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201*年工作总结(GY)
经济管理学院201*年工作总结
201*年,在打造“阳光经管、数字经管、和谐经管”和建设“教学研究型能源经济管理学院”的总体目标下,经济管理学院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机制改革从激励个人奋斗转变为鼓励团队合作;二是学院建设从建章立制转变为塑造文化;三是改革的着力点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
一、制度为本,“4+2”体系日臻完善
(一)实施基层组织考核,激发团队活力和凝聚力
依照201*年的工作思路,我院机制改革应逐步实现从激励个人奋斗到鼓励团队合作的转变。学院出台并实施了《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系年度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和已经完成的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硕士生导师遴选四项改革不同,《考核办法》更加注重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从教学效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等方面详细规定了教学系年度考核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并对考核优秀的教学系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作为配套改革措施,学院专门为教学系配备相应经费(平均每系划拨经费XX元),并将新教师招聘、专业学生录取、优异生选拔、实验教学软硬件采购等权力下放至教学系。“教学系考核+经费下拨+适当放权”极大地激发了教学系的活力、热情和凝聚力。
(一)完善职务评审细则,强化职称评定公正公开
在学校关于职称评定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201*年学院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不断修正完善,出台并实施了《经济管理学院职称评定补充办法》。
一是在评定程序上更加突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增加了参评副教授人员成果材料网上展评环节;述职由原来的面向职称评审委员会述职扩大为面向全院教职工述职;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各基层教学系通过民主选举方式在副教授以上教师中产生,并以匿名方式进入职称评审环节。
二是在评审标准上通过五个优先原则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导向,即:综合评教结果位列前2位者优先;教学工作、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条件完全具备学校规定者优先;具有高质量科研成果、论文论著者优先;为学院管理工作做出贡献者优先;关心学院发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者优先。
三是对综合教学评价结果产生方式,以及参评人员成果质量评定标准做进一步细化。
事实表明,《评定办法》的执行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可,对经管学院及教师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导向。
二、“培引结合”,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以充实力量,另一方面更加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升。201*年学院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3名,引进MBA中心人事代理人员2名;在职教师中有3名获得博士学位,3名考取博士研究生。学院先后邀请美国德州大学Prof.KaiS.Koong和Dr.ShumingBai,英国伦敦大学谭辉教授,美国路易斯安纳大学的Ye-shoChen博士,香港理工大学阎洪教授,以及国内学者王震、杨晓光、张连营、郝鸿毅等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成功举办了教育部“《管理学》骨干教师教学高级研修班”暨第三期全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观摩交流会,为学院提供与国内外业界广泛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的教授为MBA学员授课,帮助本院教师提升
MBA教学水平。学院尤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外、到名校、到实际工作部门去,开拓视野、增长阅历;继续做好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工作,第5批有3名教师赴企业完成挂职锻炼,第6批有1名教师赴企业挂职。另有3名教师经学校选派到黄岛区相关企业挂职,实现了挂职去向的多元化。
三、质量为先,教学基础地位更加稳固(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201*年学院在以往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坚持领导听课制度,并对教学系领导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坚持教学观摩制度,一年由各系为主体,举办12次教学观摩活动。三是进行内部督导制度改革,其中学生评教排名靠后的,以学校督导为主;教学问题发现与调研,以学院督导为主。201*年开始,我院重新组建督导队伍,形成院内专家6人,院外专家3人的教学督导组。扩大教学督导范围,两学期督导了29位老师(所有参加评职称人员)。以教学督导成绩和三年内学生评教成绩为基础,实行教学督导与职称评定相结合。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201*年,我院成功申报《管理学》、《成本管理会计》2门校级精品培育课程;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批校级教改重点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8项;获校级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3项;共出版7部学校规划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此外,组织验收校级教改项目7项,校培育项目2项。
(三)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
一是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鼓励院系两级构建实习基地。201*年我院共建设实习基地17个。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习常态化的实践教学理念,突破以往被动应对问题式的实验模式。二是本科跨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逐步成型。“喜文化”订单式联合培养班总体运作良好,单位与学生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明显增强。三是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效果良好。201*年学院充分发挥教学系年度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引导各教学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获得良好的收效。全年6个教学系举办了72次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学生达到201*余人,教师达到60余人。其中,公共管理系《模拟听证会》获得媒体、学校领导及师生的一致好评。四是实验室建设不断推进,实验教学逐渐实现常态化。201*年我院实验中心框架基础上,对管理创新创业试验进行实践性规划与建设,进一步丰富实验中心各专业实验室的内涵,购进20个专业综合模拟软件或课程训练软件。
(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丰收
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201*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均获得双丰收。主要包括:青年教师李辉参加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一等奖;2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12项,校级37项,总数是去年的7倍;第二十一届科技节中,我院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第十届“博萃节”总结评比中,我院取得全校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优秀组织单位”;我院共组织社会实践队40余支,参与学生600余人,其中1支队伍被评为省级优秀社会实践队、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3名学生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学生;我院“星光”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学校“201*年度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我院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3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24项;我院团委再度评为全
校“红旗团委”,多个团支部和优秀团员获奖;我院201*级就业率为89.53%,创历史新高。
(五)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201*年将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采取八项措施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一是新学年开始,组织全院新入学研究生进行集体入学教育;二是精心制定每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做到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生个性发展需求;三是加强研究生课程授课规范与评教环节。四是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统一开题制度,规范论文开题管理;五是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联系和学院集体安排两种实习制度;六是继续实行预答辩制度;七是严格依照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和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坚持按学校要求处理,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推迟毕业;八是限制每位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数,保证导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
(六)研究生办学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是今年报考我院各类研究生的考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至1797人,占全校报名总数的四分之一。二是我校201*年录取在职工程硕士177人,实现历史性突破;10月份完成的GCT考试,我院上线人数301人,明年我们在职工程硕士招生量有望突破200人,如果项目管理名额放宽,有望接近300人。三是MBA招生88人,同样创历史新高;本年度MBA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1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凝练方向,科研成果质、量齐升
为逐步实现“教学研究型能源经济管理学院”的总体目标,学院在科研方面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凝练方向,逐步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凝练到国家能源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上来,对自主审批的项目严格要求方向,对申报上级项目优先推荐。二是打造团队,以项目为载体强化队伍建设,在项目申请中强调以团队申报,成果必须以团队成员联合署名。三是强化氛围,以制度固化氛围,以活动强化氛围,以典型事件渲染氛围,以媒介烘托氛围,努力使每一位教师将学科研究作为热爱的事业来做。四是提升素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内部交流挖潜”的原则,我们先后聘请香港理工大学阎宏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杨晓光教授、中石油政策研究室郝宏毅处长、天津大学张连营教授来校做学术交流,提高大家捕捉科研焦点,掌握科研申报要领和技巧的水平。五是融入主体,加强与外部学术主体,特别是能源相关学术主体的交流与合作。201*年我院承办了山东省世界经济学和对外经济学201*年会、山东省市场营销学201*年会,第三期教育部管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多位教师参加了“6+2”能源经济管理论坛,山东省经济学学会201*年会,中国经济学学会201*年年会。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与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科研环境。
科研工作“五大工程”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硕士生导师遴选”四项改革的共同推动下,我院科研成果逐年递增,并逐渐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201*年我院共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李宏勋教授),省部级项目10项。科研到位科研经费846万元,比去年净增120万元,并首次突破800万元大关。出版论著和教材12部,其中专著8部,教材4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高水平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全年发表CSSCI以上论文48篇,比去年增加50%。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三等奖1项,厅局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
五、党建护航,和谐经管初见成效
(一)“阳光经管”建设初见成效
经过几年来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所思,有所为,有所成”已然成为学院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已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为追求;“公平、公正、公开”不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深入到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和每一位教师的内心。“团结、进取、充满活力”和“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经管”已逐步显现。
我院教职工通过“经管学院教工交流群”、“经管学院班主任交流群”、“经管学院院务工作研讨群”等QQ群随时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中,教职工参与积极性和活力明显提升;如果有教师遇到了困难,其他教师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支持;元旦晚会上全院教职工欢聚一堂、自娱自乐,院机关的小品、信息管理系的瑜伽、公共管理系的街舞,各基础组织的演出博得教职工的阵阵欢呼。这些侧面生动地体现了经济管理学院越来越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在教学方面,学院已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教学系考核中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两大指标的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各系都把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系工作的重点。教师备课更扎实认真,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更深入学生,教学系之间、教师之间,围绕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交流、学习和竞赛不断开展起来。在科研方面,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争相申报项目,争相申报奖项,争相发表论文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人人想科研、人人重科研、人人做科研”的氛围。我院今年三分之二的老师外出进行过学术交流,所学的教学系都进行了4-5次学术研讨活动。
同时,在学院重要文件出台过程中,在职称评定等关系教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中,学院力图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原则。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民主程序,“公平、公正、公开”体现得越来越充分。
(二)“数字经管”建设收效显著
为打造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系统,为教职工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并有利于信息公开和制度建设,学院组织人力、物力,陆续开发了“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津贴评价系统”、“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系年度考核系统”、“经济管理学院职称评定公示系统”、“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节假日礼物发放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学院机关管理效能,最大程度地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并为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经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六、强化党群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打造“和谐经管”保驾护航(一)加强党的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学院网站建设,积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为树立正气、营造和谐、促进发展、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坚实保障。学院连续六年被评选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继续把学院发展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点,继续贴近教师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推选先进、晋升职称等工作中,做好化解矛盾与情绪疏导工作。继续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成长进步。
(二)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加强对学院党支部书记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培训及日常指导,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各单位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
在“七一”前夕,结合纪念建党91周年,全院各党支部以“强化基层组织,推进争先创优,迎接十八大召开”为主题,开展了组织生活会,强化学习、对比、整改三个环节,通过学习了校机关科技处等先进党支部和孙宝江等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查找自身不足,提出整改方向,努力推动各单位业务工作开展,保证学院“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
(三)努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是梳理和总结学院自党的十七大以来(1997年201*年)五年内的办学成就,在学院大厅予以展览,营造氛围迎接十八大召开。二是先后组织学院教职工收看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以及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大会,积极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三是按照学校党委部署,结合学院实际,周密研究,形成《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四是依照《意见》,分三个层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学院领导层面上,以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科学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班子建设科学化水平和驾驭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快学院教学研究型能源经济管理学院建设的步伐。在教职工层面上,抓好“学”、“写”、“谈”、“展”、“用”五个环节,保证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在学生层面上,抓好“学”、“信”、“行”三个环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积极做好干部选拔与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群众推荐、民主评议、集体研究的程序,调整充实财务与会计系、信息管理系领导班子,做好辅导员管理干部晋级、晋职工作,共晋升正科级辅导员3名,正科级干事1名,办公室副主任1名。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工作方法引导,提高系级领导执行力。做好对外干部的培养与推荐工作,学院有两名教授分别担任了东营市、黄岛区的政协委员。建立了学院主要领导联系党外专家的制度。
(五)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院务公开组织召开三次全院教职工大会,审议院长所作的学院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对涉及学院津贴考核办法、职称评定补充办法、教学系考核办法等文件以民主投票形式进行表决,学院民主管理与院务公开进一步落到实处。
(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本着“谦虚、谨慎、严肃、活泼”的原则,在全院教职工努力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团结向上的学院氛围。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在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中以小品《哭笑不得》赢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在学院元旦联欢中,积极组织、周密安排,营造全院教职工欢聚一堂、和谐美满的良好氛围。济管理学院201*年工作计划
扩展阅读:管理学院201*年工作总结
管理学院成立以来工作总结、未来四年的工作思路及201*
年工作重点
一、1年多来工作总结
1、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不断明晰了“应用型”发展定位的深刻内涵;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适应一线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准确的专业定位、适用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较高的教学质量使管理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业务素质,适应社会能力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2、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决定学院发展的关键要素,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带极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师资建设水平。一是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尽快提升教学技能。201*年暑假,共派遣3位青年教师赴蚌埠神舟机械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取得明显的成效。在教学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毅然派出2位教师分别到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访学,2位教师利用假期到美国考察学习,1位教师到合肥工业大学读博。选派10余位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短期课程培训。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学院于201*年11月19日和201*年11月25日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通过竞赛,有力地推动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团队制度。学院成立4个青年教师指导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了以教授、副教授领衔的导师组,制订青年教师指导计划,强化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三是加强教师“双能”素质培养。学院鼓励教师围绕各自专业参加各类型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专业培训证书。目前,拥有证书的双能型教师已达全院教师总数的49%。四是职评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显著。201*年以来,我院有2位教师顺利晋升副教授,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
3、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为加大教研力度,引导学院教师重视教研教改,及时总结形成教研成果,学院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项目和省级教研成果的申报工作,深入挖掘教研教改实践,形成高质量的申报材料。经1多的努力,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喜获丰收,成功批教研课题9项,其中省级课题3项,重点2项;《管理学》获批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市场营销学》获批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工商管理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获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教师还发表教研论文13篇。
学院以201*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合作的力度,打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管理学院各专业在“3+1”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1.5+1.5+1”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阶段为一年半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一年半的岗位模拟和运营深化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为一年的专业综合提升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制度上确保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打破“课程壁垒”,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为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学院鼓励教师不断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教学做一体化结合转变。为加强实践教学,学院构建了构建以遵循能力提升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了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经过1年多的改革和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获批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市场营销201*年获批为校级特色专业,201*年又成功获批为校级教改示范专业。通过改革,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4、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加强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充实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1年多来,管理学院一直重视教研与科研工作。一是从项目申报开始,早动员,多申报,对申报书进行评议,找出不足,完善修改;对少数年轻教师加强指导,目前学院所有专任教师都承担过课题研究工作。二是学院无论大会小会都在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在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推荐上,研究能力强者优先;三是及时检查督促课题研究工作,保证研究任务顺利完成。经1年多的发展和努力,学院课题立项数目逐步增多,级别逐步提高,研究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201*年6月以来,学院获批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二类8篇。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管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这一功能的发挥。一年多来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为地方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我院省级创业培训师程业炳副教授为蒙城、砀山、淮南、广德、凤阳等县市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创业培训,培训对象有农民工、县城小老板、有大学生、失地农民等,共培训达1000余人,社会反响很好。二是为企业开展系列培训。从201*年10月开始,学院为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综合管理类专业素质提升与营销中心业务员培训,培训课程20门次。三是为凤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201*年7月朱礼龙教授为凤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为期3天的经管理论与实践知识培训,受到社会各界的较好评价。四是受校周边县农广校之邀,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训。一年多来,学院多名教师为凤阳、来安、定远、泗县、明光等多县农广校授课,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训。五是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201*年7月14日胡月英教授以专家身份参加“全面加快小岗四型村建设研讨座谈会”,为小岗村的下一步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挥人才高地的智力资源优势的需要,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和有效贯通的重要路径。1年多来,管理学院与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南京迈皋桥物流园区管委会、杭州传化物流基地管委会、宁波镇海区政府、凤阳经信委达成校地合作意向,与德力股份、南京远方物流有限公司、常州汇智经典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学院开设了“德力营销班”、“远方物流经管办”和“汇智班”三个冠名班,实现了专业全覆盖,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冠名班自开设以来,运行良好,得到了企业、学生和社会较好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学改革模式得到了认可。学院毕业生近两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大多在企业就业,少数在各类企业、党政机关等行政事业单位就业,且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管理、营销、教育等类工作。学院对201*-201*学年毕业生就业做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给予我院毕业生的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知识水平、能力等各个方面整体较好,综合打分均在90分以上。
总结过的工作,从总体上说,经过1年多的努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横向来看,与兄弟学院相比,目前我们在教学科研、学科特色、师资队伍和综合竞争力、社会美誉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非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问题,大四上学期顶岗实习的安全管理问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的监督管理问题等。二是师资队伍总体学术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偏少、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未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突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少、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等。三是科研团队整体科研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团队需进一步打造,企业管理学学科尚未获学校建设立项。学术研究点多面广、融合度低;科研方向尚需整合、学院的科研项目临时性较为明显,稳定的、特色的科研方向较少;科研项目不多、层次不高,科研经费也较少。但学院的科研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体制机制创新、科研积极性的调动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四是专业数量少,且面临专业改造的压力。目前,实际上仅有三个本科专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传统专业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较为宽泛,面临改造的压力。五是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工作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校际交流不够,尤其是对外合作办学工作还未启动、校企合作深度有待拓展、校地合作尚未形成项目载体和平台等方面。
二、未来四年的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拓宽专业方向、打造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的联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弘扬管理学院“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的学院文化,抓住学院新时期发展的良好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凝心聚力,团队合作,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发展
①未来四年是学校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管理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领导班子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创新管理方式,带动全院教职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努力探索;保持院务公开透明,取信于全员教职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进教工福利。
②切实提高学院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反腐倡廉,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重大事项经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确保“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③坚持依法治院,加强民主建设,畅通民主渠道,更好发挥教职工大会、工会会员大会的作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防控举措,建设平安学院;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优良学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校友联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推动学院发展。
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充分发挥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不断提高科学化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进一步增强全院凝聚力,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局面。
2、努力做好人才的引进、校内培养和稳定工作
教师队伍总量以满足学院发展为基础,抓好“引进、用好、稳定、培养”人才四个环节,通过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急需人才,鼓励教师在职访学、攻读博士,利用各种资源帮助教师申请课题和晋升职称等举措,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以及有较强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骨干;努力做到“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引进急需的人,培养未来的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加大对教学的规范管理,过程监控与保障,督促每一位老师切实负起责任,加大教学投入,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风与学风,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适当增加实践创新教育和研究性教育课程;提倡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保持改革成果;完善导师制,定期举办全院性的教学观摩活动,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重点组织教学年限在5年以下的教师参加全程观摩学习,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重视督导及教学信息员信息的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4、搭建科研平台,培育科研团队,拓展科研广度深度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探索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科研资源互补与共享模式,凝练科研方向,搭建科研平台;围绕着方向和平台组织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管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教学热情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紧紧抓住国家中部教育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建设等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已有的省校两级质量工程项目如工商管理教学团队、市场营销特色专业、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卓越管理师等项目,要做好内涵建设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5、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推进校际、校企和校地合作
①加大省内外高校间的合作交流。通过校际合作,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研讨学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②校企合作向广度深度推进。多渠道并举,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寻求与更多企业的横向合作。通过培训、联合申报项目、参与企业咨询服务等校企合作方式,努力扩大学院影响。
③重视校地合作,争取形成标志性成果。抓住安徽扶持皖北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发展若干意见”的政策机遇,深入皖北三市七县广泛调研,提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
④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合作领域。以国外访学、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思路,拓展联合培养人才方式,实现联合办学的突破;健全保障机制,努力开创“双向交流”的生动局面。
三、201*年工作重点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以201*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针,以实施工商管理专业“卓越管理师”计划为抓手,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从201*级工商管理大类中选拔50名左右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工商管理专业“卓越管理师”班。力争企业冠名工商管理专业“卓越管理师”班。稳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视校企合作。在前期“德力营销班”、“远方物流班”和“汇智班”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合作的力度,打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加大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和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发展和建设专业,要按照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强化落实工作。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改革专业,更要先行先试,闯出一条管理类专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学院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扶持力度,保证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制订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管理,把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制订201*版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大纲并汇编成册。注意做好校外全实训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实训课程的管理。尤其要注意做好实训课程的过程监控和考核管理工作,出台相关考核管理规章,促进实训课考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4.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多种证书制度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加强辅修专业建设,推进多种证书培训工作,促进更多的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等,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内涵,形成亮点1.加大农业经济管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力度,形成标志性成果,争取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以服务皖北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强化特色,做出亮点。做好针对皖北3市7县的广泛调研,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对于促进皖北3市7县的新农村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提出系列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学科的影响力,为成为校级重点学科打好基础。
2.力争企业管理学进入校级培育学科。学院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企业管理学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督促企业管理学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加大建设力度,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尤其要突破校企合作瓶颈,通过联合开展企业合作项目研究,增强企业管理学学科平台的实力,扩大在校内的影响。3.加大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新设专业的内涵建设。各专业要全面总结开办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各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整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材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客观展示教学效果,凝练专业特色。
4.做好新专业申报准备工作。拟申报的专业应考虑该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以及整合管理学院现有三个专业的资源优势,学院将组织申报团队前往相关高校考察,深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做好新专业申报的论证工作。力争申报成功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专业。
5.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实现突破。积极与外事处沟通,了解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办学需求,争取在现有三个管理类专业纳入“2+2”或“3+1”联合培养模式。拓宽办学视野,充分利用国外、境外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三)加大外引内培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引进优良师资。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引进符合学院教学科研需要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力争引进1-3名博士学位教师,尤其要引进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教师;做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为教师职评创造条件,力争晋升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进一步优化职称结构。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爱校荣校、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坚持把狠抓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及时听取并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督促整改,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3、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以老带新,促进年青教师尽快适应我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201*年,学院力争外派1-3人攻读博士学位,1-2人去国内外高校访学,以尽快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加大对学院教师的全员培训力度,外请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来学院讲学,更好地把握学科前沿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状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激励与约束并举,提高我院教师专业素质及我院社会声誉。制订相应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和省级学科专业竞赛,鼓励教师引进校外资源、项目,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绩效考核,加强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凝练教育教学特色。以考核促教学,争取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加大教研力度,引导教师重视教研教改,及时总结形成教研成果。做好省级教研项目和省级教研成果的申报工作,重视在研项目的建设,深入挖掘教研教改实践,形成高质量的申报材料。力争获批省级重点教研项目1项,省级一般教研项目1-3项数,获批省级教研成果1-2项。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整合团队资源,搭建教师间交流、协作和发展的平台,提升科研整体水平。现有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要提前做好规划,做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准备工作,提高申报材料的质量。力争实现国家社科基金的突破,成功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同时,要做好在研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提高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层次。
3.深化校企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影响力。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深化合作的内容,扩大合作范围,增强社会的服务功能。201*年拟争取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3-5个,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3项。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开拓周边市场,开展社会培训和咨询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
4.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拓宽研究视野。201*年,现有将组织研究团队赴省内外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了解学科动态。另外,拟邀请3-5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浓厚学术氛围,帮助老师理清研究思路,增强冲击高档次研究项目的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经济管理学院201*年工作总结(GY)》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经济管理学院201*年工作总结(GY):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