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3:11:24 | 移动端: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闫鹏飞

近来来,一些乡镇党委、政府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乡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经济体制及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之间还存在这很大的不适应性,如何进一步推动全乡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成为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就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域快速发展深入开展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里固乡位于本商丘市虞城县东北部35公里,两省三县结合处,东与安徽砀山接壤,南与夏邑毗邻,陇海铁路与310国道横穿全境,202省道在我乡境内与310国道交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程控电话普及全乡各村。全乡总面积46平方公里,4.1万亩耕地,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98个村民组,3.15万人,红富士苹果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现有果树面积1.8万亩,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荣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

二、发展情况

近年来镇里固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乡3万干群,解放思想谋思路,抢抓机遇促发展,奋力拼搏稳定,锐意进取创佳绩。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6亿元,是201*年的7.5倍;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4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38亿元,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600元,是201*年的4.6倍。全乡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1、近年来,镇里固乡党委政府认真实施“工业立乡、民营富乡、特色产业兴乡”战略,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发展的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尊商、富商”的招商气氛,积极开展企业招商、委托招商、有偿招商、关系招商、能人招商,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引进资金7.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有:一是投资1亿元的牧鹤饲料有限公司;二是投资1.8亿元的阿姆斯果汁有限公司;三是投资1.1亿元的名凯服装有限公司,千万以上项目有:威得利非凡涂料有限公司;河南可美食品有限公司;博盛量具有限公司等10余家。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发展支柱产业,稳定红富士果树面积,积极推进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在原有1.3万亩果树基础上新增栽植幼树5000亩。二是新推广“周麦18”、“矮抗58”、“众麦1号”等优质强筋小麦25000余万亩,全乡小麦播种面积的95%以上,201*年推出优质麦种100余万斤。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由乡畜牧站常年为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禽流感免疫等服务,全乡蛋鸡规模养殖专业户达到70余户,养猪专业户40家。四是与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联合,免费对广大农村青年进行培训,五年来对外输出劳动力3万余人次,农民收入增加两亿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尽管镇里固乡近年来在加大产业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的推动了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客观地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因素的制约。

1、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接集中不健全。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形不成规模,近年来,由于乡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元。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脚步鞋不跟脚,使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龙头”企业少,“蛇尾”作坊多,农业产业化链条没尚未形成。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核心,对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的延伸和扩展发挥后向拉动和前向推动作用,目前受农业产业化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镇里固乡还仅建立有一家以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即阿姆斯果汁有限公司,而“蛇尾”作坊多,比如小钢卷尺作坊,小面粉场作坊等,严重影响着产业规模和产品增值率的提高。

3、农民增收门路还是不够宽阔,增长点不多。在深入调研中,我深深感到:农民兄弟们增收门路不过宽阔,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任然很严重,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能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好,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流动性比较大,难以稳定就业,并非长久办法。

四、对策和建议

1、紧密围绕“强乡富民”求打赢,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一五”期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强基固本,重在提高。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引进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果树品种,带动果树产业增产增收。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在继续推广红富士栽植、培育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和潜力。

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积极的走出去,并将“请引”进来,按产品按标生产、有标上市。农产品的竞争已进入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时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效益呈倍增长。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顺应消费需求,高度重视标准化,普遍推行标准化,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

扩展阅读:高寺儿村就全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就全村发展和宁民怎手问题的调研报告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1*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乡镇促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0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