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儿童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儿童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
古话常说:“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种类也逐渐丰富。特别是儿童食品更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因此,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成为一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各种法律的普及和食品安全的大力宣传,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心的仅为0.6%,购买东西首选质量的占30%,价格优先的仅为8%。而我国的农村儿童食品安全情况到底如何呢?
根据《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学习要求,我选择了对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做了以下的社会调查。
(一)农村儿童食品安全现状
1.农民对儿童食品安全的意识逐渐提高
在调查中66.7%的调查者关注儿童食品安全,购买时会查看包装以及标签说明,注册商标。28.3%的调查者会偶尔查看食品生产日期、厂名和厂址,仅有4%的调查者从来不看。由此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关注儿童食品安全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2.农村的儿童食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在农村,家长对儿童自己购买零食很是担心。其中7-10岁的儿童自己购买零食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半数的家长对孩子自己买零食时管时不管,22%的家长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由于孩子食品安全意识差,购买零食首先关注的是口味好吃与否,并不会过多关注质量与卫生状况。他们通常在家或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购买,这些地方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3.儿童食品质量的客观现实
儿童小包装食品充斥整个农村市场,而这些小包装食品大多是“伪劣产品”、“三无产品”,甚至有很多过期产品。如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的缺失,其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情况尤为突出。如某名牌饼干叫作“好吃点”,而假冒的产品就叫“吃好点”,而且包装也和真品极其相似,足以以假乱真,但是价格却相差甚远。价格的差异足以吸引众多儿童及其家长选择这种假冒食品。而且在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许多腌制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乱用,甚至很多食品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色素严重超标。还有很多膨化类食品,不光铅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外包装也十分粗糙,有些甚至有刺激性的气味。而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农村儿童的身体健康。
4.市场监管难度大
在我国农村,由于区域面积广阔,人口流动性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交易场所,如农贸市场、集会、摊点、小卖部等。这些地方出售假劣食品后,由于管理部门人手不够,查处范围和力度不够大,整治难以全面持久。
(二)存在问题。1、惩治力度不够。
相关执法部门对于制假造假问题,处罚手段过于温和,主要是罚款,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并且我国刑法规定:“售假5万元以上,就能对制假人员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真正能够执行的却很少。由于造假的原料成本低廉,而赚取的利润就很可观,利润远远高于罚款。这样造成不法分子更加肆无忌惮,堂而皇之的制假贩假。这也是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投诉索赔难度大
当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食品问题的鉴定,耗费时间多,投诉过程长,并且必须找有关部门进行鉴定,才能分清责任,而且鉴定费用过高等诸多原因致使多数农民放弃投诉及索赔,自认倒霉,从而助长了造假贩假之风。3、消费者鉴别能力差
由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诸多儿童食品更多的在意食品的价格高低,而对食品的外包装以及商标、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重要信息,以及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影响认识不够,也是造成儿童食品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对于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有以下建议:
1.加强政府执法部门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保障农村儿童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把好儿童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关口,对儿童食品投放过程进行严格监管。
2.简化农村居民对于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的处理过程,方便农村居民进行食品安全投诉,并且对于这些索赔,提高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
3.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儿童食品安全意识,可以将食品安全的法律和知识,带入学校,带入课堂,以及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普法活动,逐步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调查,使我们意识到农村儿童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的隐患和问题。只有我们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净化我们的儿童食品市场,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资料来源|:1、温岭市统计信息网温岭市农村食品安全消费者满意度调查2、新华网全国首份农村儿童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扩展阅读:关于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防范机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防范机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防范机制的调查报告
一、活动内容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据最近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显示,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证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而农村作为初级产品的产地,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令人堪忧。据了解在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区的农村里,70%的河流呈黑色。有的初级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污水浇灌、滥用高毒农药,使之所谓的绿色农业也变了颜色。在工业化进入农村后,工业三废、汽车尾气等城市特有的污染也一起进入了农村,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同时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这些大大降低了初级农产品安全性。另外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中农村的小企业小作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所掌握的资料:35万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大部分是盘踞在农村或者是城乡结合部的。这些非法小业主为了谋取暴利有的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用色素,有的掺杂使假,生产假酒、使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不按照安全生产工艺进行种植、加工,从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
在农村,除县以上有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外,离县城远的边远地区基本上没有监管部门,加之农村的食品需要量又大,易致一些不法分子把一些低劣、不合格食品充斥农村倾销;基层一些集贸市场、熟食店,卫生环境差、生熟不分,尤其一些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高,乱用滥用农药现象突出,少数人明知自种的瓜果蔬菜类喷了农药,未过安全期,仍拿到市场上去卖;部分经营者在熟食加工中,为了利益或吸引顾客,用劣质油,掺假、使劣,或用“吊白块”等违禁物质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农民为了图便宜、方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采购过期或即将过期、不合格的食品食用;在农村由于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大摆宴席,从购进原料到现场操作无人把关,群体就餐而致食物中毒已司空见惯。2危害大众健康重要因素
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基本上也都没有自检能力,人员素质技术能力低下,方法简单,生产环境条件较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条件或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市场监管中发现,农村很多集贸市场、饮食摊点、学校、建筑工地食堂条件简陋、经营人员卫生意识差,检查的包装食品,很多是“三无”产品或过期不合格产品;基层群众大多主要是食用这些食品,这便是食源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长期吃用,也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大众身体健康的损害。从现实生活中观察,癌症患者和各种奇怪性疾病逐年增多的趋势,除生活、环境污染因素外,食用了各种不合格或被污染的食品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3小作坊问题突出在农村,90%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是10人甚至5人以下的小作坊,大多数分散在城乡结合部、边远山区以及行政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涉及面极其广泛。这些食品很多是前店后坊、即做即售的小食品加工企业,相当一部分缺乏有效监管和严格的生产标准,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经营管理落后。由于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设施陈旧,一些小作坊粗制滥造,以质次价廉的食品冲击市场,偷工减料,非法购进劣质原料,制售伪劣食品;有的用知名品牌的商标和包装,冒充正规厂家的产品,误导消费者;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容易造成食品二次污染。4餐饮行业无证经营现象普遍
农村的餐饮行业绝大多数是一些小型餐饮店、街头商贩和社区网点,他们在没有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开业经营,也没有为接触食品的生产人员办理“健康证”。街头饮食摊点分布广泛,城区主要街道、小区、学校周围均有这些街头食品经营场所,其设备简陋,无餐具洗涤消毒设备。有一部分摊点没有卫生许可证,其从业人员的卫生操作习惯差。且大多设于路边等人群较集中场所,食品容易受到污染。农村学校食堂卫生差,饮食安全令人担忧,主要是农村学校食堂硬件投入不足,食堂建筑布局及卫生设施不符合要求,一些学校食堂连防蝇、防尘、防鼠设施都没有,餐具也不消毒。有的学校将食堂转由他人承包后,基本上放弃了日常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5食品流通秩序较为混乱
农村食品经营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食品集散地。一些经营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现象屡禁不止;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常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还有,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相对薄弱,不法分子往往将假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民购买食品时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从而蒙受损失。因此,权益受到了最直接、最严重的伤害也往往是农民。6食品检测机构建设仍然滞后
目前,基层的食品检测力量分散,资金不足,设备严重不足,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周期长,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些具备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由于部门障碍,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其他监管部门不承认其法律效力,造成检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拿工商部门来说,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测的法定资质未确定,食品质量检测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未有过的职能。目前工商部门的检测结果既无权威性也无合法性。由于检测结果没有法律效力,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只能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先封存不合格的食品,再将不合格的食品样品送至有合法资质的检测机构申请复检。这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是食品是特殊的商品,涉及保鲜、保质期问题,特别是保鲜食品,极易出现腐烂的情况,而封存的食品存放点往往不具备恒温环境;另一方面是出现初检结果不合格,而复检结果合格的情况,对腐烂损耗的食品进行行政赔偿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7农村食品安全常识不普及
老百姓形成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观念与食品安全要求相去甚远,尤其是在农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老百姓还没有形成食品安全意识,也无从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更谈不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法商贩利用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食品安全知识的贫乏,大肆倾销假冒伪劣食品,频频制造食品安全事故。监管部门缺乏系统的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措施,没有形成抵御假冒伪劣的防护网。8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当落后
农村食品安全的信息网络还很不完善,多数地区信息滞后,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食品安全的信息相对闭塞,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部门对自己管辖领域内的食品安全信息一般都具有相应的采集、上报、分析、公布等机制,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信息交流相对闭塞,资源无法共享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让他们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同时让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方法,注重食品安全。
(二)加大对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宣传,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积极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宣传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不注重食品安全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积极引导他们建立和落实进货验查、索证索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和质量承诺制度,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健全维权网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借助12315和消费者协会组织,建立健全农村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并且将该网络组织建在村一级,让群众的维权更便捷。
(四)加强监管,严打非法经营行为。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农村市场协作机制,把住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和消费各个环节,加大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章行为。
(五)完善食品安全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将不合格食品的名单等具体情况通过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市场终端公布出来,一方面监督市场经营者不得销售不合格食品,另一方面,提高群众的鉴
别能力,将不合格食品拒之门外。
三、调查结果秦皇岛市的食品安全工作重实效、有实招,做到了四“结合”:一是官民结合,充分依靠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居委会以及广大消费者;二是完善制度与健全工作机制相结合,发挥部门职能作用,落实监管责任;三是强化监管与加强服务相结合,大力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规范发展;四是提高执法能力与提高经营者、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相结合,加强面向各个层面的教育培训。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201*年初,秦皇岛市成立了主管副书记任组长、3位副市长任副组长、18个部门和各主管区县长参加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正县级的独立办事机构食品安全办公室(与整规办合署办公,直接隶属于市政府),落实了11个编制,每年给予200万元经费。县区构筑了三级监管网络,即县(区)、乡(街道)、村(居委会)三级都建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其中县乡两级设立了食品安全办(整规办),落实了编制、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村级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广泛,包括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代表、农村经纪人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等。构建了居民食品安全工作网络,依托消费者投诉站、12315联络站,在全市范围建立了1755个食品安全工作站;在村委会、居委会中设立了食品安全联络员,包括村级联络员和企业(工商户)联络员等,对上报告信息,对下进行监督和宣传教育;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还聘请了1200余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
(二)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办法》、《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等法规性文件和《秦皇岛市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建立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月总结、季调度制度,全面掌握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要问题;积极争取人大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年度审议、政协对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和评议;对食品安全进行目标管理,将工作情况列入县区、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签订责任状,量化目标任务,细化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三)强化日常监管,大力扶持龙头性、示范性企业发展。实行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将全市从事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企业(基地)分为A、B、C、D4个等级,按级别确定监督检查频次,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效率。对蔬菜种植基地实行了“五户联保”编码管理(即每五个农户用一个编码,利益休戚相关,五户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蔬菜生产者持码方可进入批发市场,保障了源头可追溯。采取锁定基地、锁定批发、锁定终端的办法,推行蔬菜市场准入管理,出台了《秦皇岛市城市区蔬菜批发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制定了《蔬菜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蔬菜质量安全要求》、《蔬菜检测标准》等相关制度,全市3个主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蔬菜快速检测站,实行了索取蔬菜检测合格证制度。201*年,全市启动了“313”工程(即在熟食肉制品、豆制品、大众面点等3类食品加工点中各培养100家规范的食品生产加工示范户,使作坊式食品生产加工点合格率提高30%以上);北戴河、昌黎、抚宁等区县开展了小商店(超市)、豆腐店、糕点店、小吃店、熟食店五类食品“放心店”工程创建活动,制定统一标准,监管与引导并重,不仅规范了食品种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服务各环节,提高了农村食品经营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还收到了扶持规范经营、引导群众消费的效果。几位店主普遍反映,自从市食安办授予“放心店”称号后,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正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放心店”全部建立了卫生管理、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不合格商品下架、纠纷处理、质量承诺等制度,“放心店”招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营业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得其他店铺积极申请加入。一个“放心超市”经营者说,“现在大伙全找QS标志,没有就不买,我进货时候也是一样我这‘放心店’质量有保障,十里八村的人都来我这买,以前一天卖300多元,现在一天卖3000多元”。在走访的几家“放心豆腐作坊”、“放心小吃店”,我们看到,加工过程严格消毒、生熟分开,警示标志上墙,监管部门每周都有巡检纪录,可以放心购买或消费。
(四)宣传教育工作扎实,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充分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开设食品安全信息网站、开通96357食品安全咨询热线,定期编印《食品安全报》、《食品安全与健康》杂志,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规、常识的日常宣传力度;将7月定为“食品安全宣传月”,集中组织各县区采取贴标语、立彩门、挂条幅、搞演出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常识、介绍科学种养殖知识和鉴别假冒伪劣食品方法。乡村路边、农户墙上经常可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全食品连万家、食品安全靠大家”等宣传标语,我们走访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点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相关制度;每一个食品安全办公室、联络站都有相关书籍资料供借阅。在安居社区居委会座谈时,工商执法人员反映,“食品安全进社区后,我们的‘事儿’少了,一是因为老百姓意识提高了,主动学,吃亏上当少了;二是卖东西的学习知识之后,假冒伪劣一般不进货了”;居委会主任说,“居民意识提高了,原来大家就都想学,只是没有渠道,消费者不想买假的,其实经营者也不想卖假的。”老师傅牧业饲料公司由养鸡起家,目前已经达到了年销售收入3000-5000万元的规模,主要生产饲料和种鸡、鸡蛋,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雏形,经理说,“我们有个蛋鸡产销协会,是以公司为龙头、周围几千户饲养蛋鸡的农户参加组建起来的,为农户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饲养程序、统一控制品质,农户饲养的蛋鸡由协会提供,鸡蛋由协会收购,生产经营由协会指导管理,协会自律性强,鸡蛋品质有保障”。
调研中,我们也感到,由于农村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低下,食品生产加工业、经营业、餐饮业脏、小、散、乱、差等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从事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的多是社会弱势群体,执法中难免会出现“手软”、“心软”的情况;县乡两级政府财政紧张,基层食品安全方面投入难以保障;食品相关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依据不足;市场上有机、无公害产品优质不优价,影响品种推广;环境因素影响农村食品安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农村儿童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农村儿童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