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论文
让学生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增长社会知识增强公民
意识
“窨井盖被盗问题研究”简析
溧水县第三小学范弘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201*年由教育部引进、江苏省教育厅负责,省教研室和已有20年实践经验的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合作的一个课题。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活动课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公民教育的先进理念,参与和关注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要求的社会公民。通过组织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品尝进步、成功的快乐。
这项活动开展后,全省各中小学都在积极实践。我们学校也比较重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通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公共问题,增强公
民意识
201*年底,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通过观察、询问、上网等方式获取当前群众比较关心的一些社会公共信息,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选定12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六年级(三)班,大家交流的问题有环保绿化的、虚假广告的、道路交通的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宽泛,比如说环保方面,我就请同学们将它们具体化、细化,然后再分组进行讨论。
第一组:公共场所不讲卫生的问题第二组:窨井盖被盗的问题第三组:洗车浪费水的问题第四组: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的问题第五组:建筑工地噪声污染的问题
第六组:马路两侧绿化带被人破坏的问题、第七组: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的问题
经过分组讨论,然后我让同学们进行投票,每人可以选择七个问题中的两个。最后,“窨井盖被盗的问题”以29票的绝对优势成为全班同学最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同时成为该班的研究课题。同学们热情高涨,迅速行动,调查取证,密切协同,最后把研究“成果”向政府有关部门反应,引起政府重视,问题得到部分解决。通过“窨井盖被盗”等问题的研究,同学们学会了关注“社会公共问题”,怎样行使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得到加强。
二、通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社会知识,提高综合能
力(一)参与社会调查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的窗口。在“窨井盖被盗”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对“窨井盖被盗”这一现象进行调查,并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年3月8日调查对象:庆丰小区退休教师王老师调查过程:
问:王老师您好,您发现过窨井盖被盗吗?你认为该问题重要吗?答:非常重要,因为窨井盖被盗影响人们的出行,行人、骑自行车的人都容易掉进去,会发生危险事故。
问:你认为我们社区中的其他人相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吗?为什么?答: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白天可能会看见,到晚上的时候会有人看不见,很危险。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很大的陷阱。
问:关于窨井盖被盗您是怎么看的?
答:窨井盖被盗问题很严重,要多多留心,多多向政府反映!
研究小组的同学还制作了关于窨井盖被盗的调查表,调查了许多社区的住户,调查问题有:1.是否见过窨井盖被盗现象?2.对此事的看法或想法3.会造成哪些伤害等。同学们通过到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社区管理员、请教有关社区居委会、网上收集有关资料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曹莹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明珠大厦旁有一窨井一直无盖,严重影响行人的安全;三元新村附近的窨井破坏严重;她外婆村上的窨
井盖被盗了,行人车辆过去时,都小心翼翼的经过走访调查和收集的有关资料,我们发现全县窨井盖被盗个数有近百个,由此引起的行人车辆遇害事故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中,张辰辰同学在感受中写道:这次的调查,让我们了解了我们县城一些公共设施被破坏的现象很严重,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根本不顾井盖被盗后对行人和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真是可恨!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宣传来保护这些公共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倡导他们做文明的市民。(二)参加听证展示
201*年6月,我们课题组参加了溧水县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听证展示活动。在听证会上,我们分四部分来展示我们的研究:1.我们的问题2.我们的政策3.我们的方案4.我们的行动。在回答听证员的提问时,同学们都真实、客观地对活动过程进行了陈述和答辩,并把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我们做的有意义的工作一一做了阐述。
有听证员这样问:“在活动中遇到不听从你们的居民,你们怎么办?”同学回答道:“我们会耐心地讲解窨井盖被盗的危害,提醒广大市民出行要注意安全。”
有听证员问:“你们都向有关管理机构做了哪些工作?”
同学们答道:“我们向物管提出要加强对小区公共设施的管理,被盗窨井盖的地方设警示标牌并及时补上,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并向市容管理部门提出倡议,加大处罚力度等。”
同学们所做的工作和良好的答辩,嬴得到了听证员的赞赏,大家倍受鼓舞。(三)事后总结反思
六(3)班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窨井盖被盗问题的研究”现已告一段落。这次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一个很好的社会活动平台,让大家知道了窨井盖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了窨井盖被盗的原因和管理的难处,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如何向政府反映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社会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另一种快乐,无形之中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团结协作、交流研讨中锻炼了自己,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多方面地看待问题,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了。
朱肖咏同学在总结中写道: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我感到想做成功一件事,合作是多么重要。同学们互相配合,互相体谅,互相宽容与帮助,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其实我以前不喜欢表达,但是被品德老师定为主持人后,我既高兴又紧张,心里没有底,站在台上有时紧张得说话吞吞吐吐。不过经过练习之后情况好多了。现在的我敢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不再害羞了,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与人交往也大方自信多了。
吉人同学在总结中写道:这次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名字挺新鲜,来头也不小。一开始我还有点害怕,不好意思,不过参加不久,真的收益匪浅。老师起初让我们收集材料,对于我们六年级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巧得很,我的任务是收集有关窨井盖被盗方面的法规,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下载有关文件资料。品德老师也比较辛苦,废寝忘食,她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告诉我们,这项活动很不容易!与专家、领导沟通时,开始胆子太小,很紧张,我几乎听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可能是他们比较支持我们,慢慢地就不怕了,我感觉在活动中长大了。
“经历了就有感悟,体验了就有收获,行动了就有成果。”这是所有参加这次实践活动的同学发自内心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家长们也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朱肖咏同学的爸爸说:“从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来看,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地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还是人员的分工,都挺象模象样的,这次活动体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这次活动也许在女儿和她的同学们的成长历程中构不成一个特别的事件,它只是一朵一点也不起眼的浪花。但也不要忽视了这些再平常不过的浪花,因为,朵朵浪花终究将汇聚成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丁雨同学的爸爸说:“作为家长,我们很开心,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首先,在孩子心灵根植了社会公共意识。其次,净化了孩子的心灵。最后,培养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再一次感谢学校、老师,希望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社区物管也表扬我们的同学,赞扬他们有社会责任感,敢于用自己的力量接触、改善社会。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对教师自己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提升。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活动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
生。此外,我觉得实践活动虽然主要是学生的活动,但老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几岁,他们的好多想法虽然很有创意,但是有的与现实毕竟相差太远,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向他们提出建议,同学们经过思考和实践,一般会乐意接受的。但如果他们坚持己见的话,就不妨也让他们试试看,有时遇到挫折也未必都是坏事,教师再回过头来进行引导,效果会更加明显。但老师的活动也不宜过多,教师的活动多了,学生的活动就少了。他们会因此降低自己的积极性,或者又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对学生的调查、讨论、交流,老师要加以鼓励。另外就是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给你一个惊喜。
通过“窨井盖被盗”引起的危害、有关法律法规、设计我们的行动方案和我们采取的行动等几个研究环节,同学们兴趣浓厚,“研究”热情高涨。整个活动同学们都是带着高尚的情感走进多彩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快乐成长,感受成功的喜悦。
作为这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我被同学们那种热情参与所感动,他们认真准备、深入调查、热烈讨论的场面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成年人和他们的老师,我觉得有些汗颜,但同时我也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高兴。
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发现了在小学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的一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目前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家长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家长很不情愿孩子牺牲学习成绩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公民意识。
2.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可能不一致,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进行的深度。
3.听证人员的选择也有困难。如果单位不出面,仅靠学生或老师的社会关系很难邀请到合适的听证人,如果需要邀请的听证人级别比较高,学校也无能为力。
4.每个活动课题需要研究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怎么办,
问题解决了是不是活动就结束了?
5.社区、单位包括政府在内是不是也可以进行自上而下的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我们知道,小孩的许多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大多都受父母、亲戚、朋友、社会上的一些风气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成年人的公民意识不强,怎么去要求孩子呢?即使教师在学校里给孩子们培养了种种好的思想好的品德,但是“5+2等于0”的现象会不会发生呢?
尽管有种种困难和担心,但是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和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何悦在提案中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主要内容。为此,他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在中小学校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前面已经提到,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建议,应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让中小学生接受公民教育。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来到。其意义和目标在于:在社会层面上,培养国人的团结力、公共意识,使他们具有自决自信的主张,分辩是非的能力。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又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
我认为,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扩展阅读:公民教育论文
平桥区第二届《公民常识》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文
文章标题:论和谐社会下的公民教育作者姓名:赵新彦
所在单位:邢集镇大方庄小学通讯地址:邢集镇大方庄小学邮编:464148电话:03768929536手机:13783768224
E-mail:dafangzhuangxx@163.com
论和谐社会下的公民教育
赵新彦邢集镇大方庄小学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要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教育;内容;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等社会变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变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为自由幸福,更为全面地发展自身,实现自身价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升现代意识,培育现代公民。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和谐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新主题,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胡锦涛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或者说,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体现这六个方面的特征。
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它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这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判断是否建成和谐社会的标准,除了是否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还要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看公民教育的成就和质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公民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将公民教育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密切相联。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
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与“中道”被认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事实上已经把公民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
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将公民教育纳入其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
2.全面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公民素质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总的来看,与过去相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与此相适应,要形成比过去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体制,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较高的公民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全面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断促进公民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二者处于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公民教育搞得好,就会增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和社会越是发展和进步,就越增强对公民教育的需求,促进公民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公民教育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方向前进的指导思想。执政者的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
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公民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教育全体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生态科技观和科技生态观。
2.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
情感,使其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现代公民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范围内,但不把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在要求受教育者贡献于自己国家的同时,还要求国家给予个体公民的权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富强兴盛的精神动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宏大而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明确了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的培育思路。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公民教育范畴,需要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意识;需要倡导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意识;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强意识;需要保护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的自尊自信意识。
3.民主法治教育。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体现,也是我国现代公民
教育的基础。实施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重要的是唤起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这是公民作为政治社会或国家的平等成员的本质属性所要求的。公民教育中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主体意识和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养少数服从多数和尊重他人的民主习惯,要牢固树立法律的无尚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做一个积极负责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4.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
映,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公德教育主要是使公民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法、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利益、遵守环境道德、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公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公民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
依存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构建和谐社会,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把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主导的促进作用,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公民教育同样也有促进作用。当今社会,教育的环境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征,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公民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1.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公民教育如果和传统文化相脱离就会变成没有
根的东西,没有根的东西也就没有生命力。我国的公民教育能否真正拥有优势和特色,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真正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弘扬与创造性的转化上。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中强调单
纯灌输,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特别是公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这是制约我国法制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在一个开放、尊重多元化的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现代公民意识。
3.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公民教育重在实效,它不同于文化课程
的学习只侧重于讲解和传授,而更侧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认可和参与。如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公民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对重大的涉及公民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具体公民及其事迹,即以榜样和先进事迹来更好地启发、感染教育对象;在活动过程中感到合作与秩序的重要性;模拟民主选举场景;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而不仅仅只是思想传承。4.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学校公民教育是社会公民教育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改革公民教育课程为主线,改革公民教育办法,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此外,公民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它的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公民教育的氛围,保持公民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公民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搞好公民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和现实性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社会的开放和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机会增多等等,都要求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开展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常修泽,和谐社会的价值、特征和构建思路[N].人民日报,201*0318.[2]雷骥,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姜涌,中国“公民意识”问题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王学风,学校公民教育:塑造公民道德的必修课[J].思想理论教育,201*,(3).
[5]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公民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简介:赵新彦邢集镇大方庄小学高级教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公民教育论文》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公民教育论文: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