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

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3:49:16 | 移动端: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

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北京新东方学校蒋叶光jiangyeguang211@yahoo.com.cn⑴单调性的定义:第一部分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①f(x)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x1,x2M,当x1x2时有f(x1)f(x2);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②f(x)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x,xM,当xx时有f(x)f(x);

121212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ABABAABB;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⑵单调性的判定

①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f(x1)f(x2)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f(xT)f(x)(其中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f(x)为周期函数,T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ysinx:T2;②ycosx:T2;③ytanx:T;④yAsin(x),yAcos(x):T(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ababab;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22x22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a、sinx、cosx等);⑨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yf[g(x)]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ug(x)与外函数yf(u);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f(x)是奇函数f(-x)=-f(x);f(x)是偶函数f(-x)=f(x)⑶奇函数f(x)在原点有定义,则f(0)0;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

2;⑤ytanx:T;

||||f(xa)f(xa)或f(x2a)f(x)(a0)f(x)的周期为2a;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yx(R);⑵指数函数:yax(a0,a1);⑶对数函数:ylogax(a0,a1);⑷正弦函数:ysinx;

2⑸余弦函数:ycosx;(6)正切函数:ytanx;⑺一元二次函数:axbxc0;

⑻其它常用函数:

①正比例函数:ykx(k0);②反比例函数:y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

第1页共6页

ka(k0);③函数yx(a0);xx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北京新东方学校蒋叶光jiangyeguang211@yahoo.com.cn①一般式:f(x)ax2bxc;②顶点式:f(x)a(xh)2k,(h,k)为顶点;③零点式:f(x)a(xx1)(xx2)。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③f(a+x)=f(b-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

ab对称;2特别地:f(a+x)=f(a-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f(x)0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b4acb2b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x,顶点坐标是2a,4a2a2。(4)零点定理:若y=f(x)在[a,b]上满足f(a)f(b)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北京新东方学校蒋叶光jiangyeguang211@yahoo.com.cn⑵yAcos(x)对称轴:

xk;对称中心:(k2,0)(kZ);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SABC11ahabsinC;22sinx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xcos2x1;tanx;

cosx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⑵内切圆半径r=2SABC;外接圆直径2R=

abcabc;sinAsinBsinC第四部分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2rh;③体积:V=S底h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rl;③体积:V=

ysinx的递增区间是2k,2k(kZ),递减区间是

223(kZ);ycosx的递增区间是2k,2k(kZ),递减区间2k,2k22是2k,2k(kZ),ytgx的递增区间是k递减区间是k,k(kZ)。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sin()sincoscossin;

1S底h:31(S+SS"S")h;3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rr")l;③体积:V=

2,k(kZ),yctgx的22⑷球体:①表面积:S=4R;②体积:V=R。

433

)②cos()coscossinsin;③tan(9.二倍角公式:①sin22sincos;

tantan。

1tantan2tan。

1tan22222②cos2cossin2cos112sin;③tan2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②用向量法: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用向量法:

(sincos)212sincos1sin2

10.正、余弦定理:⑴正弦定理:

cos|cosa,b|abc2R(2R是ABC外接圆直径)sinAsinBsinC

sin|cosAB,n||ABn||n|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①等体积法;②向量法:d6.结论:

⑴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对角线长为2ab+2bc+2ca,体积V=abc。

第3页共6页

注:①a:b:csinA:sinB:sinC;②a2RsinA,b2RsinB,c2RsinC;

abcabc③。sinAsinBsinCsinAsinBsinCb2c2a2⑵余弦定理:abc2bccosA等三个;cosA等三个。

2bc

222abc222,全面积为11。几个公式: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北京新东方学校蒋叶光jiangyeguang211@yahoo.com.cn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⑵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对角线长为,全面积为6a2,体积V=a3。

3a①dR点在圆上;②dR点在圆内;③dR点在圆外。

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2R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对角线长。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⑷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a,则正四面体的:①dR相切;②dR相交;③dR相离。

6266①高:h对棱间距离:内切球半径:外接球半径:a;②a;③a;④a。

32124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距,R,r表示两圆半径,且Rr)①dRr相离;②dRr外切;③RrdRr相交;

④dRr内切;⑤0dRr内含。8、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AB|2r2d2第五部分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yyk(xx);⑵斜截式:ykxb;⑶截距式:⑷两点式:

xy1;ab第六部分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MF1||MF2|2a,(2a|F1F2|);

⑵双曲线:||MF1||MF2||2a,(2a|F1F2|);⑶抛物线:|MF|=d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PF;(左“+”右“-”);1aex0,PF2aex0(e为离心率)

②抛物线:PFx0yy1xx1;⑸一般式:AxByC0,(A,B不全为0)。y2y1x2x1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平行的充要条件垂直的充要条件备注

l1:yk1xb1l2:yk2xb2k1k2,b1b2k1k21l1,l2有斜率

p2已知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4.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x1x2x3y1y2y3);,33⑵弦长公式:AB1k2x2x1(1k2)[(x1x2)24x1x2]

注:⑴抛物线:AB=x1+x2+p;⑵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2b;②抛物线:2p。

a2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Ax0By0C;

A2B2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mx2ny21(m,n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mn0时表示双曲线);当点P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F1PF2最大;

C1C2AB22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d5.圆的方程:

⑷双曲线中的结论:

2222①双曲线xy1(a>0,b>0)的渐近线:xy0;

a2b2a2b222byx②共渐进线y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2(为参数,≠0)2aab⑴标准方程:①(xa)(yb)r;②xyr。⑵一般方程:xyDxEyF0(DE4F0)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A=C≠0且B=0且D2+E2-4AF>0;

6.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2222222222③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e2渐近线为yx渐近线互相垂直;

⑸焦点三角形问题求解: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和余弦定理联立求解。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第4页共6页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北京新东方学校蒋叶光jiangyeguang211@yahoo.com.cn注意以下问题: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①联立的关于“x”还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通项公式ana1(n1)dana1qn1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1.q1时,Snna1;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kAByy21;③解决问题。x1x2前n项和Snn(a1an)n(n1)nna1d2.q1时,Sa1(1q)

n221qa1anq1q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①a∥b(b≠0)a=b(R)x1y2-x2y1=0;②a⊥b(a、b≠0)ab=0x1x2+y1y2=0⑵ab=|a||b|cos=x2+y1y2;注:①|a|cos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①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性质①an=am+(n-m)d,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②m+n=p+q时aman=apaq

③kS,S2kSk,S3kS2k,成AP③Sk,S2kSk,S3kS2k,成GP

④ak,akm,ak2m,成AP,d"md④ak,akm,ak2m,成GP,q"qm3.数列通项的求法:

S1(n=1)⑴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⑵累加法(an1ancn型);⑶公式法:an=Sn-Sn-1(n≥2)⑷累乘法(

ab⑶cos=;

|a||b|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OPxOAyOB且xy1;

(理科)P,A,B,C四点共面OPxOAyOBzOC,且xyz1。

an1;⑸构造法(an1kanb型);cn型)

an11;⑻(理科)数学归纳法。4)

anan1⑺间接法(例如:an1an4anan1

第八部分数列

1.定义:

⑴等差数列{an}an1and(d为常数)2anan1an1(n2,nN*)

4.前n项和的求法:⑴分组求和法;⑵裂项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an0an0;⑵⑴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或an10an10anknbsnAn2Bn;

⑵等比数列{an}

第九部分不等式

an12q(q0)anan-1an1(n2,nN)anaba2b21.均值不等式:ab22ab2a2b2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ab(。)222.绝对值不等式:||a||b|||ab||a||b|

第5页共6页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北京新东方学校蒋叶光jiangyeguang211@yahoo.com.cn3.不等式的性质:

⑴abba;⑵ab,bcac;⑶abacbc;ab,cd

acbd;⑷ab,c0acbd;ab,c0acbc;ab0,cd0acbd;⑸ab0anbn0(nN);⑹ab0nanb(nN)

第十一部分概率

1.事件的关系: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AB;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AB,BA,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AB(或AB);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AB(或AB);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则事件A与互斥;6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2.概率公式: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⑵古典概型:P(A)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基本事件的总数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

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⑶几何概型:P(A)----“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第6页共6页

扩展阅读: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完全总结(文科类)

高中数学(文科)基础知识整合

第一部分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ABABAABB;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3)CI(AB)(CIA)(CIB);CI(AB)(CIA)(CIB)。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abab2ab222;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⑧利用函数有界性(ax、sinx、cosx等);⑨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yf[g(x)]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ug(x)与外函数yf(u);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yf(u)的定义域是内函数ug(x)的值域。4.分段函数:

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f(x)是奇函数f(x)f(x)f(x)f(x)0f(x)f(x)1;

⑶f(x)是偶函数f(x)f(x)f(x)f(x)0f(x)1;

f(x)⑷奇函数f(x)在原点有定义,则f(0)0;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f(x)在区间M上是增(减)函数x1,x2M,当x1x2时f(x1)f(x2)0(0)(x1x2)[f(x1)f(x2)]0(0)f(x1)f(x2)x1x20(0);

⑵单调性的判定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f(x1)f(x2)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2(2));④图像法。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f(xT)f(x)(其中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f(x)为周期函数,T为它的一个周期。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ysinx:T2;②ycosx:T2;③ytanx:T;

2||④yAsin(x),yAcos(x):T;⑤ytanx:T||;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①定义法(试值)②图像法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f(xa)f(xa)或f(x2a)f(x)(a0)f(x)的周期为2a;②yf(x)的图象关于点(a,0),(b,0)中心对称f(x)周期2ab;③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轴对称f(x)周期为2ab;

④yf(x)的图象关于点(a,0)中心对称,直线xb轴对称f(x)周期4ab;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yx(R);⑵指数函数:ya(a0,a1);⑶对数函数:ylogaxx(a0,a1);⑷正弦函数:ysinx;

2⑸余弦函数:ycosx;(6)正切函数:ytanx;⑺一元二次函数:axbxc0;⑻其它常用函数:①正比例函数:ykx(k0);②反比例函数:y特别的y1xkx(k0);

,函数yxax(a0);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①一般式:f(x)axbxc;

②顶点式:f(x)a(xh)2k,(h,k)为顶点;③零点式:f(x)a(xx1)(xx2)。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①描点法(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⑵图象变换:

平移变换:yf(x)yf(xa),(a0)左“+”右“-”;

yf(x)yf(x)k,(k0)上“+”下“-”;

伸缩变换:

1yf(x)yf(x),(0)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yf(x)yAf(x),(A0)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A倍;③

0,0)y0对称变换:yf(x)(yf(x);yf(x)yf(x);

0yxyf(x)xyf(x);yf(x)yf1(x);

④翻转变换:

yf(x)yf(|x|)右不动,右向左翻(f(x)在y左侧图象去掉);yf(x)y|f(x)|上不动,下向上翻(|f(x)|在x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yf(x)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yf(x)与yg(x)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yf(x)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yg(x)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y)=0;

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y=f(x)图像关于直线x=④f(a+x)=f(b-x)(x∈R)ab2对称;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特别地:f(a+x)=f(a-x)(x∈R)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ab2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f(x)0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yxx0f(x0)limf(x0x)f(x0)x;

x0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C"0;②(xn)"nxn1;③(sinx)"cosx;④(cosx)"sinx;⑤(ax)"axlna;⑥(ex)"ex;⑦(log⑧(lnx)"1xax)"1xlna;

uuvuvv2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uv)uv;(uv)uvuv;()v;

(4)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所给点是切点吗?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f(x)0f(x)是增函数;f(x)0f(x)为减函数;f(x)0f(x)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求导数f(x);求方程f(x)0的根;列表得极值。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求的极值;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得最值。

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弧度180,11802弧度,1弧度(12Rl。

180)5718

"⑵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12R2.三角函数定义:角中边上任意一点P为(x,y),设|OP|r则:

sinyr,cosxr,tanyx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5.⑴yAsin(x)对称轴:xk2;对称中心:(k2,0)(kZ);

⑵yAcos(x)对称轴:x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kk2;对称中心:(sinxcosx,0)(kZ);

xcosx1;tanx;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①sin()sincoscossin;

②cos()coscossinsin;

tantan1tantan③tan()。

8.二倍角公式:

①sin22sincos;

②cos2cos2sin22cos2112sin2;③tan22tan21tan1cos21cos21*降幂公式:sin2;cos2;sincossin2.

222。

9.正、余弦定理⑴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2R是ABC外接圆直径)

注:①a:b:csinA:sinB:sinC;②a2RsinA,b2RsinB,c2RsinC;

asinAbsinB2csinC2abcsinAsinBsinC。

bca2bc222⑵余弦定理:abc2bccosA等三个;注:cosA10。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SABC2SABCabc2等三个。

12ah12absinCp(pa)(pb)(pc),(p12(abc));

⑵内切圆半径r=;外接圆直径2R=

asinAbsinBcsinC;

11.已知a,b,A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CbhA

a其中h=bsinA,⑴A为锐角时:①a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

上底

S

下底

;②侧面积:S侧=(rr")l;③体积:V=

433R。

13(S+SS"S")h;

⑷球体:①表面积:S=4R2;②体积:V=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⑶二面角的求法: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作出平面角,再求解;6.结论: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coscos1cos2;

⑶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则S侧cos=S底;⑷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则:cos2+cos2+cos2=1;

222

sin+sin+sin=2。

222

②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则有cos+cos+cos=2;

sin2+sin2+sin2=1。

⑸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a,则正四面体的:①

高:h63a;②对棱间距离:

2264a;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

13;

④内切球半径:

612a;外接球半径:a;

第五部分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yyk(xx);⑵斜截式:ykxb;⑶截距式:

xayb1;⑷两点式:

yy1y2y1xx1x2x1;

⑸一般式:AxByC0,(A,B不全为0)。(直线的方向向量:(B,A),法向量(A,B)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平行的充要条件垂直的充要条件备注l1:yk1xb1l2:yk2xb2k1k2,b1b2k1k21l1,l2有斜率l1:A1xB1yC10A1B2A2B1,且A1A2B1B20不可写成

4.几个公式l2:A2xB2yC2B1C2B2C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x1x2x3,y1y2y3);

33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Ax0By0CA2;

B2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d5.圆的方程:

C1C2AB22;

⑴标准方程:①(xa)2(yb)2r2;②x2y2r2。⑵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A=C≠0且B=0且D2+E2-4AF>0;6.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dR点在圆上;②dR点在圆内;③dR点在圆外。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dR相切;②dR相交;③dR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距,R,r表示两圆半径,且Rr)①dRr相离;②dRr外切;③RrdRr相交;④dRr内切;⑤0dRr内含。8.与圆有关的结论:

⑴过圆x+y=r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

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⑵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1)(x-x2)+(y-y1)(y-y2)=0。

2222

第六部分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MF1||MF2|2a,(2a|F1F2|);⑵双曲线:||MF1||MF2||2a,(2a|F1F2|);⑶抛物线:略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PF1aex0,PF2aex0(e为离心率);(左“+”右“-”);

②抛物线:PFx0p2

22(1k)[(x1x2)4x1x2]

⑵弦长公式:AB1k2x2x111k2y2y1(11k22)[(y1y2)4y1y2];

注:(Ⅰ)焦点弦长:①椭圆:|AB|2ae(x1x2);②抛物线:AB=x1+x2+p=

(Ⅱ)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2b;②抛物线:2p。

a22psin2;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mx2ny21(m,n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mn0时表示双曲线);

⑷椭圆中的结论:

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2ab;

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0Q,则

1|OP|21|OQ|21a21b2;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SPF心,PM交F1F2于点N,则

1F2btan22,(F1PF2);.点M是PF1F2内

|PM||MN|ac;

④当点P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F1PF2最大;⑸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

xa22yb221(a>0,b>0)的渐近线:

xa2222yb220;

②共渐进线yba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xa22yb(为参数,≠0);

③双曲线焦点三角形:.SPFF12b2tan2,(F1PF2);

.P是双曲线

xa22-

yb22=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

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为a,(a);④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e(6)抛物线中的结论:

8

2渐近线为yx渐近线互相垂直;①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弦AB性质:

2.x1x2=p;y1y2=-p2;

4.

1|AF|1|BF|2p;

.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以AF(或BF)为直径的圆与y轴相切;.SAOB2

p22sin。

②抛物线y=2px(p>0)内结直角三角形OAB的性质:

.x1x24P2,y1y24P2;.lAB恒过定点(2p,0);

.A,B中点轨迹方程:y2p(x2p);.OMAB,则M轨迹方程为:

(xp)y2

22p;.(SAOB)min4p。

22③抛物线y=2px(p>0),对称轴上一定点A(a,0),则:

.当0ap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a;.当ap时,抛物线上有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2app2。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x”还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③判别式验证了吗?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k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ABy1y2x1x2;③解决问题。

第七部分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

①a∥b(b≠0)a=b(R)x1y2-x2y1=0;②a⊥b(a、b≠0)ab=0x1x2+y1y2=0.⑵ab=|a||b|cos=x2+y1y2;

注:①|a|cos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②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⑶cos=

ab|a||b|;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OPxOAyOB(且xy1);第八部分数列1.定义:

⑴等差数列{an}an1and(d为常数)2anan1an1(n2,nN*)

anknbsnAn2Bn;

⑵等比数列{an}nan1anq(q0)an2an-1an1(n2,nN)

ancq(c,q均为不为0的常数)Snkkq(q0,q1,k0);

n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n1通项公式ana1(n1)dana1q

1.q1时,Snna1;前n项和Snn(a1an)2na1n(n1)2d2.q1时,Sna1anq1qa1(1q)1qn

性质①an=am+(n-m)d,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②m+n=p+q时aman=apaq

Sk,S2kSk,S3kS2k,成AP③Sk,S2kSk,S3kS2k,成GP

m④ak,akm,ak2m,成AP,d"md④ak,akm,ak2m,成GP,q"q

等差数列特有性质:①项数为2n时:S2n=n(an+an+1)=n(a1+a2n);S偶S奇nd;

S奇S偶S奇S偶anan1;

②项数为2n-1时:S2n-1=(2n-1)a中;S奇-S偶a中;

nn-1;

③若anm,amn,(mn),则amn0;若Snm,Smn,则Smn(mn);

若SnSm,(mn),则Smn0。3.数列通项的求法:

S1(n=1)a=an1ancn;⑴分析法;⑵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⑶公式法:累加法(nSn-Sn-1(n≥2)⑷叠乘法(

an1ancn型);⑸构造法(an1kanb型);(6)迭代法;

⑺间接法(例如:an1an4anan1⑻作商法(a1a2ancn型);⑼待定系数法;⑽(理科)数学归纳法。注:当遇到an1an1d或4.前n项和的求法:

an1an11an1an14);

q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结果是分段形式。

⑴拆、并、裂项法;⑵倒序相加法;⑶错位相减法。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⑴an0a0或na0a0n1n1;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不等式1.均值不等式:abab2ab222

ab22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ab()ab222。

2.绝对值不等式:||a||b|||ab||a||b|3.不等式的性质:

⑴abba;⑵ab,bcac;

⑶abacbc;ab,cdacbd;

⑷ab,c0acbd;ab,c0acbc;ab0,cd0acbd;

nn⑸ab0ab0(nN);(6)ab0nanb(nN)。

4.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⑴比较法:作差或作比;⑵综合法;⑶分析法。第十部分复数1.概念:

2

⑴z=a+bi∈Rb=0(a,b∈R)z=zz≥0;⑵z=a+bi是虚数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z+z=0(z≠0)z⑶z1÷z2=

(abi)(cdi)(cdi)(cdi)acbdbcad22i(z2≠0);22cdcd3.几个重要的结论:

(1)z1z22z1z222(z1z2);(2)zzz222z2;⑶(1i)22i;⑷1ii;1ii;

1i1i第十一部分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AB;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AB,BA,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AB(或AB);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AB(或AB);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则事件A与互斥;6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⑵古典概型:P(A)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⑶几何概型: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积等)等)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第十二部分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nN;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l;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⑴样本平均数x⑵样本方差S2nN

1n1n(x1x2xn)221nnxi;

2i1[(x1x)(x2x)(xnx)]1ni(xni1x)2;

2⑶样本标准差S1n[(x1x)(x2x)(xnx)]222=

12

1ni(xni1x);n(x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ri1nix)(yiy)n

i(xi1ix)2(yi1y)2注:⑴r>0时,变量x,y正相关;r2.基本算法语句:

⑴输入语句:INPUT“提示内容”;变量;输出语句: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赋值语句:变量=表达式

⑵条件语句:①②

IF条件THENIF条件THEN语句体语句体1ENDIFELSE语句体2ENDIF

⑶循环语句:①当型:②直到型:WHILE条件DO循环体循环体

WENDLOOPUNTIL条件3.算法案例:

⑴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⑵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的值;⑶进位制----------各进制数之间的互化。

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命题形式pq;pqpqpqp⑵或(or):命题形式pq;真真真真假⑶非(not):命题形式p.真假假真假假真假真真假假假假真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xM,p(x);全称命题p的否定p:xM,p(x)。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xM,p(x);特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第十五部分推理与证明

1.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二.证明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文科数学基础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0559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