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201*-09-0105:07:00来源:湖北日报(武汉)
加强新农村建设以来,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新农村建设中,新村、新房和新街道只是外在的“衣服”,生产和经济才是“躯体”,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灵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塑造新型农民。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
培育新型农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有些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在部分农村,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务,比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桥、通电通水、农技服务、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几乎都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心目中,政府就是管农民的。而政府管得越多,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就越低;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低,就越需要政府来推动。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规划部门设计出来的,项目建设就凭个别领导一句话,“手指一条路,头点一幢楼”,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成了农民建设家乡的“代言人”。
农民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而近年来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又从农村流向了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单靠这部分农民,显然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如何尽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新农村建设资源难以瞄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林水、科教文卫、国土等20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实现规模和集约效益。有的部门为了立竿见影,往往会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导致支农资金和政策被倾斜到已经良性发展的村庄。而那些亟须外力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村庄由于基础相对较差、政策成效不明显,难以得到优惠政策和资金的眷顾。结果是,一些富裕的试点村变成了“示范村”,越来越富;而贫困村庄却难以改变面貌,逐渐被人遗忘。新农村建设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新农村建设资源的边际效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培育新型农民应重点抓好以下四点:以政府为龙头,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等各有关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集中资金,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加大培训支持投入力度。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培训特色化、专业化,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系统内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券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农民自主选择权,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务,根据农民按需接受培训后交付的培训券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培训经费。(作者单位:省农业厅调研处)
扩展阅读:对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考
对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是广大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就成为当前农村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型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培养新型农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①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0a,与城市相差3a,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0%(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0%),初中文化程度占49.30%,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0%;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0%,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②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掌握氮肥、钾肥、磷肥、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果农需要准确掌握花芽和叶芽的区别及“重枝轻剪、轻枝重剪”等实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③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据统计,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今后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④讲文明:主要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提高修养等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新型农民要在这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⑤守法纪:主要指农民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遵守法律;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建设新农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要还权于民,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发展权。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农村建立起守法制、重权益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2培育新型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有些农民介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在部分农村,一些与农民紧密相关的事务,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桥、通电通水、农技服务、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几乎都要靠**来推动。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心目中,**就是管农民的。而**管得越多,农民介入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就越低,农民介入的积极性越低,就越需要**来推动。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规划部门设计出来的,项目建设就凭个别领导一句话,“手指一条路,头点一幢楼”,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官员和专家学者成了农民建设家乡的“代言人”。2.2农民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而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力又流向了城市。农村留守职员多为老叟、妇女和儿童,单靠这部分农民,很难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如何尽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气量,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3新农村建设资源难以瞄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林水、科教文卫、国土等20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实现规模和集约效益。有些县乡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导致支农资金和政策被倾斜到已经良性发展的村庄,而那些亟需外力打破“贫困恶性轮回”的村庄,因为基础相对较差,政策成效不显著,难以得到优惠政策和资金的眷顾。结果是一些富裕的试点村变成了“示范村”越来越富;而贫困村庄却难以改变面貌,逐渐被人遗忘。新农村建设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需要“济困解危”。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新农村建设资源的边际效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3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措施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民在文化、经济、道德、法制方面的综合素质。3.1培育造就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广大农民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知识。**要建立培训农民的长效机制,既要对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培训,也要培训留在农村的农民;既要培训精英,也要培训农村大众;既要培训农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培训农民的精神需求。要讲形势、讲趋势、讲现实境遇、讲发展前景。媒体的宣传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入村入户的面对面交流。入村入户宣传的优势是:适应农村口述文化圈的传统,有针对性、感召性和亲切性,易于发现问题,确立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办法。应将**的各个职能部门宣讲和专职宣讲相结合,要建立2支队伍,一是**的农村宣讲队伍,二是农村中有影响力、号召力和人格感召力的宣讲队伍。
3.2抓好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基础教育既担负着为高校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更主要的是为当地培养数以万计具有一定基础文化知识的普通劳动者。针对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应在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2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能让没有读完义务教育的孩子失学,流向社会,增加新的文盲、半文盲。
3.3培育造就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阔农民视野,转变旧观念,强化农民创业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激活农民创业致富热情,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创业致富的机会。发展农业专科学校和农业职中,以提高后继农民素质。合理设置农业专科学校和农业职中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对即将参加农业生产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使之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提高素质。
3.4培育、造就文明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倡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集中整治,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自觉保持农村环境的卫生整洁;广泛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3.5培育、造就懂法守法型农民,强化农民的法制意识把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结合“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针对农村和农民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常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使农民自己不违法,而且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6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民培训投入,符合WTO“绿箱”政策,是公共财政扶持的方向。各级财政对农民培训的投入都不足,应引起重视,需把农民培训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
作者:姜延德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201*年第21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