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5:37:14 | 移动端: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力和机械

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来说,它们都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二、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注意:如果我们描述一个力的时候,必须说明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的形变分形状的改变和体积的改变两种情况.形状的改变指受到外力时物体的外观发生变化.比如橡皮筋拉紧时,由长变短;体积的改变是指物体受到外力时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形.比如用力挤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

2、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具体包括这几种情形:①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②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③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④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

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一、力的测量方法

1.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1)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作用时,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2)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应先校零②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超出其量程的力,否则有可能超出弹簧测力计中的弹簧的弹性限度,造成弹簧测力计的毁坏③使用时应尽量避免弹簧测力计中的弹簧与外壳摩擦,以免误差变大④弹簧测力计不能颠倒使用,否则会造成测量不准。

二、力的描述方法----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作用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平移,把它们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注意:在同一幅图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但是在不同的示意图中,线段的长短与力的大小并不对应。

6.3重力

一、重力的产生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地球附近所用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方向

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应用:在一根细线下吊一个物体,做成重锤线,重锤线可以指示重力的方向,即竖直向下的方向。利用重锤线检查物体放置是否竖直,检查平面是否水平。

三、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公式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9.8N/Kg(在粗略计算的情况下,可取g=10N/Kg)注意:(1)在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g值略有差异,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重力大小也略有不同。(2)月球上的物体由于被地球吸引也受到“重力”的作用,g月大约是g

1

的1/63、测量:(1)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2)先用天平或磅秤等测出物体的质量,再根据公式G=mg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四、物体的重心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2、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长方形、正方形的重心在其对角线的交点上;圆环、球的重心在圆心或球心上;3、找重心的方法:(1)支撑法(2)悬挂法

4、增大物体底部支撑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定性

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摩擦力

1、概念: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2、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趋势,使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2)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二、滑动摩擦力1、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水平的粗糙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注意:(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和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无关;只和物体间压力的大小和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摩擦力可以是物体运动的动力,也可以是物体运动的阻力。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杠杆

1、杠杆是一根在力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五要素。注意:所谓“硬棒”是指受力时绕固定点转动的物体;杠杆不一定都是“棒”状的,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很多看上去不是杆状的。

2、支点:杠杆在动力(阻力)的作用下围绕哪一点转动,该点即为杠杆的支点。研究杠杆问题时应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

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6、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表示为:F1×L1=F2×L2三、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杠杆分类力臂关系省力杠杆L1>L2费力杠杆L1F2特点应用等臂杠杆L1=L2F1=F2名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图样撬杠、羊角锤、省力但费距离铡刀、钳子、起子、刹车、镊子、理发剪费力但省距离刀、筷子、钓鱼竿、前臂、不省力也不费天平、定滑轮力 6.6滑轮和滑轮组特点实质等臂杠杆L1不省力但可改=L2变力的方向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由动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省力杠杆L1省力但不能改=2L2变力的方向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1、竖直方向的滑轮组:F=

1GS=nh2、滑轮组绕线方法:“奇动偶定”n

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

一、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二、参照物

1、定义:我们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上讲除了被研究的物体之外的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注意:①应当明确,不事先选定参照物,我们说某个物体是静止或运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况时,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那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选择参照物通常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二是方便。

3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2、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sS2、公式:υ=变形公式S=υtt=

t3、单位:国际单位是m,常用单位是Km.1m=3.6Km

ShSh4、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四、变速运动

1、定义: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

总时间

7.3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一、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中令小车都从斜面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底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2、实验现象:在相同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前进的越远。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一下结论:在理想情况下,在表面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用的方法-----理想实验二、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条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3、物体的状态: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注意:“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也仍然是怎样”的意思。例如,原来是静止的,不受力时仍然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原来是运动的(不论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3、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惯性对人们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利用惯性的实例有:跳远时助跑、各种物体离开人体时继续运动、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等。防止惯性造成危害的例子:禁止超速、禁止超载、司机要带安全带、保持车距、车未停稳,请勿下车等。

5、解释惯性现象时一般要考虑到以下四点:①要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怎样的状态(静止或运动),②出现题目中发生的情况时③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由于惯性④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将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6、易错点:因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力,因此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成“物体受到惯性作用”。

4

扩展阅读: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八下P1)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

3、主要内容: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主席;确定国旗、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会议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2-3):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

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2、意义:至此,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四、土地改革(八下P11-12-13)

1、时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2、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17-18)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0-21)

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七、公私合营(八下P21)1、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2、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到来(八下P22)

1、时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2、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中共八大(八下P2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时间:1956年,2、地点:北京3、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4、意义:“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文革的性质(八下P30-31-32-33)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八下P35)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的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2、主要精神: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6)1、时间:1978年12月

2、全会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39)

1、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0)

1、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十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八下P45)1、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十六、中共十三大(八下P46)1、时间: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

2、主要内容: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根据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七、邓小平南巡讲话(八下P46-47)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2、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八、中共十四大(八下P4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时间:1992年

2、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作用: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九、中共十五大(八下P47)1、时间:1997年

2、内容: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历史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下P52)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一、一国两制(八下P56)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二十二、香港、澳门回归(八下P57-59)

1、1842年,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去。

2、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占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港、澳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十三、对台基本方针(八下P61-62)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个组织是民间团体组织)。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5、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详见P6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二十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八下P72)

1、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二十五、万隆会议(八下P73)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导”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二十六、中美联合公报(八下P77)

1、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2、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4、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十七、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八下P78)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内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国的席位。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

二十八、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八下P79)1、时间:2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2、地点:中国上海

3、组织名称: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4、会议的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出席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5、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二十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九下P99)

三十、两弹一星(八下P85-86-87)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进行飞行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4、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的国家)

5、作用: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起自为作用;同时也可以显示中国强大的国防科学技术,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三十一、袁隆平(八下P88)

1、2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2、主要贡献: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十二、863计划(八下P90)1、时间:1986年3月

(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2、主要领域:国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等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