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2-05-1311:21:00]作者:赵淑惠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如何开展好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的复杂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总结了县级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建议。【论文关键词】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县级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据民政部网站201*年底统计数字,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2个。由此可见,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之广,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过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94进入任期济责任审计阶段。历经二十多年,由探索起步逐步成熟完善,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关注。但在实践中发现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研究和解决。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利用不尽理想
1.审计配合机制有待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信息渠道不通畅,各行其事的现象。
2.离任后审计居多,是一种事后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任用干部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对已升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触动不大,同时对审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3.重查处、轻整改。致使相同的问题屡审屡犯,达不到促使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整改、纠正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滞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1*年4月,《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1*年12月,两办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全国通用的操作规程及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内容差别较大,无论在审计程序上、方法上,还是评价标准上都难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审计任务更为繁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专职机构只有几个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经济责任项目外,还要承担局里统一分配的其他审计项目。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审计的办法,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普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开展情况极不平衡,缺乏统一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和组织方式方法。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缺乏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执法资格。目前,大多数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有关人员移岗,留存的农经站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一)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成果运用力度
1.完善配合机制,推行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定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到审计结果运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义务、分工。并对不严格履行职责、不按程序执行、对移送案件不处理等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2.“届中审计”与“先审后离”相结合。可以克服“事后审计”的弊端,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也可以对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尽职尽责履行好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行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对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追踪监督,要求其以整改报告的形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答复,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注明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审计整改落到实处,对“屡审屡犯”的现象也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二)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操作规程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审计人员依据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区分责任。应本着“求同存异、覆盖广泛”的原则,设置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活动、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以及个人遵纪守法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指标组合,选择适宜而实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三)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
1.制定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在审计部门及有关部门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等因素后,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党委、政府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科学的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减少监管盲区,有计划、有重点、高效率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创新思路,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审计技术手段和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县级审计机关尚未实现计算机审计,除了县级审计项目特点(大多为小型项目,审计量小)的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于现状。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一些大型项目,除了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外,应会熟练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另外适当时候应该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四)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凝聚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审计署201*年上半年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程序、审计结果运用等问题展开了一次调查。应根据调查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审计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办法等,促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十六字方针,研究总结新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局面。
扩展阅读:关于做好国税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国税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国税系统广泛开展了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该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新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效,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下面,就国税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几点思考。一、不断充实、丰富国税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促进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比较关注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和廉政情况,大都集中在经济方面,对于经济责任和职责履行情况关注较少,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和作用的发挥。与经济责任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资金使用绩效应当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这对于提高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有重要意义,一般较为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审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二)审查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三)审查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四)审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五)审查基本建设投资的决算和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情况;(六)审查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七)审查项目资金管理、资产处置、债权债务、政府采购等事项的可行性论证、决策、审批、实施及效益情况;(八)审查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九)审查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和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二、经济责任审计应逐步由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一)离任审计要把握好最佳时机。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原则上是在领导干部任期内进行,但当前做法基本上是以离任审计为主,因此,离任审计宜在干部重新任命前安排进行。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许多情况下离任审计被经常安排在领导干部已经离任并被重新任命一段时间后才予以实施离任审计,这种审计实际上仅仅是一种事后监督,审计成效不大,弊端较多:一是当查出问题时往往这些问题已使国家、单位受到了损失,此时再追究责任已为时过晚、于事无补;二是因为领导干部已离任一段时间,审计结果一般不会影响人事部门已做出的安排,致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应有的作用,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三是一旦发生已离任干部有严重经济问题并且人事部门已对其作了提拔、重用安排的情况,则会使人事部门工作陷入被动,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损害党的形象;四是由于审计实施时间与审计期限不一致,会给审计取证和核实问题带来一定难度;五是由于审计滞后导致审计处理难、审计结果落实难等。按照中办发布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精神和《国家税务总局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离任审计要坚持先审计后安排的程序,这个规定程序的实质是为了使审计和任用干部统一起来,让审计很好地为任用干部提供依据,搞好服务,这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和利用审计成果、加大对领导干部监督力度的重要原则和有效手段。按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为了消除上述“先离任任命后实施审计”的弊端,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离任审计的最佳时机是在被审计人重新任命安排前进行。具体做法是人事部门在确定调整干部后,可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安排”的程序,先将领导干部免职待岗,按照“下审一级”的原则,审计职能部门按照审计程序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束后,上一级党组按照审计结果和人事部门考查结果决定领导干部的安排使用,这样既有利于审计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干部的正确、公正使用。(二)重视和加强任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因此应逐步由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任中审计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效的有效途径,能够强化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科学决策意识;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保护干部;有利于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解决离任审计时时间紧、任务重问题,更好地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有利于人事部门及时动态地掌握领导干部情况,从而准确、公正、正确地使用干部;可以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当前,在国税系统对开展任中审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各地基本上都从未开展过任中审计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中航油事件”中,由于主要领导者擅自进行投机性交易使偌大的公司顷刻间破产,分析其破产原因主要是领导个人权利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利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造成。一个表面制度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尤为重要,任中审计就是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监督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对领导干部日常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情况的审计,有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从而推进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好任中审计,将任中审计与日常财务收支审计及各项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内部控制,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控制,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效,使任中审计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三、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一)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效能。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工作关联度高、程序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建立有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组成的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需要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联席会议要定期召开,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总结经验,研究对策,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落实。(二)审计调查要全面,审计方案要务实。搞好审前调查可以防止由于审前调查不够而使审计实施中审计重点、审计疑点确定不准的情况。审前调查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要多与被审单位沟通,要求被审单位提供各种数据,可以根据被审单位上报的各种财务、资产资料进行数字分析,寻找疑点和重点,也可以结合人民来信了解一些情况,结合以往审计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审前调查越是全面、详细、准确,越是有利于提高审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要在审计调查基础上制定好审计方案,审计方案要务实,要紧密结合审计项目的具体实际制定,尽可能详细科学、可操作性强,能够真正指导审计实施按部就班地进行,确保顺利、圆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三)突出工作重点。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抓重点,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突出重点才能提高成效。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重点评价领导干部的五项能力。一是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二是内部管理能力;三是经营管理能力;四是执行国家的政策能力;五是个人自我约束能力。针对不同审计对象抓不同审计重点。上面提到的五个重点是审计时必须高度重视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应重视不同审计对象的不同个性问题。例如对各级国税局局长、党组书记审计时,要重点揭示任职期间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在单位资产变化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等情况。而对所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审计,重点应核实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重大投资的效益性。(四)尽可能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果没有对被审计单位一系列指标的量化分析就难以甚至无法准确、科学地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工作实绩。在我们国税系统可采取的审计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收入增长比率、人员经费比率、支出增长率、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和帐务处理差错率等,在审计时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具体情况和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对评价指标作具体侧重,充分利用这些指标的量化分析可在很大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绩效问题是反映其能力的重要方面,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进行准确的定性,才能准确评价干部的绩效。(五)改进审计方法。1.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组织方法和技术方法。要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充分发挥各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工作小组的作用,财务、人事、监察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审计力量;要灵活安排审计项目。要分别轻重缓急,对拟提拔、拟调任的优先安排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要及时安排集中力量抓紧审,对于拟退居二线的、已经退休或准备退休的、不涉及升迁调动的可根据审计力量、审计时间适时进行审计;要重视专业技术鉴定。许多情况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情况不进行鉴定则难以下结论,因此应重视对其作技术鉴定,可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进行鉴定,科学准确地确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要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加强审计调查力度,以获取准确充分的证据,从而将问题查清;要加大延伸审计力度。审计中发现的许多问题的疑点和线索,要想有所突破和彻底落实就必须进行延伸审计,以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2.寻求成果最大化的方法。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帮促相结合。通过审计找出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经济责任审计要与服务宏观调控相结合。及时总结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对有关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以审计信息、审计要情、专题审计报告等形式报局党组,为局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与完成全面或专项审计计划相结合,与完成监察部门查证落实涉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来信来访举报线索相结合,以避免重复审计或审计项目过多。(六)将效益审计寓于经济责任审计中。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以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既对其任职期间的财务活动审计和评价,又要在对财务活动审计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责任人在任期间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由于效益涉及到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因此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效益性分析应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目前效益审计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体上效益审计的内涵和内容就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比如国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通过对预算分配的执行、财政资金使用和基本建设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行为。加大审计调查和延伸审计,以突出效益优先原则,确保审计后产生的成效。(七)严格规避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一是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二是由于时间紧、任务急,使得审计难以审深审透而加大审计风险。三是界定领导干部各项经济责任的复杂性。四是审计程序执行不严格造成的审计风险。五是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六是审计评价泛泛而谈,不切实际。七是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足。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抓好以下方面:第一,审计人员要充分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身素质。第二,注重分解离任审计工作量。要重视并搞好任职中经济责任审计,在日常审计中应注意为离任审计打好基础,防止大规模离任审计时间紧、任务急而导致审不深审不透的情况发生。第三,不断在工作实践中完善有关制度规定。第四,严格遵守法定的审计程序、规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不能违反审计程序,不能随意扩大和缩小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第五,客观公众,一丝不苟。第六,切实做好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着重评价人的因素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着慎重、负责的态度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七,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系统。(八)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在当前审计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大幅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通过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后,再根据计算机程序源代码内部设定自动转化为定性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专用语言,根据审计中不同情况而自然作出不同的评价,实现审计结果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目的。四、充分利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能否正确运用和处理,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财务管理等工作要进行客观公众的评价,将审计结果予以公开,增强审计结果的透明度。一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在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单位工作机密的前提下,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下达被审计单位的同时,有选择的抄送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二是将审计结果公示。将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倾向性问题、被审计单位屡纠屡犯的问题等,在审计信息上披露。三是试行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的做法,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四是通过群众座谈会,公布审计结果等形式,让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强化审计的威慑力。(二)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管理和使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一是人事部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监督使用的全过程,把审计结果作为考察干部、评价干部、兑现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将审计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二是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并作为领导班子巡视检查工作的一项内容,把运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三是各级党组在研究干部问题时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在对各单位进行效能评价时,也应将审计结果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三)进行动态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为保证审计结果运用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由党组负总责,切实抓好审计结果运用的落实。定期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执行规范情况进行检查通报,督促各部门认真按照规范运用审计结果。二是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制度(即后续审计),促使有关部门及时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和结果质量。在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决定书》时同时要求限期对问题进行整改,整改结果书面报送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既有利于促进审计建议、决定和整改措施的落实,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了解被审计对象在新岗位的工作情况,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在新岗位有无出现在原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四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对主要领导干部建立一套审计资料档案,将单位日常财务收支审计、各种专项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等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分清责任,记入各领导审计档案中。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就可以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节省审计时间,特别是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只需将其任职期间尚未审计的这段时间审一遍,就达到了全面审计的目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