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

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5:47:47 | 移动端: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

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

干部考察报告

干部考察报告

xx同志于***年11月经公开招考进入团市委工作,历任****等职,现任共青团xx市委副书记,经过对该同志的认真考察,我们意见如下:

一、思想政治素质高。该同志思想上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二、工作扎实努力,敢打硬仗,勇于创新。自担任团市委学少部部长和组宣部部长以来,认真履行学少部部长和组宣部部长的职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新时期加强少先队工作和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少先工作方面,引导全市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雏鹰行动”和“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全市少先队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带领全市各级团组织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广泛开展团员先进性教育,切实加强团干培训工作,全市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团员团干队伍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团市委被评为全省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组织奖、全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我市共涌现出**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个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余个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所省级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有两名同志就获得省级星星火炬奖章,**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名学生被评为*****,***余名同志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多名学生受到全国、省的表彰,该同志自己也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先进工作者。担任****以后,该同志认真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组织了“手拉手百万图书进乡村”活动和“做诚信公民,铸诚信潜江”演讲赛,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分管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团省委的高度肯定。

在对待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同时,该同志还积极参与团市委各项中心工作和大型活动,从不敷衍了事,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总是从实际出发,尽己所能,不断创新。为团市委各项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作风严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不骄不躁,作风严谨,遵章守纪,廉洁自律,不侵占公家一分一厘,不行贿受贿。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团结同志。

四、认真学习,提高修养。一方面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全面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精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注重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平时十分注重阅读报纸杂志,从中吸取知识,93年就自费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函授学习,目前还买了电脑、上了网,刻苦钻研电脑知识,努力从各方面夯实自己的文化功底,积极迎接wto的挑战。第三,注重加强业务学习,做到书本上学,从文件中看,在工作实践中摸索,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业务的行家,岗位的能手,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修养。该同志近几年年度考核分别为优秀、称职。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咸宁市教育局袁震

201*年5月28日,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根据路纲厅长的指示,组织市州职成教科长、校长兵分二路分别赴江西和四川学习考察职业教育。这两个地方都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教育部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召开过现场会,周济部长到场组织参观并在现场发表过重要讲话。全国各地不断组织学习考察团到二个地方学习考察,我们咸宁、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市在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召慧带领下,来到江西新余市,对该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新余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全市人口仅110万,面积仅3178平方公里,但该市教育发展呈现二个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教育特别红火。全市共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人数近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3%。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65:35,在校生比例达59:41,在江西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二是民办教育特别发达。民办教育在全国设区市级城市中办学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目前,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198个,其中民办高校6所(含两所高职),中专21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138所,短训机构13个,在校生6万多人。今年,民办教育机构共招生3.3万余人,创历史新高。一、“新余现象”的成因和质特

这次参观考察,我们亲身感受到新余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中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解读“新余现象”我们感觉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与本质特征: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观念超前

新余市是一个1983年恢复建市的地级中等市。最近20年,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致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新余现象”的加快形成,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

一是坚持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来抓,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20年来,新余职教累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全市每年新增约3000个就业岗位也直接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大批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政府设立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基金,规定每征用一亩土地增收1000元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行政府买单、招标培训,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职业培训难题,又充分利用了市内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仅201*年,全市就有20个乡镇组织青年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并实现90%以上定向上岗。

三是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宣传新余、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新余市的特色和品牌来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城,并通过面向全国培训、输出合格人才,通过职业学校及其在校生的主动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新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余的职业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两头在外”(职业学校招生生源90%以上来自市外;学生毕业90%在市外就业)的良好局面,全市职业学校3800名教职员工中的70%也来自市外。

四是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密切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优先和快速发展,优化了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奠定了其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余,职业教育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日益凸现。(二)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办学的发展方针,着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的办学环境

新余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20年中,全市上下形成了“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坚持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新余经济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考察团一行亲身感受到:新余的职业教育是以民办职业教育为龙头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新余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学习其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经验。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扶持,为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早在1988年,新余市政府就出台了《新余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细则(暂行)》;1989年,新余市就在江西省率先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组建了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委员会”(1998年大量压缩非常设机构,不仅没有取消该机构,还在市教育局常设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和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5年4月,新余市教委制订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职高工作方案(草),提出了改革办学体制,打破职高单一办学的旧格局,走与行业、企事业各方面力量联合办学的路子;允许校内设校,校外设点办班,可以“一校两制”公办和民办(个人承包所设分校)。该份工作方案得到了时任副市长赖世平同志的肯定,并做了专门批示。此后,该市先后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议教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定期组织督查评估,研究解决职教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表彰民办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市主要领导每学期都要深入民办学校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分管副市长每季度都要亲临职业学校视察指导。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上,市政府把每年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在市教育局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解决民办职校融资难问题。在学校用地支持上,对民办职校所需用地,实行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到目前,全市累计在城区划拨近4000亩土地用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在学校收益管理上,允许民办职业学校比照公办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对职业学校所产生收益的地方所得部分,一律实行全额返还。在人才支持上,新余市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积极鼓励和支持退休的教育系统领导到民办职校任职。在职校任教任职的机关干部和教师,在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各项待遇,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提拔不受影响。该市甚至派出机关党务工作者和公、检、法、司机关人员进驻学校,义务从事党务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先后有200多名离退休机关干部及600多名在职或离退休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三是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无干扰保护措施和呵护式服务,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新余重视职业教育,重在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重在逐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新余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为促进民办职校快速发展,该市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亦称“先上车后买票”),放宽办学主体,放宽办学条件,放宽办学方式,只要符合基本办学要求,就允许其兴办职校,并率先在全国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各级、各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普遍做到了不提意见、不说困难、不设障碍,实行全过程呵护式服务。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兴建教学楼,拟于春季开学前搬入使用,但“三通”问题没有解决。时值年关,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放弃年假,加班加点,保证了教学大楼的如期交付使用。渝州高级职业学校在建设第三校园时,遇到许多问题,时任市长召集十多个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十分钟之内解决了全部问题。每年招生期间,全市范围内实行招生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火车站划出专门路段供各校接待新生,市教育局派出专人24小时在现场值班,维持秩序。

(三)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特色化的职教发展之路

在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方面,新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资金投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管理企业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就业推介市场化”的办学格局。

1、在投资主体社会化方面,新余突破了单一政府办学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合作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道路,通过不断吸收多方资本进入新余教育领域,形成“洼地效应”,建成了新余职业教育投资的“蓄水塘”,充分体现出“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在新余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市政府就十分注重发挥社会投资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办学,鼓励市内各公办、民办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不仅解决了职业学校发展中普通存在的资金难问题,减轻了财政负担,满足了青少年受完义务教育后继续深造的需求;而且为职业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在新余的中等职业教育中,民办教育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市共有中职教育机构53个、学生6.3万人,其中民办中职教育机构47个、学生4.7万人;201*年以来,全市民办职校就新增校园面积3000多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新余全市民办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总额已达5.6亿元;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以每生人均年消费额8000元计算,仅这一项新余市一年从市外聚集资金可达4.6亿元,加上每年近2亿元的(职校)固定资产投资,有6.6亿元资金直接带动新余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对新余市GDP的贡献率高达13%。

2、在办学形式多样化方面,新余市坚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指导方针,全市职业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市政府十分注重放活办学形式,创新办学模式。目前该市既有公民个人办学,又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事业单位办学;既有国有民办,又有民办公助;既有集团办学,又有一校两制等办学形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举、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行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市职业高中在公办职业高中内开设民办中专,实行公办学校、民办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扭转了过去长时间招生不足、流生严重、声誉不佳、举步艰难的现象,一跃跻身于全省职高办学先进行列。分宜三中试办综合高中,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班,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通过增加技术类课程和职业预备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升入高职或直接就业打下基础。渝州、中山等职校实行“校外设校”,让学生在外地学习文化,一年后到新余学习专业技术,逐步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格局。

3、在学校管理企业化方面,新余市政府注重引导学校引入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理念,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合作办学,注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民办职校建立董事会,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全市的民办职业学校,在财务上实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人事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在工资报酬上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并行,建立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管理体制。部分职校还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4、在教育教学特色化改革方面,坚持“贴市场、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已经成为新余职业教育真确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突出职教职业性的过程中,他们真正做到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新育人才”和“办学形式多样性,专业设置职业性,培养目标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渝州高级职业学校自创办之初,就坚持以电子工程专业为龙头,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1998年至201*年连续六年夺得全省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赣西职校依托华丽服装厂,以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为龙头,形成了“厂校结合,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以计算机专业为龙头,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技术为特色的学校。全市各职校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专业。

5、在推介就业方面,新余的职业教育坚持“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根据职业岗位订单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实现了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可以说是全国职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而,政府出面并亲自参与这项工作,恐怕就是新余市特有的做法。1992年,新余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负责人随同职校赴深圳考察毕业生就业情况;1997年该市教委主任同职校一道赴深圳特区跟踪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情况。正是这种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观念和做法,造就出新余“所有职校都与沿海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订单就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开通校企直通车”的喜人局面;同时还密切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的关系。新余职校的实训教材全部参照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根据企业要求量身施教,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上岗;部分职校专业课程由用人单位派专业人员教授,真正做到了“招得进、教得好、送得出”。深圳富士康公司10万员工中有6000多名来自新余职校;步步高集团5000名员工中有1000多名毕业于新余职校;中国百强企业之一的东莞金宝集团18名中层管理人员中有12名毕业于渝州职校。深圳的康佳、赛格、华强、锡威、中航等大型合资企业,都把新余职校列为人才培养储备基地。目前,该市职校毕业生一次性推介就业率已达98%以上。二、“新余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根据全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省教育厅今年分配给咸宁中等职业学校15500人的招生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参观、学习了新余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后,考察团结合咸宁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以下观点,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周济部长的话讲,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当前我市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比较差,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尽快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从“新余现象”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职业教育对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咸宁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办好一所学校,繁荣一条街道”的现象。咸宁市城区目前大中专学校在校生约4万多人,按生均年消费8000元计算,源自大中专学生教育消费每年就可以聚集资金3.2亿元;如果今年咸宁职业学校实现15500人的总体招生规模,仅职校新生给咸宁带来的资金聚集就会超过1.24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进入咸宁,对我市城域经济的发展、对拉动咸宁的消费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强力作用。由此可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而且周期短、见效快。

各级党委、政府对咸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上下形成“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克服重普轻职的倾向,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咸宁“科教兴市、兴工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咸宁普及和优化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科技兴农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决定财富”的观念和成功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认识、重视、认同、接受职业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科学、理智地规划职业未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创新思维,长远规划,合理构建咸宁职业教育体系,把咸宁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咸宁比邻九省通瞿的武汉市,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势明显;另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201*~201*年三年间,全市初中毕业生每年都将保持在55000~60000人之间。201*年,我市普高、中职招生人数分别为17497人和12068人,普、职招生协调比为59∶41。要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83%计算),每年普、职招生规模必须保持在45650~49800人以上,按“到201*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中职年招生规模最少应达到22850人以上。而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已基本饱和,新建高中或扩大普通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太现实。因此,咸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着强大压力,必须创新思维,长远规划,果断决策,按照“四统筹、四侧重”(统筹普教与职教,侧重职教;统筹城、乡职教,侧重农村职教;统筹高职与中职,侧重中职;统筹公办与民办职教,侧重民办职教)思路,大力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

1、整合职教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我市目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管理体制上既有部门办学,又有政府直属,条块众多,各自为政,不便统一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出现重复建设,产生资源浪费,经常发生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象黄石市一样,根据温泉、咸安城区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全市职教资源,对中职学校采取合、并、改等形式进行重组,抓住全省“325工程”(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市州中职学校中,重点建设2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以上的中职学校,教育部和教育厅将给予大力扶持)的机遇,力争建成1~2所符合“325工程”要求的中职学校。同时,结合这次资源重组,在市直全力打造34所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并将所有中职学校统一归口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以工商、财经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将交通学校并入咸宁高级技工学校(咸宁市工业学校)以办好数控专业、模具设计、机械制造为主要特色的职业学校。将咸安职教中心和咸宁市商贸学校并入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办好农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特色的中职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办好以卫生类专业为主的特色学校。将市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合并成一所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中职学校。其他各县市全力办好一所职教中心。同时,调整中职学校中综合高中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实现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大的目标。

2、创新办学模式和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采用联合、连锁、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企业办学、企校联办,甚至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形式、多样化办学模式;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咸宁应该借鉴新余经验,大力引进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通过兴办民办职业教育,引进职教精英,培育职教龙头,培植竞争环境,创新竞争机制,并以此为起点,刺激和带动现有职业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我市已有几所中职学校通过改制、引进合作办学等方式进行探索性改革。咸宁电子科技学校主动与赤壁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引入“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与湖北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3+2”直通式教学合作;咸宁市艺术学校与武汉市旅游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办旅游、空乘等热门专业;咸宁市商贸学校引进新加坡籍华人投资办学,开展涉外输出培训;赤壁市教育局对职教中心实行国有民办改制,引进浙江职教专家和资金办学;通城、嘉鱼、通山等县职教中心也在与本县劳动培训学校、乡镇成校和农村中学进行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初中学生中途分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职教育的对接工作。

3、建立扶持机制,创新职教环境。对《职教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进行政策性研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应该做到“扶优扶强”,提高职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例如可以设立职教融资信用保证基金、职业教育贷款贴息专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专户、政府投资建设职业学校公用实习、实训基地等),实现多种举措并举,多渠道共存,逐年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夯实职教发展基础。在职业学校融资、建校征地、招生政策、职校学生助学贷款、民办职校师生户籍管理、人事管理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和毕业生安置服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积极营造出咸宁优良的职教发展环境。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已经对我市20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以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市教育局也就咸宁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六个五”的目标,即201*201*年的三年间,每年中职学校招生不少于15000人;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市直建成12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00人的中职学校;连续三年每年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中职学校不少于5所;经过三年努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协调比接近或达到5∶5;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三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到50000人以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把咸宁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扩展阅读:【精品推荐】在市直机关干部下派驻村任职动员培训会上的讲话范文_25625

文书文秘

题目:在市直机关干部下派驻村任职动员

培训会上的讲话范文

编辑:小小

关键字:就职

在市直机关干部下派驻村任职动员培训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下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是抓好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整顿帮扶工作的有力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前阶段,市委按照泉州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的整顿转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好“五个一”整顿措施,扎实做好选派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从乡镇(街道)机关中选派了121名干部到村任职,并多次组织进行集中培训,以及全面考核督查,切实增强选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实效。近期,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代书记、省长卢展工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泉州市的要求,市委决定从市直机关中选派一批干部到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驻村任职,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市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门召开书记办公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并明确具体要求。市政府按照每人随带5000元,划拨专款作为机关下派驻村任职干部的办公经费,尽量给下派干部创造有利工作环境。今天,市委召开这个会议,既是一个动员会,也是一次培训会,目的是促使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任务,熟悉业务工作,尽快转换角色,积极开展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对选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切实加强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整顿帮扶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对下派干部的关心和厚望。刚才,焕楷副书记已就选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的有关要求作出了明确,同时对下派干部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借此机会,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明确目的意义,统一思想认识

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带动者。下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切实推动整顿工作深入、有序、高效地开展。

1、有利于推动“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相对后进薄弱村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还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解决农村主要矛盾,促进农民增收,都要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关心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要关心这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建设;支持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要帮助这个地方把领导班子建设好。”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存在领导班子战斗力不强,发展思维不够开拓,发展措施乏力等问题,下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可以迅速、有效地把“三农”工作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补齐,促使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班子整体面貌在短期内明显改观。可以夯实基层基础,弥合农村工作断层,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把“三农”问题解决好,实现“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稳”。同时,借助下派市直机关干部的开拓思维、科技知识和丰富经验,以及科技特派员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下派干部沟通协调上下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优化资源配,实现资源共享,把第一生产力引向农业,实现先进生产力同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高位嫁接”,为农业领域注入科技要素,有效解决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现科技兴农。2、有利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不断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如何,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3][4][5][6]定大局,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的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了新的提高。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一般的还有一定比例,有的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级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无址议事”的问题在个别地方时有存在;一些村党组织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头雁”,班子战斗力不强,村级组织后继乏人;一些村级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措施乏力,成效不明显,农民增收难;个别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等等。下派市直机关干部到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任职,就是要为这些村选派一个好的带头人,通过这个带头人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作用,切实带出一个好支书,带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带出一套好的工作机制,进而提高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的组织工作水平,推动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得到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优秀干部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要从基层干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下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基层实践,从而更好地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在实践中学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本领;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深入群众,加深对农民群众的了解,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有利于干部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加强党性修养,磨砺革命意志,陶冶精神情操,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下派机关干部驻村任职,给我们许多优秀年轻干部创造了一个能够发挥个人才干的良好空间和广阔舞台,提供了一个有所作为的环境和条件,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促进机关工作作风得到切实转变。下派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可以带动机关部门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可以促进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搞好服务,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把城乡各种资源聚集到农村;可以改进指导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自觉把服务“三农”工作作为想问题、定计划、出措施、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下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从一定意义上把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变成选派部门的延伸单位,有效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促使选派部门在作决策、提建议时,能够切实从基层实际来考虑问题,改变盲目作决策现象,达到既改变当地面貌,又改变机关面貌的“双赢”目标。二、明确目标要求,落实整顿措施

下派驻村任职干部要严格按照“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富裕农民、维护稳定、加强锻炼”整体要求,紧紧围绕村级党组织“五好”目标要求,履行职责,强化措施,着力抓好整顿帮扶工作。1、在实现“领导班子好”上,要注重帮带作用。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是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派市直机关干部驻村任职,是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措施。但下派干部是有期限的,是相对暂时的。因此,下派干部在抓好班子建设时,要着力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带出一个好支书,带出一支好队伍。特别是要利用正在开展的村级组织班子“回头看”活动这个有效载体,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在从本村现有党员中选拔村干部的同时,采取“回请”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3][4][5][6]

开竞聘等办法,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有驾驭全局能力和奉献精神,政治上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群众公认的同志选拔到班子中来,确保村级组织班子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2、在实现“党员队伍好”上,要注重教育管理。村级党员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村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去落实。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真意为群众谋利益,素质过硬的村级党员干部队伍。通过下派干部的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服务“三农”的本领,为发展集体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村财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同时,要加大发展党员力度,积极做好农村党员特别是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把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致富能手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视野,加强培养,推进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3、在实现“工作机制好”上,要注重制度建设。要认真落实《福建省村级组织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以党员目标管理为主体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中心的村务管理制度,把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促使村里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轨道,切实做到有章理事,以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特别是在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上,要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引导和帮助村党组织改进领导方式,做到既敢于领导又善于领导;引导和帮助村党组织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引导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观念,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4、在实现“小康业绩好”上,要注重项目带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村级组织建设活力和改善群众生活文化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要引导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树立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的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发优势、因村制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途径,确定一个甚至几个好的项目,切实做大、做实、做活,并强化项目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要把抓项目作为抓机遇、抓后劲的过程,积极引导群众从村情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地理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性,挖掘本村在山、林、农、工等方面潜在的资源,积极策划一个好的项目,切实做到以项目集聚人才,以项目激活资金,以项目推进工作,有力带“活”农村经济。在确定项目上,不仅要注重发展那些能够当年见效的“短、平、快”、易管理、风险小、市场广阔、群众满意的项目,还要注重抓好能够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久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骨干项目,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5、在实现“群众反映好”上,要注重改进作风。村级组织建设是否有成效,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重要标准。下派干部要引导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观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听群众呼声,多与群众交流,注重运用示范、引导、服务和民主协商的方式开展工作,做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3][4][5][6]

,凝聚民心,形成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力。特别是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立足于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赢得农民群众的依赖和拥护。三、明确职责任务,理清工作思路

职责任务明确了,思路才能理清;思路清晰了,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在座的市直机关干部都是从市直机关精挑细选的优秀干部,在政治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都不错。但是这项工作对于大家来说,可能还较为陌生,对具体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还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大家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学深吃透市委制发的《关于开展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整顿帮扶工作的意见》、《关于选派机关干部到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村主任助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及市委陈书记8月17日在全市121名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培训会上的讲话精神(书面印发给大家),明确整顿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尽快转换角色,进入状态,摸清村情,理清思路,扎实开展整顿帮扶工作。

1、整顿帮扶的主要思路。整顿帮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精神,按照村党组织“五个好”目标要求,不断深化“学美岭、创五好”活动,认真落实“五个一”整顿措施。在抓好整顿帮扶中,必须坚持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相结合,上级帮助整顿与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外部扶持与启动内在动力相结合,重点整顿和全面整顿相结合,落实整顿责任,抓好重点突破,促进整顿转化。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分类指导、一村一策”原则,实施“个案研究”,逐村制定整顿方案。对党支部核心作用尚未完全形成的村,帮助其统一思想,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对村干部素质不适应的村,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原则,实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村级组织班子“回头看”活动,把个别思想消极、素质低下的不称职干部坚决调整下来;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财薄弱的村,采取市场引导、信息服务、政策倾斜、盘活资产、人才培训等办法,帮助其落实启动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对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村务管理较为混乱的村,帮助其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对村情复杂、社会治安相对混乱的村,帮助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积极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安定稳定;对各种问题较多的村,则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整治”的办法,集中力量进行全面整顿。

2、下派干部的具体任务。市直机关下派干部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一要切实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理顺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以及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引导、带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立足本村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挖掘发展优势,找准发展路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要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认真梳理、分析、总结基础上,找准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与村级领导班子共商对策,进一步调整、完善和落实整顿工作方案,有针[3][4][5][6]

对性地开展整顿帮扶工作,有效巩固发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切实构建和完善“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四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南安市委关于开展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整顿帮扶工作的意见》、《关于选派机关干部到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村主任助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福建省村级组织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着力帮助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推动村级组织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五要帮助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抓好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自信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大力推进依法治村进程,切实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村安定稳定;六要积极发挥好沟通协调、上传下达的作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延伸工作领域,拓宽帮扶工作渠道,积极争取选派单位和挂钩帮扶的市领导的支持。3、下派干部的基本要求。下派干部到位后,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认真按照整顿帮扶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抓好落实。

一要摸清村情民意,做到胸有成竹。乡村工作和机关工作存在很大差异性。在座各位虽然工作经验较丰富,平时也经常下乡,对农村工作有一定了解。但要抓好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的整顿帮扶工作,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后,首先要落实的一件事,就是要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了解农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做到底子清、心里明,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完善整顿工作方案,切实增强整顿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得心应手。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农村工作呈现复杂、多变等特性,这就对下派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家都是从市直机关中选派出来的,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是表现较优秀的。但原来在市直机关、乡镇(街道)机关工作,现在岗位变了,要履行新岗位的工作职责,解决好“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学习,除了要向书本学,更要学会在工作中学习、从群众中学习、向老干部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掌握好农村工作方法,从容应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在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时才能迎刃而解。

三要集中才智精力,做到身心投入。下派干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并团结、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为整顿帮扶工作献策出力,安下心来,沉下身子,集中精力抓好整顿帮扶工作。要注意总结分析各个阶段工作情况,找出不足,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完善。特别是要在短期内上一个好的项目,积极推动实施。与此同时,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有的同志下派到位后,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希望能在任职期间,最好搞个翻天覆地的大变样,一蹴而就地把不适应村变成宽裕型小康村,这种愿望很好,精神可嘉,但要量力而行,切忌“一口吃成大胖子”。

四要完善整顿方案,做到有序推进。要深刻领会整顿帮扶工作具体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整顿工作方案。特别是在找准适应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落实项目建设上,要制定出规划合理、步骤清晰的工作计划,确保有序完[3][4][5][6]

成各个阶段工作任务。同时,工作要分清主次,如果不分主次缓急,不管轻重,事无巨细,群众反映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样不仅不可能,反而会冲淡主要任务。

五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帮扶有力。从市直机关选派干部到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驻村任职,是整合干部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帮扶合力的一项有力举措。从市直机关选派的干部,要立足部门优势,积极探索帮扶的有效途径,着重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按照部门挂钩帮建的要求,积极沟通协调村、镇、市直部门,落实帮扶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整顿工作。要发挥挂钩部门在整顿帮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单位负责人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获得挂钩联系整顿村的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帮扶,努力构建村、镇、市直部门和市领导多方齐抓共管整顿帮扶工作的格局。

六要营造良好环境,做到运作高效。要重视抓好下派干部教育管理,充分调动下派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农办等部门和选派单位、乡镇(街道)都要把下派干部的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下派干部教育培训、定期考核制度,落实下派干部奖惩措施。选派单位要经常走访了解下派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在加强教育、管理、监督的同时,对下派干部要多关心、多理解、多支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要对下派任职干部给予足够的重视,自觉负起整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生活、工作等方面为下派干部创造必要的条件,并主动关心、支持下派干部大胆开展工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下派干部要自觉服从所在乡镇的领导和工作安排,并及时主动向乡镇党委汇报整顿工作进展情况,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对整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要协调好与村班子其它成员的关系,下派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职责都已明确,第一书记就是要对整顿村全面工作负领导责任,村主任助理要在村委会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要理顺与原单位工作的关系,我们已经很明确,下派任职干部必须脱离原单位工作,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但对于原单位的工作,要“脱离”但不能“脱钩”,既要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下派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争取单位对整顿工作各方面的支持和帮扶,也要在驻村工作的同时,时常关心单位工作进展,防止自身业务上的生疏和“断线”。

同志们,整顿帮扶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局,事关“三农”难题的重大突破,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大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增长才干,施展才华,扎扎实实地推进整顿帮扶工作,为加快我市“三个层面”联动快速发展,打造实力南安、活力南安、魅力南安作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网

":null,"page":{"ph":1262.879,"pw":892.979,"v":6,"t":"1","pptlike":null,"cx":0,"cy":0,"cw":892.979,"ch":1262.879}})c3ZRE8lk^fi|u@CPm4@ECl5zdNlWR:gR[C>jb?w9:1o[g}=~0SzS^3FA;4ROx4meRk_Ub?07S|N?hmO6X@t`PN~VEWm~N[mphN0A\\{;PKs4?d1Nwer`TbK=pl{^AC3z_{\\jOC|ypBV>y[ml|L{is^iC:YsF{WxWSx>JF^tUZ;]Qev}T2mqgAd5]7rMNnDwHlDPXCn;aB@5^OY;8du6_]EjO=ll71`=Bpw\\ZdHfMoB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机关干部任职考察报告范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511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