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

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6:04:43 | 移动端: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

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研修条件不理想。在校本研修开展之初,研修条件就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因素,尽管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但仍旧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何谓理想的状态?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研修条件要符合教师们的希望,并且使他们满意。综观现状,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条件不容乐观,不少教师甚至感觉困难重重。从客观环境条件来看,由于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外界的交往障碍,使得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不足,陷入被动搞研修的困境之中。另外,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班级规模普遍较大,教师工作负担沉重,时间紧、压力大、休息少成为不少教师的工作常态。加之近年来各学校对于升学率的追求,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将作息时间排得更满,这样一来,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的时间只能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就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而言,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普遍忽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素质和各项能力始终难有提升;其次,许多教师观念守旧,发展意识不强,即使参与校本研修,也缺乏反思批判精神,不能真正融入其中。

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也给了农村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但是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教师将逐步趋向老化,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城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将继续失衡。学校规模逐年缩小造成教师超编的现实将导致出现教师班科结构失衡的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美体音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出现教师学科教学结构失衡。

专业水平低下。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投入扶持难于保障学校教育正常运转,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举步维艰;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而且,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不易集中,给教研工作带来困难。但是,“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然而,新课程强调,学校不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也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开展校本教研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面对课程改革的挑战,面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是如何应对的?笔者认为,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着力点。为什么说校本教研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着力点呢?校本教研是指中小学校从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所进行的活动。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归纳出了基于学校的教研活动具有以下的特征: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2、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其研究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3、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4、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活动的观察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因此,校本教研这种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潜能,以学校为基地,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确实是实现教师专业引领最具实效的发展之路之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着力点。三、我们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确立“双线并行,相得益彰”的管理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一)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健全教研制度。我们制定并严格实施了这么几项校本教研制度,具体是:

1、实施校长下校调研制度。每周二都作为校长下校调研时间。中心小学正、副三位校长没有事先通知,下到所属的一所学校。到学校后,随机入课堂听课,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检查案头工作,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2、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中心小学以课题为载体,制定教研专题,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中心小学成立教学理论研讨班,采用集中交流,网络教研等形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推广实验成果。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机制完善了,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强化理论学习。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还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是注重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2、组建理论研习班。课程改革的“洗礼”给学校带来第二个春天,教师们都意识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纷纷订阅各种教育刊物,书香弥漫,读兴酣浓。为引领教师步入“书香乐园”,学校领导亲自担任学习班辅导员,要求研习班成员做到“五个一”,(即建立一个个人博客,每周写一则评论,每月写一篇心得,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深入开展“走近名师、走进名著”教育阅读活动,让教师与名师对话,与名著交流,及时补充“新元素”,有效汲取“营养品”。(三)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开展课题研究。

201*年秋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经过总结反思,确立了提高校本教研实效的切入点,那就是以课题研讨来带动学校的日常教研,发掘教研活动的深度。

1、注重过程管理,保障课题实验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学校成立课题实验管理领导机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科学的课题实验计划。在课题实施计划指引下,课题实验小组力求不断探索更贴切学校、班级实际的子课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个人探索。同时,倡导同伴互助。学校加大理论和实施指导,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和延续性。教研组制定可操作性强,认同感强的研究计划,组织教师积极搜集材料,切实开展理论培训工作,为研究工作积淀丰富的理论,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及时开展阶段性反思、总结、调整,并及时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不断丰富经验、理论的累积。促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

2、注重课题实验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与课题实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反馈会议,把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1*年结题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获漳州市课改成果二等奖,201*年开题的“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数学),“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探究”(数学)也已经初见成效。201*年校本教研总结《立足农村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收入省级汇编,并参加在福清召开的农村校本教研交流会。几年来,我校的教学成绩稳居全县农村中心小学前茅。我们的总体体会是:在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是难上加难,但只要立足于农村实际,服务于教师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将学、思、研与教学实践有机整合,也能打造出一片独有的天地。(四)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扎实管理过程。

1、抓好开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促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根据“目标导向专业引领指导实施交流探究生成细化总结提升”的流程,构建由“学校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教导主任具体抓教研组长直接抓学科骨干带头抓”的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组组织教师共同制定好开课计划,开课教师提早一周备课,教案在办公厅里讨论,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备课,提出建议,每一次备课都成为老师们一次教材研究活动。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2、抓教研组建设,注重学校教研文化的生成。加强教研组建设是纵深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学校管理特色。我校明确要求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各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形成周周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期末,中心校从教研活动的数量到质量,从过程到方法,从形式到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查评比,推选出“优秀教研组”,给予表彰奖励。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茶桌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茶桌教研。上好课,放下书本,一手端起茶杯,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提高学校作文教研的有效性、针对性,提升学校作文教学总体水平,我校积极寻找外联途径,并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到校上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教研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五)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打造管理特色。

在管理中,我们努力打造管理特色,以更新鲜的形式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管理的效果。1、评课方式的创新。

⑴对话式交流:我们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在听完课后,至少要思考准备一个问题。评课时,在执教者说课后,我们改变以往教师依次评课的做法,而是听课教师就某个方面进行质疑,由执教者回答释疑。刚开始,有些教师不知问题如何设计,问题的价值不高,也出现过执教者回答不了的尴尬场面。但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从前没有过的热闹争鸣,就坚持下来。在“真诚、真实、真话”的直面交流中,求真务实,求同存异,或理性评析,或观点争鸣,或亮点回味。理越辩越明,设计越辩越趋于科学合理。也促使每次的开课教师,必须把教材钻研得更透彻,环节设计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支持。教研质量越来越高。大家都反映听一课有多得,不虚此行。

⑵学生参与评课:在两轮的课题研讨中,我们都有意识地邀请一部分高年段的学生参与评课。让他们实话实说。这个工作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不会评、不敢评到争着说、善于说。我们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实验工作真实的得与失。2、研讨方式的创新

⑴博客网交流建立学校博客,把研讨中存在的焦点、难点、疑点等突出的问题加以整合,上传中心校博客,作为“延伸性”教研,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彼此交流互动,共同分享快乐。同时,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写个人教育博客,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在个人博客建立、心得上传、评论撰写等技术进行指导培训。现在,我校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团体博客,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个人博客进行自由交流。博客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⑵在线研讨:在网络的帮助下,我们改变原来的教研组织形式,多次尝试组织教师参与各种规模的在线研讨。“网络研讨”,不仅本中心的老师参加,也吸引了外校教师参与。教师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教师们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断增强课题研究的效益。当前,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注重了三个结合。即:⒈讲究实效,将集体备课与开课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了解决备与教的分离及实效性不强的状况,我们将集备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⑴、流程:“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改课后反思”;⑵、提前一周通知,做好充分准备,指定主要发言人,培养骨干;⑶、中心校教导主持,总结发言,介绍新的教改信息。⒉以赛促学,将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是:⑴、再次将《课标》作为本学期教师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⑵、将教材解读能力培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⑶、开展现场说课稿撰写比赛,课堂教学比赛。⒊重在指导,将常规检查与听课交流结合起来。操作的程序是:⑴、中心组织精干力量,由中心校正副校长、正副教导、骨干教师组成;⑵、深入课堂一对一听课,检查相关的案头工作,个别指导交流;⑶、在学校班子会上反馈,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学校存档,过一段时间再来跟踪检查。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是取得一定成效的,但是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今后,工作中如何解决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个体发展和谐共赢,因人而异地构建适合每位教师发展的管理平台,是我校校本教研管理层面下一阶段管理的主要课题。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虽有多种措施,多点着力,但收效不明显。我们相信:只要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有把教育工作做精致的意识,有不断创新的勇气,我们一定能探索出更适合农村实际、更科学的管理路子来。“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深入探索。“教师,牵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这普通教育人的责任与使命,驱使着我们为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扩展阅读: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安康市汉滨区教研室富毅龙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近年来,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共识。

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主要靠高校离职进修、脱产培训以及业余学习等方式进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教育的大发展,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的需求。20世纪6070年代,相对于单纯的高校培训模式,首先在英美提出了“校本培训”的概念。美国“能力为本的师范教育”主张以“学校为基地”培训模式,1968年霍姆斯小组倡导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以“学校为中心”,并与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相结合,设立了专业指导与教师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进修。以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教师专业进修的主流方式。

进入21世纪,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催生了校本教研的概念。201*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江苏锡山召开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专题研讨会”,会上朱慕菊、余文森、顾泠沅等提出了在新课程中,要重建教研方式与教研制度,其中余文森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说,并为大家所接受。201*年3月31日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正式提出:“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201*年以后,“校本研修”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并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著名学者顾泠沅认为:“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主人。校本研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它重在推进工作,其成果将首先聚焦在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等整体水平的提高上。”教育学者严先元认为:“校本研修是立足于学校,解决学校教育实践问题,充分发挥专业自主的教师自我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从上看,反映出各教育部门都在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发挥中小学校的自身作用;从下看,折射出各中小学校追求特色发展,争取办学自主权,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201*年3月27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一个培训会议讲话时指出,在培训方式与培训模式上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校本研修实际上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充分运用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构建“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现代培训体系,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可见,校本研修是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修”整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包含了学习、研究、进修等含义。研修一方面强调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载体,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专业发展去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校本研修”界定为: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自主,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由学校组织实施,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在基本了解“校本研修”的历史并拜读专家学者对校本研修的解读后。反观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整体缺乏联动与规划、校本研修方法单一、信息传递方式单向,致使校本研修工作流于说教、流于纸面,活动仍停留在抄笔记、听报告、写案例这样的层面,研修活动主题不明确,教师参与度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一些成功的成熟的理论。笔者建议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一、在方式方法上做文章

一线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首要目标是要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校本研修自然应该基于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尤其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的教学领域的新问题。只有基于现实问题情境下的校本研修才是真正扎根于实践、扎根于课堂的研究。问题驱动下的校本研修可以保证校本研修的开展有内在的动力。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把校本研修的重点和主要方面安排在课堂教学上,校本研修才会获得教师的积极参与与学生的大力支持。结合世界各国在“翻转学习模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引入“微格”教研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微”是指局部,“格”是指录像定格。“微格”教研就是用录像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放录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学1在教研活动时通过采用习基本方法理论、观摩特定教学行为的教学录像、探讨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微格”教研方法为教研组的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建立健全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多主体参与的研修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如上所述,将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纳入评价体系已是大势所趋。针对中小学教师,评价是校本研修中的必要程序,关系到教师的发展与提升,实施发展性评价无疑是现实之举。发展性评价既是新课改的要求,又反映了教师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评价融入到校本研修之中,对于校本研修实效性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2

1陈利清.走“微格”教研之路,如何让别人与自己一起说?[J].地理教育,201*.2王添翼蔡澄.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01:94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1》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