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4:27:21 | 移动端: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第二卷应试篇

第二章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第二章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几乎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题型,它能够全面反映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考生应当加强对自己的分析、归纳、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学会从众多事物中寻找主要事物,从一组材料中寻找关键句子,从众多材料中寻找中心段落,从表面现象中发掘本质问题。第一节总结概括的基本要求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大约在四五千字左右,而题目往往是要求用150~200字的篇幅来概括材料的内容或所反映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高超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考生在概括材料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概括的角度要准确

概括的角度是指作者想从哪个方面反映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概括的角度偏离了作者的意图,那么它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概括,就不会获得高分。因此,考生在总结概括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针对材料反映的主旨提出,千万不可离题千里,任意发挥。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全面理解材料,多思考、多权衡,找出最恰当、最中肯的角度进行概括。二、概括的要素要清楚

叙述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有实体。在叙述中,它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忽略的。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楚。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中心联系的一面,而对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的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心。三、概括的顺序要合理

材料有了选择和加工,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来组织,这样,才会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安排得巧妙,还会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对申论材料的概括可以按逻辑顺序,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四、概括的主旨要突出

对于一般的写作,中心主旨要鲜明突出。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现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重点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经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五、概括的详略要得当

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写文章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文体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六、概括的线索要明确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每篇文章都要有一条主线,把相关材料联接起来,从而统贯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对文章有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七、概括的语言要精练

由于在作答申论时,对字数的限制较为严格,因此,考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一定要最精练、简洁,不可语言罗嗦,说话反复,或者将短话说成长话,东扯西凑,言之无物。第二节概括主要内容的技巧

在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两种概述无论从方法上还是要求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概括内容是指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或现象,也包括对观点的概述。它常常要求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哪几个方面、哪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的观点、意见、争议等。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和技巧。一、删繁就简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没有入学的。而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镇政府在听取学校汇报后,采取了措施,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召开党员大会配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减免学杂费,但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规规定,对辍学家长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每户罚款500元。同时决定书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法院认为镇政府处罚符合法律规定,应该执行,但非常慎重,同镇政府一道组织家长学习法律,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左右,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儿童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二、段落分层法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1.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目前,我国所有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制度于1993年在上海开始试点。199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知》,要求“1998年底以前,地级以上城市要建立起这项制度;1999年底以前,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要建立起这项制度”。1999年9月,国务院再次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2.中新社江苏新闻网南京3月25日电为了低保工程成为阳光工程,杜绝“富人”吃低保现象,南京启动城市低保举报查实奖励制度。3月19日,该市特地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

南京目前进入低保的家庭已达2.5万户,惠及困难群体5.5万多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在实施低保工程过程中,少数受助家庭存在隐形就业或隐瞒实际收入,不符合条件也申领低保现象。启动低保举报查实奖励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富人”吃低保、懒人吃低保现象。市民如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可随时拨打举报电话(025)3639603或各区县电话,一经查实,立即对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减发、停发低保金,同时对举报人兑现奖励,奖励标准一般为举报查实后,当月退出的低保金额。有关部门将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城市低保生活保障金申领审批有严格的程序,街道(镇)和社区居委会对申领者实行审前、审后两次公示,张榜公示的内容、时限、地点也有严格要求。

3.民政部要求各地今年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制定低保标准,通过“应保尽保”和对特别困难家庭“分类施保”,切实提高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据预测,今年中国城市低保对象还将增加200万人。

一些地方近期出现了虚报冒领、搭车收费、强制销售、克扣低保金等不正之风并受到查处,这些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25日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坚决防止低保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低保工作的监督力度,当前要重点完善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和定期抽查制度,并组织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要建立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每月对低保对象、资金发放、人均补差等重要数据按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联系协商制度,会同财政、劳动、经贸、统计、工会等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检查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设立低保热线电话,以利于接受社会监督。对于群众举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办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4.去年9月22日至10月27日,重庆市綦江县组织32名工作人员,分成15个组对全县19个镇的低保执行情况展开拉网式检查,将该县587户、1282名城市居民低保对象清理出低保行列。这意味着这1200多人此前系违规领取低保,他们每月领走低保金48581元。此外,经过此次检查,因家庭收入增加而降低低保金的有183户、314人,月降低低保金9361元;因家庭收入降低而增加低保金的有140户、279人,月增加低保金6317元。将所有增减相抵,此次检查将使该县每年少发放低保金近62万元。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假低保”问题引起了重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5.大连市西岗区低保审批工作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公开审批。避免了以往审批工作由于不透明而导致的种种弊端,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以前,低保审定工作由居民自己申报,居委会调查后,将材料交给街道和区政府审批。因评审过程中没有群众参与监督,有个别人隐藏收入,骗领保障金;居民靠拉关系领取保障金;出现“人情保”“关系保”,使应保的居民享受不到低保。

大连市实行新低保政策后,增加了低保评审委员会评审、街道干部入户调查、名单公示三天等三个环节,还增加了一些具体规定,诸如因吸毒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银行存款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倍的、家中有机动车辆等都不能享受低保政策。

6.为切实维护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应尽”,从今年2月至6月,湖北省襄樊市城区对已享受低保的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全面核查清理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共清理出因家庭收入发生变化而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已保对象1443户、3978人,停发保障金18万多元。

为作好此次清查工作,该区成立了以民政局长为组长的88人组成的低保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包片包点,每人具体负责一个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抽调熟知低保政策法规、秉公办事、工作细致的人员,组建了清理工作小组。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新闻媒体、召开会议、深入企业座谈等方式,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低保政策法规和清理工作的情况。区民政局又投资5万元为8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居委会安装了统一制作的“申请办理城市低保须知”宣传牌。在清理工作中,他们首先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对不符合低保条件已保对象的举报,共接到举报132起,查实并清理出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已保对象23户。其次,他们召开座谈会、听取邻里及单位反映情况,逐户对已享受低保对象的家庭人口、就业,特别是月收入进行拉网式入户调查核实。第三,张榜公布。对经评审小组评定的拟取消低保待遇的已保对象进行一周的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张榜公布一周内,拟被取消的已保对象可向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如果认为调查的情况与自己的家庭实际不相符,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再进行核实;张榜公布一周后,社区居委会将拟取消的已保对象名单上报街道办事处,经办事处低保评审委员会评审,审核后,将审核名单报区民政局。对上述材料,我们可用段落分层法将材料分为下列两层:第一层材料1介绍了我国的城市低保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并指出相应的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第二层材料2~6介绍了目前“假低保”现象较为普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民政部门为做到“应保尽保”、杜绝“假低保”现象纷纷调整城市低保制度,采取各项措施。

通过对各层主要内容的概括,我们就能总结概括出整篇材料的中心内容:

我国的城市低保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法规制度日趋成熟、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假低保”再生非常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政部对低保制定的措施,有加大低保资金投入、防止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南京为杜绝“假低保”,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对低保生活保障金申领审批有严格的程序;重庆为杜绝“假低保”,对低保执行情况,进行排查;大连使低保的执行程序透明化,大大减少了“假低保”现象;湖北为杜绝“假低保”,对低保问题进行核查清理,以各种方式宣传低保政策法规,设立举报电话,确保执行程序透明化。三、分类列举法

一些申论试题材料由事例和争议的意见两部分组成,这类申论的材料其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落实在有争议的不同观点上。因此,针对这类申论试题概括主题可采用分类列举法进行概括,即对不同类的意见进行逐一介绍。例如:201*年高考出了一道与往年不同的高考作文题,材料如下:

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Δ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结果不同的人答案各不相同,即有四种答案,而这四种答案都正确。对于这道作文题,作家们有不同看法。肖复兴认为,题目出得不错,既有一定考试难度,又有一定的游戏色彩;莫言认为题目出得很好,可以扩展考生的才华;张炜认为高考作文题目不能发挥文科考生的特长,可能出题目的人思维有问题;冯骥才认为这个题目是智力游戏,不是作文题目;陈林认为题出得不错,但担心老师阅卷难以把握尺度。

我们了解作家们对201*年度高考作文题的不同观点后,我们可以分类进行概括,有的人认为题目出得好,有的人认为题目出得不好,有的人担心阅卷老师掌握不了阅卷的标准。分类以后,可以将个材料的主题概括为如下文字:

201*年高考作文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作家肖复兴、莫言认为题目出得好,尽管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拓展考生的才华,发挥他们的想像空间;冯骥才、张炜则认为,题目出得不好,带有游戏色彩,无法启发考生的想像空间;陈林认为作文题虽然出得不错,但是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教师阅卷难以掌握标准

扩展阅读:QZZN论坛_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公务员考试申论概括题得分要诀

概括能力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也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项目,但是从阅卷情况看,概括题得分率却很低,平均得分不足60%,因此概括题往往成为拉分的重镇。

一、概括题失分的原因分析

1.客观的采分模式是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题一般采点给分,每个采分点2-5分不等,一般20分的概括题,采分点大约在6-10个。人的思维方式差距很大,阅卷者和答卷者的思维存在的差别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考生没有领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造成答题思路与答案差距过大、与阅卷者思维的差距较大,那么往往会出现答卷者的答案采分点较少的情况,这也是考生得分过低的主要原因。

2.逻辑混乱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概括题一般明确要求“条理清晰”,在具体的阅卷中,这个项目是有分的,具体表现为有的概括题会明确说明“框架逻辑分”,只要分类准确,即使没有采分点也可以得框架分。还有的会对逻辑混乱的概括进行“限高”,比如:逻辑不清者得分不超过50%。这就意味着即使采分点全部达标也只能得一半分数。

3.字数的限制也是得分率低的另一原因。概括题一般字数限制在200-500字,一般说来,国考相对慷慨些,从07、08、09年的情况看,概括题的字数分别在500、500、300字,这个字数还是比较宽裕的。而省考的规定相对紧张些,有的省份在字数上甚至要求150字,这就给概括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有些考生的语言稍微不精练就会超过字数要求或因为节约字数而“漏点”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得分率低的一个原因。

4.考生概括能力不高或不了解规则也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因素。极少数考生不了解概括题的规则,一味拔高致使脱离材料,而不能采中点,或者是说话罗里嗦,乱抄材料,缺少逻辑性,同样没有采分点。

二、概括题的题型分析

1.概括主要内容。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元老”,难度较大。诸如缩写、汇报、综述、写关键词等均属此类。

2.概括主要问题。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新秀”,难度稍小,也显得人性化。

3.概括单一问题。比如概括某事件的原因、影响,201*国考就是概括网络的影响。还有就是概括某事件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材料的思路等。201*年国考就是概括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有点难为人,材料一大堆,如何取舍很麻烦。相对来说,概括主要问题和单一问题都比较明确,08、09两年的国考命题趋势以这两类为主,故显得人性化一些。各省级考试也有向国考靠近的趋势,但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主的考试仍旧较多。

三、概括题的答题目标

1.点多。采分点一定要够,宁多勿缺。

2.条理清晰。

四、概括题的应对方略

1.基本方略抓段意

看到这一点,大家不免产生老生常谈的疑问,但越是老生常谈,越是重要。俗话说,发出亮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越是珍贵的东西往往发出柔和的光彩,心浮气躁者常与真理擦肩而过。概括题的根基在于概括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堆在一起,分一下类即可。需要注意,概括题需要的段意与语文课的段意有区别。比如语文课需要的段意往往是“该段反映了网络带来的影响”,而概括题需要的段意要说明具体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概括题需要段意首先是个“筐”,然后还需要装进去东西。

读到这里,考生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抓段意会不会超过字数?一般说来没有问题,以国考为例,这两年最少字数也有300字,而材料字数在8000字左右,大的标号段在11段左右,一般每一个标号段用3-5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这样每一标号段需要字数25字足够,11段300字足够,去掉重复的、与主题无关的,一般材料200字左右就可以解决。300字绰绰有余。500字的概括题同理。以09国考为例,除了第一标号段总书记讲话的概括比较重要,需要字数较多外,其他几段很容易就可以概括。中间有关日本、世界粮食危机的材料与本题无关,第11标号段是网友的意见,也与本题无关,因此,凡是与本题有关的关键词全部抓出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不会抓关键词怎么办?抓关键词是个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一般说来,关键词往往以“名词”为中心,或者是名词短语,或者是动宾短语,或者是主谓短语。比如,“污染严重”是主谓短语,“引进人才”、“重视立法”是动宾短语,“宣传教育”是名词短语。也就是说,关键词一般得有具体的“核”,这个核一般是名词,让人具体可感。一些副词、介词、形容词如果单独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些具体的数字、人名、地名往往不会是关键词,当然,有些地名需要在概括里出现,其本身可能不是采分点,但是可以表示逻辑次序。比如,南京采用“禁讨区”管理乞丐,这句话真正是采分点的只能是“禁讨区”三个字,但是“南京”也是有意义的,表示的是逻辑顺序。像“杭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这样的话,没有具体的“核”,可以归之为“水货”,这样的表达是不能得分的。

2.二级方略分类

分类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条理清晰”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可以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纵向分类,即按照现象、影响、原因、对策来分;二是横向,一般有像正面和反面,工业、农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机遇和挑战,国内和国外等并列的几个方面。对于一个概括题,可以先考虑是否用横向,如果感觉横向不合适,再考虑纵向。

一般说来,根据经验不完全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概括单一问题往往用横向分类较多,而概括主要内容用纵向分类较多。

比如,国考09年概括主要问题就是横向工业和农业,国考08年是概括单一问题,也是横向正面和反面,国考07年概括主要内容是纵向排列。

纵向顺序是社会问题的内在顺序,要说清楚一个问题必然要涉及现象、影响、原因、对策四个方面。就像我们穿的衣服,没有人具体规定应该有领口、袖子,但是如果一件衣服没有这些要素,这件衣服如何穿?所以,概括题要先看是否能用横向顺序,如何不合适再考虑纵向,因为纵向是社会问题的内在纹理。

3.三级方略技巧

做好以上两步,概括就基本没有问题了。剩下的还有几个注意的方面:

第一,尽量使用材料的原话概括。

第二,尽量标号。

第三,先在草稿纸上打草稿,然后再写到答题纸上,不要一边找一边写。

第四,不要片面拔高,就事论事即可。

第五,如果碰到概括“本质”之类的需要高度抽象的要求,可参考权威观点。

qs1985092

10-3-1110:35

公务员考试申论分析题得分要诀

分析题是国考申论的重头戏之一,大约在国考申论考试中占到40分,属于必须要紧紧抓住的项目。这两年来,分析题渐成趋势,原因是分析题能够贯彻申论考查“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比较灵活多变,不宜被“模式”套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考生的素质。分析题基本算作采分与酌情给分相结合的题目,因此比较主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阅卷的印象分和中庸化。所谓中庸化,这是主观题阅卷博弈过程中而凸显的一个特点。我们都知道,国考采取的是电脑扫描、人工阅卷,每道题两人分别打分,如果两人相差分值超过一定数额就需要第三人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也超过分数区间,则该题被界定为没有共识,则需要重新再来。这将大大拖住阅卷的进度。经过人与机器的多次博弈,最后阅卷老师倾向于靠中间段打分。比如,20分的题目,一般10分算中间档,这样如果分数浮动区间是4分,则6-14分都可算合格。如果打到15分,则11-19分才是合格,而这个分数段很少出现,会加大阅卷者的风险。这样,往往扼杀了杰出人士崭露头角的机会,而水平不高者也不至于太惨。这就造成了国考申论跳出50分很难。

要想拿高分,需要概括题这种严格采分的题目上得分率提高,分析题这种半采分的题目上有突破和文章题这种完全主观题上吸引人眼球。本文仅就分析题得分要点作出解析。

分析题要想得高分需要以下四个要素:定性准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引人注目。下面就以201*年第二题关于“粮价上涨”的分析为例,通过这道题的分析来管中窥豹,以使读者深入体会这四个特点。

201*年第二题的题目要求是这样的:“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1.定性分析

粮价是否要提高?要进行判断首先要参考材料的权威观点,材料中谈粮价是在第一段:“今年9月8日至10日,总书记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读完这段大家可以发现,总书记没有明确表态。再就是第9段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201*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通过国家粮食局领导的话我们得出,粮价不能涨,要保持稳定。因此,主张粮价上涨的观点是片面的。

2.理由充分

坚持辩证分析,提出粮价上涨有一定可取之处,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支持粮价上涨的理由是:第一,上涨有利于农民,而农民是弱势群体;第二,农资上涨无关紧要;第三,城市贫民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数额不大,共18亿元;第四,上涨对城市中高收入者无关紧要。

那么,仅从材料出发,可发现其问题:第一,农资上涨并非无关紧要;第二,城市贫民补助18亿元数字可能算错,他认为每人每年平均78公斤粮食,这显然不符合常识。第三,并非每个农民都种粮,不种粮的农民怎么办?

以上是从材料里得出的信息,是“场内”信息,对于分析题来说,大纲明确说明,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因此考生还需要一定的“场外”信息。

结合自己的经验的要求,我们可以补充: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关涉到社会安全,经不起折腾。第二,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第三,粮食问题根本的还是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通过这些思考,该题答案应该算作理由充分了。

3.条理清晰

考生接下来要做的是要把以上理由分类整理一下,大体可从粮食的特殊性、论据的问题等来展开,可分为两三类。注意语言要简练,同时,加大信息含量。

4.引人注目

考生在完成了以上几步之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包装是达不到脱颖而出的目的,所以我建议考生,答题时可尽量分点,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总括,再加上权威观点。最后,形成的答案如下:

有网友认为,应该提高粮价,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至于农资价格上涨和城市中高收入者可以不予理会,城市低收入者国家可以补贴,数额不大,可以承受。

虽然该网友出于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愿望,但是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事关安全,不应迷信市场力量。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粮食完全由市场调节,单纯依靠价格激励则会出现大起大落,不利社会稳定和民生。第二,粮价是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粮价上涨可能带来食品上涨,进而出现工业品价格上涨、CPI上涨,最终对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第三,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微观经济运行。第四,从国际和我国经验看,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还是依靠科技和政策,进行补贴,保证基本农田,允许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第五,该网友立论有硬伤:农资价格上涨、不种粮的农民等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城市贫民的年人均粮食78公斤数字不实。

以上通过对国考申论真题的讲解,从分析题的角度出发,提出解答“分析题”的思路和高分技巧。

ldg0716

10-3-1110:35

学习了

qs1985092

10-3-1110:35

公务员考试申论对策题得分要诀

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培训之风愈刮愈烈,考生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展现自己特色的申论文章?

考生在申论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如何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是提出对策的前提,只有明确了原因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至于对策的数量,则根据原因的多少,复杂程度而定,并非越多越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提出对策注重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第一句话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能开头就进行详细的阐述,这容易给阅卷老师形成逻辑混乱的印象,也不利于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你的思路。

如,201*年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总理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他提出三项要求:

第一,加强领导。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气象变化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

第二,科学组织。要做好气象预报,为应对恶劣天气提供依据。各部门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精心调度,特别是搞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生产、运输和物资调度。

第三,狠抓落实。有关地方和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这其中逻辑就非常清晰,首先是总括性的要求,然后每条对策的开头一句话是高度概括,这种写作思路值得考生借鉴。

第二,对策切忌成为空谈,抽象概括后一定要具体化,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申论测查的是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策主要测查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提的对策决不能大而空。有的考生把自己背的一些十七大报告中的话往对策中堆砌,没有具体化,导致得分不理想。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十七大报告里所提出的对策是针对全国的问题,是带有指导性又比较宏观的,如果考生完全直接照搬到申论对策里是不合适的,必须加以演绎和展开。

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通知说,当前,中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也是电煤迎峰度冬以及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重要时期,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相应完善、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应对预案,科学调度,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通知要求各地:

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暴风雨雪等灾害天气情况下群众的正常生活。要组织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保持价格基本稳定,满足市场需求。要切实保证居民的水、电、暖、气供应,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排查房屋特别是中小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房屋隐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卫生部门要组织做好医疗救助准备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对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众,要及时进行救助。

努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一旦发生雪情,采取科学疏导车辆、除雪除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高速公路、主要国道、省道的安全畅通。铁道部门要充分考虑雨雪天气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加大运力配置,确保旅客及电煤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民航部门要针对暴风雪、大雾、霜冻对机场和飞行器可能造成的影响,组织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除雪除冰,确保飞行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妥善安排好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的吃饭、饮水、保暖、医疗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切实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暴雪可能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应对工作准备,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力、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安全正常运行。要指导农民做好农林作物、牲畜的防寒防冻和冻后救助工作,尽快恢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生产设施,努力保护生产能力,保障蔬菜及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

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各级气象部门要做好暴风雪、强降温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搞好气象服务。这场暴雪过后,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还要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低温冰冻以及大雾天气带来的危害,做好防范工作。

通知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应急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雪情雨情风情灾情,确保通信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报告;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灾害过程,要主动互相通报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每条对策都是具体化,可操作,可执行的。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如果考生提的对策放到其他问题上也能适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些对策是套路,没有针对性了。

第三,在文字表达上提对策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用拘泥于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可以适当地使用排比句,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排比句式,能增加考生文章的可读性和气势。常用的排比方式有:…是…的关键;…是…的核心;…是…的基础;…是…前提等,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具体演绎。

例如考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时,可以这样行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地方,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一旦变成了装饰品,其作用就消失殆尽。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忙于制定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摆正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是发展的动力,造福人民更是发展的目的。发展需要速度,但人民更需要安全。企业的利润、领导的政绩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官员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安全生产责任大如山,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政府是人民的“守夜人”,负责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中央政令,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作风,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一定要敢抓敢管,抓实抓严,通过抓好落实,消除法律政令的“肠梗阻”现象,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最后,建议考生在掌握了以上提出对策的方法后,在成文时还应该注意对策之间排列的逻辑顺序。只有把对策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才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申论作文。常用的逻辑顺序有从内因到外因,从直接到间接,从根本到一般,这些需要考生多加体会和练习。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0862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