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5:28:53 | 移动端: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1)哲学就是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

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联系二者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来看)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地位来看)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研究来看)四、哲学派别:基本派别基本观点

决定意识

基本形式

评价

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主观唯心主义

决定物质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志、感觉、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

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五、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塑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造功能)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激励功能)六、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苏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主题

如何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贡献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我们党的立党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解决了怎么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时,要把握事物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3)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要明确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②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注意: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①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③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本身。因此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而是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三、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注意: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四、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含义: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①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②现实依据: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么做:(1)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地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六、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是实践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注意:不能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和认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八、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主体、基础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一、本单元的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认识真理二、本单元的基本观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哲理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哲理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哲理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哲理5、意识能动作用哲理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哲理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哲理

本单元常用的哲理(世界观+方法论)

范围物论

观点总结证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质和意识的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错误的思想意识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实事求是)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认实践和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识论

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本规律

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认识发展的根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

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正确对待错误。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实践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验和发展真理。

扩展阅读:高中政治必修1-4知识归纳(附考纲)

必修①《经济生活》的知识要点总结

本书的层次是单元课框题目,全书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课及一个综合探究,每一课又包括两个框题,每个框题又下设若干目。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其中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包括三目: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第二框包括两目:信用工具;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提示: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延伸:货币并非天然都是金银,如在我国,主要的货币金属是铜);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职能);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延伸:不能认为货币供应就等于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现代社会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而不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千万不要以为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就等于发行纸币;通货膨胀有三种: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纸币发行量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拉动消费和投资;对通货膨胀不能作望文生义的理解)。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延伸:我国中央银行大力推动支票的异地结算,已在京津冀实行);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任何价格都具有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其中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包括两目: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其中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两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学生要重点掌握具体的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某个直接因素而对价格起作用);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该商品的购买量(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提示:这就是需求价格弹性;了解它对企业定价的重大影响);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提示:如何

准确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实际上就是需求交叉弹性;替代及互补是有程度大小之分的;一定要注意:这里关注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而不是其他的东西)。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示:准确理解供给法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包括两框: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其中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包括三目: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其中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包括两目: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提示:分别对应着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永久收入及生命周期储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各自的适用范围(提示:教育贷款或助学贷款不是消费;商店赊账及购物分期付款是贷款消费,属于商业信用)。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对它们的正确评价;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关键是如何理解“入”);避免盲从,理智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包括两目:生产与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以及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有利于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延伸:什么是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混合所有制经济。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延伸:区分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延伸:港澳台资本为什么算外资)。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其中第一框“公司的经营”包括两目: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其中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包括两目:劳动和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1、公司的基本特点(独立的法人资格、有限责任、法人治理结构)。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提示:新的公司法允许创办个人独资公司)。3、公司的组织机构。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6、企业兼并与破产。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的知识要点有:1、劳动的意义(延伸: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而不是劳动者)。2、就业的作用;3、我国的就业问题。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第六课投资的选择(这里说的投资不同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其中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包括两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我国的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包括三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稳健的投资债券;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1、储蓄存款的含义(在我国,只有居民个人才能开设储蓄存款账户;储蓄存款并不等于存款;储蓄在经济学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储蓄存款,二是指一切不用于当前消费的收入)。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能够创造存款货币;我国的信用社就是商业银行)。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延伸:用自己的钱要支付利息吗?利息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反映了时间的价值);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延伸:一般将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现代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可能不再是以贷款利息作为唯一来源,而是以中间业务的收费为主)。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的知识要点有: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延伸:旧教材中的股票价格计算公式在什么情况下才正确);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我国地方政府目前不允许发行债券,只能以公司债券等形式变通;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流通性总结活期储蓄、定期储蓄、股票及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等投资方式的特征;流动性不等于流通性);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风险是随机事件可能结果分布的离散程度,即标准差或方差;风险也不等于意外事件,不等于损失;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其中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包括两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包括两目:“效率与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知识要点有: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延伸:经济学就一个效率,不存在多个效率);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示:教学中处理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变化关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其中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包括两目: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其中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包括两目: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1、财政收入的种类(提示:财政实践中的财政收入包括哪些项目不包括债务收入;什么时候才能说税收收入占90%至少要求不包括债务收入。延伸:财政收入=经常收入+债务收入);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3、财政支出的种类;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提示:如何计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的比较必须去掉债务收入及债务还本支出。延伸:区分会计的人为的平衡与经济的、实质的平衡)。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的知识要点有: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提示:财政政策如何使用:逆风向调节,货币政策也是如此;财政政策是选择性的,不是非用不可)。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其中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包括两目: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种类。其中第二框“依法纳税”包括两目:纳税人与负税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延伸:区分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

第二框“依法纳税”的知识要点有: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延伸:对负税人的两个常见的理解错误一是以为下一个环节就是上一个环节的负税人,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以为只有消费者才是负税人;税负转嫁的方向;税负转嫁的力度一般是不完全转嫁,或部分转嫁)。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包括三目:“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其中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加强宏观调控”。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市场的定义不需要讲);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不要讲市场经济的几性)。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提示:千万不要把社会信用制度等价于道德伦理,它是以市场的完善、法制的健全为主;信用在这里是指诚信,不是指债权债务关系)。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要点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区分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其中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两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其中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包括两目:“树立科学发展观”及“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和宏观表现。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要点有: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优缺点;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更加强调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其中第一框“面向经济全球化”包括两目:“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中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包括两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并知道其深远的意义)。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知识要点有: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必修②《政治生活》知识梳理归类一、内容类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1)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2、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性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4、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自治权由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6、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7、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8、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方式贸易;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缔结条约或协定;使用武力9、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10、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主张(1)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2)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3)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4)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二、职能、职权、权力、权利、义务类

1、我国政府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久治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人民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

3、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5、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6、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1)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2)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7、民族区域自治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民族自治权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8、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三、特征、特点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3、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7、我国宗教的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

8、国家主权的特性: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9、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四、关系类

1、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首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权力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关系上既是权力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其次,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的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3、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利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4、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基本保证。

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7、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8、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重要因素:国家力量9、和平与发展的关系:(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

济交往,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2)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五、基础、前提、保障类(一)基础:

1.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P7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P92.信息是决策的基础。P20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P70

4.“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P81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P81

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P98

7.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99二)前提:

1.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P20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P70

3.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P8

4.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三)保证(障):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0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

3.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P9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P10

4.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P87

5.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P76

6.我国的人民民主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六、原则、宗旨、准则类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P7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P103、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P404、政府实行民主决策的一些重要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P45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P59

6、司法独立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P60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P76

8、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P8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P859、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P95

10、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P40

1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631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P95

1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109

1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P110

1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P71七、具体要求类1、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公民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感与责任感,增强主人翁精神,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P18

2、公民应如何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P29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有序的政治参与。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31

4、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P40

5、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还要做到: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P44

6、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P67

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要求: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解释;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P85

8、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立法机关加强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执政党依法治政,人民群众学法、守法、护法等。八、意义、优越性类

1、民主决策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民生活的政治责任感。P22

2、民主管理的意义: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可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P26

3、民主监督的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P29

4、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P44

5、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P47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P61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P71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P81

9、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P6410、世界多极化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九、根本、本质、实质、核心问题

1、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从本质上讲,国家的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3、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政治权利的重要保证。

4、为实现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5、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6、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要坚持:坚持全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9、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10、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11、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基本方略。

1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十、制度类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p202.专家咨询制度p203.社会公示制度p204.社会听证制度p205.信访举报制度p28

6.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p287.舆论监督制度p28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58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69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9十一、国情因素

1、选举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同时,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P16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2)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的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P61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其后果必将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P73

4、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P81

必修③《文化生活》重要观点和原理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町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伞面发展起着不町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尤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7、综合探究: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P22)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9、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然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P5659)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6、综合探究:

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81)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3、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政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5、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等等。在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1)、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3)、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等等。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2)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4、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他的发展。因为:(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4)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5.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柑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切实搞好“三个文明”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8、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发展教育事业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P101)2).发展科学事业。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P102)9、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2)意义: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3)启示与要求: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10、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指导方向。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4、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5、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

6、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7、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9、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110)10、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1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没小康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处理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相辅相成。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综合探究: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2、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第一~三课

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5、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支流。展。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1)坚持两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掌握系统优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和均衡论。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

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5、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什么?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附录

一、怎么答哲学主观题

同学们对高考政治中哲学部分常感到棘手,拿不定主意该用什么原理,以致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有人总结出如下规律:1.世界是物质的,凡是题中出现思想、道德、精神、理论、真理、“三讲”、“双思”、“三观”等关键词,都符合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物质是运动的,凡是物质都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运动是有规律的,凡是物质的运动都有其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凡是分析事物的

左右关系,都符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5.事物是发展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前后关系,都符合发展原理,核心是量变与质变。6.事物是矛盾的,凡是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都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上即一分为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7.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凡是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8.价值规律,凡是经济类问题都符合价值规律。

二、答题中常出现的失误: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效的内容,分数与字数无关,阅卷老师不会因为你写的字多,就给你同情分的。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拿这个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4.不关心时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德育课程,必然要求考生用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去回答高考政治学科的考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关心和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形势发展,以及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和思考。三、怎样答高考政治主观题

高考政治科的主观题往往是大部分考生的“软肋”,考生要么就没有思路,不着边际,答不到要点;要么就丢三落四,答不全面。如何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提高这部分题目的得分率,这既是高三学生的困惑,也是政治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虽说高考考题我们很难“猜中”,但还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有些题目在设问上就存在共性,就可以根据设问将政治部分主观题分为多种题型。下面针对两种常见题型,谈谈相应的答题思路。一、意义类题型意义类题型典型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等。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如201*年的第40题第(5)小题“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201*年的第41题第(3)小题“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201*年文综(河南、河北等地)卷的第38题第(1)小题“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意义类设问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也有笼统设问的,但也应自行分为经济、政治两方面来回答。答案表达模式一般是“有利于……”。(一)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对号入座”,否则极可缺漏要点。

第一,从“个体”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等。第二,从“集体”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力快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等等。

第三,从“国家”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国家”即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政治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记住关键词即可套用,它的关键词有:

保障民主、完善法冶、稳定社会、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巩固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等。

现在以201*年文综(河南、湖北等地)卷的第38题第(1)小题为例验证以上思路。题目:201*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午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按照本文思路组织出的答案为: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再看本题的参考答案: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必然性类题型

必然性类题型最常见的设问即“为什么”,如201*年的第39题第(5)小题“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也有间接的隐性设问,如201*年的第38题第(2)小题“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前时代所应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此类题目答案的组织主要从“必要性”、“重要性”两个角度人手。必要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即应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解决现状不足的必需。重要性可等同于解决该问题的意义。这也说明,上面提到的意义类题型是必然性题型的子题型。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指向明确的“行为人”,则应补充“这是行为人职责”。如问: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设问中的“行为人”即党和国家,那么答题除了“必性”、“重要性”两个角度外,还应补充:这是党必须做的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这是国家的职责国家性质、国家机关职能、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决定。

现在以201*年的第39题第(5)小题为例验证以上思路。题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1*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按照本文思路分析过程为:必要性规律发展旅游业,是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调节规律(成立);必要性时代背景当地市情古城旅游资源丰富(成立);必要性不足(不通);重要性经济意义(成立);“行为人”没有明确指向(不通)。组织出的答案为:该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是以市场为导向,尊重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表现;是从该市作为古城。的丰富旅游资源的市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有利于增加就业,增加入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当地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照本题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

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

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

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

的社会经济发展。(1999年全国单科)材料一:建国以

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

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

3500余公里。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

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

收益的比率约为1:10。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

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

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l-3米。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1)在抗洪和防洪问题上,我国政府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2)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治理生态环境的经济意义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答案要点:(1)在抗洪和防洪

问题上,我国政府行使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2)政府投

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保护环境、减少自然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它很好地

将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

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

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

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结果。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刨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201*年夏上海单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述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得于加强党的领导。体现了对公民

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有利于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体现

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建设。

四、《2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

准政治科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

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

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

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

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年颁布

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

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

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

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二、考试范围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

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区根

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2、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4、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

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企业与劳动者(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6、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融资7、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分配原则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8、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l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4、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

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先进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加强知识文化修养的意义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年4月至201*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