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

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6:37:17 | 移动端: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

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

陂头镇长城社区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工作情况汇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年轻人的工作特点,年轻人和父母分开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得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多体弱多病,而留守、独居的老人更是普遍亲情缺失,生活上缺少必要的照料和感情上的慰藉,如何更好的照顾留守、独居老人已经不再是家庭子女的单独责任,也成为社会创新管理的一大问题。

一、社区老年人情况简介

陂头镇长城社区辖区1.4万平方公里,社区共有居民2980人,常住居民1300多人,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30%,其中高龄留守独居老人共45人,其中两夫妻共同生活的共11户22人,独自一人居住老人共23人,近年来留守、独居老人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二、社区关爱留守、独居老人工作简介1、前阶段开展的工作

在前阶段社区创先争优的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是我们深入到居民家中,对社区老年人状况进行摸排调查,建立了社区老年人台账,对老人整体情况有了详细的掌握;

二是我们以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为活动主体,并发动热心邻居加入到关爱社区留守独居老人队伍中,社区党员、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帮扶,签订帮扶协议39份,定期入户慰问照料老人,使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得到初步的照料;

三是定期开展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开展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和重阳节等活动,定期组织老人参加社区义诊,举行了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展,每天免费向居民开放的社区广场舞台也吸引了很多老年人的参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老人在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的

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是组建了多支老年人文体队伍,目前有老年人柔力球队、老年人二胡乐队和锣鼓秧歌队,这些队伍在丰富社区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年老年人柔力球队代表全南参加赣州市老年人柔力球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也激发了社区老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给我们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取得的成效

通过前阶段活动的开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收到社区广大居民的好评和老年人的欢迎,老人普遍感觉生活上有人照料,心理上也得到了慰藉。社区居民刘小花与独居老人邬义钱是邻居,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独自一人居住,在结对帮扶中,刘小花自愿与老人签订了帮扶协议,201*年9月老人不慎跌倒在家中,刘小花主动把老人送往医院,并及时联系老人子女,使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201*年11月,八一场退休独居老人董维贵,由于突发脑溢血跌倒在路边,正好结对帮扶的社区党员刘永经过,在第一时间吧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并通过长城集团领导联系到了老人在上海的子女。这些老人的特点都是子女不在身边,难以照料,有的还存在沟通上的问题,通过结对帮扶活动,老人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照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关爱老年人活动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的开展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首先,留守老人数量逐渐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现实各种情况,社区留守的老年人数越来越多,很多老人不适应外面的生活,不愿跟随子女在外居住,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第二,留守、独居老人反映的问题逐渐增多。很多老人身体素质差,精神生活匮乏,有的需要有人在身边随时照料,特别是老人住院之后没有专门的人照料,饮食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服务队伍专业素质不强,缺乏一支专业服务队伍。社区关爱老人志愿队伍都是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和热心邻居组成的,大部分都只能在工作闲暇之余去看望结对帮扶的老人,老人生病住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活动的成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结合前阶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及做得较好的方面,根据社区留守、独居老人的特点,我们将整合资源和信息,听取老人及广大居民的意见,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模式,把关爱留守、独居老人的活动与“三送”工作结合起来,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制定新的方案措施,把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做得更好。

陂头镇长城社区居委会201*年6月27日

扩展阅读:关于社区留守老人的报告

关于社区留守老人的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社会中的留守老人问题调查时间:201*/8/26调查对象:京新社区的居民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组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京新社区进行了专门调查。另外,对于调查的结果,我们也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对此问题提出些相关性意见。

首先,在这次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有70%都在3055岁之间,60%都是农村户口。而就我们所调查的社区了解到,对于留守老人这个概念,大部分人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大家都觉得现在社会上"留守老人"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而我们更从所得的调查数据知道,此社区也有不少的留守老人。可以想象现在留守老人的数目正不断加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约有70%的居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工作变动引起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是因为现代青年思想变动,与老人的生活习惯或是观点不同,不太愿意留在家中的关系。如果从深一点的层面来分析,一方面,留守老人面临一些经济性的问题。其实从社区居民居住的环境就可以看到,不少的居民所居住的环境还是比较差的,可见经济状况颇令人堪忧。虽然社区家庭中的劳动力外出,的确为家庭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务工人员大多数经济基础不是很好,所以住房也就很简陋。当然,留守老人的住房也就更加的简陋了。而另一方面,从家庭关系来讲,毫无疑问,与子女关系的亲密程度对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讲,与子女关系好的留守老人,生活来源、生活照顾有一定的保障,精神上也能得到应有的慰藉。但也有不少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与子女交流很少,彼此间观念差距大,使得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也使得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中。而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了留守老人大量存在。显然的,随着留守老人数量不断的增加,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而在这个方面,有90%以上的人都认为这会极大的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子女外出打工不在家,就只剩下老人在家看守着,老人是弱势群体,由于年纪已经很大的关系,身体往往抵抗力较弱,很容易染上疾病,而子女不在家,谁来关心老人,保障老人的健康呢?而调查中也有老人表示,自己是很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可以相互有个照应,毕竟自己年纪也大了。但同时又为了不希望给子女带来负担,宁愿选择与子女分开住。

其实,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精神上的问题。本身由于代际关系就已经比较淡薄了,而现在子女又出外打工,想子女的时候可能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所以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留守老人是十分孤寂的。他们大多过着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暖和,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而另外因经费、场地受限,很多地方缺少老年活动室或老年协会组织。有的地方虽已建起了老年协会,但是资金不足,所以真正组织过活动的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我们将留守老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由于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赖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而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的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会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

(3)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人表示要加强社保,这样对于常年患病的老人比较有利。虽然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忽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轻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而实际上,老人最需要的便是精神上的慰藉。而往往他们连很多最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因为不少子女很少与其联络,有的子女甚至一去就是多年,杳无音讯。

另外,在本次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题是关于如何解决“留守老人”这个问题的,涉及到了社区及政府部门该为这些留守老人提供些什么,根据调查,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大家都希望,老人居住的社区能够做到为老人提供低劳动强度的工作,这样子既解决了老人的经济问题,又能够充实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社区里要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方便老人相互交流等。

其实,要想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每个家庭里的子女,当地的社区,以及政府的相互配合。对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坚持相关的政策制度,着力为老人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现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因此,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都是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的。而作为这个社会的大家长,老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我们急需要关注的,我们必须要严肃的审阅和对待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为年轻人可以就近照顾老人提供一些途径。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吸引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留守老人”无人照管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力发展经济,改善老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为老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健全老人的保障体系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居民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保障体系,能够为老人晚年的生活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为此,我们希望政府或是相关部门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低保比例,让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参加进来,力争把符合条件的留守老人都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也可开展老年人保险试点,让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出一部分钱,各级政府补助一部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另外则是完善养老制度,逐步实现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同时加大推进社区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如果政府财政允许,可以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特别是留守老人“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发展家庭医疗病床,实行定点诊疗,定期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最后则是希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彻底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转变,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三)夯实经济供养基础经济上的问题其实是留守老人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应该尽量保证他们的经济来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争取资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大局做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我们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承担他们的养老扶助责任。因此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促进等方式,要积极引导多方出钱出力,参与解决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踊跃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问题资金需要。

2、发展地区地方经济,加强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力度。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过程的展演平台。社区对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点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因此社区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使那些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学会自我保障,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政府应立足于实际,积极地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尤其是外来务工的家庭。为他们发家致富创造一定条件,提高其收入,也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社会养老氛围

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要加大宣传强化子女对老人照顾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

1、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扮演和发挥养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的重要方式。2、构架集中供养体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养已成为养老发展的方向,因此构建健全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对此,有条件的社区街道,可街道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并逐步将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的养老,这样既发挥了部分家庭养老功能,也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的问题,所以我们积极鼓励兴办托老院。而如果出现老人不愿意搬入敬老院或托老所的情况,也可以尝试推行留守老人集体生活,利于互助。因为有些老人是族群集聚,邻居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像他们这样集中居住在一起,可以相互之间多些照应。因此,针对留守老人家庭,可以考虑改变其单门独户独居的习惯,实行集体生活。另外,经济条件好的社区可以以区(组)为单位创办老年人休闲中心,为老人提供休闲的地方。白天老人聚在一起学习、娱乐,晚上回家休息。这样既可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可增加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还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员留在本地,实现多方得利共赢。3、重视社会、社区的助老作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目前留守老人们存在着对家庭服务的巨大需求,老年服务业存在较大市场。子女外出带来的经济支持增加了部分条件较好老人的支付能力。因此,我们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大为老服务的人力、财力的投入,让地方各设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并且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经费开展工作,从源头上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时,政府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优待优惠政策。二是要建立留守老人关照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亲属、邻里、社区和社会组成的为老服务网络。如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洗衣、打扫卫生服务等最基本的生活照料的有偿服务队或者志愿者。积极鼓励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龄老人、邻居等参与作为志愿者,并且可以在志愿者与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形成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五)坚持畅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

要注重留守老人的精神扶持。孤独寂寞情绪是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对于留守老人,关注他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社会、社区、家庭都应当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

1、积极推进通讯建设。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开发创建适合留守老人的资费服务产品,便于老人们沟通。

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居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政府社区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老年协会作为基层社团组织,应该组织起老人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艺活动、身体锤炼、育儿讲座等,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力发挥居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作用,居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建立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

3、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提高敬老、养老意识。各地区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宣传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人物,谴责不尽孝道的行为,使“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另外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看法;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更好地敬老爱老。也可以开展一些评优树模活动,树立和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事迹,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4、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要充分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区里的文化活动,参与邻里纠纷调节,担任经济发展参谋等,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其实,留守老人的问题在某些地区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而在物质文明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人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关心和社会的关注。作为年轻的一辈,我们更应该投注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老人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安享晚年。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都在努力地为老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并且也都表示很愿意积极参加帮助留守老人的活动。相信,在政府的关注下,社会的广泛帮助下,子女的爱心与孝道下,邻里的亲情之下,留守老人们一定会有一个舒适而安乐的晚年!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社区留守独居老人情况汇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924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