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16万人,占0.89%。以上数据表明,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严重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达到了79.16万人,占60.57%,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相差甚远,而现阶段正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已成为制约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新型农民培育情况

近年来六盘水市主要开展了以“阳光工程”为主的农村新型农民培育,以201*年为例。201*年全市共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训88期,培训人数为10578人,其中培训女性农民3160人,涉及的专业有马铃薯、茶叶、蔬菜、中药材、沼气建设、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商场服务、农村建筑工匠、计算机、机动车驾驶等十多个工种;完成引导性培训30880人;共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32310人。通过开展农村新型农民培育,对提高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六盘水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新型农民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培训,主要是配合农机购置补贴、动物疫病防控、沼气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展开培训。二是围绕农民合作社发展开展培训,重点培养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以及能当家、善管理的合作社理财能手。三是开展农民创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以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和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对象,以创业理念、创业技巧、创业政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加快培养一大批农村创业人和农业种养大户。以村支两委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对象,加快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其支撑当地经济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四是围绕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开展培训,面向返乡农民工,围绕城镇就业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农业农民新兴岗位,以就业技能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工作,促进返乡农民工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二、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范围还需扩大,宣传、资金扶持力度还需加强。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2、培训的资源比较欠缺,培训的方法有待创新。目前开展农民转移培训主要还是依托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不少培训基地基础设备还不齐全,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时间还不长,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加上农民的素质普遍还较低,水平差异较大,这也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培训时间较短,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培训层面。由于培训时间较短,这种培训更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而有相当一些技能型工种,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4、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

5、培训深度不够,心理疏导、二次培训有待纳入培训议程。现有的培训,无论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内容的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目的性也比较明缺,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等都应该纳入到培训的议程中来。另外,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从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入手,开展二次培训、多次培训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三、对策建议

1、把新型农民的培育当成一项科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工程来抓。认真组织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

2、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一是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中小学文化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三是优化培训资源配置,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认定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和培训主力军作用。四是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良性互动。五是充分发挥中小城市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调动它们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创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三是要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四是切实加强农民的心理教育。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择业心理的疏导和调适,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进程。

5、完善评估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属于软件建设,短期内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这可能导致某些政府官员不够重视,如搞形式主义,或者不能善始善终等。如此以来,就会使培育新农民的质量大打折扣,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把这项育人工程负责任、高质量地推行下去,一方面要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要对提高农民素质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主要评估内容是一定时期内农民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到了何种程度。同时,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评估结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各级干部牢固地树立素质意识,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件大事来抓,而且抓出成效。

扩展阅读: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201*-09-0105:07:00来源:湖北日报(武汉)

加强新农村建设以来,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新农村建设中,新村、新房和新街道只是外在的“衣服”,生产和经济才是“躯体”,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灵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塑造新型农民。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

培育新型农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有些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在部分农村,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务,比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桥、通电通水、农技服务、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几乎都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心目中,政府就是管农民的。而政府管得越多,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就越低;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低,就越需要政府来推动。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规划部门设计出来的,项目建设就凭个别领导一句话,“手指一条路,头点一幢楼”,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成了农民建设家乡的“代言人”。

农民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而近年来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又从农村流向了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单靠这部分农民,显然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如何尽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新农村建设资源难以瞄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林水、科教文卫、国土等20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实现规模和集约效益。有的部门为了立竿见影,往往会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导致支农资金和政策被倾斜到已经良性发展的村庄。而那些亟须外力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村庄由于基础相对较差、政策成效不明显,难以得到优惠政策和资金的眷顾。结果是,一些富裕的试点村变成了“示范村”,越来越富;而贫困村庄却难以改变面貌,逐渐被人遗忘。新农村建设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新农村建设资源的边际效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培育新型农民应重点抓好以下四点:以政府为龙头,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等各有关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集中资金,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加大培训支持投入力度。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培训特色化、专业化,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系统内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券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农民自主选择权,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务,根据农民按需接受培训后交付的培训券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培训经费。(作者单位:省农业厅调研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点击查看更多: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农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0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