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小麦植保总结

小麦植保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6:43:45 | 移动端:小麦植保总结

小麦植保总结

小麦生产植保工作总结

白马湖农业

201*年夏熟作物单一,只有小麦一种作物,但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记录:面积超4万亩,单产达450公斤,总产达1850万公斤。201*年小麦病虫害与杂草的发生与过去几年有较大变化,防治上作了一些调整,现将今年的发生与防治作一小结,供今后借鉴。

1.病虫与杂草的发生简况

201*年小麦病虫害总的来说是比较轻的一年,灰飞虱以及它所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明显减轻,已退出小麦最近几年最主要的致害因子;白粉病发生推迟,但少数品种发生重;纹枯病后期重发;土传病毒病在局部有发生,但程度很轻;麦蚜轻发。杂草出土时间与草相变化很大。

1.1灰飞虱与其传播的病毒病

去年秋播农场全面推广旋耕(或耕翻)播种,田间机械作业次数增加,越冬代灰飞虱有效数量减少,虽然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越冬,但冬后灰飞虱数量较前2年还是有大幅度下降(表1)。

表1最近3年早春灰飞虱越冬代数量年度201*201*201*冬后平均虫量19.1万/亩17.4万/亩3.5万/亩说明旋耕5.5万,套种24.9万,两者比为3:7几乎全部旋耕,埂边49.4万,田中13.5万,按1:8计算全部旋耕,埂边6.7万,田中3.1万,按1:8计算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侵染小麦主要由越冬代灰飞虱传播因此相对应是今年病毒病的发生显著减轻,只有1.3%,比去年前年下降80~90%,且主要集中在田埂沟渠附近,大田中央发病很少。越冬代在3月下旬后期进入羽化高峰(表2)。表2越冬代灰飞虱4月3日与3月21日发育进度比较虫态长翅4月3日3月21日短翅4月3日3月21日若虫4月3日3月21日数量(万头/亩)1.060.09750.620.3250.511.295比例(%)48.45.728.3118.923.2975.4但今年1代灰飞虱的发生仍然很重,4月下旬剥查,麦田卵量比过去两年有所下降,

平均约173万粒/亩,比201*年的429万和201*年的533万分别降256万和360万。若虫在5月6日前后进入孵化高峰,小麦成熟时成虫和高龄若虫约100万/亩。其成虫扩散高峰期在6月上旬前期,到旬末田间灰飞虱几乎全部发育到成虫并迁移完毕,这是1998年以来转化率最高的一年,虽然今年发生量有所降低,水稻生产仍构成毁灭性威胁。

1.2

白粉病与麦蚜

白粉病是201*年以来见病最晚的一年,到4月3日才查到病株。与过去4月上旬在短期内快速上升的情形不同的是,今年前期发病率上升非常缓慢,到4月中旬末一般田块病株还在5%以下,感病品种略高,也不超10%,比常年低20~30个百分点。徐州27从中旬开始不断加重,到月底齐穗时发病已很严重,对小麦造成一定影响。其它如宁麦9、宁13、扬16、郑9023在孕穗以后发生也比较严重。这些感病品种在灌浆期病斑普遍上升到旗叶甚至穗部,引起少量减产。

麦蚜到4月中旬百株蚜量还不足5头,此后逐渐增加,在抽穗期被兼治后没有大的恢复,属轻发生。

1.3纹枯病和赤霉病

根据几年的调查,小麦种子处理对于减轻冬前和返青后发病有积极作用,今年的调查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今年返青阶段纹枯病病株极其少见,3月上旬查25块麦田平均发病率仅2.47%,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降20个百分点以上,也比前2年略有降低。这种低病株率的状况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与过去几年一样,此后纹枯病急速发展在5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成熟期大量植株被侵茎,侵茎率40%以上,病死率0.56%,以淮19、淮18、徐27和淮20较重。

赤霉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菌源足,发病轻。今年小麦长势好,3月底灌溉后又降小雨,田间温湿度非常适于赤霉病菌发育,因而稻桩带菌率很高,4月中旬灌溉农田平均25%,未灌的10%左右,是十多年来同期最高的年份,甚至超过了赤霉病特大发生的201*年。但最终发病并不严重。淮18自然发病率14.5~38%,华麦25~30%,防治后这2个品种发病率均在10%左右。这2个品种发病主要在5月下旬中期,经过了2~3天的降雨才集中显症。所有其它品种发病均很轻,其中以淮20防治后3.5%最重,徐27、皖麦9908等白麦在1%左右,扬麦类在0.5%以下。调查中还发现徐27、皖麦9908两品种灌浆前期因赤霉病引发的节腐、根腐带来枯死穗现象较多。

赤霉病发病轻的主要原因是发病条件不足,今年整个齐穗扬花阶段及灌浆早期只有5个雨日,且不集中,分散在5月5、6、9、10、12日。少雨低湿限制了赤霉病的发生,否则象我场抗多菌灵频率很高的地区赤霉病一旦流行是难以控制的。

1.3

土传病毒病等

土传的小麦梭条花叶病在农科所有较重发生,发病品种多达10多个。4区华麦1号在

返青类似症状,但很轻且恢复很快。总的来说,该病属轻发生,对生产基本未造成影响。

另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在局部旱田较重,主要呈团状发病率,小麦在腊熟期枯死,表现为病株分蘖节干腐,根系坏死。

1.4

麦田杂草

杂草群落变化明显:禾草发生面积与密度继续减少,今年达标防治面积只有1800亩,密度也不高;双子叶类杂草中猪殃殃、荠发生减少,黎和酸模叶蓼在前2年上升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成为麦田中杂草的主力军。在发生时间上,冬前几乎没有杂草出土,春后的出土时间也从2月下到3月上向后推迟,在中旬甚至3月末才陆续出苗,时间上更加分散。

2.主要防治措施

去年秋播前,针对我场存在土传病毒病的实际情况,结合农场品种布局在病区主推抗病品种,基本解决了小麦梭条花叶病的问题。化防上,今年小麦防治的次数比较少,总共有3次:

2.1播前种子包衣。6%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5~0.6‰在种子加工线直接包衣,这样既保证了种子处理技术的覆盖率,又保证了包衣质量,避免了一家一户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落实的缺陷。全场共推广包衣种子约4万亩,占总面积的95%以上。

2.2第二次集中防治针对麦田杂草。要求在杂草高峰后,大部分杂草已出苗,小麦拔节不十分明显的时段适期化除,在3月中旬末集中防治。防治配方:⑴6.9%骠马75ml/亩,主要防治4~5叶期的看麦娘,如看麦娘草龄过大或杂草以硬草为主,用量应增加到100ml/亩。⑵5.8%麦喜10~12ml/亩,本配方对猪殃殃有特效,并能有效兼治十字花科类杂草如荠菜等多种杂草,建议在猪殃殃较多的田块选择使用。⑶75%宽星1.2~1.8克/亩,用量最高不得超过2.4克/亩,适用于防治各种双子叶类杂草,但对猪殃殃的效果不如麦喜和使它隆。本品药效发挥较慢,但不影响最终的除草效果,可与13%2甲4氯100~150ml/亩减量混用。⑷20%使它隆40~50ml/亩或20%使它隆30ml/亩+13%2甲4氯100ml/亩,推荐用于拔节以后少数田块除草。

但因杂草出土不整齐的缘故,实际上有部分农户在3月下和4月初才防治,防治面积禾草约201*亩,双子叶类25000亩次。部分农田在防治后又有较多杂草出土,被迫又进行第二次防治。

2.3最后一个阶段的防治目标是小麦赤霉病为主的中后期病虫害,并压低灰飞虱基数,减轻水稻防治压力。防治策略是主动出击,药肥混喷,第一次在小麦基本齐穗至扬花初期防治,主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兼治麦粘虫,建议配方:50%多菌灵〃三唑酮可湿粉100克/亩+5%重克(高氯〃啶虫咪)60毫升/亩,可混KH2PO4150~200克/亩,第二次加酵素菌叶肥30毫升/亩。第二次,在第一次5-7天后防治,亩用36%田茂(多菌灵〃咪鲜胺)80克+25%噻嗪酮可湿粉60克。

3.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

3.1主要措施效果

种子处理缓解了小麦纹枯病在越冬和返青期间大量感病的问题,对促进小麦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客观上也防治了小麦黑穗病,防止检疫性病害(腥黑穗病)的传入。

杂草防治上,骠马在禾草苗后茎叶处理上的无可替代;双子叶类杂草防治配方各有千秋,对于已占优势的黎和酸模叶蓼以“宽星+2甲4氯”和“使甲”效果较好,麦喜对大龄杂草效果不佳,难以完全控制草害。

白粉病今年由于发病迟、发病轻,因此在防治上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常年4月初的一次预防性化防,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和劳动,对于大部分小麦品种来说,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对感白粉病品种却几乎是个“灾难”,事实证明仅在后期兼防对于高感品种效果很差。

赤霉病继续推广多菌灵为主的配方进行后期总体防治,在今年轻发条件下,一般品种防效在80~85%,高感的淮18和华麦1号在70%左右,但大发生时在我场抗性频率很高的地区能否解决问题是个问号!试验的一些新品种效果也不尽人意(表3),防效明显低于大面积推广的药剂。

表3南农大SCAB201*RM防治赤霉病效果201*5294区淮麦18

南农大SCAB201*RM齐穗期1次南农大SCAB201*RM齐穗与7天后各次生产用药(多酮、田茂分别防1次)空白对照5.8023.6901.3906.615abcaAABBA麦蚜,现有杀虫剂都有高效。

麦田灰飞虱今年的防效仍然不佳,结合赤霉病兼治,在防治时间上不能与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吻合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麦田干燥的环境不利于噻嗪酮发挥作用。

3.2存在问题

3.2.1几种病虫都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中后期小麦纹枯病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井冈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难以到达目标部位,死苗、枯孕穗现象难以杜绝。

灰飞虱控制难度很大,虽然毒土熏蒸很有效,但推广难度极大,很难真正地落实下去。噻嗪酮在水稻上被证明有效,无奈麦田环境不利于药效的发挥,农户施药质量也不足以达到小麦基部,以至于防效始终在40%以下,达不到压低基数,减轻水稻防治压力的目的。

白粉病进入快速上升期,易感病的品种还没有有效的配方。

3.2.2在小麦白粉病防治上放弃始发期预防是个错误。事实证明,对于感病品种来

说,但靠抽穗期防治即使加大剂量,也差于预防的效果。

3.3解决途径与今后小麦生产的植保工作

3.3.1杂草防治根据群落组成、出土时间分别选择配方与时间。禾草出苗早,后期出草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小,可在3月上旬到中旬早期进行防除;双子叶类杂草可推迟施药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配方,时间甚至可迟至4月上旬。根据今年的调查,安全性最高的是使它隆,全生育均可放心使用;2甲4氯或与2甲4氯与使它隆混用安全性也很好,即便2甲4氯单用,只要不超过150毫升/亩,在孕穗期喷雾对小麦也无明显不良影响。201*年4月19日的试验已证明这一点,对黎的效果与使它隆相当。至于苯磺隆在4月以后的使用要谨慎,有效成分不能超1克/亩。

3.3.2白粉病的防治要治早。这是一条成功经验,我们已坚持了多年。今年我们放弃了,我们也尝到了苦果。今年7区几个职工自发地在4月初除草时混用烯唑醇25克/亩,结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效果,在周围农田普遍发病时,他们的麦田几乎没有病株。因此今后应坚持早治,至于药剂品种可以筛选,用量可以试验,但一定要治,至少在感病品种应做到,且应增加药剂用量。

3.3.3在小麦梭条花叶病继续推广抗病品种。我场抗病品种有淮18、淮19、淮20、宁9、宁13、华麦1号、郑9023等,感病的发现有扬158、扬11、扬12、扬13、扬14、扬15、扬16、周麦18、徐州27、徐856、苏徐2号、苏徐3号、宁11等。

3.3.4积极试验探索赤霉病防治新药剂新配方。

我场赤霉病菌抗多菌灵频率已超16%。据专家预测,在抗多菌灵频率超2%的情况下,一旦大流行,用多菌灵防治可能面临失败的危险。今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用南农大的30%SCAB201*RM、氰烯菌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化合物行了一些试验,但效果都不理想,今后还要进一步做工作。

扩展阅读:植保总结

园林植物害虫以蚧虫、蚜虫、蓟马、粉虱、叶螨为典型代表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害螨,由于虫体微小、繁殖力很强,扩散蔓延快,危害严重而防治效果不稳定。钻蛀害虫在园林上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1、园林植物病虫害复杂多样;2、易引起交叉感染;3、防治技术要求高;4、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园林植物病害的特点: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的。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于异常。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间发生的。3)植物病害要有生产观点和经济损失观点。

病害三角:园林植物病害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寄主植物:为病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及生存场所的感病植物,

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寄主及病原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条件。一方面直接影响病原物,促进或抑制其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影响寄主的生活状态及其抗病性,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时,病害才能发生和发展。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表现。(植物内部发生病变的结果),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病状植物本身的组织和形态上的不正常表现。(包括全株或局部的色泽、体积、形态、质地、气味等)病症植物病部表面的一些病原物结构。(营养体和繁殖体)病状的类型:坏死型、增生型、减生型

1、坏死型----腐烂,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根、茎、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多肉的组织更容易发生)

1)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2)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3)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

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坏死型----萎蔫,植物局部或整体由于失水使枝叶萎垂的现象.常见植物萎蔫症状:枯萎、黄萎、青枯。2、增生型:丛枝;疮痂;桃缩叶病;根癌病

3、减生型变色:植物受害后色泽发生改变。1)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2)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黄。

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其类型包括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和菌索、脓状物

园林植物病害按病因分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的病害,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又称传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进一步分为:真菌、细菌、病毒、寄主植物、线虫、原生动物病害等。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环境条件或植株自身原因造成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又称生理性病害。1)营养失调(2)气候不适(3)药害真菌的营养体:菌丝体

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枝或无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菌丝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有隔菌丝,无隔菌丝)菌丝的变态:

吸器:增加吸收营养面积,提高自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效率。

附着胞: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可以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面,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表层的细胞壁,起着附着和吸收养分的功能。

假根:吸收养分,固着菌体

菌环和菌网:捕食性真菌常由菌丝分化成菌环和菌网组织来捕捉线虫等小动物,然后再由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取营养。

菌组织:菌核:①抵抗不良环境,特别对高温、低温、干燥推抵抗力强;②贮存养分;③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或产孢机构。(不直接产孢)。菌索:抵抗不良环境,且有助于远距离侵染寄主和摄取养分。子座:形成产孢结构,提供营养和抵抗不良环境

真菌的繁殖体:孢子真菌的繁殖有两种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不经过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两个性细胞或两个性器官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称有性孢子。卵孢子,休眠孢子囊,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子实体:产生孢子的特殊器官,由菌丝发育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常见的有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子囊果、担子果等。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在真菌的生活史中并不都有有性和无性阶段,如半知菌的生活史中,只有无性阶段而无有性阶段。

真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一种真菌只能有一个学名。第一个词为属名,首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一律小写。拉丁学名要求斜体印刷,命名人的姓写在种名之后,如有改写,把最初命名人的姓放在学名后的括号内,在括号后再注明更名人的姓,如果命名人两个,则用“et”或“&”联结真菌的分类1、鞭毛菌亚门

特点:共同特征:无性产生具1-2根鞭毛的游动孢子,通常称鞭毛菌。有性产生休眠孢子囊和卵孢子。营养体从原质团到无隔菌丝体,属低等真菌。具水生习性,在高湿、多雨、低洼积水和通风透光不好的条件下,侵染植物导致病害。

1)腐霉属:孢子囊形状变化大,有丝状、瓣状、和球形,成熟后一般不脱落;孢子囊萌发先产生泡囊,在泡囊内形成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单卵球。多数腐生于土壤中或水中。主要危害植物的非绿色部分。2)疫霉属:孢囊梗开始分化而与菌丝不同,不分枝或假轴式分枝。孢子囊球形或倒梨形,顶端有明显的发芽区域。如:牡丹疫病。

3)单轴霉属:孢囊梗单轴分枝,分枝与主轴成直角,分枝末端较钝。孢子囊卵形,有乳状突起。

4)白锈菌属:孢囊梗不分枝,短棍棒状,密集在寄主表下,排列成栅栏状,每一孢囊梗顶端串生孢子囊。

2、接合菌亚门

特点:菌丝体无隔多核,无性繁殖在孢子囊内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几乎陆生,多数腐生,少数弱寄生。

根霉属:有假根和匍匐丝,孢囊梗不分枝,从匍匐枝上长出,孢囊梗与假根对生。孢子囊基部有一个近球形的囊轴。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成熟后呈黑色。孢子囊壁破裂后,散出大量的孢囊孢子。3、子囊菌亚门

特点:具发达多细胞的菌丝体,具隔膜。菌体的主要时期是单倍的。少数子囊菌菌体不发达,甚至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无性繁殖非常发达,形状多样,有单孢,双孢,多孢。有色或无色。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1)核菌纲:子囊生在有孔口子囊壳内,或子囊整齐排列在无空口的闭囊壳基部。白粉菌目──闭囊壳,菌丝白色,专性寄生,子囊孢子单胞无色。球壳菌目──子囊壳,子囊单层壁。

小煤炱目──闭囊壳,菌丝暗色,专性寄生,子囊孢子多胞暗色白粉菌目:

①白粉菌目的真菌称作白粉菌,引致各种植物白粉病。②菌丝白色,表生,产生吸器吸取植物营养。

③寄生在叶片上,有发生在新梢或芽上。在病部形成白粉或小黑点。

④无性世代:非常发达,由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链生或单生,不断产生。形成白粉。⑤有性世代:寄生后期在菌丝的上部形成闭囊壳(小黑点),有附属丝,便于传播。闭囊壳内有一个或多个子囊,子囊内有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

⑥白粉病发生的条件: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干旱地区、潮湿地区都可发生,白粉菌的孢子在水中反而不易发芽或破裂,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芽,该孢子渗透压很高,很易吸收周围的空气中的水分。⑦白粉菌分属依据:闭囊壳附属丝的形状和壳内子囊的数目。单丝壳属:代表:瓜类、豆类白粉病

叉丝单囊壳属:代表:苹果白粉病、桃树白粉病、山楂白粉病。

白粉菌属:特征: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代表:烟草、芝麻、向日葵、瓜类等白粉病。球针壳属:附属丝球针状,基部半球形。闭囊壳内子囊多个。代表:梨树白粉病、桑里白粉病、柿树白粉病等。

叉丝壳属:附属丝刚直,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多个子囊。代表:核桃白粉、丁香白粉、榛树、栗树白粉病等。

钩丝壳属: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闭囊壳内子囊多个。代表:葡萄白粉病葡萄钩丝壳

小煤炱目:植物体外寄生菌,专性寄生,有生理分化现象,子囊果是闭囊壳。菌体寄生在叶表面,影响光合作用。1菌体暗色或灰色。子囊孢子多胞,2~5,暗色。不产生任何无性世代。分布热带或亚热带的雨林中,或暖温带。1个科,代表:煤炱属

球壳菌目: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

黑腐皮壳属子座非常发达,为假子座,子囊壳深埋生子座部,深褐色,孔口细长外露,有长颈伸出子座;子囊孢子腊肠状,单胞无色或暗色。无性世代是壳囊孢属。只能为害树皮,不能为害绿色部分。引起苹果树腐烂病2)腔菌纲:

黑星菌属:子囊座上部有少数刚毛,子囊孢子双胞。假子囊壳很小,表面生有刚毛,埋生或表生。子囊长圆形,有拟侧丝或后期消解,子囊孢子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淡色,个别褐色,可为害植物叶片和果实。无性黑星孢。

3)盘菌纲:子囊果为子囊盘,呈杯状、盘状、钟罩状、头盖状等。典型的子囊盘呈盘状或杯状,有柄。子实层由排列整齐的子囊和侧丝组成。子实层早期或晚期开放,少数是封闭的。子囊圆柱形至球形,多数单层壁,有柄或无柄,通常有8个子囊孢子。大多数盘菌纲无性阶段不重要,甚至不发生。子囊开裂的方式是分目的重要依据,盘菌纲分为7个目,大多为腐生菌,如羊肚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核盘菌属4、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全为专性寄生菌。寄生于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上,引起植物锈病。菌丝体发达,寄生于寄主细胞间,以吸器穿入细胞内吸收营养。不形成担子果。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可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锈菌目:根据冬孢子柄的有无和着生情况等进行分类。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1)栅锈菌属(引起亚麻锈病)2)柱锈菌属(引起板栗锈病)3)柄锈菌属(菊花锈病)4)胶锈菌属(梨锈病)5)多胞锈菌属(玫瑰锈病)

黑粉菌目:形成大量黑色的粉状孢子。无性繁殖,由菌丝体上生出小孢子梗,其上着分生孢子,或由担子和分生孢子以芽殖方式产生大量子细胞,相当于无性孢。有性生殖产生圆形厚壁的冬孢子,也称厚垣孢子。冬孢子群集成团的产生,出现在寄主的花器、叶片、茎或根等部位。最常见的是寄生在花器上,使其不能授粉或不结实;植物幼嫩组织受害后形成菌瘿;叶片和茎受害其上发生条斑和黑粉堆;少数黑粉菌能侵害植物根部使它膨大成块瘿或瘤。危害园林植物重要病原有条黑粉菌属及黑粉菌属等。常见的有银莲花条黑粉病及石竹科植物花药黑粉病等5、半知菌亚门

特点:营养体发达,有隔膜。繁殖方式:从菌丝体上分化出特殊的分生孢子梗,由产孢细胞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分散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中。半知菌的无性子

实体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病状:种子、果实霉烂、苗木枯死、叶斑、炭疽、疮痂、枝条枯死、丛生、主干溃疡、根部腐烂,维管束阻塞、坏死,植株萎蔫(枯萎、黄萎)病症: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等

1)无孢菌目菌丝体发达,褐色或无色,有的能形成厚垣孢子,有的只能形成菌核。菌核无定形,或长形和球形。但不产生分生孢子。主要为害植物的根、茎基或果实等部位,引起立枯、根腐、茎腐和果腐等症状

①丝核菌属菌核着生菌丝间,菌丝彼此相连。菌核褐色或黑色,形状不一,表面粗糙,内外层颜色一致,结构较疏松。菌丝多为直角分枝,褐色,在分枝处有缢缩,近分枝处形成隔膜。

②小菌核属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粗糙,外表褐色或黑色,内部浅色,组织紧密。齐整小核菌引起多种植物白绢病。

2)丝孢菌目菌丝体发达,呈疏松棉絮状,有色或无色。分生孢子直接从菌丝上或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无色或有色①粉孢属:引起月季、瓜叶菊白粉病

②葡萄孢属:灰葡萄孢引起多种植物灰霉病③轮枝孢属:如大丽花黄萎病、茄黄萎病菌等④枝孢属:引起花木烟煤病。

⑤链格孢属:引起香石竹叶斑病、圆柏叶枯病菌等

⑥尾孢属:樱花褐斑病、丁香褐斑病、桂花叶斑病、杜鹃叶斑病菌

3)瘤座孢目分生孢子梗集生在分生孢子座上的一类真菌。分生孢子座由菌丝体纠结而成,垫状至瘤状,胶质或蜡质,鲜色至暗色。

镰刀菌属:本属种类多,分布广,腐生、弱寄生或寄生,能为害多种不同植物,引起根、茎、果实腐烂,穗腐,立枯,或破坏植物输导组织,引起萎蔫。如黄瓜枯萎病、香石竹等多种花木枯萎病4)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盘内的一类真菌。

①炭疽菌属:兰花、梅花、茉莉花、米兰、山茶、樟树炭疽病菌②盘多毛孢属:引起山楂灰斑病菌等。

5)球壳孢目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器内的一类真菌。①叶点霉属:引起荷花、桂花斑枯病等②壳针孢属:引起菊花褐斑病

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世界性重要细菌病害是:水稻白叶枯病、植物青枯病、植物软腐病(为害十字花科植物)、梨火疫病(为害梨、苹果等,“细菌火”,毁灭性的细菌病害)、植物根癌病

细菌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球状细菌的直径为0.5~1.3μm,细菌大都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的。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大小为0.5~0.8μm×1~5μm,少数为球状。

繁殖方式:裂殖,即菌体细胞加长,胞内的物质重新分配为两部分,胞壁自菌体中部凹入,最后把母细胞分为两个大小相似的子细胞。

革兰氏染色根据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不同。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大多是阴性,少数是阳性。细菌的分类

1)棒状杆菌属厚壁菌门,菌体短杆状至不规则棒杆状,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引起菊花、大丽花青枯病。

2)假单胞菌属引起天竺葵和栀子花叶斑病、桑和丁香疫病等3)黄单胞菌属引起桃细菌性穿孔病、柑橘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4)欧文氏菌属引起大白菜软腐病等5)土壤杆菌属引起根癌病等

3、细菌病害的症状:1)斑点型(2)腐烂(3)萎蔫(4)畸形

4、病原细菌侵入途径:自然孔口和伤口传播:雨水、灌溉水、昆虫和线虫等植原体和螺原体

性状螺原体属植原体属

形态螺旋形圆球或椭圆形人工培养能够培养不能够培养繁殖方式产生分枝二均分裂、出芽对四环素族抗生素二者都敏感

症状特点:二者都是黄化型系统性病害。花变绿或变成叶,丛枝、矮化、黄化、枯萎和畸形。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要点

1、消除侵染来源在地区之间调运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时,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防止病区扩大。

在病区内首先选用无病种子、苗木、球茎、鳞茎等繁殖材料,培育无病种苗,或进行种苗消毒,以消灭所携带的病菌。

搞好苗圃、庭园及花坛、绿地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等是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重要途径。

2、园林技术防治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口和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病菌侵入;实行轮作、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等。

抗生素治疗常用链霉素、多氧霉素、四环素等防治花卉细菌病害。

病毒:一种由核酸、蛋白或其复合体构成的,具有繁殖、传染和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的能力的非细胞形态分子生物。

形态:球状、线状、杆状、弹状、双联体状、丝线状、柔软不定形

组成: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有核酸和蛋白两大部分。中间为核酸芯,外部有衣壳蛋白。

病毒增殖:病毒侵染植物后,在活细胞内增殖后代需要两个步骤,一是病毒核酸的复制,即病毒的基因传递;二是病毒基因的表达,即病毒蛋白质合成。一般新增殖的病毒会在体内进行胞间运转和长距离运转。

根据核酸种类和性质不同,植物病毒复制可分为多种类型。以(+)RNA病毒为例,病毒的复制过程如下:1)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释放RNA;

2)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病毒复制酶等与复制相关的基因产物;3)复制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链,形成双链复制型;4)从复制型产生子代(+)RNA链;5)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衣壳蛋白;

6)衣壳蛋白亚基和RNA组装成新的病毒粒体病毒对外界条件的稳定性:

1、体外存活期:在室温(20-22℃)下,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大多数病毒的存活期为数天到数月。

2、稀释限点:把病组织汁液加水稀释,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病毒失去了侵染力,这个最大的稀释限度叫该病毒的稀释限点。

3、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后,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处理温度,用摄氏度表示。大多数植物病毒钝化温度在55-70℃之间。

传播与侵染:1、病健株机械摩擦传播:病株汁液通过与健株表面的各种机械伤口摩擦而产生的传播。2、嫁接和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3、种子和花粉传播4、昆虫传播

按照介体与植物病毒之间的生物学关系,可分为非持久性病毒、半持久性病毒和持久性病毒①非持久性病毒: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期均很短(几秒至几分钟),蚜虫传毒多属于此类,又称为口针传毒,蚜虫试探性取食即可传毒。

②持久性病毒: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期均较长(几小时至几天、十几天),病毒可进入介体血

液循环系统,甚至在介体内增殖,介体获毒后,有的可终生传毒或经卵由子代传毒。叶蝉、飞虱等传毒多属于此类。

③半持久性病毒: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介体获毒饲育期和传毒时间均较长,病毒在介体体内没有循回期,也不能在虫体内增殖。昆虫蜕皮后即失去传毒能力。病毒病的症状:1、变色2、坏死3、畸形植物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1、铲除一切侵染源,建立无病苗圃和无病种子基地。2、彻底消灭刺吸式口器的昆虫、真菌、螨类等传毒介体。3、对以无性繁殖为主的作物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

4、对感染病毒的植株或处于休眠期的种子、鳞茎、球根等,进行热处理使病毒进行热处理。5、弱毒疫苗的应用:利用病毒的弱毒株系先侵染植物,可保护植物免受后来强毒株系的危害。6、培育抗病品种并在生产中利用。

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危害植物的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

线虫的生活史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的生活史。线虫的生活史很简单,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形态与成虫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或未充分发育。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就蜕皮一次,蜕去原来的角质膜而形成新的角质膜,蜕化后的幼虫大于原来的幼虫。每蜕化一次,线虫就增加一个龄期。线虫的幼虫一般有4个龄期。

线虫发育、孵化的温度范围为20-30℃,相对湿度为10%-17%。在潮湿高温条件下线虫存活时间短。线虫的危害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植物病原线虫都是活体寄生物,不能单独人工培养基培养。大多线虫取食植物根部,根寄生线虫寄生有:内寄生、半内寄生和外寄生三种。(1)外寄生:虫体在根外,口针刺入植物表皮或在根尖附近取食。(2)半内寄生:虫体前部钻入根内取食。(3)内寄生:整个虫体侵入根组织内,虫体生活史有一段在根内。植物病原线虫具有寄生专化性,有一定的寄主范围。植物病原线虫的致病性线虫侵染植物的地下根、块茎(根)、鳞茎。或从根部或其它地下部器官和组织向上转移,侵染植物地上部茎、叶、花、果和种子。线虫可从伤口、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或根尖的幼嫩部分直接侵入。

植物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

1)机械损伤线虫取食植物造成伤害。

2)营养掠夺线虫取食植物营养或阻碍寄主营养吸收。3)化学致病线虫分泌酶或化学物质影响植物生长。

4)复合侵染线虫造成的伤口有利其它病原物为害寄主植物。线虫的传播主动传播在土壤中每年迁移距离不会超过1-2M。被动传播为灌溉水、风、昆虫和人传播植物线虫病的防治要点

1、在引种和调运种子、苗木的过程中严格实行植物检疫。

2、选用高抗性或免疫的品种、实行轮作或间作,施用有机肥等措施。3、采用温水或药剂处理种植材料。4、采用药剂或热蒸汽处理土壤。

5、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线虫、病毒、原生动物、细菌等来防治植物线虫病害。

寄生: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它的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

最重要的寄生性植物是菟丝子科、桑寄生科、列当科、玄参科和樟科的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活体营养的能力。根据病原物寄生能力的强弱分为:

1、专性寄生物:必须从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获得所需生活物质,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果寄主植物死亡,对它们十分不利,如菟丝子,如果寄主死了,它也无法再生活下去。属于这种类型的病原物的有:植物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等。

2、兼性腐生物:寄生性很强,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外子囊菌、外担子菌等多数真菌和叶斑性病原细菌属于这一类

3、兼性寄生物:一般以腐生方式生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寄生生活,寄生性较弱。这类寄生物包括引起猝倒病的丝核菌和许多引起立木腐朽的真菌等,它们易于进行人工培养,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

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致病机制:①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②机械压力③分泌各种酶类④分泌毒素⑤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①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吸器;线虫:口针;真菌:吸器或菌丝体;细菌:渗透作用;病毒:合成和复制。②病原真菌、线虫和高等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对植物表面施加机械压力而侵入③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脂酶。

④毒素: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毒素是病原菌的代谢产物,不仅可以在植物体内产生,也可以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

毒素的作用机制: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植物细胞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几乎是各种敏感植物对毒素的普通反应。毒素还钝化或抑制植物一些主要酶类,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广泛的代谢变化,包括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等。抗代谢:毒素是抗代谢物质,使寄主细胞的磷酸化作用受抑制,在生理上和生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性状。但是,导致其变异的原因:病原物丧失了某些酶的活性或丧失合成特殊刺激生长的物质的能力;遗传基因发生重组;病原物的适应性改变。

植物的抗病性:植物对病原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1)免疫2)抗病3)耐病4)感病植物抗病的类型

A按照发生的时期: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扛所害

B根据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在遗传学上有无特异性作用: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垂直抗性:只对病原物种群的某一种或某几个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即指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受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侵害时,其抗性表现有明显的差异。若用柱状图表示,对不同生物型或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有高有低,呈垂直分布。

水平抗性:对病原物种群的所有小种都起作用的抗病性。水平抗性又称非专化性抗性或一般抗性。同一植物的一系列不同品种受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所侵害,其抗性表现比较一致。C按照寄主植物抗病机制的不同:被动抗性,主动抗性

植物的抗病机制: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2)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3)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4)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侵染过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最后引起植物发病的过程。

侵染过程包括:侵入前期,侵入期(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潜预期,发病期

直接侵入机制:1)附着胞和侵染丝具有机械压力。2)侵染丝顶端部分分泌的毒素使寄主细胞失去保卫功能,侵染丝分泌的酶类物质对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具有分解作用自然孔口入侵气孔、水孔、皮孔、蜜腺伤口入侵机械损伤、冻伤、灼伤、虫伤::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

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康的组织。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植物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1.田间病株2.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3.病株残体4.土壤、肥料5.传播介体

病原物的传播: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人为传播、昆虫和其他动物的介体传播初侵染: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所引起的首次寄主发病过程

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称为再侵染有些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如梨锈病等;有些病害不仅有初侵染,还有多次再侵染,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植物病害有无再侵染是制定防治策略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对于只有初侵染的病害,设法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即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再侵染频繁的病害不仅要控制初侵染,还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再侵染,才能遏制病害的发展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流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普遍发生而严重为害,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现象。经常引起流行的病害,叫流行性病害。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1、寄主植物大面积单一种植遗传同质性的品种,是人为制造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2、病原物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存在是植物病害流行的原因之一。3、环境条件决定病害流行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

植物病害流行条件:①大量致病性强的病原物②大面积种植单一的感病寄主植物③适合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3)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5)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与昆虫易混淆的节肢动物: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与重足纲纲体躯复单触足翅生活环代表名分段眼眼角境种昆头、10-31对3对2对陆生或蝗虫虫胸、对个或水生纲腹0-1对蛛头无2-6无2-4无陆生蜘蛛形胸、对对纲腹甲头1无2对至少无水生、少虾、蟹壳胸、对5对数陆生纲腹唇头、1无1对每节无陆生蜈蚣足胴对1对纲重头、1无1对每节无陆生马陆足胴对2对纲头部是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感觉器官──复眼、单眼及触角和取食器官──口器。因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头式1、下口式适于啃食植物叶片、茎秆等。大多数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虫和一少部分捕食性昆虫的头式属于此类,如蝗虫、鳞翅目幼虫等的头式。这是最原始的一类头式。

2、前口式多见于一些以捕食其它小动物为生的昆虫,如:步行甲,草蛉、瓢虫的幼虫;和钻蛀性的昆虫,

如:天牛和吉丁虫的幼虫等。

3、后口式如蝽象、蝉、蚜虫等。昆虫的触角构造:柄节、梗节、鞭节功能:嗅觉、触觉、听觉

觅食、求偶、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等。类型:刚毛状(蝉)、丝状(蝗虫、天牛)、念珠状(白蚁、褐蚁)、锯齿状(叩甲、芫菁)、栉齿状、羽毛状、膝状(蜜蜂、蚂蚁)、具芒状(蝇、虻)、环毛状(雄蚊、瘿蚊)、球杆状(蝶类、蚁蛉)、锤状(瓢虫、郭公甲)、鳃片状(金龟子)

昆虫的眼:昆虫的视觉器官,在昆虫的取食、栖息、繁殖、避敌、决定行动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复眼:1对,位于头的两侧,是由1至多个小眼集合形成,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单眼:一般3个,也有1-2个或无单眼的。单眼只能分辨光线强弱和方向,不能分辨物体和颜色。昆虫的口器

1、咀嚼式2、吸收式取食液体食物。

刺吸式:蚜虫、锉吸式:蓟马、虹吸式:蛾蝶、舐吸式:蝇类3、嚼吸式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如蜜蜂。

1、咀嚼式口器构造:上唇、上颚、下唇、下颚、舌

上唇悬接于唇基下缘的一个双层薄片,能前后活动,有固定、推进食物的作用。上颚位于上唇之后,一对坚硬的锥状结构,可以切断、撕裂、磨碎食物。下颚位于上颚之后,左右成对,内外颚叶用于割切和抱握食物,下颚须用来感触食物。舌位于口腔中央,是一块柔软的袋状构造,用来搅拌和运送食物,具有味觉作用。下唇位于下颚之后,与下颚构造相似,但左右合并为一,用以感觉和盛托食物危害症状:食叶性、卷叶性、潜叶性、钻蛀性缺刻、空孔、开天窗昆虫的种类:直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2、刺吸式口器

构造:上唇退化为三角形小片,盖在口针基部;口针2对,由上下颚特化而成,下颚的1对口针相互嵌合成两个管道,即食物道和唾液道。喙由下唇延长成为特化而来,用于保护口针。

危害症状:1、失绿斑点:在叶面上形成各种失绿褪色斑点,严重时黄化。2、畸形:叶片卷曲、皱缩等。3、虫瘿:如榆瘿蚜与桃瘤蚜的危害状。4、传播病毒病3、虹吸式口器

蛾、蝶类特有口器,喙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延伸成喙管而成,其它部分退化。虹吸式口器一般只取食花蜜,不为害植物。4、锉吸式口器

为蓟马昆虫所特有,其特点为上颚口针较粗大,是主要的穿刺工具,两下颚口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口针组成唾液道。5、舐吸式口器

为家蝇所特有。上下颚均退化,下唇特化为短小喙,端部膨大成唇瓣,能吸吮液体或微粒状固体食物。6、刮吸式口器7、嚼吸式口器

昆虫的胸部体躯第二段,前缘由膜质颈与后头相连,分三节前胸前足

中胸中足前翅

后胸后足后翅为运动中心

基本特点:四块骨板,背1、侧2、腹1。各胸板由若干骨片组成。如盾片,小盾片等。胸发达程度与足翅发达有关。如蝇中胸发达,甲虫后翅发达。

胸足:侧腹板之间。基部由膜与体相连。形成膜质的基节窝。基本结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翅,背侧板向外扩展而来,对分布、求偶、觅食、避敌意义重大。基本构造:有三边、三角、三褶、四区。翅脉:翅面分布的脉纹。

脉相(或脉序):翅脉在翅上的数目和分布型式。纵脉:从翅基伸向翅边缘,纵列于翅面的翅脉;横脉:是横列于两纵脉之间的短脉;

翅室:由纵脉,横脉及翅的边缘包围的区域。翅的类型

1)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蜂类。2)复翅(革质翅):前翅质地坚韧如皮革,半透明,有翅脉,如蝗虫前翅。3)鞘翅(角质翅):翅质地坚硬如角质,如甲虫的前翅。

4)鳞翅:翅质地为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蛾蝶类的翅。

5)半鞘翅:基半部为皮革质或角质,端半部为膜质有翅脉,如蝽象前翅。

6)缨翅:前后翅狭长,膜质,翅脉退化,边缘上着生很多细长缨毛,如蓟马的翅。7)平衡翅:后翅退化成棒状构造,用以平衡身体,如蝇、蚊的后翅。

昆虫的腹部:一般911节,节与节套叠,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可弯曲,伸缩、扩张对呼吸、交尾、产卵有意义。着生尾须,外生殖器,内藏内脏,为昆虫的生殖和代谢中心。基本结构:背板、侧膜、腹板

腹部的附器: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

尾须:由末腹节附肢演化而成的须状外突物,形状变化较大,有的不分节,呈短锥状,如蝗虫;有的细长多节呈丝状,如缨尾目、蜉蝣目;有的硬化成铗状,如革翅目。

体壁的作用:支撑身体,保护作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防止外界微生物侵入,防止外界有毒物质体壁的构造: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内表皮、外表皮、上表皮)体壁的衍生物

a.非细胞性突起----小刺、脊纹和翅面上的微毛。b.细胞性突起多细胞外长物----刺、距、刚毛、毒毛单细胞外长物----感觉毛、鳞片

昆虫的内部器官包藏于体壁形成的体腔内。血液充斥于体腔内,体腔就是血腔,各个器官系统浸浴在血液中。

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隙。

血腔:由于昆虫的背血管是开放式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做血腔。

血窦:昆虫的血腔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膈膜在纵向分隔成两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

位于腹部背面、背血管下面的一层隔膜,称背膈,它将血腔分隔成背面的背血窦和中央的围脏窦。在有些昆虫中,腹部腹板两侧之间还有一层腹膈纵隔其间,腹膈下面的血窦,称腹血窦。主要内部器官及功能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位于体腔中央的纵管)、唾腺等2、排泄系统:包括马氏管(依附于消化系统)等3、循环系统:包括背血管(位于背血窦内的纵管)、血淋巴4、呼吸系统:包括气门、气管和微气管5、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腹神经索6、生殖系统:主要包括性腺、生殖管

1、消化系统:纵贯于中央(即围脏窦)的一根管道即消化道,它的前端开口于头部的口,后端开口称肛门。

功能: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

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泄作用的特殊功能。

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1)前肠:口前腔、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摄食、磨碎、暂时储存、局部消化,无吸收功能。

2)中肠:以胃盲囊与前肠相接,以马氏管与后肠相接。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胃盲囊是中肠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构造,可增加中肠消化、吸收面积,数目2-6个。3)后肠:回肠、结肠和直肠。排出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杀虫剂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PH值与药剂的关系:胃毒剂在肠液中溶解的量与杀虫作用成正比,溶解度与中肠液的酸碱度关系很大。2)肠道引起的病变:如Bt对玉米螟可引起中肠真皮细胞解体或脱落。因此,要发挥一种杀虫剂的有效毒力,除了解其性能外,还应了解害虫的消化生理。2、呼吸系统

由气门、气门气管、侧纵干、背气管、内脏气管和微气管组成,某些昆虫气管的一定部分扩大形成膜质的气囊,用以增加贮气和促进气体的流通。气门气管在体壁上的开口称气门,气门一般有10对(中、后胸及腹部第1~8节各1对)。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

昆虫的呼吸主要是靠空气扩散作用由气门进入组织的。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毒气时,毒气同样地随着气体扩残作用进入虫体,使昆虫中毒死亡,这就是熏蒸剂的杀虫原理。昆虫的呼吸作用强度与环境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密切相关。用熏蒸剂防治害虫可利用这一特点提高防治效果。油乳剂除能直接穿透体壁外,大量是由气门进入虫体的。(气门通常属疏水性,同一种毒剂的油乳剂,比水剂杀虫力大。)某些杀虫剂的辅助剂,如肥皂水、面糊水等,能堵塞气门,使昆虫因缺氧而死亡。3、循环系统

昆虫的血液充满其整个体腔,又称开放式循环。背血管:心室;心门;心门瓣

昆虫血液中的血细胞,主要是有吞噬作用的白血球,没有红血球。因此,血液除运输养料及废物外,还有吞噬作用。此外血液还可调节体内水分、传送压力以助孵化、蜕皮、羽化、展翅等生命活动。4、排泄系统

马氏管,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游离于血液内,末端封闭,吸收血液中的废物,经后肠排出体外;其他如体壁、消化道壁、脂肪体内的尿盐细胞、围心细胞等在不同昆虫中也起着不同的排泄作用。

功能:排泄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含氮废物;具有调节体液中水分和离子平衡的作用;使昆虫体内保持正常的生理环境。5、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腹神经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原。

昆虫对外界环境的刺激首先由感受器接受(嗅觉、视觉、听觉等)→感觉神经→中枢神经→运动神经→反应器(昆虫的行为如取食、趋光、假死等)

神经冲动的传导靠乙酰胆碱的释放与分解而实现。

昆虫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神经的支配。昆虫通过神经的感觉作用,接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再通过神经的调节与支配,使各个器官形成一个统一体,做出与外界条件相适应的反应活动。神经系统是生物有机体传导各种刺激,协调各器官系统产生反应的结构。基本构造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纵贯腹血窦的腹神经索,两者由围咽神经节索相连。交感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通向内脏的神经系统。

周缘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通向表皮下连接各感觉器官的神经系统。三者各有其独特的机能,却又协调

统一,支配一切生命活动

从神经细胞分出的主枝称轴状突,轴状突上的分支称侧支,轴状突和侧支端部的分支称端丛。从神经细胞本身分出的端丛状纤维称为树状突。神经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形态:单极、双极、多极神经原功能:感觉、运动、联络神经原

传导机制:神经活动的特点在于兴奋和传导。传导引起兴奋,兴奋后又自行抑制、动息协调。神经反应最基本的过程是反射弧。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经感觉神经纤维传至中枢神经,使中枢神经产生冲动,再经运动神经纤维传至反应器(肌肉或腺体等)作出反应。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传导过程中,若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必将有增无减,传导不断进行,导致昆虫兴奋过度,消耗大量能量,抽搐痉挛死亡

常用的有机磷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均为神经毒剂,它们进入虫体都是扰乱神经机能而使昆虫中毒死亡的。6、生殖系统

是种的生命器官,功能是繁殖后代。

雄性生殖器官主要有: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雌性生殖器官主要有:卵巢,卵巢小管、侧输卵管。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昆虫的雌雄两性交配,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或雌虫不经交配就可产生后代的方式。孤雌生殖是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和扩大地理分布。孤雌生殖类型:偶发性孤雌生殖、经常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

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发育后,直接产下幼体的生殖方式。

幼体生殖:少数昆虫在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即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如瘿蚊。昆虫的个体发育发育阶段的划分

胚胎发育:第1个阶段,在卵内进行直到幼虫孵出为止;只有卵这一个虫态。

胚后发育:第2个阶段,由幼虫孵出直到成虫完成性成熟;包括幼虫、成虫两个虫态或幼虫、蛹、成虫三个虫态。

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幼虫状态变为成虫状态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

不完全变态1)渐变态:昆虫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形、生境、食性等方面非常相似,称为渐变态,它们的幼期昆虫通称若虫。

2)半变态:蜻蜓目、翅目昆虫的幼期水生,成虫期陆生,其体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器官及行为等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其变态特称半变态,其幼期昆虫通称稚虫。

3)过渐变态:在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中,幼期向成虫期转变时要经过一个不食又不大动的类似蛹的虫龄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幼虫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以及生活习性等与成虫有明显差异。从幼虫转变为成虫,需要经过一个将幼虫组织器官分解和成虫器官重建的蛹期。

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卵孵化所经过的时期。卵是个体发育的第1个虫态,又是一个表面不活动的虫态,所以昆虫对产卵和卵的构造本身都有适应的保护机制。

卵的颜色大部分昆虫的卵初产时呈乳白色或淡黄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呈绿色、红色、褐色,孵化之前色变得更深。

产卵方式和产卵场所:散产(天牛、凤蝶)、聚产(螳螂、荔枝蝽象)、裸产(松毛虫)、隐产(蝗虫)幼虫期: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化、发育到蛹(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全变态昆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对园林植物害虫来说,幼虫期是主要为害时期,也是防治的重点虫期。为什么提倡3龄前防治害虫?

孵化:当胚胎发育完成以后,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初孵化的幼虫,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身体柔软,色淡,抗药能力差。随即吸入空气或水(水生昆虫)使体壁伸展,故孵化不久的虫体将比卵要大得多。

幼虫的生长和脱皮:在幼虫的发育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常要将旧的表皮脱去,幼虫脱去旧表皮的过程称为脱皮。脱下的旧表皮则称为蜕。昆虫每脱一次皮,身体显著增大,食量相应增多。幼虫的生长往往呈阶段性,即取食─→生长─→脱皮─→取食─→生长,在正常情况下,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所以它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即所谓虫龄)可以用脱皮次数来作指标。初孵的幼虫称一龄幼虫;脱一次皮后叫二龄幼虫,每脱一次皮就增加一龄,幼虫生长到最后一龄,称为老熟幼虫或末龄幼虫。虫龄计算公式:虫龄=脱皮次数+1。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按幼虫足的数目和发育情况分: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原足型胸足和其它附肢只有几个突起。例:寄生蜂多足型幼虫具有3对胸足,2-8对腹足。例:蛾、叶蜂

寡足型幼虫只具有3对胸足,没有腹足和其它附肢。例:金龟子、瓢虫、叶甲无足型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例:天牛、象甲、蚊、蝇

蛹: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程中外部静止的一个过渡虫态。蛹期:自末龄幼虫脱去表皮至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化蛹:昆虫由能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静止的蛹的过程

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上及蛹的形态分为3类:离蛹、被蛹、围蛹离蛹:附肢和翅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

被蛹:附肢紧贴蛹体上,不能活动,由坚硬而完整的蛹壳所包被。

围蛹:蛹的本体为离蛹,但紧密包被于末龄幼虫的皮壳内,即直接于末龄幼虫的皮壳内化蛹。羽化:昆虫从前一个虫态脱皮而出成为成虫的过程。

不全变态昆虫在羽化前,其若虫或稚虫先寻找适宜场所,用胸足攀附在物体上不再活动,以准备羽化。羽化时,成虫头部先自若虫的胸部裂口处伸出,逐渐脱出全身。

全变态昆虫在将近羽化时,蛹体颜色变深,成虫在蛹内不断扭动,致使蛹壳破裂。

刚羽化的成虫身体柔软,色淡,翅皱缩,常爬至高处,借血液压力将翅展平,并从肛门排出黄褐色的浓混浊液--"蛹便",是蛹期的代谢产物。羽化后不久,成虫体色加深,体壁硬化,并开始飞翔、觅食、寻偶、交配、产卵等活动。

性成熟与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在刚羽化时,性器官尚未成熟,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继续取食,以满足生殖细胞生长发育的要求,这种成虫期再取食的现象称为“补充营养”。性引诱剂的使用和灯光诱杀法的利用,必须正确掌握交配前期和产卵前期,以利于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雌、雄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个体大小、体型、颜色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类型个体的现象。如蜜蜂有蜂王、雄蜂和不能生殖的工蜂;白蚁群中除有“蚁后”、“蚁王”专司生殖外,还有兵蚁和工蚁等类型。

3种雌性生殖型:长翅型、辅助生殖的短翅型和无翅型;专门负责交配的雄蚁;两种无生殖能力的类型:工蚁和兵蚁。

世代:昆虫自卵或幼体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和一年内发生的代数,因昆虫的种类、所在地理位置、环境因子不同而不同。世代重叠:许多昆虫,特别是1年多代的昆虫,各个世代间往往相互重叠,即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见到各个虫态并存的情况,以至其世代很难划清。即使是1年1代的昆虫或多年1代的昆虫,由于某些虫期昆虫寿命或发育时间特别长,也可能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

世代划分均从卵开始,依先后称第1代,第2代,但注意跨年的世代顺序:习惯上凡以卵越冬的,越冬卵为第2年的第1代卵,以其它虫态越冬的均为前一年越冬代。昆虫的生活史: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代生活史: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过程。

年生活史:从当年越冬虫态结束开始活动,到次年越冬虫态形成的过程。

昆虫年生活史的基本内容:越冬虫态、越冬场所、一年中发生的世代、越冬后开始活动的时期、各代历期、各虫态的历期、生活习性。

研究昆虫年生活史的意义:摸清害虫在1年内的发生规律、活动和为害情况等,针对害虫生活的薄弱环节与防治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休眠:由于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暂时性反应。昆虫往往因种类、地域不同而休眠虫态不一。如东亚飞蝗以卵越冬,甜菜夜蛾以蛹越冬等。休眠性越冬的昆虫耐寒力一般较差。如小地老虎在北方以蛹越冬,在长江以南以蛹及老熟幼虫越冬。

滞育: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是昆虫定期出现的一种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而不论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在自然情况下,当不利的环境条件未到来之前,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就进入滞育状态,而且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以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解除滞育。

习性: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行为:昆虫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一切活动方式。了解并掌握昆虫的习性与行为,对于昆虫标本的采集、害虫的防治和益虫的保护与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昆虫的习性主要有哪些?了解各种昆虫的习性,在害虫防治中有哪些作用?

1、活动的昼夜节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甚至有些昆虫的孵化、羽化,均有它的昼夜节律。是对种有利于生存、繁育的生活习性。2、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对吃的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根据食料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多食性、腐食性、杂食性植食性:以植物活体为食,如粘虫、菜蛾和舞毒蛾等;

肉食性:以其它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又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2亚类,如七星瓢虫、澳洲瓢虫和寄生蜂等;

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如埋葬甲、果蝇和舍蝇等。杂食性:植物和动物。例革翅目,蟑螂,步甲。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肉食性单食性:取食一种植物。例三化螟只取食水稻;

寡食性:相似的几种植物,属于一个科或个别近似科,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多种植物。多食性:不同科的植物。例棉铃虫取食锦葵科,茄科。

了解食性的意义:知道植物上发生哪些害虫,加以防治。引种(植物),要了解此地区主要害虫,害虫的食性,确定能否引种。为人工饲料配方提供依据。育种。绿豆象,不危害扁豆,扁豆内有一种化学物质。3、趋性:昆虫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刺激物所表现的”趋”,”避”

行为,趋向刺激物的活动叫正趋性;避开刺激物的活动叫负趋性。趋光性:如飞蛾扑火,蜚蠊避光等。多数夜间活动的昆虫对灯光表现出正的趋性,特别是对3300~4000的紫外光最敏感,所以常用黑光灯来诱杀或诱集昆虫;蚜虫类对5500~6000黄色光反应最强烈,常用黄盘诱蚜;冠蜂对蓝色反应强烈,可以用蓝盘来诱集。

趋化性:寻找食物、异性和寻找产卵场所等。如一些夜蛾对糖醋液有正趋性;菜粉蝶喜趋向含有芥子油的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蚂蚁喜欢糖蜜等。体虱对温度很敏感,它会离开一个发烧的病人而选择一个有正常体温的健康人。

意义:了解昆虫的趋性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昆虫,如人们利用昆虫的趋性可以采集标本,检查检疫性昆虫,进行害虫和天敌的预测预报,诱杀害虫等活动。

4、假死性:昆虫受到某种刺激而突然停止活动、佯装死亡的现象。如金龟子、象甲、叶甲、瓢虫和蝽象的成虫以及粘虫的幼虫,当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栖息处突然跌落下来呈“死亡”状,稍后又恢复常态而离去。5、昆虫的群集、扩散与迁飞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可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类。前者只是在某一虫态和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就分散;如天幕毛虫、叶蜂和荔蝽等的低龄幼虫行临时群集生活,大龄以后即分散生活。后者则是终生群集在一起。如社会性昆虫蜜蜂和白蚁等。飞蝗的群集是蝗蝻(蝗虫的若虫)粪便中具有群集外激素蝗呱酚的缘故;虫量越大,越容易群集,而且越聚越多,到了成虫阶段还群集迁飞;对于其小范围、小数量的群集属于临时性群集,而对于其大面积、大量个体的群集则属于永久性群集。

扩散: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根据扩散的原因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类,前者是昆虫由于取食、求偶、避敌等因而“主动”但相对缓慢地形成的小范围空间变化;后者则是由于水力、风力、动物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几乎完全被动地空间变化。昆虫的主动扩散是种的遗传性,使昆虫分布有一定的区域,并在特定区域或寄主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布型;被动扩散是外界干预而引发的过程,可使昆虫突破特定的地理阻隔或生物抑制,不仅扩大其分布区域,同时常常造成害虫在新分布区的猖獗,从而加大其危害。所以,在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入境时,需要对某些害虫实行检疫措施,以控制其传播与蔓延。迁飞: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是昆虫种的遗传特性,是一种种群行为。

6、社会性:昆虫营群居生活,一个群体中个体有多型现象,有不同分工。如蜜蜂(有蜂王、雄蜂、工蜂);白蚁(有蚁王、蚁后、有翅生殖蚁、兵蚁、工蚁等)。

7、拟态和保护色:如竹节虫、尺蛾的一些幼虫等,昆虫的形态与植物某些部位的形态很相像,从而获得了保护自己的现象,称拟态;保护色是指某些昆虫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如蚱蜢、枯叶蝶、尺蠖成虫。一)直翅目

体小型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翅2对,前翅狭长、革质,起保护作用,称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常作扇状折叠,常有无翅或短翅种类。蝼蛄类前足为开掘式,大多种类后足发达为跳跃式。雌虫腹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通常具听器或发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

蝗科:触角短,短于身体。产卵器粗短,锥状。主要种类:黄脊竹蝗、短额负蝗、东亚飞蝗螽斯科:触角丝状,长过身体,产卵器剑状。常见种类:日本螽斯、绿螽斯(纺织娘)、布氏螽斯蝼蛄科:地下害虫,前足开掘式。前翅短,后翅长。主要种类:东方蝼蛄、华北蝼蛄、非洲蝼蛄蟋蟀科:触角长过身体,产卵器细长,矛状或弯刀状。趋光性强。主要种类:大蟋蟀(南方)、油葫芦二)半翅目通称蝽象

体小至大型,扁平。单眼2个或无。触角3~5节。口器刺吸式,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臭腺。渐变态。大多陆生,少数水生。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捕食性。

蝽科:体小至大型,触角为5节,少数为4节,常具有2枚单眼,中胸小盾片发达,超出爪片的长度,具有臭腺。多植食性,例如斑须蝽、黄斑蝽等。

缘蝽科:中至大型,体多狭长,两侧缘略平行。触角和喙管均为4节。小盾片小,短于爪片的长度,前翅膜质区具有5条以上的纵脉。后足的腿节常常粗大,胸部没有臭腺。植食性。

网蝽科:体小型,扁平。触角4节,第3节最长,无单眼。前胸背板向前,向两侧延伸,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与前翅一样,全部呈网状花纹状。植食性。

盲蝽科:体小型至中型,触角为4节,无单眼。前翅在革片上经常多出一个楔片,膜质部分常具翅室。多数为植食性。

猎蝽科:又叫食虫蝽,体小至大型,头部在复眼后方缢缩,3节的喙向腹面弧状弯曲,端部放置在前胸腹面的一条纵沟中,这是识别猎蝽的主要依据。无臭腺,捕食性。三)等翅目通称白蚁。

小至中型。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跗节4~5节。尾须短。渐变态。多型性,社会性昆虫。白蚁按建巢的地点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土木栖性白蚁3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鼻白蚁科白蚁科四)缨翅目通称蓟马。

体微小至小型,体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触角6~9节。口器锉吸式。翅2对,膜质,狭长形

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足跗节端部生一可突出的端泡,故又称泡脚目。过渐变态,多植食性。蓟马科:园林花卉上重要的有花蓟马等。、管蓟马科五)脉翅目

体小型至大型。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呈网状,边缘两分叉。成虫口器咀嚼式,幼虫双刺吸式。全变态。本目昆虫成、幼虫都是捕食性的益虫。常见的有草蛉科:体中型,草绿色、黄色或灰白色。常见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等。六)同翅目通称蝉、叶蝉、蚜、蚧等。

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从头部腹面的后方伸出,喙通常3节。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有的种类无翅。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雄介壳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渐变态,而粉虱及雄蚧为过渐变态。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蝉科:体中到大型,具3枚单眼,呈三角形排列于头顶中央。触角着生于复眼之间前方。雄虫在第一腹节腹面具鸣器,雌虫具听器。翅宽大,膜质,善飞。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跗节三节。若虫前足为开掘足,营地下生活,为害植物根部

叶蝉科:俗称浮尘子,小型昆虫,亦有体长超出1cm的种。具2枚单眼。触角着生于两复眼之间或复眼之前。雄虫无鸣器。后足胫节下方具两列刺,产卵器锯齿状。幼虫营地上生活。是传毒昆虫。

蜡蝉科:中至大型,体色美丽,有“羽衣”之称。许多种类额与颊间形成隆堤,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状。多数种类能分泌白色蜡粉,又称“蜡蝉”。触角着生在复眼下方,3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状。单眼2~3个或退化。前翅有翅基片,端部翅脉多分叉,多横脉,呈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后足胫节有刺,跗节3节。

木虱科: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常见的有梧桐木虱、柑橘木虱等。

粉虱科:体小,表面被蜡粉。翅脉简单,前翅2至3条、后翅只有一条脉。若虫二龄起固定不动,皮肤变硬似蛹壳。容易与介虫混淆。常见的有温室白粉虱、黑刺粉虱等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

蚜总科: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丝状,腹部有一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

蚜虫的危害性:直接为害,造成植物营养不良;传播病毒;造成植物畸形生长;分泌蜜露,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遭煤污病菌侵染,引起煤污病。

蚧总科:通称介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型。雌虫无翅,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体壁上常被蜡粉或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雄虫体长形,有1对薄的膜质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常见的有吹绵蚧、草履蚧、日本龟蜡蚧、紫薇绒蚧。七)鞘翅目:

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触角一般11节,形状多样。口器咀嚼式。前翅坚硬、角质为鞘翅,后翅膜质。跗节数目变化大。完全变态。幼虫寡足型或无足型,口器咀嚼式。蛹多为裸蛹。植食性、捕食性或腐食性。

步甲科:体小至大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具金属光泽,少绒毛;触角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两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如金星步甲等,肉食性。

虎甲科:体小至中型,黑褐、黑色、古铜色,金属光泽,少绒毛,肉食

瓢甲科:体呈半球形或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形似瓢而得名。头小,后部隐藏于前胸背板之下。触角锤状。跗节“隐4节或伪3节”。多数肉食性,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蚧虫、粉虱、螨类等害虫。叶甲科:体小至中型,成虫常具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一般短于体长之半,不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跗节“隐5节或伪4节”。幼虫肥壮,具3对胸足。植食性。常见的有泡桐叶甲。天牛科:体长圆筒形。触角长,常超过体长,至少超过体长的一半,着生于额的突起上。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跗节“伪4节”。幼虫体肥胖,无足。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钻蛀树干、树根或树枝,为重要的蛀干害虫。常见的有星天牛、桑天牛等。

金龟甲总科:通称金龟子。体粗壮。触角鳃片状,末端3~8节呈叶片状。前足开掘式,跗节5节。幼虫寡足型,体成“C”形弯曲,俗称蛴螬。多数种类植食性,取食植物的叶、花、果等部位,幼虫取食植物幼

苗的根、茎。此外,还有腐食性及粪食性。

象甲科: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型。头部前方延长成象鼻状。触角膝状,末端膨大为锤状。幼虫无足型。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

小蠹科:体小,圆筒形,色暗。头后部为前胸背板所覆盖。前胸背板大,常长于体长的1/3,且与鞘翅等宽。足短粗,胫节强大。幼虫无足型。成虫和幼虫蛀食树皮和木质部,构成各种图案的坑道系统。如脐腹小蠹、日本双齿长蠹等。

叩头甲科:体扁,中等大小,灰褐或黑褐色;触角锯状、线状或梳状;前胸背板发达,后缘两侧有刺突;前胸腹板中间有1齿;前胸上下能活动,似叩头。幼虫体细长坚硬,呈黄褐色,生活于地下,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如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等。

吉丁甲科:体小至中型,成虫近似叩头甲,但体色较艳,有金属光泽;触角锯状;前胸不能上下活动,前胸背板后缘两侧无齿突。幼虫近似天牛幼虫,乳白色,无足,头小前胸大而扁平,气门呈“C”型,如杨十斑吉丁虫、苹果小吉丁虫等,多在树皮下,枝杆或根内钻蛀,俗称“溜皮虫”。八)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是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

体小至大型,口器虹吸式,喙由下颚的外颚叶形成,不用时卷曲于头下。翅一般2对,前后翅均为膜质,翅面覆盖鳞片。幼虫多足型,俗称毛毛虫。具有3对胸足。一般有2~5对腹足。腹足端部常具趾钩。幼虫体表常具各种外被物。蛹主要为被蛹。完全变态。大多为植食性。名称蝶类蛾类触角锤状、球杆状丝状、羽毛状等翅形大多数阔大大多数狭小腹部瘦长粗壮停栖时翅位四翅竖立于四翅平展呈屋脊背状成虫活动时白天晚上间木蠹蛾科:中型至大型,体肥大,翅面常有黑色斑纹。喙退化。M脉主干在中室内分叉,R4、R5共柄,有径副室。幼虫粗壮,多为红色或黄白色。如柳乌蠹蛾等。

螟蛾科:小至中型,体瘦长。触角丝状。前翅狭长,无1A,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外平行或合并,M1与M2基部远离,各从中室两角伸出。幼虫体无次生毛,趾钩多为双序缺环。常见的有黄杨绢野螟、棉卷叶野螟等。

蓑蛾科:雌雄异型,雄具翅,翅上稀被毛和鳞片。触角双栉状。雌蛾无翅,触角、口器和足退化。幼虫胸足发达。幼虫吐丝缀叶,造袋囊隐居其中,取食时头胸伸出袋外。常见的有大袋蛾、小袋蛾等。

刺蛾科:中型,体粗壮毛。喙退化。触角线状,雄蛾为栉齿状。翅宽而密被厚鳞片,多呈黄、褐色或绿色。幼虫蛞蝓型。头内缩,胸足退化,腹足吸盘状。体常被有毒枝刺或毛簇。化蛹在光滑而坚硬的茧内。常见的有黄刺蛾等。

刺蛾科:翅面斑纹简单,前翅R3-R5共柄,后翅Sc+R1从中室中部分出,Rs与M1基部接近或共柄。尺蛾科:又名尺蠖科。体细长。翅大而薄,前后翅颜色相似并常有波纹相连,前翅R3~R5常共柄,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基部接近或并接。幼虫只有2对腹足。常见的有油桐尺蛾、丝绵木金星尺蛾等。

枯叶蛾科:中至大形,体粗壮多毛。触角双栉齿状。喙退化。无翅缰,M2近M3,前翅R4长而游离,R5与M1共柄。后翅肩角扩大,有1~2条肩脉。幼虫多长毛,中后胸具毒毛带,腹足趾钩2序中带。常见的有马尾松毛虫、天幕毛虫等。

天蛾科:大型蛾类,体粗壮呈梭形。触角末端弯曲成钩状。喙发达。前翅狭,外缘倾斜。后翅小。幼虫肥大,第8腹节背中央有一尾角。常见的有霜天蛾、鬼脸天蛾等。

毒蛾科:中型。无单眼。喙退化。触角栉状或羽状。休止时,多毛的前足向前伸出。有的种类雌蛾无翅。幼虫生有毛瘤或毛刷,第6、7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个翻缩腺。常见古毒蛾、乌桕黄毒蛾、柳毒蛾。毒蛾科:前翅Cu近4叉式,后翅Sc+R1接触于Rs基部的1/3处,形成一大型基室。

夜蛾科:中至大型,体翅多暗色,常具斑纹。喙发达。前翅M2近M3,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基部并接。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颜色较深。腹足3~5对,第1、2对腹足常退化或消失。趾钩为单序中带。常见的有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

透翅蛾科:体狭长,小至中型,外形似蜂,黑褐色,常有红或黄色斑纹;触角棒状,雄的有齿或栉状;翅狭长,大部分透明,仅在翅缘和翅脉上有鳞片,足细长有距;腹部尾端常生毛束。幼虫钻蛀木本植物的茎、枝条。如白杨透翅蛾、葡萄透翅蛾等.

舟蛾科:又名天社蛾。中至大型,体灰褐或浅黄色;触角丝状或锯齿状;前翅后缘中央常有突出的毛簇,休止时翅呈屋脊状,毛簇竖起如角。幼虫身体光滑或具次生刚毛,体上常有峰突、角突、刺突;休止时,头尾翘起似舟形。幼虫有群居性,常为害阔叶树及果树。如杨扇舟蛾、国槐羽舟蛾、舟形毛虫。

潜蛾科:微小至小型,头颜面光滑,头项多有粗鳞,下颚须多发达;触角长,第1节膨大,下方呈凹形盖在复眼上形成眼罩。前翅披针形,顶角尖,略向上或向下弯曲,后翅线形,缘毛长,中室消失;后足胫节多被长毛;成虫休止时前翅尖端多上翘或下折,易于识别。幼虫扇形或圆筒形,常在叶内潜食为害,如杨白潜蛾等。

灯蛾科:体中型,粗壮且较鲜艳,腹部多为黄或红色,常有黑点;翅多为白、黄或灰色,翅面常有条纹或斑点;触角羽状或丝状。幼虫体被辐射状毛丛,毛丛着生在毛瘤上,毛长短较整齐。常见有褐点粉灯蛾、红缘灯蛾、美国白蛾等。

凤蝶科:中至大型,颜色鲜艳。后翅外缘呈波状或在M3处外伸成尾突,前翅R分5支。幼虫的后胸显著隆起,前胸背中央有一臭丫腺,受惊时翻出体外。如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等。

粉蝶科:中型,多为白色,黄色或橙色,并带有黑色或红色,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幼虫绿或黄色,圆筒形,多皱纹,表面有许多绒毛或毛瘤,如菜粉蝶等。

蛱蝶科:体中至大型,色斑鲜艳。触角端部特别膨大,翅外缘波纹状或呈不整齐的齿状;A脉前翅1条、后翅2条;前足退化。九)膜翅目通称蜂、蚁

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多于10节,有丝状、膝状等。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翅脉少。跗节5节,有的足特化为携粉足。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胸腹间常形成细腰。雌虫产卵器发达,高等种类形成针状构造。完全变态。幼虫多足型、寡足型和无足型等。蛹为离蛹。捕食性、寄生性或植食性。

三节叶蜂科体小而粗壮。触角三节,第3节最长。前足胫节具二端距。幼虫自由取食,具6~8对腹足。叶蜂科触角丝状或棒状,7~15节,多数为9节。翅上具1~2个径室。前足胫节有2个端距。小盾片后方具有一后小盾片。幼虫具6~8对腹足。常见的有樟叶蜂等。

茎蜂科中小型,身体细长,触角线状,前足胫节端部有1个距,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幼虫多蛀茎为害。如玫瑰茎蜂等。

姬蜂科体小到大型。触角丝状,16节以上;前翅端部第二列有1个小翅室和第二回脉,并胸腹节常有雕刻纹;雌虫腹末纵裂从中伸出产卵器。卵多产在鳞翅目、鞘翅目幼虫和蛹体内。如黑尾姬蜂、袋蛾瘤姬蜂等。

茧蜂科小至中型。触角线状,前翅无第二回脉,翅面上常有雾斑;休止时触角时常摆动,产卵于鳞翅目幼虫体内,幼虫老熟时常爬出寄主体外结黄白色小茧化蛹。如松毛虫绒茧蜂、桃瘤蚜茧蜂等。

赤眼蜂科体微小。长0.3~1mm;触角短膝状,腰不细;翅脉极度退化,前翅宽,翅面有成行的微毛;足的跗节3节,成虫和蛹的复眼为赤红色,产卵于鳞翅目卵内。如松毛虫赤眼蜂、广赤眼蜂等。

小蜂科微小至小型,体长0.2~7mm,多为黑褐色,头胸部常有黑或褐色粗点刻如黄或橙色的斑纹;触角膝状;后足腿节膨大,下缘外侧有成列刺突;后足胫节向内弯曲。多寄生于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幼虫蛹内。如广大腿小蜂等。

蚁科通称蚂蚁。体小,黑色、褐色、黄或红色;触角膝状节很长;腹部第一、二节呈结节状。筑巢群居,具明多型现象。雌雄生殖蚁有翅,工蚁与兵蚁无翅。肉食性种类捕食昆虫、蜘蛛其它小动物,植食性的取食果实、菌类等,有些与蚜虫、介壳虫共生,促使其繁殖。如褐蚁、黑蚁常和蚜虫共同发生,黄蚁早在晋代就用于防治柑桔害虫。

十)双翅目包括蚊、蝇、虻等多种昆虫。

体小至中型;前翅1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前翅膜质,脉纹简单;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复眼发达;触角有芒状、念珠状、丝状;全变态。幼虫蛆式无足。多数围蛹,少数被蛹。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瘿蚊科、食蚜蝇科、实蝇科、花蝇科、寄蝇科。

瘿蚊科;体小细弱。复眼发达;触角念珠状,生有普通毛或环生放射状细毛。如荔枝瘿蚊、菊瘿蚊、黑森瘿蚊(危害禾本科草坪草,为一检疫对象)等。

食蚜蝇科体小至中型,形似蜜蜂,体常有黑黄相间的条带;前翅外缘有和边缘平行的伪脉。成虫活泼,飞翔时能在空中静止不动而又突然前进,产卵于蚜虫多处。幼虫捕食蚜虫。

实蝇科小至中型,黄或褐色,头大,颈细,翅有云雾斑、带纹,中足有距,雌虫产卵管长扁状。幼虫蛀茎、叶、果、造瘿。

花蝇科(种蝇科)小至中型。体细长多毛,成虫活泼;翅的后缘基部连接身体处有一片质地较厚的腋辨。幼虫蛆式圆柱形,后端截平,有6~7对突起包围的气门板,腐食或植食性。如危害百合科植物的葱种蝇等。

寄蝇科小至中型,体粗多毛,暗褐色或黑色,具褐色斑纹;后盾片露于小盾片外,从侧面看很清楚,腹末多刚毛;中足基部后上方有一鬃毛列。幼虫蛆形,末端齐截。多寄生于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幼虫和蛹体内。如地老虎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十一)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

刺吸园林植物汁液,引起叶子变色、脱落;使柔嫩组织变形,形成虫瘿。

螨类与昆虫的主要区别是:体分节不明显,不分成头、胸、腹三个体段。无翅。无复眼,但大多数种类有1~2对单眼,有足4对(少数2对)。

螨类为小形或微小的种类,体圆形或卵圆形,有些种类为蠕虫形。一般分为前体段和后体段。前体段又分颚体段和前肢体段;后体段分后肢体段和末体段。颚体段与前肢体段相连,着生有口器,口器由于食性不同分咀嚼式和刺吸式2类。一般开口于该体段的腹面。肢体段一般着生4对足,着生前2对足的即为前肢体段,着生后2对足的为后肢体段。末体段与后肢体段紧密联系,很少有明显的分界。肛门和生殖孔一般开口于该体段的腹面。螨类多为两性生殖,一般为卵生,亦有行孤雌生殖的。

发育阶段雌雄有别:雌螨经过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及成螨;雄螨没有第二若螨。螨类繁殖很快,1年最少2~3代,多则20~30代,以卵或受精的雌虫在树皮缝隙或土壤等下面越冬。

叶螨科:体微小,长0.3~0.8mm,体圆形或长圆形。通常为红色,暗红色,因此常称红蜘蛛。口器刺吸式。体背面拱起,背刚毛24或26根,成横排分布。植食性,吸液汁。常见的有苹果红蜘蛛、柑橘全爪螨等。

叶瘿螨科体微小,不超过0.2mm,蠕虫形。刺吸式口器。前半体背板呈盾形,后半体直形,分为很多环纹。成螨、若螨仅有2对足。植食性。如葡萄瘿螨等。

农药:用于防治危害农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鼠类等的药剂。

作用: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来源: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

农药按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杀螨剂等按化学成分分类:无机农药、有机农药、生物源农药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杀菌剂

杀虫剂①胃毒剂: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适合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昆虫。

②触杀剂:通过接触害虫体壁渗入体腔和血液中,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触杀剂对各种口器的害虫均适用,但对体被蜡质分泌物的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效果差。③内吸剂:药剂易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输,传导到植株的各部分,当害虫取食时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吡虫啉等。内吸剂对刺吸式口器的昆虫防治效果好,对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有一定效果。④熏蒸剂:药剂以气体分子状态充斥其作用的空间,通过害虫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而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磷化铝、溴甲烷等。熏蒸剂应在密闭条件下使用,效果才好。

⑤其它杀虫剂:忌避剂、拒食剂、粘捕剂、绝育剂、引诱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杀菌剂①保护剂:在植物感病前,把药剂喷布于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从而使植物免受其害的药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等。

②治疗剂:在植物感病后,喷布药剂,以杀死或抑制病原物,使植物病害减轻或恢复健康的药剂。如三唑酮、甲基托布津。

一般化学农药都必须加工成一定的剂型才能投入使用。未经加工的农药称原药(原粉、原油)。

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等作用的成分称有效成分。

将原药进行加工,制成一定的药剂形态,这种药剂形态称剂型。

农药的加工对提高药效,改善药剂性能,以及降低毒性,保障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辅助剂:能改善农药性状,提高药效,便于使用或扩大适用范围的物质。常用的辅助剂:填充剂、溶剂、湿润剂、乳化剂、分散剂、增效剂、稳定剂等。常用农药的剂型

1、粉剂:不易被水湿润,不能兑水喷雾用,一般高浓度的粉剂用于拌种。制作毒饵或土壤处理用,低浓度的粉剂用作喷粉。

2、可湿性粉剂: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剂和填充剂,经机械加工成的粉末状物,可兑水喷雾用。3、乳油:原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和溶剂制成的透明状液体。适于兑水喷雾用,用乳油防治害虫的效果比同种药剂的其它剂型好,残效期长。因此,乳油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剂型。

4、颗粒剂:原药加入载体(粘土、煤渣、玉米芯等)制成的颗粒状。如3%呋喃丹颗粒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残效长,用药量少。

5、烟雾剂:原药加入燃料、氧化剂、消燃剂、引芯制成。点燃后燃烧均匀,成烟率高,无明火,原药受热气化,再遇冷凝结成漂浮的微粒作用于空间,一般用于防治温室大棚及仓库病虫害。

6、超低容量制剂:原药加入油质溶剂、助剂制成。专门供超低容量喷雾,使用时不用兑水直接喷雾,单位面积用量少,工效高,适于缺水地区。油剂或超低容量剂:用于超低容量喷雾,25%杀虫脒油剂。7、可溶性粉剂:用水溶性固体农药制成的粉末状物。可兑水使用,成本低,但不易久存,不易附着于植物表面。

8、片剂及其它剂型(如熏蒸剂、缓释剂、胶悬剂、毒笔、毒绳、毒纸环、毒签、胶囊剂等)

农药原药的名称:根据化学名称命名、根据实验代号命名、根据国外商品名称的音译命名、根据性质、用途、效果等命名。

农药的名称:有效成分、含有效成分的中文通用名、该制剂的剂型农药的施用方法:

1、喷雾法:喷雾是借助于喷雾器械将药液均匀地喷布于防治对象及被保护的寄主植物上。适合于喷雾的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胶悬剂等。在进行喷雾时,雾滴大小会影响防治效果,喷雾时要求均匀周到,使目标物上均匀地有一层雾滴,并且不形成水滴从叶片上滴下为宜。喷雾时最好不要选择中午,以免发生药害和人体中毒。

2、喷粉法:喷粉是利用喷粉器械产生的风力,将粉剂均匀地喷布在目标植物上的施药方法。此法最适于干旱缺水地区使用。适于喷粉的剂型为粉剂。缺点:用药量大,粉剂粘附性差,效果不如同药剂的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好,而且易被风吹失和雨水冲刷,污染环境。喷粉时,宜在早晚叶面有露水或雨后叶面潮湿且无风条件下进行,使粉剂易于在叶面沉积附着,提高防治效果。

3、土壤处理法:药粉用细土、细砂、炉灰等混合均匀,撒施于地面,然后进行耧耙翻耕等,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或某一时期在地面活动的昆虫。如用5%辛硫磷颗粒剂1份与细土50份拌匀,制成毒土。4、种苗处理法拌种是指在播种前用一定量的药粉或药液与种子搅拌均匀,用以防治种子传染的病害和地下害虫。拌种用的药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0.2%~0.5%。浸种和浸苗是指将种子或幼苗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药液里,用以消灭种子幼苗所带的病菌或虫体。闷种是把种子摊在地上,把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并搅拌均匀,然后堆起熏闷并用麻袋等物覆盖,经一昼夜后,晾干即可。

5、毒谷、毒饵利用害虫喜食的饵料与农药混合制成,引诱害虫前来取食,产生胃毒作用将害虫毒杀而死。

6、熏蒸法利用有毒气体来杀死害虫或病菌的方法。一般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主要用于防治温室大棚、仓库、蛀干害虫和种苗上的病虫。例如用磷化锌毒签熏杀天牛幼虫等。7、涂抹、毒笔、根区撒施

8、注射法、打孔法:用注射机或注射器将内吸性药剂注入树干内部,使其在树体内传导运输而杀死害虫。打孔法是用木钻、铁钎等利器在树干基部向下打一个45°的孔,深约5cm,然后将5~10ml的药液注入孔内,再用泥封口。农药浓度表示法

1、倍数法:药液(药粉)中稀释剂(水或填料)的用量为原药剂用量的多少倍,或者是药剂稀释多少倍的表示法。

内比法:用于稀释100倍(含100倍)以下时用内比法,即稀释时要扣除原药剂所占的1份。外比法:用于稀释100倍以上时用外比法,计算稀释量时不扣除原药剂所占的1份。2、百分浓度(%):指100份药液或药粉中含纯药的份数。百分浓度又分为重量百分浓度和容量百分浓度。固体与固体之间或固体与液体之间,常用重量百分浓度,液体与液体之间常用容量百分浓度。3、摩尔浓度法(百万分浓度法)一百万份药液或药粉中含纯药的份数,用mg/kg或ul/L表示。百万分浓度(mg/kg)=10000×百分比浓度

稀释计算1、按有效成分含量计算通用公式:原药剂浓度×原药剂重量=稀释药剂浓度×稀释药剂重量

①求稀释剂用量

计算100倍以下精确计算:例: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kg,配成2%稀释液,需加水多少?计算100倍以上忽略原药的重量:例:用100ml80%敌敌畏乳油稀释成0.05%浓度,需加水多少?②求原药用量例:要配制0.5%氧乐果药液1000ml,求40%氧乐果乳油用量。2、根据稀释倍数的计算法此法不考虑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①计算100倍以下时:

稀释药用量=原药剂用量×稀释倍数-原药剂用量

例:用40%氧乐果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5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计算:10×50-10=490(ml)②计算100倍以上时:稀释药剂用量=原药剂用量×稀释倍数

例:用80%敌敌畏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150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计算:10×1500=15(kg)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1)正确选用农药在了解农药的性能、防治对象及掌握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规律等的基础上,正确选用农药的品种、浓度和用药量,避免盲目用药。一般选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2)适时适量用药选择在病虫最敏感的阶段或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施药。主要指准确的控制药液浓度、单位面积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宜任意加大或减少。

3)交互用药长期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或病菌,易使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增加防治难度。

因此,应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

4)混合用药应掌握以下原则:遇碱或遇酸分解的药剂不宜混用;混用后产生化学变化引起植物药害的不能混用;混

用后对人畜的毒性增强,不能混用。

5)安全用药防止用药中毒、安全保管农药、药害及其预防

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真菌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在真菌的生活史中并不都有有性和无性阶段,如半知菌的生活史中,只有无性阶段而无有性阶段。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抗病性:指植物对病原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侵染循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植物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病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称为病程。

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幼体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孵化:当胚胎发育完成以后,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

蜕皮:在幼虫的发育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常要将旧的表皮脱去,幼虫脱去旧表皮的过程称为脱皮。龄期:虫龄计算公式:虫龄=脱皮次数+1。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羽化:昆虫从前一个虫态脱皮而出成为成虫的过程

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在刚羽化时,性器官尚未成熟,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继续取食,以满足生殖细胞生长发育的要求,这种成虫期再取食的现象称为“补充营养”。

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雌、雄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个体大小、体型、颜色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趋性:昆虫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刺激物所表现的”趋”,”避”行为,趋向刺激物的活动叫正趋性;避开刺激物的活动叫负趋性。

世代:昆虫自卵或幼体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植物检疫:又叫法规防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采取有效的措施消灭或控制其蔓延。是一项根本性的预防措施,是植物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分为对外检疫,对内检疫。园林技术防治:利用一系列园林管理技术,降低害虫种群数量或减少其危害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强植物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采用物理的和人工的方法消灭害虫或改变其物理环境,创造对害虫有害或阻隔其侵入的一类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虫害的方法。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一种防治方法。

子实体:产生孢子的特殊器官,由菌丝发育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常见的有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子囊果、担子果等

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直接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或雌虫不经交配就可产生后代的方式。孤雌生殖是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和扩大地理分布

滞育: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是昆虫定期出现的一种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而不论环境条件是否适合。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直接从营养体上或者其分化的特殊结构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即不经过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两个性细胞或两个性器官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转主寄生:有些病原菌在两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寄主上完成全部生活史的现象。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生物性病原)侵染所造成的病害,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又称传染性病害。植物保护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原按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

病害三角:寄主、病原物、外界环境病害症状包括: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病状),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所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病症)的特征(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与菌索、脓状物)。病症的类型:病原物的营养体、病原物的繁殖体和病害产物。病状的类型:坏死型、增生型、减生型。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症状是病害诊断的依据之一。

植物病害的分类主要根据:病原物,分为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又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植原体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线虫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分为温度失调,水分失调,营养失调,有毒物质影响。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

由细菌引起的病症为脓状物,与湿度有关。真菌引起的典型症状为粉状物、点状物、霉状物。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真菌繁殖方式;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细菌繁殖方式:裂殖;病毒繁殖方式:增殖。

真菌是一类有真正细胞核的异养生物。它的营养体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菌丝根据是否有隔分为有隔菌丝,无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为有隔菌丝。菌丝产生一种吸器,功能为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孢子,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当环境适宜时,真菌的无性孢子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迅速繁殖扩散,容易造成病害的流行。前期产生无性孢子,末期为有性孢子,主要为无性生殖。

真菌界主要分为五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闭囊壳外附属丝的形态和闭囊壳内子囊数目是白粉菌分类的依据由白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通称为白粉病。

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是属于阴性

植物病原细菌主要有五个属,它们是土壤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假单孢菌属,黄单孢菌属,棒状杆菌属

菟丝子与寄主植物接触时形成吸盘,伸入寄主。

锈菌产生的五种孢子为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核酸和蛋白质,传播途径为微伤口侵入,介体

传播,昆虫是最主要的传播介体,主要为刺吸式昆虫:蚜虫,叶蝉,飞虱,粉虱。植物细菌侵染主要发生在高等被子植物上,主要侵入途径为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雨水是植物病原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植原体也叫植物菌原体,原来为类菌质体。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内寄生,外寄生。

按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的营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关系只是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方式)。

侵染循环的四个环节: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越冬,初侵染源,再侵染。病程的四个阶段:侵入前期(孢子同寄主接触到孢子开始萌发为止),侵入期(孢子萌发到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潜育期(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为止),发病期(寄主表现症状开始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①有病植物②病植物残体

③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④土壤和肥料⑤昆虫等传播介体昆虫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坚硬,前胸、中胸、后胸组成,3节紧密连接,内具发达的内骨骼和强大的肌肉,是运动中心,腹部有消化、呼吸、生殖等系统大部分内脏器官,是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部的末端是外生殖器。头部的形式为:下口式(蝗虫、蟋蟀、蝶蛾类幼虫)、前口式(步行虫)、后口式(蝉、蚜虫、椿象)。昆虫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昆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昆虫有2个复眼,为主要视觉器官,还有1个单眼,又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单眼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本身的性状。

昆虫体壁由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构成。

触角的组成有柄节、梗节、鞭节,触角分类不同是因为鞭节不同。触角功能为触觉、嗅觉、听觉。

全变态的昆虫的幼虫分为4类型:原足型,多足型(蛾、蝶),寡足型(叩头甲),无足型(天牛、吉丁虫幼虫)

蛹体与附肢的关系分为:离蛹、被蛹、围蛹。

根据取食范围的广狭,可将昆虫的食性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三种类型。鳞翅目幼虫腹部一般具有5对腹足。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类。

直翅目昆虫蝗科的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背板两侧,蟋蟀科和螽斯科的听器位于前腹。直翅目蟋蟀科的产卵器呈_针_状,蝗科的产卵器呈_短瓣状,螽斯科的产卵器呈刀状。在环境因子中,能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子为生态因子,依据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食物因子,天敌因子)和人为因子。气候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风。

根据食物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将昆虫分为:①植食类昆虫②肉食类昆虫③腐食类昆虫④杂食类昆虫目前常用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捕杀,诱杀,阻杀,高温杀虫。

杀虫剂常用农药的剂型: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颗粒剂、可溶性粉剂、悬浮剂、超低量喷雾剂。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剂,是碱式硫酸铜。

十大主要科目及主要代表昆虫①等翅目(白蚁)②直翅目(蝗虫、蚱蜢、蝼蛄、蟋蟀)③缨翅目(蓟马)④同翅目(蝉、蚜虫、介壳虫(蚧虫)木虱、粉虱)⑤半翅目(椿象)⑥脉翅目(草蛉、蚁蛉、粉蛉、褐蛉)⑦第一大目:鞘翅目(甲虫)⑧双翅目(蚊子、蝇、虻、蠓)⑨第二大目:鳞翅目(蝶、蛾)⑩第三大目:膜翅目(蜂类、蚂蚁)

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蝗虫、蝶蛾、天牛、蟋蟀、地老虎),刺吸式口器(蝉、蚜虫、跳蚤),虹吸式口器(蝶蛾成虫),嚼吸式口器(蜜蜂),锉吸式口器(蓟马),刮吸式口器(蝇蛆),舐吸式口器(家蝇成虫)胸足的类型:步行足(步行甲)跳跃足(蝗虫、跳蚤)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金龟子)游泳足(龙虱)抱握足(雄性龙虱)携粉足(蜜蜂)攀握足(虱)致病性致病机制:①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②机械压力③分泌各种酶类④分泌毒素⑤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亦即发育所需时间与该时间的温度乘积,理论上应为一个常数。K=N(T-C)K为积温常数,N为发育日数,T为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园林植物叶部位的病害的症状类型及每一种病的防治

1.白粉病类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2.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3.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1*倍液、25%敌力脱乳油2500~5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4.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150~200倍液)、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5.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锈病类锈病因多数孢子能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颜色深浅不同的铁锈状孢子堆而得名。锈菌大多数侵害叶和茎,有些也为害花和果实,产生大量的锈色、橙色、黄色,甚至白色的斑点,以后出现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孢子堆,有的锈病还引起肿瘤1减少菌源2加强养护管理3化学防治4选育抗病品种

3.叶斑病类:季黑斑病、兰花炭疽病、大叶黄杨褐斑病、香石竹叶斑病,防治加强栽培管理,1增强树势2减少侵染来源3药剂防治

4.炭疽病类子实体常呈轮纹状排列,潮湿条件下有粉红色的黏孢子团出现防治:1减少侵染来源2.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3.化学防治4.选育或使用抗病品种

5.霜霉病类(1)症状识别1初期病斑小,暗绿色,水渍状,扩大后病斑不规则,凹陷,软腐,暗褐色。2潮湿条件下出现柔软的灰色霉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后期花梗、败花上也布满灰色霉斑防治:1减少侵染来源2.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3.注意控制湿度,加强通风。4、化学防治发病期间用代森锌、苯来特、百菌清、托布津等杀菌剂1份,加50份草木灰,撒于盆花表土上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五个亚门,主要特征如下:鞭毛菌亚门的营养体是单细胞、原生质团或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

接合菌亚门的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无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的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的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半知菌亚门的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无有性阶段。

园林植物病害与损伤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损伤与病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害的发生必须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有一段时间的持续过程。如果植物在瞬间或极短时间内因外界因素的突然袭击而受到伤害或破坏,如收到昆虫、其他动物或认为的机械损伤,以及冰雹,台风等袭击,受害植物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例程序,就不能称为病害,而是损伤。园林植物病害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病变首先表现在生理上,其次是组织上,最后是形态上。而园林植物的损伤则没有病理变化过程。

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3)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多由9-11个体节组成,腹部含有大部分的内脏,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是代谢和生殖中心。(5)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用40%乐果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201*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根据稀释液用量=原药剂用量×稀释倍数=10×201*=201*0mL=20kg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麦植保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麦植保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麦植保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976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