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

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5:01:08 | 移动端: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

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

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

1

郁洁,袁宜勤,彭楚湘,海月明,罗坚,李南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经腧刺灸教研室,长沙,湖南,410007)

摘要:点穴操作实践是我校针推专业《经络腧穴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的点穴操作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很大的促进。笔者从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中受到启发,在针推专业《经络腧穴学》实践教学点穴操作中运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并评选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点穴实践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现将具体应用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关键词:针灸技能、经络腧穴学、实践教学

中国针灸学会201*年“华佗杯”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已圆满落下帷幕,我校4名针推学子不负众望,载誉而归,喜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个成绩的取得,当然是学生们刻苦练习、努力实践的必然结果,但是与我校针推专业《经络腧穴学》和《刺法灸法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1.以往《经络腧穴学》实践教学点穴操作形式:

一直以来,本教研室老师承担了我校针推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其中《经络腧穴学》教学是分小班进行,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宣讲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教学课时分配为1:1。学生在学习《经络腧穴学》课程时,不但要掌握经络腧穴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每学习完一条经络和腧穴,主讲老师都会在一名学生模特身上点出这条经脉上所有的腧穴,边点边演示每一个腧穴的取法,边点边讲解每一个腧穴的定位和操作注意事项。老师演示完毕后,同时会让学生们自由分组,每组2-3人,互为模特,模仿老师进行点穴实践

*本文由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资助。

1.郁洁,女,1979-,博士,讲师。承担针灸推拿专业《经络腧穴学》和《刺法灸法学》教学。Email:zhenjiu8184@163.com

操作训练。课堂上,同学们之间互相点穴操作以头面和四肢腧穴为主,为此,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空调,以便冬季时学生点穴操作训练的顺利实施。寝室里,鼓励和督促同学们互相点穴,以课堂上不便暴露的腧穴及临床常用穴位为主,加深巩固点穴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度。不但平时教学时重视点穴操作,期末考核也将点穴操作纳入其中,占期末考核总成绩的30%。除此之外,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夕,还会集中进行一次实践操作强化训练,其中就包括临床常用腧穴的点穴操作。这样系统地、严谨地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学生们反映不再害怕进入临床后找不到穴位了,临床带教医生也反映学生们点穴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

但是笔者在近两年的《经络腧穴学》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点穴操作训练积极性不高,老师演示点穴操作时没有认真看,认真听,学生自行分组点穴时又不认真做,认真学,这样就使得期末考核点穴成绩不尽如人意。而且笔者还发现,在进行期末点穴操作考核中,同学们虽然最终能够准确点出穴位,但消耗时间较长,点穴过程不熟练,“嘴讲、眼看、手点”这三者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在提高点穴准确性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点穴操作的协调性和时效性,成了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2.201*华佗杯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

本次大赛比赛内容包括针灸经典背诵、腧穴定位、毫针刺法操作和艾灸法操作,注重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其中“腧穴定位”部分要求参赛者点出腧穴的位置,内容包括说出定位、归经,并在指定的模特身上确定该穴的具体位置。比赛时随机选取5个穴位,评委根据参赛者操作的准确性及熟练程度评分。初赛要求每位选手2min之内在模特身上点出4个常用穴位和1个不常用穴位,决赛则要求每位选手1min之内在模特身上点出1个常用穴位和4个不常用穴位。可见,决赛较初赛而言,不但时间缩短了一倍,同时穴位难度也大大提高。这对参赛选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非常熟悉362个经穴的定位、归经,而且还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尽快找到并点示出穴位,反映出学生一定的机敏性和协调性。我院按照初赛要求,在针推专业学生范围中经过层层选拔,遴选出4位同学。在大赛前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由我教研室3位资深老师负责,每位老师承担一个比赛单项,对这4名学生分别进行了封闭式专人专项训练,同时不定期举办4位选手间的竞赛,在训练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临场应战心理素质和对比赛时间的把握能力。因为平时《经络腧穴学》教学有很好的实践操作基础,因此“腧穴定位”这部分内容的专项训练以提高点穴

操作的协调性和时效性训练为主。笔者作为新进不久的青年教师,虽然没有机会亲临大赛现场,但却亲身经历了本学院选手层层选拔、精挑细选、紧张备战的全过程,从中受到了很大启示,决定在《经络腧穴学》实践教学中对点穴操作模式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3.《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模式中的尝试与应用:

从备战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的选手层层选拔过程中受到启发,本学期笔者选择针推专业专科班《经络腧穴学》教学展开初步尝试。第一条经脉手太阴肺经腧穴为演示点穴操作,笔者依照以往本课程点穴操作实践技能的方法和内容,在一名模特同学身上,依次点示出肺经11个腧穴,每个腧穴按照“口述定位→演示取法→点示穴位”的步骤进行。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点穴操作这类实践课程,因此讲述要详细,演示要具体,点示要准确,让学生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每一步骤以及要达到的操作目标。然后,学生两两一组,模仿老师进行点穴操作训练,教师巡视并对有疑问的同学单独讲解和演示,最后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将其在搭档身上点示的全部腧穴呈现在老师面前,经老师确认合格后方可下课,同时并叮嘱学生们课下勤加练习,以备竞赛。从第二条经脉手阳明大肠经开始,每学完一条经脉腧穴即进行点穴操作竞赛。本班学生共32名,教师根据学号随机分组,每组8人,分为4组。竞赛分为两轮,第一轮每组选出4人,共8对选手上场,分别标记为1-8队。老师在幻灯片上放映出本条经上的5个穴位,穴位顺序随机,以头面部和四肢部腧穴为主。每对选手一人进行点穴操作,一人在纸上写出每个腧穴的定位。两人可同时进行,也可先后进行,由两人自行商量决定。点穴操作时,能用骨度分寸法取的腧穴,必须用骨度分寸法,且要在模特身上标明取法依据。最后,每队必须2人均完成任务方可举牌示意,按照完成先后顺序排名第1名~第8名,分别为8分~1分,作为速度得分。然后,老师巡视各队点穴操作结果和腧穴定位书写结果,每正确点示一个穴位或者每正确书写一个腧穴定位即可加1分,最高加10分,作为效率得分,速度得分+效率得分=最终得分。第二轮竞赛除了教师给出不同的5个腧穴外,竞赛形式和分数计算与第一轮竞赛相同。两轮每组4个队伍的最终成绩之和作为本次竞赛每组总成绩,记录在案。课程结束时,根据每组十一条经脉竞赛总成绩之和的高低,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给予一定的现金鼓励。(竞赛评分成绩表附后)

4.结语

这是笔者在以往《经络腧穴学》实践技能点穴操作教学模式基础上,以全国针灸技能大赛为启示,做出的初步尝试,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从已经实施的竞赛情况来看,学生点穴操作热情高涨,竞赛时气氛热烈,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主动学习性增强。经过几次竞赛,学生点穴操作的协调性和时效性明显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现金奖励的数额不一定要很高,初步拟定一等奖40元/人,二等奖35元/人,三等奖30元/人,优秀奖25元/人。资金来源可寻求学院重点学科、行政经费或精品课程支持。

附:竞赛评分成绩表(为一条经脉竞赛成绩)

得分组别第一轮速度分1队一组2队3队二组4队5队三组6队7队四组8队

8队6队7队4队5队2队3队效率分最终分1队第二轮速度分效率分最终分得分总分AttemptandApplicationsofNationalSkills

CompetitionofAcupunctureAcupointsPositioningModein"MeridiansandAcupoints"pinpointoperationassessment*

YuJie1,YuanYi-qin,PengChu-xiang,HaiYue-ming,LuoJian,LiNan

(CollegeofAcupunctureandMassage,HUTCM,ChangSha,HuNan410208)

[Abstract]

Thepracticeofacupunctureoperationisone

"Meridians

and

of

the

mainschool

AcupunctureprofessionalAcupoints"PracticeTeaching.

Acupuncturehasbeenoperatingpracticeteachingmode,tocultivatetheabilitiesofstudentsand

clinicalabilityhas

greatly

improved,

butdoes

notgreatly

promotetheinitiativeandenthusiasmofthestudents"acticaloperation.TheauthorfromtheNationalAcupunctureskillscontestacupointspositioningmodebyinspiration,theneedletopushtheuseofagroupingcompetitionofprofessional"meridianacupointsholeschool"practiceteachingacupunctureoperationandselectionofrewards,greatlyimprovethestudentacupuncturepracticeoperationof

he

interestand

positivenature,nowspecificapplicationsandtheirfeelingsandexperiencesweresummarized.

[Keywords]acupunctureskills,MeridiansandAcupoints,practiceteaching

*Thisisfundedbythenational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thekeydisciplinesofthe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unanProvincekeydisciplines.1YuJie,female,1979-,Ph.D.,lecturer.AssumetheprofessionalofAcupunctureMeridians

and

Acupoints

and

needling

moxibustion

teaching.

Email:

zhenjiu8184@163.com

扩展阅读:经络腧穴学讲稿

《经络腧穴学》课程讲稿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

授课教师:授课期间:

计划学时:112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对象:针推专业

学科概述

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1*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那么什么是经络腧穴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

1、概念

经络腧穴学是研究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气血相互关系及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和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研究内容

经络腧穴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3经络腧穴学形成与发展

(1)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出土了一根长约4。5CM的石针,经鉴定,确认是古代的针刺工具砭石。

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

(2)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记录了经络的循行,从文字气象看,该书应该早于〈内经〉。

到〈内经〉时期,通过当时医家的收集整理,写成〈内经〉一书,〈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实际上,除却其中的论述基本中医理论的内容,余下的针灸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汪机《针灸问对》所言:“《内经》

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实际上,作为《内经》,其中的立法及治疗多是针对针灸而言。因此,称《内经》是一部针灸专著并不为过。其中对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均有论述,针灸理论在其中已经比较完善。这说明针灸的理论形成阶段已经完成。

(3)发展阶段

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补充了《内经》奇经八脉、原气的论述,提出了八会穴,对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作出了解释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立349个腧穴,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录针灸医方109条,99为灸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创“阿是穴”、“指寸法”,五色“明堂三人图”

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制造2座铜人模型,直观教学、考试医生王执中,收集南宋以前针灸精华撰《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压痛点诊治疾病。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明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撰《针灸大成》,及《内经》、《甲乙》之后的又一次总结

明徐凤《针灸大全》,祥评针灸各种手法汪机《针灸问对》

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重、辩证取穴,361经穴,当今教材所录用自《内经》产生至唐宋时期,是针灸的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针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明堂的整理,腧穴数目从《内经》后增长了许多,而且出现了经络的图示。二是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这一点从腧穴主治的不断扩展中可以看出。而且,针灸的治疗也从单穴向多穴发展,治疗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三是出现了系统的针灸教育,如唐时的太医署开始设有针灸教育,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宋时对唐时的针灸教育又进一步完善,将针灸分为针科和灸科,并铸成铜人供教学和考核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

(4)兴盛阶段

元明时期是针灸继《内经》以后又一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是针灸理论的又一次大总结,此以《针灸大成》为代表,该书对元明以前的针灸进行了总结,涉及针灸的各个方面。二是针法发展迅速,在对《内经》中的针刺手法进行继承的基础上,阐明了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并出现了许多复式手法。三是按时刺灸理论发展迅速,子午流注等按时刺灸法均产生于此时。此时期的兴盛一致延续至清早期。四是针灸著述空前增多,针灸名家滑伯仁、王国瑞、高武、汪机等均有著作传世。

(5)衰落阶段

清代后期,清廷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名,禁止针灸在太医院的应用。针灸只能在民间流传。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废除中医,使针灸更受到打击,因此,该时期的针灸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只是解放区的针灸因得至我党的支持而有所发展。

(6)复兴阶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相应的中医政策,使针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于50年代初成立了针灸的研究机构,对针刺麻醉、经络理论、镇痛机理、刺灸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各中医院校多设有针灸专业。全面向世界推介针灸,使针灸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针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也相继成立了针灸的教学及培训。美国目前正准备将针灸引入大学及科研机构中。

4学习要求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概论

一、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说文》:“织从丝也。”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又经通径,路径之义。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最初将经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既然经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网络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经络的起源

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故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1、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

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

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2、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真心痛。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

4、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

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又如《灵枢。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二、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从形成至今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雏形阶段

此一阶段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标志线,此前为经络发展的雏形阶段。经络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各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一般观点认为,从其文字看,其时间应远早于《内经》中的“经脉篇”,

其中除记载了经脉的循行外,还记录了病候,虽然有这些内容,但与“经脉篇”的内容系统性相比较,却有较大的差距,其经脉循行不与脏腑相联系、只有十一条经脉。因此,将其称之为经络的雏形阶段。2、经络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以《内经》《难经》的成书为标志。,在这一阶段,经络学说成熟的主要表现有:

A、十二经脉在人体内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相联系,十二经脉的相互联系,循环流注。

B、经络的病理、病候。

C、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作用。

D、论述了十二经别、经筋、络脉、的分布与作用。E、经脉的长度。

F、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临床作用。3、经络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历代对经络的循行不断细化,与腧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络的循行不在是单纯的孤独循行,而是有了腧穴的串连。各种经络图相继出现。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督、任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考证、分析了十四经分布部位、循行路线,补充了各经所属腧穴

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详述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及奇经与十二经脉气相通的路径、作用和所主病侯,专著

经络系统的内容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组成内容如下: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

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阴三阳归类。

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另有学者如杨甲三教授则不同于此,他将经络系统分为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四大方面。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分十五络、浮络、孙络。

王雪苔教授则将经络系统分为主体和连属二大方面。主体有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则有十五络、血络、孙络、浮络。连属则有经筋和皮部。

从《内经》的特点来看,上述杨甲三教授的观点比较符合《内经》本旨。只是经别虽为十二经脉的分支,但不应是今天所学十二经脉的分支,具体原因将在讲到经别时讨论。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总称。是联络内外的主体。如《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其中“节”字,是指腧穴而言,非关节之谓。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结合部位来命名。如足阳明脉等。

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其中的阴阳是根据四肢、脏腑的阴阳属性。如肺经是手太阴肺经。三阴三阳的消长,也体现在其中。至于阴阳的消长,《内经》中也有不同观点,有言太阴为至阴者,有言少阴为至阴者,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字面含义来理解十二经脉中阴阳的多少。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

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详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总规律:它们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凡与脏相联系

的称为阴经,行于人体的阴面;与腑相联系的称为阳经,行于人体的阳面。其中的阴阳涉及躯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为阴,背为阳)以及四肢(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2、四肢规律:手之三阴在四肢内侧由前到后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

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太阴-厥阴-少阴手之三阳由前到后则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阳明-少阳-太阳足之三阴三阳基本上也是按此顺序在下肢排列。

3、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

中,少阴。

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络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阴阳相配,与脏腑之阴阳相一致,因此,它们的关系也是根据脏与腑的阴阳搭配来分表里,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以此类推,其他经亦是如此。互为表里的两经相联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3、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但是十二经脉的循行不是无规律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基本规律是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实际上这只是《内经》中所载“经脉篇”中的经脉交接,该书中的其他循行方式如邪客篇所论是手之太阴与厥阴是从手走胸。

关于其交接,其特点是表里、同名相接、阴阳相承,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在头面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A、手三阴接手三阳,手三阳接足三阳,足三阳接足三阴,足三阴又接手

三阴。

B、交接部位:手之阴阳经交接在手指末端,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在头面

部,足之阳经与阴经交接在足趾末端,足之三阴与手之三阴在胸腹部。

C、阴阳交接是表里经相接,阳经与阳经交接是同名经交接。4、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全国针灸技能大赛腧穴定位模式在经络腧穴学点穴操作考核中的尝试与应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