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2
吴店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亮点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教研室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严抓课程管理,以管理促进课程实施,向课程实施要活动实效,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常态管理,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1.健全机构,科学规划2.完善机制,建立奖惩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为此,由综合实践活动大课题组,根据学校教师工作考核的相关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与实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和要求,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工作职责。为了督促教师认真履行这些工作职责,大课题组的人员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要对教师的计划、总结、活动方案等工作进行评价;对活动期间的教师工作情况、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相关记录;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我们还定时开展综合活动实践课研究,以教研课、示范课等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评定;在日常教学中,不定时地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并要求教师对活动中的过程性材料做好整理和收集;在取得对综合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的前提下,我们还把教师对工作职责的完成情况,学期教师的工作考核联系起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不断地完善各种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
3.开展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建设教师队伍。课题组在加强自身教研的基础上,以青年教师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有效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以点带面,加强课程实验教师的辐射效应。开展研讨式教研活动,组织案例分享交流,定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目标、基本原则及其教育评价,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享受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二、以校为本,以生为本,进行常态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将无从谈起。近年来,我们把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核心,基本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常态化开发。
1.开发课程资源
近年,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为了在全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组织了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经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竞赛。在一次次的学习、活动与研讨中,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贴近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为课程资源,突出了主题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
2.开发活动资源
在具备了完备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活动资源上做出很大的努力。我们主要从二方面着手:一是充分盘活校内资源。首先,加大实验室、探究室、机房、图书室等的开放力度,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各课题组合理规划,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发组织并利用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活动实践。其次,学校不遗余力地在拓展学生实践活动渠道上下功夫,并利用上级部门提供的有利条件完善特长教学所需的设备。再次,学校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资源开发的广阔前景。学生有多彩的个性,有多样的需求,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程体系。
3.做好资源管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很不容易,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我们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对课程资源进行储备和管理。课程资源库既相对稳定,又动态更新:老师、课题组开发出的新资源随时可以充实进来;那些可操作性不强或者价值不大的主题也可以随时更新。这样,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新陈代谢”,又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常态化建设。
其次,我们还在校园网上创建了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为学校综合实践的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理论研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我们的这一网页包括课改动态、活动剪影、理论导航、计划总结、论文案例、活动设计、课程资源等栏目。
三、与学科教学相结,两条腿走路,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的可以是课内所接受的知识,也可以是课外或其它活动中所得到的技能或经验,在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注重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做到“两条腿走路”,让综合实践活动更生动和多彩。
1.我们尝试通过“学科综合法”,实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习,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实现活动课程化,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求所有教师都有为学生解释和介绍的义务,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的义务。在将环境、科学、综合、信息技术等学科组成一个大的教研组的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能够与班主任沟通、与其它学科教师协作,共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科学的科技发明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外调查活动,都与班主任的协作密切相关。在做好教师间协作同时,我们要求所以主教综合实践的教师能够参与多学科的教研活动,鼓励老师跨学科研究,在完成本学科的课内研究的同时,将学科之间的相通之处能融会贯通,不断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指导学生课内研究的名师,也成为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优秀辅导员。
2.我校有着多年的特长教育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让特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课程,我们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吸收有特点、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兴趣小组,我们先后成立了包括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象棋、围棋等二十余个小组,每周二的兴趣小组活动已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最便捷、最感兴趣的主阵地。
四、教研结合,初显成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我们首先注重的是“教”,也就是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有实施才有实效。同时,我们还重视抓好教研工作,以教研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每周的校本教研,我们都安排一部分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每个月的集中教研,我们都召集各所小学的教研组长,就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商讨对策;每学期,我们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或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这样,以“研”促“教”,以“教”来体现“研”的成果,我们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学生的变化。首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就带动了语、数等科目学习成绩的同步提高。从而,在师生中形成了“乐于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乐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较大发展。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创造”,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第三,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二)教师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活动中,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常常赞不绝口,由此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教师以往那种“以我为主”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开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开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发主题,开展活动。其次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了切实发展。“校本”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灵活性,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校本化、常态化的课程资源建设,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几年来,我们在茫然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心动”、“激动”、“行动”三部曲:新的课程理念让我们心动,学生的进步让我们激动,取得的初步成效更让我们坚定了“行动”的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努力探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高效实施,争取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再上一个台阶。
扩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亮点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教研室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严抓课程管理,以管理促进课程实施,向课程实施要活动实效,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常态管理,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1.健全机构,科学规划2.完善机制,建立奖惩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为此,由综合实践活动大课题组,根据学校教师工作考核的相关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与实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和要求,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工作职责。为了督促教师认真履行这些工作职责,大课题组的人员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要对教师的计划、总结、活动方案等工作进行评价;对活动期间的教师工作情况、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相关记录;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我们还定时开展综合活动实践课研究,以教研课、示范课等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评定;在日常教学中,不定时地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并要求教师对活动中的过程性材料做好整理和收集;在取得对综合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的前提下,我们还把教师对工作职责的完成情况,学期教师的工作考核联系起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不断地完善各种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
3.开展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建设教师队伍。课题组在加强自身教研的基础上,以青年教师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有效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以点带面,加强课程实验教师的辐射效应。开展研讨式教研活动,组织案例分享交流,定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目标、基本原则及其教育评价,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享受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二、以校为本,以生为本,进行常态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将无从谈起。近两年来,我们把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核心,基本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常态化开发。
1.开发课程资源
近几年,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为了在全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组织了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经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竞赛。在一次次的学习、活动与研讨中,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贴近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为课程资源,突出了主题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
2.开发活动资源
在具备了完备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活动资源上做出很大的努力。我们主要从二方面着手:一是充分盘活校内资源。首先,加大实验室、探究室、机房、图书室等的开放力度,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各课题组合理规划,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发组织并利用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活动实践。其次,学校不遗余力地在拓展学生实践活动渠道上下功夫,拨出专门经费新建泥塑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等特种教室等,并利用上级部门提供的有利条件完善特长教学所需的设备。再次,学校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资源开发的广阔前景。学生有多彩的个性,有多样的需求,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程体系。
3.做好资源管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很不容易,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我们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对课程资源进行储备和管理。课程资源库既相对稳定,又动态更新:老师、课题组开发出的新资源随时可以充实进来;那些可操作性不强或者价值不大的主题也可以随时更新。这样,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新陈代谢”,又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常态化建设。
其次,我们还在校园网上创建了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为学校综合实践的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理论研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我们的这一网页包括课改动态、活动剪影、理论导航、计划总结、论文案例、活动设计、课程资源等栏目。
三、与学科教学相结,两条腿走路,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常态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的可以是课内所接受的知识,也可以是课外或其它活动中所得到的技能或经验,在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注重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做到“两条腿走路”,让综合实践活动更生动和多彩。
1.我们尝试通过“学科综合法”,实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习,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实现活动课程化,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求所有教师都有为学生解释和介绍的义务,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的义务。在将环境、科学、综合、信息技术等学科组成一个大的教研组的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能够与班主任沟通、与其它学科教师协作,共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科学的科技发明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外调查活动,都与班主任的协作密切相关。在做好教师间协作同时,我们要求所以主教综合实践的教师能够参与多学科的教研活动,鼓励老师跨学科研究,在完成本学科的课内研究的同时,将学科之间的相通之处能融会贯通,不断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指导学生课内研究的名师,也成为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优秀辅导员。
2.实小有着多年的特长教育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让特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课程,我们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吸收有特点、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兴趣小组,我们先后成立了包括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泥塑、十字绣、象棋、围棋等二十余个小组,每周二的兴趣小组活动已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最便捷、最感兴趣的主阵地。
四、教研结合,初显成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我们首先注重的是“教”,也就是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有实施才有实效。同时,我们还重视抓好教研工作,以教研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每周的校本教研,我们都安排一部分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每个月的集中教研,我们都召集各所小学的教研组长,就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商讨对策;每学期,我们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或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这样,以“研”促“教”,以“教”来体现“研”的成果,我们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学生的变化。首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就带动了语、数等科目学习成绩的同步提高。从而,在师生中形成了“乐于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乐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较大发展。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创造”,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第三,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二)教师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活动中,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常常赞不绝口,由此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教师以往那种“以我为主”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开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开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发主题,开展活动。其次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了切实发展。“校本”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灵活性,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校本化、常态化的课程资源建设,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几年来,我们在茫然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心动”、“激动”、“行动”三部曲:新的课程理念让我们心动,学生的进步让我们激动,取得的初步成效更让我们坚定了“行动”的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努力探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高效实施,争取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再上一个台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