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4:06:11 | 移动端:“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自开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来,XX党委、政府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实施“村改居”工程。S村委按照上组部署全面完成“村改居工作”。村改成居之后,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党建问题,如何实行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亟需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一、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1、职能定位不明确。“村居合一”型社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但管理上仍然沿用了农村村委会的传统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经营管理方式、产权关系、分配方式依旧如故,社区(村委)干部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人员分工上没有明显的调整,原有的村委会管理集体经济的基础仍然存在,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职能和自治功能尚未完全形成,对和谐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政策滞后。“村改居”是实现城市化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村改居”作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户籍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等方面,从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改变。从走访中了解到,实现“村改居”以后,政府在村集体资产处置和因征地拆迁等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员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农民的户籍没有得到改变,对“外嫁女”、在外上学的学生、新添人口等参与集体资产分配权限的界定不明确,如“外嫁女”在出嫁时,原来分给她们的土地也随之收回,当她们到婆家后,由于是外来的不是本村居民,又分不到地,结果是失去土地,两头都没有着落。还有一些离婚后、户口仍在本村户口或迁回本村的妇女及其子女、随父母入户、户口在本村的子女,她们的权益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这些现象反映了土地权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这既涉及土地分配的问题,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对“村居合一”的社区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对本社区搬出去和外社区搬进来的人员存在着跨社区管理的矛盾,也未加以研究和解决,如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少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方面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等,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

3、经费保障不平衡。缺少资金投入是目前影响社区建设发展的

难题之一,当前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下移的部分职能,然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保障不足造成社区部分工作难以开展。随着村掌握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失地居民越来越多,以及新建小区中大量居民入住,用少数人的资产服务于大多数人,就必然产生利益上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另外,社区组织资源整合的能力有限,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有待加强。

4、参与意识不强。原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虽然他们主观上都渴望过上城市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这些人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即认为建设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盼望的是政府帮他们把房子造好、把路修通,把环境整治好。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二、对策建议

1、抓认识,澄清思想误区。

大力营造舆论氛围。重视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宣传,挖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使社区基层党组织有一批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先进榜样。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舆论的引导造势作用,在社区范围内营造出社区党建的浓郁氛围。

2、抓投入,夯实工作基础。

适当进行补贴,弥补经费缺口。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的投入。延伸工作手臂,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党组织要主动争取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支持,根据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找准党建工作与社区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以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党建活动凝聚人心,整合资源,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能量。

3、抓制度,提升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责任制。将社区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社区党建的责任制,争取社区党建工作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因地制宜地落实上级党委下达的社区党建工作任务,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创出社区党建工作特色,

扩展阅读:村改居发展方向

“村改居”社区的发展方向及文化发展新途径新思路

“村改居”,就是在户籍制度上把农村“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相应的,原来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向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过渡,即把原先的“村两委”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改制为城市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体制。

一村改居以后的发展道路(沿海农村“村改居”成功案例)核心提示

对于村改居,如南海区确定了“四不变”原则,但仍有村民对自己原有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有所疑虑。如何把村改居做得更完善?前日,区府办、区民政局、区换届办组成考察团赴中山小榄、东莞厚街取经,学习两地在村改居方面的经验。

中山、东莞两地有关领导均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村改居势在必行,而且“村改居越早越好,否则,发展道路会越走越窄”。南海区换届办强调,村改居以不损害村民权益为前提,而且区、镇财政将逐步加大投入,完善村居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

2月27日,桂城平东村在村委会和11个村民小组设立“村改居”投票站供村民投票,平东村共收回3467张表决票,其中同意票为2929张,同意率达到84.48%。村改居让村民的生活更美好。

村民在进行投票前,向工作人员详细咨询相关事宜。关键词谋变改革管理体制;适应经济发展

中山、东莞、南海同为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尽管三地经济发展方式各有特色,但同样遇到一个问题已经城市化的区域内的农村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

“东莞以前发展是村村点火,各出奇招。对厚街而言,已开发的土地超过了厚街镇总面积的一半,我们已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开发了。”东莞市厚街镇党委副书记王敬才说。

而且,在东莞近600个村(居)中,几乎每个村(居)都挂有十几套牌子,俨然是一个“小政府”。在巨大公共管理压力下,他们的人员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多。其中仅一个村小组的公共开支费用每年就大约需要600万元。

“除了是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负债这个发展模式造成的结果有关外,还有体制的问题村承担了太多的公共职能,村级开支不断增大,这应该分离出来,还原由政府来承担。”厚街镇党委书记黎惠勤一语点破村改居的原因。因此,东莞在两年前就思考村改居。在今年1月,厚街镇15条行政村全部挂上了社区居委会的牌子。

“这种体制不改,村里没办法发展。要尽量还原村的本来面貌村民自治,东莞农村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越早越好,否则东莞未来发展的路子会越来越窄,或者会走向死胡同。”黎惠勤说。

同样,南海现行的农村管理体制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到现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海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各个村通过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其资产和物业迅速升值,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因为管理体制而引发的深层次矛盾。村委会减负势在必行“一个4000户籍人口,外来人口达16000人的村,村里面的公共服务如何搞好呢?”每到一处,来自南海的“学生”都向村改居的先行者请教。其实,这样的人口比例,不仅在南海,在东莞、中山也极为普遍。按照目前的农村管理体制,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支出占了村委会公共支出的绝大部分。另外,中山、东莞、南海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还承担或者补贴村民在社保、医疗、低保、退休等方面的费用,一个村委会就如一个“小社会”。但是,除了村民,居住在该区域的外来人员同样享受村里面的公共服务,这就产生了矛盾:外来人员该为自己享受村中的各项服务支付费用吗?在东莞,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东莞农村的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比南海高得多。东莞市民政局副局长黄容开说,单是村中的治安管理费用就让每条村头痛。不仅如此,由于村治安队由村管理,既不专业,效果也不好,由于人员关系复杂,还不能优胜劣汰。

中山小榄在村改居前,全镇农村劳动力5.76万人,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占8%,农民的就业渠道、生活方式逐渐城镇化。因受体制上的制约,农村公共设施层次配套不全、层次不高,因此无法满足富裕后的村民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需求。

和中山、东莞一样,南海农村与城镇的各项差距正在缩小,但目前村委会既承担经济发展职能,又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如何让村委会减负,轻装上阵?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管理体制困局该如何解决呢?答案只有一个:依法进行“村改居”。

关键词改革村民的权益不减反增

记者发现,不论是早就进行村改居的中山小榄,还是刚完成村改居的东莞厚街,或者现在正进行村改居的南海,三地政府的村改居政策均以不损害村民的利益为前提。小榄镇介绍,改制后,原村集体的资产产权归全体股民所有,个人股的收益主要用于股东分红。小榄镇把所有村民小组的经济资源合并到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规划、统一核算、统一监管、统一分配。而在村改居中,原来村民享受的农村优惠政策不变。据介绍,上述两项改革均取得96%以上的支持率。201*年,小榄农村集体经济和股民分红分别比201*年增长了84.8%和159%,同时每年节约201*万元的管理经费。

而厚街镇的村改居政策也保证村集体资产权属不变,村民的户口性质不变等。黄容开说,东莞市、厚街镇将逐步加大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同时,村经济实行一级核算,以减少运营费用。“村在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减少,而且集体经济运营成本降低,村民的收益就一定会提高。”综合两市的村改居经验,村民对村改居有一定疑虑,但为什么仍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支持率呢?原因就是村改居后,村民的权益不减反增,而南海的村改居政策也是如此。统筹土地集约开发为村民谋利

小榄镇党委委员林国荣坦言,在原有的体制下,不仅是村与村之间,还是村民小组之间,都存在为引进一个项目而角力的不良现象,很容易造成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东莞,为消除村干部对土地统筹的忧虑,黎惠勤用鲜活的例子引导村组干部。“曾有人向他推荐一个年税收可达5亿元的项目,需要600多亩连片土地,最终因用地问题而告吹。必须改革现行模式,变单兵作战为联手合作,最终实现三级分利。”

王敬才介绍,统筹开发,利益共享是厚街镇土地开发原则,该镇建立镇政府与村统筹开发,镇、村、村组三级分利的发展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收益。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可开发土地的紧缺已成为普遍的发展瓶颈,集约开发土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之一。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南海正探索一条更加可持续发展道路。金融高新区C区的开发模式为南海树立了一个土地统筹使用的标杆,在这一模式下,村民的收益几乎是零风险的。

可以说,村改居的目的是为南海农村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加大投入承担公共服务据介绍,小榄镇还进行与之有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配套性改革,如设置常设机构创业就业办公室,设立低息创业贷款,制定鼓励农耕政策和“社区工作坊”,鼓励、扶持全民创业,目标是每人都有一份工作,该镇未就业的劳动力仅为1%;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每位(适龄)居民都有医疗、养老保险,全镇97%以上的居民每人有两份医疗保障,因病住院费用报销率达89%,且不封顶,九成以上居民还有门诊医疗保险。对特别贫困的家庭,小榄镇推出特别的帮扶政策解决其居住问题,政府以成本价(不含地价)卖商品房给这类家庭,超低的首期付款和月供。而在教育方面,该镇成立职业技能服务中心等,全面提升居民的就业技能,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共享公共服务。

厚街镇同样通过村改居改革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把社区治安队统一纳入镇公安分局管理,治安队经费实行预决算制度,并把社区市政服务进行外包。

事实上,南海在“大市政”、“大社保”、“大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早已先行一步,逐步实现了城乡全覆盖。而且,区政府承诺,区、镇两级财政将加大对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力度,村改居后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将获得区财政每年35万元的补贴,补贴期一定三年,区财政还按每人每年6万元的标准负责社区“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仅这两项区财政每年要投入5000万元。区、镇两级财政的投入,逐步减少了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公共服务投入方面的负担,让有股份的村民获得更多的分红。声音种菜阿姨变身城市人

东莞东城区立新社区罗胜娇:我原来以种菜为生,村改居后,我参加社区劳动站举办的培训班之后,有了一份固定的职业,成为上班一族。现在社区专门培训类似我这样的人,让我们掌握一技之长,并帮助我们就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我终于感觉自己是一个城市人了。村改居后生活更好中山小榄镇东区社区刘姨:我是社区股份合作制公司的股民,村改居后,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分开,股份合作制公司运作良好,而且是按股分红,分红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不仅分红增加,而且社区生活环境好了。我们的分红不但高了,而且生活还和城市人一个样。村改居后基层稳定

中山小榄镇党委副书记黄发枝:村改居后,我们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基层矛盾,因此,我们镇信访办人员编制不多。全镇共有30多万人口,201*

年上访的人数比村改居前大幅下降。链接南海村改居政策解读坚持四大基本原则

(一)坚持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产权权属不变的原则。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产权归属各股份经济联合社(或经济联合社)所有,原组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产权归属各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

(二)坚持原村民享受的农村优惠政策、享有的权益不变的原则。要兼顾村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确保村改居后原村民享有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服务需求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通过村改居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公平、更高效、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加大区、镇两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减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担,让利于民。土地性质不变

据了解,村改居之后,土地所有权仍掌握在原来的村民手中,仍然是大家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后要征收、征用还是要征得原来的村民同意才能进行。只是政府会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去管理,使原有的农村的土地和城区的土地一起增值,而且村的行政费用和“两委”干部的收入分配等都由政府负担起来,从而增加村改居以后居民和集体的收入。区镇财政

投入逐步加大

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加大区、镇两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减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担,让利于民。

村改居后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区财政按照35万元/年的标准予以补贴,村改居的社区“两委”成员待遇保持不变;原区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每亩每年500元、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耕地区、镇街财政每亩每年各100元的补贴保持不变。

村改居后,按照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标准,区、镇两级财政将逐步加大投入,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凡属村改居的原农村居民,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将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村民在不稳定的分红式保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份稳定的城乡一体化

保障;在社会管理方面,将按照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标准,由政府财政逐步加大投入,统筹安排,为农村居民群众提供更公平、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教育、治安、卫生保洁、文体活动等公共管理费用及村民公共费用的供给,政府财政也将适当扶持,实现集体、街道、区的共建共担。

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大,意味着农村村改居后负担的减轻,原村集体、个人收益的增加。可以说,村改居对于村集体、村民而言不但无损失,还可以减少开支,并将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倾斜,公共配套、服务将逐步到位。不改不能享受三旧改造等优惠政策

据悉,凡属应村改居而不改的村委会,将不享受“三旧”改造、就业、社保等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村委会,应当进行村改居:区中心城区(桂城街道、罗村街道、大沥镇的全部村委会)和各镇(街道)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中村”;(二)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区人均三分之一(0.2亩)的;(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不从事农业劳动,不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二村改居关键是发展农民权益“撤村改社区”、“宅基地换住房”的新农村建设,其实好处很多: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大为节约。全国有70万个行政村、500多万个自然村,如果“撤村建设社区”,将农民引导到8万-10万个社区居住,农村道路、水电网管、学校、医务室、敬老院等基础建设将减少一半以上投资,其维护费也会大幅下降。第二,农村公共品供给更加有效。如果数亿农民集中在8万-10万个社区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就可变成现实了。第三,农村治理更加有效。如果数亿农民集中居住在8万-10万个社区,村民自治制度转变为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不仅其治理成本会大大降低,治理也会相对有效得多。第四,农民的住房变得可抵押了。如果经过“撤村建设社区”后,农民在社区的住房就可以被银行认可为抵押品,这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除此以外,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新农村建设改变了“两个依赖”的困局,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赖“跑部钱进”,农村经济发展依赖“引进外资”,而是让农民和地方政府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农民和基层政府自主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步入日新月异的轨道。一些地方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被媒体报道后,招致不少专家学者的非议。非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说农民生产不方便了,担心出现“挑着粪担上电梯的尴尬现象”;二是担心农民生活成本上升;三是说

农民“宅基地换住房”吃亏了。笔者认为这些担心有一定道理,但都是可以克服的。笔者6年前到吉林德惠县考察新农村建设,吉林德惠6年前的新农村建设也是“撤村建社区”,其中有些做法是可以弥补新农村建设的不足的。德惠的做法是财政贴息贷款帮助农民统一建住房,住房贷款由农民5-8年还清。“撤村建社区”后节约出来的土地(集体建设用地),一部分用于建设专业生态养殖园,养殖专业化了;另一部分用于办厂(或出租或用地指标转让)。集体建设用地的经营收入归集体成员共享,按照股权或成员权分配,优先用于偿还住房建设贷款。这样,既不存在“挑着粪担上电梯的尴尬”,也不存在“宅基地换住房”吃亏的问题。此外,德惠还在生产和就业上进行了创新,一是社区组建了大型机械服务合作社,农户土地以保底价加入合作社了,绝大部分农户不种地了,但农业收入不减,不存在生产不方便的问题;二是帮助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就业,农民家庭收入比过去成倍增加了,也不存在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了。总之,吉林德惠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因为德惠坚持了农民主体性和自主性,政府是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服务者。政府不以赚农民土地(钱)为目的而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如果各地政府也能做到不在新农村建设中赚农民的土地(钱),我想,很多专家学者担心的问题是非常容易避免的

三强设施抓队伍创特色拓宽村改居社区文化发展新途径

莫家庄社区位于江海路和锡沪路交汇处,由原农下村与唐周巷村合并而来,面积2.1平方公里,有9个自然村巷,3个农民安置房住宅小区。社区总户数1328户,户籍人口3836人,流动人口6000多人。辖区范围还有7个商贸市场,商家52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了3800多人。近年来,社区紧密结合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的特点,强设施、抓队伍、创特色,全力打造幸福社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江苏省和谐社区、无锡市文明社区、无锡市绿色社区、无锡市国土绿化先进集体、无锡市园林式居住区、无锡市卫生社居委等荣誉。

1、以“四化”建设核心,拓展市场文化建设

社区按照村改居工作特点,从抓社区班子建设着手,转变社区管理理念,加快集体经济持续、有效发展。以锡沪路为轴线,建办了无锡市首家装饰材料市场锡沪装饰材料市场;201*年社区党委制定了大市场做全、小市场做专的发展方向,对原市场A区6000平方米的大棚进行改造,建造了锡沪地板精品馆,至今,该

馆地板销量已占无锡市场总额的60%以上,整个市场年成交总额达19亿元。为进一步做大、做好市场文化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通过“四化”建设,我们探索出了“组织先渗透、活动凝聚人、多方共参与、服务保民生”的市场文化发展新模式。一是组织机构规范化。牵头辖区市场组建了无锡市首家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成立领导小组,成员每季度举行一次例会,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成立“市场业主诚信联盟”,向社会做出“八大服务承诺”(绿色环保、先行赔付、首问负责、比价退差、商品检测、零风险退货、客户回访和免费服务),树立了市场的新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二是营销活动多样化。举办“金点子”征集、消防体育运动会、、职工歌咏比赛等企业文化活动,鼓励业主为市场生存和发展凝心聚力;主办“美在金秋,情在锡沪”锡沪地板文化节、“锡沪装饰”杯广告语征集大赛、“买地板,送家电”万元大奖等你拿等活动。在扩大市场销售的同时,聚集市场的人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结对帮扶持久化。成立“爱心点利”慈善基金(基金筹集方式按照业主销售一平方地板捐赠1元钱的标准计提),帮助辖区内的困难群体。社区居民吴立花的儿子突发心脏疾病,急需手术治疗,市场党员、业主们及时进行募捐活动,共捐款38000多元,为其解决燃眉之急。四是普惠民生人性化。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此,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两场大型招聘会,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整合辖区用人单位信息,不断推荐就业,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锡沪有约、点滴传情”的市场品牌正在不断的树立和巩固,市场业主反哺社会、进献爱心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2、以作用发挥为关键,延伸社区文化内涵

我们充分发挥文艺骨干、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社区文化的大发展。

一是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睦邻中心”大活动阵地作用。文化阵地是基础,为此,社区不断完善各类设施,健全分类管理制度,有效整合辖内资源,将紧邻社区服务中心的睦邻中心也纳入大活动阵地范围,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保证。最大化发挥5000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其中的一楼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慈善爱心超市、社区书场和茶室,二楼、三楼分别是青少年文体活动中心和社区文

体活动中心,专门针对一老一少提供服务。二楼青少年活动中心两年来已累计开展活动55余场(其中固定活动每月2次,大型活动一年2、3场),服务辖区青少年5000多人次。小区内还设有2个800M的老年活动室,目前,社区还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一个700M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社区现有的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外,还提供低偿保健服务、心理疏导、特色团队排练等服务,并在其中打造了全市首家健康小屋,计划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健康管理延伸到每个家庭当中,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二是发挥志愿者特色队伍作用。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成立绿化养护队、交通秩序维护队、治安巡逻队、河道义务监督员、消防志愿者队等志愿者特色队伍,定期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把志愿者分楼到人,每天不定时在小区内巡逻,同时投入100余万元,在新建的服务中心、市场、小区主要出入口内安装探头和2面电视墙,确保辖区的安全有序。三是发挥社区特色文化队伍作用。目前,社区共有各类特色团队8只,如老年扇舞队、腰鼓队等,社区每年补贴3万余元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定期开展排练、演出活动,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营造了社区文化氛围。3、以“三大文化特色”为目标,提升社区居民素质

社区以构建关爱互助、和谐共融的社区文化为基础,全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一是打造社区“传统文化”特色。值建党90周年契机,组织全体党员、居民代表学唱革命红色歌曲,组织农退社员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利用社区国学大讲坛、农村传统文化展示室平台,对居民及青少年开展经典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经常性举办社区亲子读书会,通过开展好书换着看、读书心得交流、亲子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在社区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二是打造社区“帮扶尊老”文化特色。社区每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孤寡空巢老人等,201*年累计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35万元,困难户补助8万元。同时,社区还每月向年满80周岁的老人发放“长寿金”50300元不等;建立了与社区内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的帮扶结对,设立优秀学子奖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三是打造社区“现代转型”文化特色。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居民素质提升讲座,每月开讲一次的社区书场,对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放,在每次开讲前10分钟,社区将无锡市民文明公约、

无锡市民行为准则、社区的新容新貌、拆迁政策等编写成书,说给居民们听,在社区内营造和谐的氛围。多年来,社区在拆迁过程中无一起上访案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村改居”的强化措施》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村改居”的强化措施: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0689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