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答题套话总结(缩印版)
附一:解答“对策类”政治常识题可选择的答案意点参考1、国家和政府怎么办:(1)行使好相关对内外职能。(2)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3)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4)贯彻处理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5)坚持对外政策的基本点。(6)坚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7)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8)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霸权主义。(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人大怎么办: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3、立法机关怎么办:(1)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2)加强立法、确保有法可依。(3)改进立法程序,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法律监督,确保法律实施。4、司法机关怎么办:(1)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2)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法律尊严。(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5、中国共产党怎么办:(1)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加强政治、思想、组织领导。(3)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民主党派和政协怎么办:积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7、公民怎么办:(1)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2)自觉履行义务。(3)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4)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8、人大代表怎么办:(1)正确行使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2)积极履行以下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9、宗教界怎么办: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附二:解答“对策类”经济常识题可选择的答案意点参考1、国家(政府)怎么办:(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综合运用三大手从而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2)进一步完善基本经刘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更加注重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分配公平。(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5)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坚持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7)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9)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搞好国民收入的分配。(10)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在调控经济、促进就业、调节分配、改善民生等方面作用。(1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原则,实施互利共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企业(经营者)怎么办:(1)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产品适销对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努力创新技术,改善管理,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3)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开展正当竞争,诚信纳税,尊重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4)坚持开放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5)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就业扩大和社会稳定承担应有的责任。3、消费者怎么办:(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科学、文明、绿色消费。(2)树立和增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消费者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相关义务。4、劳动者怎么办:(1)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履行劳动者的义务。(2)增强权利意识,敢于和善于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5、储蓄者怎么办:树立正确的储蓄观念,科学理性地进行和安排各种储蓄投资,既增加自己的收益,又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6、新闻媒体怎么办:发挥新闻媒体曝光、监督的作用,为促进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正确导向。
附三:解答“对策类”哲学常识题可选择的答案意点参考1、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重视发挥意识的作用相统一。(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3)坚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与积极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相统一。(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5)端正主观因素,正确认识客观事物。2、辩证法:(1)坚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包括普遍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的方法论要求)。(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包括运动和与静止的关系、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发展的原因、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的方法论要求)。(3)坚持矛盾分析法(包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主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主次要方面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的方法论要求)。(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3、认识论。(1)充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创造两个主观必要条件,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4)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认识。(5)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与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相统一。
4、人生观价值观:(1)树立正确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社会意识(包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崇高科学理想)。(2)立足客观条件,改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3)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5)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附: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主要热点话题的意义参考一、经济意义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描述对外经济意义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交往活动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热点话题的意义参考:
(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调动人民的建设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就业扩大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体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于党和国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职能转变;有利于促进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党的领导执政地位。(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三大产业结构,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党的领导执政地位。(三)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改进技术和改善管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全社会转变发展观念,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党和国家重视防灾、抗灾、灾后重建工作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减轻自然灾害对灾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稳定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国家职能的作用,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社会稳定;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党的领导执政地位。(五)扩大就业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实现劳动者权利,增加劳动者收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把我国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党的领导执政地位。
(六)国家实施“嫦娥登月工程”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自主创新,带动经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创造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于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做贡献;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七)促进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加快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社会政治意义:有利于贯彻各民主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领土安全;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持续发展。(八)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集中力量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条件;有利于我国与邻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同发展。2、政治意义:有利于我国实现和平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和谐世界。高考政治学终极总结性复习一、主体之一国家(一)政府
1、国家性质(国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国家职能。(1)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科、文、艺、广、电、卫、体事业。第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公共工程完善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生态环境。)
(2)对外职能: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3、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人大与人民。(2)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2)人民负责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性质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第一,密切联系群众,第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依法治国原则
如何贯彻依法治国的原则?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的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的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前提)②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重要环节)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⑥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⑦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二)人大
和前面政府主体知识基本相似,只不过将国家职能换成人大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二、主体之二公民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在法律上体现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2、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管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是关系到将国家的权力委托给哪些人行使的重要问题,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国家权力。(2)六项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监督权利)3、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坚持的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主体之三党
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党的性质(一个理想、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四个行动指南)3、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党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
(2)思想领导(用党的指导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
(3)组织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6、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遵循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3)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基本方式。
7、党的根本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党的本质)8、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五种执政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9、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主体之四政协
1、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五、主体之五人民代表
1、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权力的人民代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权利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
4、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六、民族宗教理论
1、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政策:区域自治)
2、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七、国际关系
(一)我国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情时要用到以下知识:
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2、我国的对外职能(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3、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四个基本点
①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各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坚持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策、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5、符合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二)我国怎样做某一件事情时要用到以下知识:1、履行对外职能(同上知识)2、推行外交政策(同上知识)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政治、经济、文化、安全)。4、拥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5、行使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履行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担负着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八、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
1、国家(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
(2)是国家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服务、三种对外职能)的内在要求;(3)是国家贯彻某种原则(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的需要。2、国家(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履行国家职能(一定具体到某一职能的具体内容如何履行某种职能)(2)坚持原则(一定具体到某一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何做到某种原则)3、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2)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3)党的作用决定的(三个只有才)
(4)是加强党自身的建设的需要(五点,尤其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4、党怎样做某一件事?(1)践行“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加强党的三种领导(政治、思想、组织领导);(3)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依法、民主);(4)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五点)。
5、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因为公民享有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项政治自由;监督权)
(2)因为公民要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3)因为公民要坚持三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怎样认识国家(党或公民)做某一事情?既要回答为什么层次,还要回答怎样做层次。
注意:政治常识的答案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教材理论+材料分析+时事表述,时事表述一般可以表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是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客体一:人民群众
1.国家性质,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国家职能,政治: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3.政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服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国家机构,是人民意志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各级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地位,民主执政,作风建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制度政策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正式协商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外政策,基层民主制度等)客体二:经济
1.我国的国家职能:对内: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2.国家机构:行政部门(经济调节等);其它各机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保障作用3.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政治领导)4.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三个代表(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6.民族(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的根本任务)7.国际组织(联合国)促进各国经济的联系和发展
8.主题: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9.国际新秩序,经济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0.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11.对外政策,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客体三:文化
1.对内职能:文化职能,对外加强交流与合作2.国家机关:行政机关(文化管理)3.三个代表:先进文化
4.民族:文化平等,各民族灿烂的文化共同创造,各民族共同繁荣。5.新秩序: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6.对外政策: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客体四:民主
1.民主的含义,性质,与专政的关系2.国体,人民当家作主3.民主政治建设,重要性,主要任务,最根本的,如何建设4.国家职能,对内职能的政治职能(健全民主制度)
5.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6.民主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7.党的执政方式:民主执政
8.人民政协: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9.民主是政治制度的主线,贯穿于各项政治制度,政策,活动中客体五:法律
1.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3.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职权
4.依法治国原则,地位;含义,本质,主体,根本目的,为什么坚持(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如何坚持(六点)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含义;表现(三点)6.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治政
7.政党制度,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的准则8.宗教活动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活动9.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作用
扩展阅读:科社问答缩印版
社科思考题:
1、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极其历史局限性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因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更加重要的只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预测和论证未来社会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这些光辉思想具有合理的科学因素,他们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
(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的思想。3)关于劳动改造、劳动光荣与劳动竞赛的思想。(4)关于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社会的思想。
(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昧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13)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1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和不输出制度的思想。(18)关于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20)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2、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成分(1)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有奴隶和奴隶劳动。(2)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殖民地。3)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歧视妇女,甚至主张实行公妻制。4)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包含着某种宗教神秘主义的因素。(5)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开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6)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隐含着对社会生产劳动的偏见,潜藏着劳动不平等的思想。(7)相当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身上。(8)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主张带有明显的政治极端主义色彩。(9)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10)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官员的特权和不同的阶级。(1)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第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
第二,在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中提出的积极见解和天才预测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第四在此基础上,它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主张和合理设想;第五它的
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第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
素。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第一,没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律第二,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第五,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主义的正确途径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第三,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义的主体力量第四,坚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理性出发设想出4.试述列宁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种种社会改革方案;第五,不能正确认识无贡献?
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1)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的提出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六,拒绝一切政治行与完善:列宁在欧洲爆发帝国主义战争的条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理性件下,在对帝国主义的种种特征和革命所必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需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以后,才提出2、《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首先爆发并取得的哪些基本理论?请你就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胜利的原理。列宁这里所讲的“一国胜利”,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仅仅指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无产答:《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阶级向反动政权发起冲击,建立起革命政权,理论有第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并非指社会主义可第二,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第三,关以在一个国家获得最终的胜利。列宁的“一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国胜利”论,实际上蕴含了通过一个又一个理论。第四,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第五,关连续不断的“一国胜利”,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第六,关于多党合的“共同胜利”。
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第七,关于国家问题(2)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的提出与实完的理论第八,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第九,善: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联合的理论。第十,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揭示了资放的理论。本主义制度的实质,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3.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而且给无产阶级答: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系指共产提供了阶级斗争这个锐利武器,并教导无产主义思想或学说,它在广义上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政党如何运用这个武器去达到取得政权是同义语;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和组织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列宁指出: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解放“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行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研究打碎资1试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必然与偶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然?
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答: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第二,科学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学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科。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首先,科学社会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一门科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学。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哲学、政治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都达到科学水平,使马克思主义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得以在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中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成为严谨的科学体系,并发挥它认识世界和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改造世界的伟大历史作用。再次,科学社会林模式。
主义的诞生,为批判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任何一种社会模式的出现和形成,都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是历史的产物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出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与现实现和形成,也绝非偶然,有当时的历史条意义件,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斯大林模式第一,小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是在二三十年代特殊的时期在苏联形成的建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第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的地点、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主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义模式。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除了二三十第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年代的特殊环境、农民国家、个人因煮、马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等原因外,深层次的原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1.斯大林在列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宁逝世后,在实践中也一度遵循列宁的思路力量。和方法,贯彻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但是,斯大
林同俄共(布)党内许多人一样,对新经济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临时性措施。斯大林出于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出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从巩固和维护苏联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发,逐渐停止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所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退却”路线,提出了“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在生产关系领域内,开始了旨在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纯粹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全民运动,进而产生、形成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否认,作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适应战争与革命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处于帝国主义重重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受了德国法西斯的突然袭击的历史考验,并在战后恢复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可以说,战前形成的以集中、集权为特点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充分适应苏联战时和战后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国内外环境,是符合世情和国情的,因而显示了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急需的某些重大项目,以应付紧急情况,使苏联在经济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变成了军事强国。如果斯大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管理体制,在12年时间实现工业化,就不可能打败希特勒德国300万机械化部队的进攻,保住社会主义苏联,就不可能在战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和提高。3.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那么,是否意味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能成为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存、象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蓝图演化的稳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呢?历史并没有匆忙地下结论。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作为对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客观存在的反映,其适用的范围不能不受反映对象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制约,对这种理论学说的运用一旦越出其适用的时空范围就必然出现错误,甚至使之由真理变成谬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特定的环境支持下是有合理性的,但执行过程中很快出现了教条化、神圣化的倾向,于是走向了它的反面。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在相对落后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化的“跨越”阶段起过特殊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缺陷及局限性。
2.试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动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在经济上形成了与政治体制相对应的高度集中的生产管理模式,即后人所称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政治特征:
第一,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第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第三,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第四,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特征:第五,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第六,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第七,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第八,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第九,以国家所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文化特征:第十,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第十一,简单划一的真理标准;第十二,过度一致的公众舆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第十三,政治过度集权,民主狭隘,个人专权;
第十四,经济上管的过死,总体效益较差;第十五,思想文化僵化,个人崇拜盛行;第十六,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就:
第十七,在落后国家快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第十八,苏联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拯救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拯救了人类文明;
第十九,第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波及资本主义世界。
3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普遍与特殊?答:
4落后国家如何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答: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当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之后,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便成为摆在布尔什维克党人面前崭新的课题。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和武装干涉的险恶环境中,在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方案可借鉴的条件下,对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了曲折而又艰辛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列宁领导的一次重要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它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
第二十,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长期探索过程;
第二十一,走迂回过渡道路是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规律;第二十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简单搬用革命的办法来搞建设;第二十三,辨证的看待资和社的关系。列宁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对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重大发展。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是依个人
2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国内的与国外的、历史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社会的与个人的,等等方面的因素。在这众多因素中有三个根本原因,即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从而造成了苏联模式的垮台。就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来说,我们认为是斯大林定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积弊太深,是它太缺乏政治民主、经济竞争、思想活跃了,是斯大林之后的领导者或不想解决或解决的失误所致。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个体制是不可救药,是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而是说对这个体制必须改革,但改革必须是慎重的、逐步的、复杂的、艰苦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在于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制、人权。具体表现有:(1)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体制必然产生个人专权,使权力的异化。党的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在个人。由于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使党领导人的意志凌驾于机构、集体之上,让党和国家各级“代表大会”成为“橡皮图章”,让监督机制软弱无力,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造就了一批只知惟命是从的干部队伍。(2)过度集权的经济领导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必然产生只听从命令的管理方式。它使国有经济脱离市场经济轨道,让经济缺乏竞争力。(3)过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必然产生个人崇拜横行。它以领袖的言论为是非,使思想僵化,缺乏社会舆论监督。(4)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培育出了一个权势高薪阶层。工薪,从部长级和最低收入,1934年相差30倍,1954年相差4450倍,其中一不包括干部的“贡献红包”,它是原工资的12倍;还不包括干部,特别是领导的其它特权,如对食品、住房、交通的配给。(5)对外实行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外交,从而引起一些国家不满。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第一,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针。第二,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必须注重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民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第四,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都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积极抵御来自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答: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真正创造性的巨大成果。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继续发展了这一成果,不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而且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方向,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进行深刻的再认识,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2、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答: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把走苏联的道路看成是探索新中国发展道路的目标,当时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总体上采纳了具有如下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一,在所有制方面,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建立了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分配中强调公平,而不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第三,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四,在工业化道路方面,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无论是资源的筹集和配置的方式,还是投资的重点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都完全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当然刚完成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大规模建设的经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乃至照抄照搬是必须的,但一味地照搬经验不考虑自己的国情则是行不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发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成功,况且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后,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根本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报告,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序幕,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全面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里程碑。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又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
的阶段,其内容主要有:第一,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第二,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三,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第四,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第五,提出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分步骤进行,作长期奋斗的初步设想。这些探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贡献,但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逆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日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渐形成了脱离国情,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空想,并越来越深地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错误地发动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致使国民经济到了濒于崩溃的边缘,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探索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②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内容: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③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④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⑥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吸取的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
3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3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答: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首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50年代,毛泽东就开始认识到照搬外国模式不行,开始探索;邓小平在新时期总结了“文革”教训和改革开放的经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了邓小平理论还需要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还是情况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我觉得这里应当引入一个概念,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前进的过程”,比如说原始社会有几十万年,奴隶社会近万年,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资本主义仅仅发展了400年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可见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加速推进的,当今世界上的事物,是快速变化的。所以,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间隔的时间不太长,世界的主题也没有变,但确实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等一系列新的特征。我国改革开放也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党的建设更是如此。应当说时代和实践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怎样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特别是要回答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巩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党。时代的需要孕育着可能,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邓小平理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说是理论渊源,我们党领导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它产生的实践基础。我们想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不能仅仅在概念上、在文字上做文章,关键是研究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回答的,这是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贡献的一把钥匙。
第二点,怎么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当说是马列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但同时它又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应当随着时代前进和实践发展增添一些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在总结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特别是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健康、高速而又可持续地发展,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如何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造福于全体人民。我们都知道,发展是人民的共识,但是发展又是有代价的风险。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滋生着动乱。中国的发展达到现代化以后会比较稳定,但是那个过程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保证快速稳定的发展,而且让发展的成果造福于人民,可以说这是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标志性思想,解决了我们国家现在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以说它既是一个指导方针,又是一个新的理论成果。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承袭关系。比如发展观在本质上首先是价值观,我们讲的发展观是价值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再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公平,这也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一种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义,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强调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而只有从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考虑发展问题,才能够正确解决社会稳定、财富分配、环境保护等问题,保持发展的后劲。科学发展观产生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内容也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方针,同时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价值标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来认识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标准等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观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总的来说,应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该把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实践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看作一个历史过程,把邓小平理论、“三个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看作不同阶段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的理论成果,看作整个理论链条上的重要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节,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弄懂他们共同的精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神实质和继承、发展关系,才能学懂弄通,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加以落实。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哪三大问题?深化了对哪三大规律的认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答: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深刻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基本问题。科学水平。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社会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义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伟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曲折。在我国几题。
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既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在失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误和挫折中汲取了深刻教训。在国内外形势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大课题。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想。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治国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略布局、战略重点等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围绕这个目标,江泽民同志对在长期执政、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
4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还科学谋划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之,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
新的最大贡献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不仅在实践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在理论上不断开拓着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始的。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之后,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质的规定性,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硬道理”;另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探索和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问题。他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仅要对外开放,而且要对内开放;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基本途径,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
5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层次揭示。
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对执政党的建设规律作了深入的思考。
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们的拥护,是因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科学发展观认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这正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共产党执政规律上的反映。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思路。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国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准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提出社会进步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而这两者是一种互为前提、互为促进的关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开拓。
科学发展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向深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融为一体的政治智慧。科学发展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选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把尊重自然规律与尊重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新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道路作了新思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作了新回答。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5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类似1、谈谈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答: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在经济基础长期落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又将是怎样的?建国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和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走了很长一段弯路,总结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基本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马、恩、列的经典理论著作没有具体的论述。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后,我国选择了苏联模式。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好些弊端,苏共二十大引起了我们党的重视,我们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春,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大人多,一穷二白”的我国国情,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着力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八大”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向,提出了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57年,毛泽东在分析了我国的形势后,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极有创见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①从而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五十年代起,党的主要领导同志也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呕心沥血。刘少奇提出了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等观点;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等观点;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等观点;等等。所有这些观点,无疑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遗憾的是,八大二次会议后,由于种种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并逐步形成了一股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革命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最后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反之,就遭受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邓小平提出了
6“一国两制”的设想,党以此成功地使香港回归祖国,澳门也将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准则。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党之所以能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取得公认的伟大成就,关键是我们党不拘于固定模式,而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绘制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我们始终把握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顶住了各种外来压力和干涉。建国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封锁。我们在朝鲜和越南同美国进行了较量,使它不得不承认,靠军事手段是打不垮新中国的。五十年代后期,中苏两党发生原则分歧,进而危及到两国关系。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横加指责和干涉。我们没有屈服于压力,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从1953年到1997年,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总结我们的经验,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按照马克思原来的设想,社会主义应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并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我们接收下来的是旧中国留给我们的一副百业凋零、破败不堪的烂摊子。1949年,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80以上。我们没有机器制造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连一台精密机床都不能制造。全国有80%的文盲。灾荒连年不断,还要医治多年战争留下的创伤。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这一片废墟上起步的。那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无初级阶段呢?起初,毛泽东的态度非常明确。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③这里,他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区别。随后,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中又强调,必须“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④虽然这里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但毛泽东已具有这种思想。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没有贯彻这些正确观点,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偏差。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提出中国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论。28日又发表了题为《反浪费反保守是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的社论。两篇社论号召“打破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苦战三年”使当地的面貌基本改变的口号。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它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错误地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些认识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的觉悟程度,企图通过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快进入共产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搞了许多过头的不切实际的事情,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危害,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这充分证明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重新分析了我国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政治报告,重申了这一观点。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决议》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的、深刻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强调:“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我们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却是不能逾越的。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而且在开始一段时间也不能直接搞高级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特别是在贫穷
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三、必须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其中以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任务。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就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与此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地向共产主义过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经历过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水平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⑦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方针政策严重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左”倾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整整二十年,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沉重的历史教训,使我们党认识到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并非易事,要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除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之外,还要求我们党在大的方针政策上不出错误,必须从各个方面制定出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提出了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⑨开始了全面调整和改革时期。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⑩我们按照这条道路走过来,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坚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了的。任何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观点都是错
7误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1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在创建之初就是完善的,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环境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历史原因使我们选择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建国初期,虽然它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权力过分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忽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政治方面的党政职能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官僚主义严重存在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五十年代后期,我们党曾经提出了某些改进措施,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这些改进措施不但没有实施,反而使政治体制上的弊端变得更加严重,压抑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不改变这种状况,生产力就得不到更快的发展。同时,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自己的经济。对此,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了指导思想上的纠“左”,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上的偏见。我们绝对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但资本主义经过了三百年左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它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我们亦不应视而不见、一概否认。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了正确认识,所以进行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1%,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9%,大大超过前二十年年平均26%的增长速度。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60元,城镇人平居住面积增加到87平方米,农村增加到22平方米。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迅速扩大,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居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第32位。1997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到3251亿美元,进入世界前10名行列。国家外汇储备1998年上半年达到1451亿美元。总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这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初步的,许多方面还在摸索。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施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3试述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答:一,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
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带来的影响,必须先弄清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应该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是主权国家与国际经济组织通过签定协议和制定规则,促进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发展的客观趋势,超越民族国家疆界和壁垒限制而不断想全球范围扩展和延伸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频繁联系和紧密生存的状态。因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向全球的延伸和扩展,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资本具有扩张性,这种扩张对生产社会化进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一种巨大的助推作用。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资本主义性质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具有比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多得多的资本,因此,目前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全球话的主导权将掌握在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的扩张触角早已伸及到世界各地,作为全球资本的控制者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把经济全球化同自己的国际战略相联系,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从直言不讳的说:“美国必须领导世界”,“只有美国才具备一个肩负领导责任的国家所必须具备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只有没有才能承担保卫并拓展自由,威慑并抵制侵略的领导责
8任。”。②决定着世界经济交往规则的制定。在世界组织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的规则,决议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服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往往规定了极其苛刻的条件,特别是提出要接受贷款的国家实行结构性改革,而不管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实际情况如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压制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清除社会主义,实现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前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经济全球化,如前所述,无时不刻存有要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在显示世界中,也确实给社会主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对社会主义构成威胁。他们主导着世界经济的潮流,制定适合自己的世界经济交往规则。在全球的资本投资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空间,目前来讲,十分的有限。其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企图始终存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过“和平演变”政策,使得东欧发生剧变,苏联也随即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他们即把“和平演变”的对象集中在以中国为主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身上,不断地通过经济,科技和文话渗透的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他们的价值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当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给社会主义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其发展的机遇。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发展的,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不是以世界生产方式清一色的资本主义经营为终点,其结果必然使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扩张和延伸的结果,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强调的是市场经济,因此,经济的全球化从体制上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在把其配置资源优越的一面全球化的同时,也把消极的一面全球化了。在世界性的客观调节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等问题都增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使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崩溃的可能性增加,最终必然倒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把资本投资广大发展中国家赢取巨额利益的同时,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经济领域被别人控制,民族经济日趋瓦解,国内矛盾日益增加,环境污染。这些问题的产生,加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让他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追求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是这条路是漫长的,中间必然会有起伏甚至是遭遇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三)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义价值观念已重新回到欧洲人们的思想观念4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逐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将为社会主义和社会生活之中。它预示着21世纪将是世界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社会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阶级队伍。二战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世纪。答:二次大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产(二)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球化浪潮的推动,当代资本主义步入了一个业结构发生了两次大变革。特别是90年代以关系问题的科学认识。
较长的稳定和发展时期。在产业结构、就业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变革,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首先诞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思想文化、生活出现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的变生在落后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这些革更加清楚地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已进一水平在相当长时间内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变化就其现象而言,似乎与马克思主义的“资步脱离了自然资源的局限,而更多地依靠科国家,所以,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战胜资本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观点相悖。但深入分析学技术,即依靠人的智慧和知识。与此相应,主义,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这就造成了这些变化不难看出,它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一球两制”长期并存的局面。那么,如何基本观点的科学性。的变化。对白领工人,特别是知识型劳动者处理二者的关系,这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一)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一般产业工人的知识水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一方面,社会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提供更充分的平要求也更加严格。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物质准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国家更加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职工终生教育度,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社会主义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培训。⑦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及重要取代资本主义,不可能合二而一。另一方出现的股份制、垄断组织等,是对私人占有视教育的措施,不仅使工人阶级的整体文化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有相互联系的制的一种扬弃,是向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水平有了提高,而且使工人阶级的阶层结构一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它只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说:“资本发生了变化。大量知识分子参与生产过程,有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队全部社会生产力和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新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伍的素质因此进一步提高。当代资本主义国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才能求得发展,才能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家近年来,对企业管理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改革,如重视塑造企业文化,吸收工人参加明,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战胜资接的社会财产。”①列宁也曾指出:国家垄企业管理,增加企业管理、决策的透明度等本主义。
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准等。这些措施虽然直接服务子垄断资本家的(三)启发我们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式。备”。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进入国家利益,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民主从资本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一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不意识和民主素养,使工人对民主的要求更加大飞跃。如何实现这一飞跃,以什么方式实仅表现为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对经迫切,更加广泛。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队伍,现,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曾指出: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而且还表现在出现了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不得不做出有限度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许多与高度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资本占有形的让步。尽管这种让步不足以触动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⑩同时,马克思主式,如国有经济、股份制等。③当代资本但它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在形式上造成了对义经典作家也多次提到,无产阶级政党历来主义国家中的股份制也得到空前发展,这不资产阶级独裁统治的否定,将为未来的社会不排除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性。当代资本主仅表现在股权社会化以及职工持股,而且还主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阶级队伍。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政治与社会管理逐步趋表现在它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控制了(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共产党力量的向民主化,劳资矛盾和其他阶级矛盾在某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股份制,日渐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程度上有所缓和。这一切使当代资本主义国虽然出现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为资本论的广泛传播,将给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家的无产阶级近期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推翻资主义私有制服务,但它毕竟是对资本主义私思想准备。本主义的现实可能性变得极小。当然,这并人财产的一种形式上的扬弃或直接的、公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但对社会转的否定,它已具有某种公有属性,它必将为体,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及社会主变方式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固守在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充分的物质准备。义运动带来了很大冲击。然而经过短暂的动是实现社会转变的唯一方式的思维定式中。(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主义因素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又很快从困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民族的不断增长,将使社会主义充满希望和曙光。境中振作起来。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改革,顶特点、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旧社会向新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事物的住了内外压力,坚持了共产党的名称,坚持会的转变中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方式。各国的产生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新事了社会主义方向,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物的萌芽都是在其母体中出现。否则新事物积极进行新的探索。以方面说明,当代资本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在革命或变革的实必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社会主义的产生主义的新变化,展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践中反复实验、反复总结,才能真正找到适同样如此。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义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这一点,对我们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变革方式。
方式的萌芽不能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今天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5如何看待当代世界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公有制为基础,而的意义。流派?公有制不可能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五花八门,影响中产生。其实,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相对稳较大的有三种流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论述过,在资本定,恰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相继失误和苏现代托洛茨基主义
主义社会内部是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东社会主义失败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对托洛茨基主义原是联共(布)党内极左的,并且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新此,国际社会有人提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的机会主义流派。托洛茨基因长期从事反党的社会因素,就是那些没有资本家的、由劳主义的较量中,资本主义胜利了,马克思在派别活动,被驱逐出境,他在国外建立了同动者集体所有的、自己管理的生产组织,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幽灵”第三国际对立的第四国际。他和他的后继者合作工厂、合作社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已经从欧洲消失了。社会主义运动内部也有们的主张被称为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现代托产党宣言》一书中就曾说过:“无论哪一种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困惑和悲观情绪。派继续打着列宁主义旗号,强调要继承和发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目前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挫折,从历史展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反对落后国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消亡的,而新的更高的角度看,这是人类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主张直接进行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义过程中波浪式轨迹中的一个波谷,它不会主义革命;鼓吹建立“群众性”党,继续搞胞胎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来的。”改变社会主义必胜的趋势。何况目前社会主“打进去主义”,混入其他政党和群众组织挖
别人的墙角;反对“一国胜利论”,鼓吹拥有核武器的“工人国家”同帝国主义打核战争,然后在核废墟上进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政府;别有用心地鼓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搞“政治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反对国家干预科学文化教育艺术领域的工作而实行自我管理。第四国际早在60年代就分裂为六七个中心,已无法召开统一的代表大会,但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有100多个支部,不过人数极少,一个支部只由十几个、几十个被共产党开除出党或其他极端分子组成。他们的极左空谈在少数青年工人和学生中有一定影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是近代无政府主义的新变种。它反对一切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答: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它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它实现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是肇端于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体系。文艺复兴运动使得人的价值得以确立,思想启蒙运动则进一步使“人权”思想得以确立。思想启蒙运动不仅确立了“人权”思想,更确立了“人民主权说”思想等一系列现代民主政治思想。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继承者与发展者,这一系列的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正是民主社会主义这社会主义流派的最基本的思想。
题看成是超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后来成为社会主义的重要流派,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积极加入到社会主义运动中,做过社会主义的“同路人”。事实上,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同路人”在同路的过程中是不断发生严重的冲突的。由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欧洲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曾一度击败了“同路人”,占据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地位。但到了“十月革命”时期,这两个“同路人”最终还是正式彻底分道扬镳了,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重大分裂,“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流派走向了共产主义革命,而历来为马克思主所批判的各种其它流派的社会主义则继续走他们原来的路,并逐步统一到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主张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向旧制度挑战,用敌人的尸体铺路通向无政府社会。他们的主要活动是抢劫银行、仓库,破坏经济和交通设施;袭击国家机关和外国使馆;搞劫机、绑架、爆炸、暗杀等活动;有时召开国际会议,采取一些地区性的联合破坏活动。六七十年代后,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狂活动是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物,几乎在西方世界与争端的热点地区均有其组织和活动,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红色旅等。国际恐怖主义不是摧毁旧制度的烈性炸药,而是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腐蚀剂,他们的破坏活动只引起一时震动而无法争取群众,因此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许多国家已组建反恐怖特别行动队对付之。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宣扬马克思主义已过时,而要以资产阶级哲学和其他学说解释与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其主要观点有:一是批评和补充马克思主义,鼓吹过时论,用早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反对晚期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攻击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列宁主义,企图用资产阶级各种哲学与政治流派去研究和解释、补充马克思主义;二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变革道路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是全面异化、全面危机的病态社会,要依靠技术人员为主的“新工人阶级”的“总体性革命”去取代资产阶级的“总体性专政”,逐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未来社会的设想,认为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一党专政”的“极权主义的独裁政权国家”,仍是不自由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是要人道地占有自然,重构科学技术方向,解放人的爱欲,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有许多不同流派,但基本上是书斋式的纯理论研究,虽然出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但影响力有限。总之,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确实千姿百态,都吵吵闹闹地登台表演。对此进行剖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6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民主主义”是从“民主主义”进一步党的旗下。
发展而来的,长期以来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除“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交替使用。并且“社会民主主义”这个名称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一样,以超阶级的观点看要比“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词运用得早得多。待人、看待社会、看待自由、平等和社会公社会民主主义则更多的从社会底层阶级的观正问题。而它对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各流点出发,更多关心社会的平等,关心如何消派的思想又吸收得最广泛(几乎所有社会主除由于不公正的分配而带来的经济剥削。民义流派的有益成份都被其吸收和发展),而主主义向社会民主主义的这一发展不是偶然其它流派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已经绝响或式的结果,它是欧洲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微,所以,它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最是人们对“民主”进行更深思考的结果。当终的批判的继承者。
时欧洲的社会现实是,尽管资产阶级革命获社会主义的各流派并不都是把社会主义与民得了成功,但是国家的权力却为大资产阶级主思想相联系的,特别是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攫取,小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阶级并未能获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人,都不是民主主义者。得民主,真正获得“民主”的是大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者中把民主思想小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是大资产阶级压迫的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那一部分人的思对象,而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尤为苦难想,如毕舍、路易勃朗、拉萨尔、肖伯纳深重,他们因为没有参政的权利,因而无法等。而完成把民主思想与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用立法的手段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虽体系化整合的,是德国的伯恩施坦。伯恩施然是生产者,却不能享有与资产者平等的经坦考察了欧洲社会的实际情形,在重新认识济分配权利,一方面社会劳动力大量剩余,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它民主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新机器还在不断发明使用,工人大社会主义思想后,最早提出了“民主社会主量失业,即使有工做的,工资也低得可怜。义”这一概念,并明确地提出了“民主既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出一种主张整个社手段又是目的。就是说,它既是争取社会主会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是很义的手段,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形式”民自然的。民主社会主义又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主社会主义是对片面强调“自由至上”、漠会主义思潮的最终的继承者。社会主义作为视人类平等和社会公正的、主张“自由放任”正式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在十九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匡正,和对以“用金钱的三十年代以后的事。它无论是其思想,还是特权代替以往的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运动,都可以看作一个多元的概念。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列举了很多的批判。
他们所批判的社会主义流派。在社会主义的十八世纪后期,思想启蒙运动最终发展产发展历程中,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不断涌现并生了两类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潮,一是自由主相互争鸣,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论千差万义,一是民主主义。这两种思潮本来并没有别。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前的原来意义的社会显现多大的理念冲突。那时人们普遍以为,主义,就是主张人类合作与共同进步,反对自由的价值是至上的,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种思想理念、社会思获得自由,就会获得社会平等。所以十八世潮及其社会运动。
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以边沁为代表的古严格地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典自由主义广泛流行。然而英、法等国资产并不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尽管人人都获得了更都曾反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同于他们在《共多的自由,但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是大资产产党宣言》中列举的并为他们所批判的各种阶级攫取了政权。这些大资产阶级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流派,明确指出他们的学说不是社以财产权至上的制度,规定只有拥有一定的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和资产者,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以限制大恩格斯是用阶级论的观点看待人、看待社会、多数人民的参政权利,在经济上,分配由资看待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而不是像产者决定,无产者没有经济权利,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那样把人、社会以及平等与公正问
更是提倡企业主能够没有限制地进行自由竞
10争,国家不应干预经济生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也就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让人们认识到:获得自由并不意味着必然获得平等,人民不仅需要自由,还需要平等。这样,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民主主义不仅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平等和公正同样具有人类的最高价值,没有平等和公正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名,否定平等和公正,本质是在宣扬弱肉强食的反人道观念。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民主主义的发展,是把平等和公正放在与自由同等价值位置上的。它认为,人不只是抽象的,还是处于一定具体社会境地的人。处于一定具体社会境地的人本来就处于并不平等的地位,而让本来就处于并不平等的地位的人进行自由竞争,这种竞争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它要求社会先要给予社会中每一个人以尽可能平等的地位和机会,然后再展开社会竞争。
7科学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有哪些?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动力、方法、使命的学说。
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选举的社会主义。实质:改良的资本主义。区别的关键:是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具有自身固有的、与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这些本质特征就是: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体现这些本质特征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具有这些本质特征,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抛弃了这些本质特征,就不能叫社会主义。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不存在不同模式,这是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在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一层次上,即在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方面,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本国的具体国情,自行探索,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别的国家的做法,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存在、而且应该有不同的模式。每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民主社会主义:尽管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是,在政治上,它反对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主张实行听任资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多党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赞成以议会民主、三权分立为形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反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要求实行私有化;思想上:反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它否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否定了社会主义的共性,不赞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怎么还会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呢?西欧有的国家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执政几年、几十年以后,自己也承认仍是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当政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很快就
从社会主义演变成为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说明,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它是资本主义,只不过主张对资本主义作若干改良而已;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民主社会主义则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桥梁。
1、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实践变成多国实践,并进而形成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强大阵营,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和长足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阵营四分五裂,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认真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巨大而积极的意义。
一、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发展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就成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同样,发展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离不开马列主义的指导,也不能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定不移地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旗,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走一条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但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革旧的体制,使之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完善、更合理,进而取得更大的发展。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打着“改革”的幌子,借改革而“改向”,把社会主义改到资本主义路上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并有效地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拒变的根本保证。没有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是历史作出的结论。德国较俄国革命的条件更为成熟,德国革命失败了,而俄国革命胜利了,原因就在于德国没有一个成熟而坚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有一个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并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不幸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改革
11中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用“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引进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从而诱发了苏联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造成政局动荡与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演变与解体。
同苏联改革失败相反,中国在改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改革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有效途径。
按经典作家预言,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几个国家里同时实现。但事实是,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里逐步实现的,这就在客观上使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任务,即大力发展生产力。然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和改造任务完成后,并未及时实现战略任务的转移,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是继续夸大了社会主义时期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四、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搞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类型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它同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是对立的。但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还有继承和相互联系的方面。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特别是在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基本条件是“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许多国家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较多地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还有学习、借鉴的一面。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封闭和半封闭的重要思想根源。
纵观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既有凯旋行进的辉煌时期,又有接连受挫的特殊情况。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认真吸取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l世纪一定会走出低谷,重现繁荣,再铸辉煌,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从而实现共产主义。2.当今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着哪些挑战?应如何正确应对这些挑战?答: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即世界历史现阶段存在哪些不利于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哪些不予以解决即将制约和妨碍世界社会主义在现有基础上巩固、发展和成熟的重大课题呢?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它们分别存在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外部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内部。
一、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来自外部的挑战
这里所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外部,是指由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有形和无形力量所构成的一个系统,是全球范围内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另一个世界。
(一)资本社会化和全球化的挑战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有两大显著变化,这两大变化及其后果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造成了不少新困难。首先,是资本及其收益的占有已经不再只属于资本家阶级个人、家庭和纯粹的私人企业,一个工商企业的财产很少能够或根本不能作为某一私人财物予以让渡,因为它的所有权被通过各种基金等投资共同体分散到众多的持股人手里了,即使是属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许多人也成了股东。现今广泛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社会化,尽管没有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也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但能肯定的是,它的发展将使资本主义社会有产者增多和无产者减少,以往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界线将由于大小股东对资本收益的共同追求而变得模糊不清,以致无产阶级这一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队伍将难以壮大、组织和联合起来。
其次,是资本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它通过高性能的信息通讯网络在全球各个角落迅速流动,在全球性市场上实现周转和循环,力图寻找最大的收益,实现最大限度的增殖。资本的全球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挑战,其实主要在于:第一,随资本全球化而来的资本无时空限制地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向资本主义经济输入了新的血液,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将使社会主义在取得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第二,资本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渗透力的全球扩张,将促进资本所有者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增长和力量联合。这种联合力量的形成,无疑给无产阶级实现一国到多国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新的困难,而这样的胜利曾经在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闪耀过灿烂的光辉。
(二)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挑战资本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
过程。事实上,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从一开始就同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商品和资本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的强行推广,伴随着由实力所支持的对非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的干涉、控制、奴役和征服。经历了几百年时间,资本统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做法今天依故。进入21世纪,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把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赋予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许多新的特点:第一,垄断媒体和文化市场,通过批量生产和出口文化产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作品、书刊和电脑软件以及国际互联网,明里暗里向全球推销以资本主义为本位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第二,针对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地理空间,为使世界和社会主义发生“西化”和“分化”,充分利用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和人道主义等资源。第三,凭借经济和技术实力维护旧的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迫使进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其他国家放弃利益乃至部分主权,以在境外和海外谋求资本的超额利润,强取经济利益。第四,遵循冷战思维和非己即异、非善即恶的二元论思维,寻找各种借口和以含糊不清的名义,采取遏制、对抗、颠覆、武力威胁和战争的方式,企图改变别国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谋求全球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进而建立单极世界和实现全球霸权。
二、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来自内部的挑战
进入21世纪,总体上看来,世界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及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争取社会主义的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并未朝消极的、后退的方向,而是朝着积极的、前进的方向变化。它正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独立的社会主义学者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中,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新中再次显现出活力。虽然如此,但世界社会主义还不能说形势一派大好,它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着须靠增强“内功”才能解决的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问题和困难的存在,二是需要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足够“内功”,无足够的“内功”,不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社会主义就不能健康地发展。这就是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来自内部的挑战。
(一)现实社会主义成熟和发展不足的挑战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并未如其敌人所断言的那样将在世界上灭亡,相反在中国等国家继续存在和发展。经过10到20多年的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这些国家基本上摆脱了20世纪曾经存在的社会主义僵化观念和固定模式的束缚,走上了体制革新和对外开放、建设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使现实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境界,以新的生机和活力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
12存在于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仍是一种不成熟和发展程度不足的社会主义。
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足,既指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又指这些国家在许多方面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因而具有相对性。对现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说来,一方面,由于各方面基础上的差异,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无疑有先后之别,因而各国才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但另一方面,无论处在社会主义何种历史发展阶段,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又都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如果不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它将既不能为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后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又不能在“一球两制”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竞争的现阶段,实际地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竞争力,体现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也要看到,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条件的制约,首先,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仍将属于发展中的低收入或中下收入国家,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不可能很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就是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水平仍处于提升当中。其次,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限,因为从构成国际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如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这些国家目前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得多,它们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近期内仍将处于弱势。
(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振兴乏力的挑战
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进行的争取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运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实现了辉煌的胜利进军,但是也经历了多次挫折。它既因为欧亚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达到高峰,也因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瓦解而陷入低谷;它既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取得了对世界资本主义阵线的突破,从而开辟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又猛然间在最先突破世界资本主义阵线的地方俄国遭受失败,以致必须在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重新集合力量,争取新的勃兴。世界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中螺旋型上升的运动。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指出和思考上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新挑战时,我们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不仅没有丝毫的忧虑,相反我们深信,无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何种挑战,它必将像一个多世纪以来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并创造了光辉业绩那样,在21世纪继续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再造辉煌。
3、试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社会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第三,社会主义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
第四,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成果相结合。第五,社会主义与民主法制相结合。第六,社会主义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政治答题套话总结(缩印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政治答题套话总结(缩印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