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5:28:57 | 移动端: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1)哲学就是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

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联系二者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来看)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地位来看)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研究来看)四、哲学派别:基本派别基本观点

决定意识

基本形式

评价

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主观唯心主义

决定物质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志、感觉、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

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五、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塑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造功能)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激励功能)六、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苏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主题

如何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贡献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我们党的立党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解决了怎么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时,要把握事物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3)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要明确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②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注意: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①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③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本身。因此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而是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三、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注意: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四、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含义: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①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②现实依据: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么做:(1)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地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六、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是实践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注意:不能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和认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八、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主体、基础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一、本单元的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认识真理二、本单元的基本观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哲理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哲理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哲理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哲理5、意识能动作用哲理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哲理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哲理

本单元常用的哲理(世界观+方法论)

范围物论

观点总结证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质和意识的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错误的思想意识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实事求是)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认实践和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识论

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本规律

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认识发展的根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

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正确对待错误。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实践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验和发展真理。

扩展阅读:政治必修4_12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1)哲学就是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

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联系二者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来看)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地位来看)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研究来看)四、哲学派别:基本派别基本观点

决定意识

基本形式

评价

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主观唯心主义

决定物质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志、感觉、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

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五、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塑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造功能)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激励功能)六、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苏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主题

如何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贡献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我们党的立党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解决了怎么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时,要把握事物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3)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要明确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②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注意: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①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③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本身。因此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而是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三、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注意: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四、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含义: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①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②现实依据: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么做:(1)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地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六、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是实践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注意:不能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和认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八、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主体、基础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一、本单元的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认识真理二、本单元的基本观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哲理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哲理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哲理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哲理5、意识能动作用哲理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哲理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哲理

本单元常用的哲理(世界观+方法论)

范围物论

观点总结证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质和意识的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错误的思想意识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实事求是)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认实践和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识论

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本规律

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认识发展的根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

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正确对待错误。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实践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验和发展真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治必修4 12单元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