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3:49:27 | 移动端: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201*级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1、2课1、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2、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是帝国主义的军事政治集团。3.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成员有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形成标志是:1882年签定《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动摇者是意大利。

4.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成员有英法俄。形成标志是:1907年签定《英俄协定》。5.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是巴尔干半岛,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萨拉热窝事件,即一战的导火线。6.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时间:1914年6月地点:巴尔干半岛,被刺人物菲迪南大公夫妇。7.一战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

9.战争中形成三条战线:西、东、南线,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西线上的决定性战役是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成为“绞肉机”、“屠宰场”“地狱”。

10.一战结束于1918年11月,同盟国失败,持续了四年。11.性质: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战争12.一战中的新式武器有:飞机、坦克、毒气弹、远程大炮等。

13一战的影响:(1)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2)战争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3)战争促进东欧各国的独立和被压迫民族的觉醒。(4)战争促进了革命,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5课1.俄国二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3月,推翻对象是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列宁在1914年4月指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6号到7号,领导人列宁,指挥所: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结束标志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发起炮声,推翻临时政府。结果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第一个胜利了的社会主义革命。

4.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书上31页。一战中与同盟国签订和约,退出一战的是()国.1918年,苏俄迁都()为抗击国内外的敌人,苏俄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经过三年斗争,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5十月革命意义:书上32页。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胜利了的()革命。它开辟了人类纪元的新篇章,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6课1、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苏俄经济困难,政治出现危机。(2)。目的:解决经济困难,缓和政治危机。(3)时间1921年(4)领导人列宁。(5)主要内容书上36页。(6)作用:新经济政策受到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国家工农业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政权得到巩固。

2、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结束于1991年底,存在了69年。

3.社会主义建设:(1)列宁逝世1924年,接班人斯大林。

(2)为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从1928年起,实行一五计划。结果1932年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综合国力增强,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经济体制的弊端:(1)产生背景略。(2)特点:苏俄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体制。39页(3)影响: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课1。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为处理德国,召开巴黎和会,操纵者有美英法国。主要议题:()结果,1919年6月,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书上44页。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和约》加上与德国的盟国签订的其它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在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内容见书)

3.,1921~1922年,为协调美英日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议题是:(),结果签订了《九国公约》等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操纵者有(美英日),(美)国居主导。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要通过()和()建立的,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其中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条约有《》《》。最大的受害者是()国。最大的受益国是()国。8课1。一战后的经济中心在美国。2。(1929年),资本主义空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国开始爆发,范围包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是(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受打击最重的是(美国和德国)。

3.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中心措施是(实行“产业复兴法”)。实施新政的目的是(解决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主要内容:(1)财政上,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职工有权组织工会,实施以工代赈,同时政府积极兴建公共工程,以刺激生产和消费。

(3)农业上,缩减农业产量,维持农产品价格,恢复农业。

5.评价: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美国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政治得到稳定,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但是,由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存在,根本矛盾并未消除,无法避免新的经济危机出现。9课1.唯一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是由于一战的打击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建立法西斯政权。

2.德国纳粹党头目是(希特勒),(1933)年,他当上国家总理,建立法西斯政权。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罪行:为对付共产党,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逮捕了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大肆屠杀(犹太人);积极扩军备战,(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3、1936年,日本(军部)支持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法西斯政权。日本不断扩军备战,日本成为世界大战的远东战争策源地。首先对外侵略的法西斯国家是(日本),三十年代入侵中国,撕毁《九国公约》,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10课--12课1、二战前德国吞并的国家有(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2、慕尼黑会议:(1938)年,地点:德国慕尼黑。人物: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达拉第,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慕尼黑协定》规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协定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

2.二战开始的标志是(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3.二战扩大的事件是(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4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于是1941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5、二战达到世界规模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即珍珠港事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直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签订《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地点华盛顿成员有中美英苏法等26国。影响见书上。

7.二战的转折点是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8.第一个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1943年(意大利)。

9.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与苏军东西夹击德军。

10.雅尔塔会议。背景略。时间:1945年雅尔塔会议三巨头:()的罗斯福、()的斯大林、()的丘吉尔。主要内容见书。意义见书。

11.建立联合国的时间是(),总部在()。

.12.1945年(苏军)军队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投降于(1945年)5月8日。

13、1945年发表《波茨坦公告》的是中美英,内容是敦促日本投降。之后,(美)军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苏军参加对日作战,最重要的是中国抗日根据地军民奋勇抗战,(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投降。

14.二战起止1939、91945、9,共6年,两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相距()年。两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15.二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3课1。冷战的含义?目的:美国想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从而称霸世界。2.信号,序幕: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3.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4.美国发动冷战的表现: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5.1955年苏联等东欧国家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6.北约和华约的性质是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7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达到高潮。8.冷战开始1947年,结束1991年,持续了44年。14课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美国。2.20世纪50--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黄金时代”。

3.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原有的经济基础好,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政府采取措施干预经济生活的。

4.7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的强国,

5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目的:为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走联合自强的道路。时间1967年,最初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6国建立,1993年更名为(欧洲联盟),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995年成员发展到15国。作用: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国的地位。

6.日本的恢复和发展,原因有:充分利用国内外条件,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上美国的援助等。7.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是日本。8.西欧和日本的恢复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

15课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2东欧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匈牙利改革。曾经成为改革的“匈牙利模式”,该国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最终失败。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4.东欧剧变,从1989年起匈牙利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质是社会制度变了。表现99页。原因100页。根本原因是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模仿西方的政治体制。结果,民族、经济、政治危机加深。

6.1991年“八一九”事件反映共产党内部的矛盾,局势恶化。7苏联解体1991年12底。起止19221991,共存在了69年。

8冷战结束: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的从1947到1991,共()年.18课1.经济全球化趋势,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后。

2.原因: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加快,生产力迅速提高。跨国公司出现,经济活动冲破国与国的界限,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3表现:(1)大的经济组织的出现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2)突出表现为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3)世界五百强中的跨国公司扮演主角。

4.影响:(1)形成(“强国主导,收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双赢。(3)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双刃剑,缺乏竞争只会被发达国家控制,从而受益不均,强国更强,穷国更穷。

19课1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尚未形成,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超级大国指美国,多极力量有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联合国等。

2.影响3个有利于:有利于削弱和抑制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世界力量仍在进行新的分化和组合,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在继续下去,美国的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如科索沃战争。

4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1)美国的霸权行径屡屡受挫,表明多极力量对美国的嘎余、制约、防范越来越强。(2)在反恐、能源、环保、防止核武器扩散的重大问题上,美国不得不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力求国际社会支持。

5.多极化趋势下,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激化,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0课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为代表。2.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最突出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3.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中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的特点。4.生物工程技术:

5.第三次科技革命揭开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影响书上142页。

扩展阅读:初三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

世界历史(现代史)

一、俄国十月革命(考点:简述彼得格勒起义,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背景

(1年3月,由于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1917(2)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继续沙皇时期政策。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

(1)领导人:列宁(布尔什维克党领袖)(2)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结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3、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时的新纪元。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点:了解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了解苏联成立的时间、国名,概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1、新经济政策(列宁.1921)

(1)原因: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2)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2、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1)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加盟国: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后来发展到15个。

(3)俄国的名称: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统治阶级是以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沙俄)1717年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苏俄)1922年底(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结果是: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2)实现农业集体化。4、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制定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点:了解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初步认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1、巴黎和会(1919)

(1)参加国:27个协约国,但由英、法、美操纵。

(2)《凡尔赛和约》:领土方面,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影响:协约国还同奥地利、匈牙利、土尔其、保加利亚签定了条约,它们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决定成立国际联盟(英法控制,美国退出)在《凡尔赛和约》中国、美国没有签字。2、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激烈,特别是美、日之间。

(2)参加国:英、法、美、日、意、荷、比、葡和中国,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3)《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最大的收益者:美国,受害者:中国)

(4)影响: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实质是战胜国将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瓜分世界的体系。

四、经济大危机(考点:简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评价罗斯福新政)1、经济危机

(1)1929-1933,从美国开始。

(2)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2、罗斯福新政

(1)目的:国家加强指导和干预经济,(经验)对工农业、商业进行调整,以消除危机。(2)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3)评价:一方面使美国的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的做法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先例,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政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不能根除危机。

五、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考点:了解国会纵火案和反犹狂潮是德意日的侵略暴行,初步认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关系)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引发了政治危机.

(2)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不久任国家元首.这也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3)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③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4)反犹狂潮:犹太人被剥夺德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2、1922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3、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政府,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考点:了解慕尼黑阴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了解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主要影响)1、慕尼黑阴谋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但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抵制和制裁,野心进一步膨胀,将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2、绥靖政策

(1)实质:西方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爆发战争,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影响: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3)高潮:慕尼黑阴谋

(4)破产标志:德国攻打波兰,二战全面爆发。3、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1)全面爆发:1939.9.1德国入侵波兰。

(2)德国迅速占领西欧的原因:①德国的闪电战术②欧洲国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③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

(3)英国在首相丘吉尔领导下进行了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国的占领企图。(4)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国无敌的神话,打击了德国的嚣张气焰。(5)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考点:了解《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和雅尔塔会议,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作用,了解二战结束的标志)1、《联合国家宣言》

(1)1942.1.1,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意义: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2、雅尔塔会议

(1)1945年2月,罗斯福(美)、丘吉尔(英)、斯大林(苏)。

(2)会议内容: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实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影响:①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②消极因素,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会议的原则,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3、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

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2)1944.6.6诺曼底登陆

美英盟军登上欧洲大陆,开辟了除苏德战场外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3)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4)日本投降①背景:亚洲各国对日展开激烈进攻;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②1945.9.2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以轴心国集团失败而告终。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二战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八、美国经济的发展(考点: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时期表现(特点)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50、60年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代繁荣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70、80年地位下降;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代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债务沉重受限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经济时代的技术改造90年代九、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考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

1、西欧的联合

(1)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美国的援助;西欧国家本身具有的劳动力优势;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美苏对立的形势下西欧希望建立一个组织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②建立: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发起。

③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冲破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

(3)欧洲联盟的建立(1993年)

①政策: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②意义: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日本经济崛起

(1)经济崛起的原因: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的经济扶植;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国外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19741975,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80年代中期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启示: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引进和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我们今天必须始终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在改革中坚持求实和创新。

十、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考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

1、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加上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各种矛盾突出。2、苏联解体(1991年底)(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大致情况: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后来把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最主要的是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结果: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一步步把苏联推向解体。(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此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威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3)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是长期实行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启示:苏联的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遇到挫折,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教训: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进行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注意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价值观要采取正确对策。

十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考点:了解匈牙利改革和东欧剧变)1、匈牙利改革

(1)原因:长期沿用斯大林模式,使经济和政治僵化,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2)改革的内容:对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和调整。(3)结果:60、70年代经济发展,80年代又陷入困境。2、东欧剧变:

(1)原因:一方面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加强和平演变攻势。

(2)表现: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社会性质变化,执政党变化,版图变化,国家的名称变化。

十二、亚非拉的奋起(考点:了解印巴分治,知道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及其回归)1、亚洲国家的独立

(1)印巴分治:1947年,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但将其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印巴纷争的历史根源。

(2)印度发展迅速,特别是科技领域成就卓著。韩国、新加坡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2、非洲独立运动最早在北非展开

(1)1952纳赛尔领导埃及反帝反封建革命,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被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2)非洲独立年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

(3)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3月,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3、拉丁美洲的斗争(1)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著名航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夺回运河主权进行斗争,直到1999年底收回全部主权。十三、动荡的中东地区(考点:知道中东战争,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1)犹太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后来流散世界各地;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该地区生活。

(2)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3)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决议,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

(4)1948年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发生四次中东战争。2、中东动荡的原因

(1)大国争夺是重要根源。中东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大国争夺的热点。

(2)几十年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3)水资源问题。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

(5)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以上使这一地区的矛盾呈现复杂性。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十四、冷战中的对峙(考点:了解冷战政策的含义、主要行动及影响,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1、冷战政策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表现:

①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②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国家。

③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3)影响:激化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2、苏联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3、美苏争霸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时间60年代初美国领肯尼迪导人苏联领赫鲁晓夫导人70年代末尼克松里根第二阶段(高潮)第三阶段60年代中期80年代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特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苏联处于攻势,美缩,势在美国国转攻为守美国同意有限缓和重大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件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2年中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建交十五、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了解“一超多强”的暂时局面,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一超多强

(1)背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

(2)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

2、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十六、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考点: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向,了解亚洲金融危机,认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竞争的复杂性)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重要表现是1995.1.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世界竞争。(2)弊: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些跨国公司存在不公平的行为;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3、中国是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1*年我国成功举办第13届APEC会议和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十七、第三次科技革命(考点: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概述其特点)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3、特点

(1)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2)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新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0560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