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

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7:10:06 | 移动端: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

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

继教教育,继续前进

九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创新观念。在岗进行继续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创新观念的最有效途径之一。1.继教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指导思想,以南海区继续教育精神和要求为行动指南,结合本校的实际,继续教育小组创造性地制定了相关计划,组织开展了各项继续教育工作。2.继教目标和对象

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和培训,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主动地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中职转型教育,给力教学一线教师健康成长。

2.1以适应教育观念、知识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为目标的学习与训练。2.2以培养德才兼备,能胜任中层岗位、班任工作、学科骨干为目标的学习与训练。

2.3全员参与,整体提高;分层培训,培养骨干。3.继教内容

3.1班主任技能教育与训练创建优秀班主任队伍3.2课改学习、新课标学习与时俱进

3.3教学技术培训掌握教育新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3.4教研培训学习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3.4中职转岗培训学习适应学校转型,胜任新的学科教学。4.继教成果

继教小组十分重视继续教育,一方面把握上级组织各项继教培训课程,不论是国内外的、省内外的都积极组织教师依时、足量参加;另一方面主动向上级部门争取培训项目、培训名额,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继教欲望;第三方面是结合本校实际聘请高校教授定期讲座、听课、评课等指导;第四方面是主动出击转型培训,走进名校,顶岗实习、走进高校,脱胎换骨;第五方面是充分发挥内部能动性互学互培与自我学习培训。

4.1五年来,大部分教师实现了两轮培训,部分教师实现了三轮培训。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课堂管理和教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4.2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胜任普通高中又能胜任职业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学科组长、级长、以至转型后的专业组长、部长等。

4.3特别是近三年转型继教培训,使大部分教师成功从普通高中教师转型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

4.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继教足迹遍布国内外。

国外的有英国(李东、黄兰等)、澳洲(姚平安等)等,省外的有香港(陈旋、黄红、彭娟、陈兆)、北京(吴梅等)、杭州(詹兴等)等、而本省的经常去接受继教、转岗培训的有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顺德等的高校、职校。5.继教形式

5.1组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讲座、学习、听评课、经交活动等;5.2学校自主组织的培训活动:如讲座、讨论、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为此我校还聘请了华师大梁永丰教授为长期继续教育指导老师。

5.3高校学习与同类职校跟岗学习相结合。配合学校转型近三年均利用寒曙假分批安排教师到高校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

电技术职业学院、深圳物业管理学院等进行中短期学习。到先进的中职学校全天候跟岗学习。如梁球锯职业学校、信息学校、盐步职校等。

5.4参观取经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到相关专业学校参观交流,到企业顶岗学习。如吴月梅老师到北京饭店顶岗实习三个多月。6.具体做法

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落实、提高、发展”的原则。注重质量与实效,加速教学一线教师的成长,给力骨干教师向产学研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式下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转型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近三年结合学校转型,更强化了继续教育的常规化。

6.1重视宣传,统一认识,促参与

要与时俱进,就必需不断学习,学校要转型老师就要转岗转岗就要培训。并且使老师认识到:

6.1.1教师的最大权利是教学,最大的福利是获得培训。

6.1.2继续教育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自我增值、自我提升的需要;更何况我们还面临着转岗的需要。

在每次安排大型假期培训前,都进行宣传动员,统一认识,强化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连续几次寒曙假培训中,所有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因为放假而放弃培训的。

6.2有计划,有行动,讲要求,促落实6.2.1已实施的计划(以此为例)

我校针对学校转型,全盘计划了全体教师分批到职校跟岗实习,高校专业培训学习,探索职校教学与管理等。

09、10、高考一结束,我校更主动联系区内的盐步、大沥,狮山三所职校,

组织安排了全体高三级教师到职校全天候学习一周;接着在假期到高校培训学习。如:只列举其中的一个小批次专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3D7月23-8月6日15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计算机CORE学院酒店管理电子技术物业管理烹饪专业7月23日-31日9天广东机电技术职业7月14-257月20-248月12-3015天学院5天深圳物业管理学院20天梁球锯职业学校谭森刘义黄萍罗魁周华丁飞李大琳日期201*年7月15-297月15-297月15-297月17-31时间15天地点名单赵和李玲15天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彭娟郭文15天学院15天吴梅陈红黎勇黎音6.2.2明要求,促落实,保质量

为防止继续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确保继续教育有量有质。制定了考勤制度及费用报销制度等。

不论校本培训还是高校培训都要进行考勤登记,上交学习资料、总结等。外出学习如区内职校跟岗实习、高校培训还要在教师例会上展示学习过程,汇报学习心得等。

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问题,对于外出学习的不交总结、不在例会上汇报的不予报销相关费用。培训过程中请假多、缺席多的不予报销学费;培

训不认真的,考核不合格,不能取得相关证书的不予报销考证费用等。如能认真学习,收到良好效果的按计划报销各项费用。7.反思: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

7.1经费问题:教师与学校双方经费分担问题。

7.2时间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课时多、工作负担大、压力也不少。如果加上因为培训,课程调得乱七八糟;因为培训,上午出发,下午无力地坚持上课;因为培训节假日的调整也没有了。

7.3如何让普遍教师真正体会到继续教育是福利而不是负担。

7.4如何加强继教工作的管理与考评,促继教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8.后转型期的计划

近两年我校以转型为契机,充分发挥了继续教育的有效性,使大部分教师能在继教学习中有序和谐转岗,学校在继教中得以顺利过渡与转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校的继教工作仍将以转岗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职校管理培训、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

201*

扩展阅读:九上 继续教育文件

继续教育文件

1、沁园春雪

知识与能力: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过程与方法: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这点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2、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第1页共20页〔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第2页共20页《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第3页共20页《雨说》的反思

《雨说》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它清新活泼,明朗而耐读,轻美如音

乐。听了蔡老师的课后,结合自己所上的课,特反思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2、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通过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书读百遍,其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式地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

第4页共20页我的叔叔于勒

程潮中学程航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2)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点,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难点:体会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

(1)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四、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五、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2、课后练习四。附板书: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第5页共20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朱永新曾说过: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第6页共20页《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二、注重对话教学《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三、注重阅读创新,放手让学生学习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四、不足点

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红楼梦》,学生全书读过的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提高语文水平。

第7页共20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议论文

当中的驳论文。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体会文章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我选择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合作探究,解决质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我选择从驳论文的特点处走进课文,在1934年,国家散布“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情况下,有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针对这一感叹,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两班学生的操作来看,课堂的效果还是不错。但是,有的学生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不透。

存在的问题,1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

3、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课文要读朗读,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

第8页共20页《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文言文均选自历史著作。文中涉及到不少中国古地名。在教《陈涉世家》时,由于没有认真查阅有关资料,我差点犯了一个大错误。陈胜率领义军攻下大泽乡,以后的战争势如破竹。文中有这样几句:“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及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郅、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及入据陈。”我带领同学们逐句疏通文意,“于是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以东的地区。攻打郅、苦、谯都攻下了于是进兵驻扎在陈。”说到这里,突然一名学生举手提问了:

“老师,怎么这次起义仿佛是葛婴的主角,起义军到了陈,怎么还没说到陈涉作战的事?这篇课文明明是写陈涉的呀?”教了多遍《陈涉世家》,冷不丁头一回遇到这个疑问,并且我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定有问题。

我不敢怠慢,立即停下来,掩饰内心的惊慌,说:“问得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文字,找找答案好吗?”趁大家看书讨论时,我赶紧看“蕲、郅、苦、陈”等地名是今天的何处,发现“蕲”是现在安徽宿州南部,而“苦”、“柘”和“陈”都在河南,它们根本不是“蕲”以东,而是“蕲”的西南部。于是我又立即查阅教学参考书,四分钟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攻郅”一句省略了主语“陈涉”,按当时实情是葛婴与陈涉兵分两路,陈涉率主力一直攻打到“陈”。

于是,我立即表扬了提问者的细心,再略加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并以“刚才老师是特意看看有没有人会发现这个问题”为由,给自已一个台阶下了。

有了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我再也不敢随便处理与古地名有关的文句了。从此,我也常备了一套《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地理地图册》,当作语文教学参考书。

第9页共20页《隆中对》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二)教材分析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五)教学难点及确立

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六)说学法

初三学生已完全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先通过《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出示三国挂图分析形势,导入新课。

2、通读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或齐读,或默读,将生字词意义,疑难语句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别示范等多种形式并举,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3.初步感知,互动感悟。

我依据学生自己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获取阅读本

第10页共20页文的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然后把阅读所得在全班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对诸葛这一人物的分析就是师生互动的结晶。4、研读“对策”,角色演读。

我针对学习重难点,找到局部突破口“隆中对策”进行引导分析,采用角色演读的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文言字词句含义理解的检查。

在这环节中使用大屏幕展示重点问题,使教学生动形象,也可加深印象,更好地进行赏析。

5、我评“对策”,拓展思维。

为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的学习,我设计迁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便能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第11页共20页《孤独之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第12页共20页●导入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杜小康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生动恐慌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芦荡传神孤独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意味坚强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第13页共20页《心声》教学案例

关注每一位学生

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

第14页共20页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

第15页共20页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16页共20页让批注阅读为有效教学增色

【内容摘要】

为了实践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前自由预习、课中引导领悟、课后拓展延伸等措施充分提供机会让学生批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阅读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找准时机巧选批点交流展示【正文】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上一些简明的符号和简洁的语言,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和四周的空白处作上批注,或提出问题,或写下自己的感想,能引起阅读的专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批注阅读对于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将批注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

一、找准时机,让批注阅读铺就自主学习之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其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是帮助学。”批注阅读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批注也需找准时机,运用适当的模式,才能有效地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课前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时,学生初次接触文本,他们的想法、疑问最多,涉及面最广。此时,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在学生批注中发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采取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预习批注的时候,很多学生在描写小女孩的可怜与及看到哪些美好的幻象的句子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寒冷的天气,小女孩的父母会让她上街卖火柴呢?”;“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等。教学本文时,我就把学生已知的内容略处理,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把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领会其含义。这样的教学,重点突出,集中时间击破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二)课中定向批注

自由批注能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但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在文章重点、难点外的“细枝末节”上打转,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确定需要探究的话题,然后以话题为凭借指导学生进行定向批注,引领学生潜游于文本的深处细琢细磨,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如在《老人与海鸥》老人喂海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哪些词句感受到老人像亲人般对待海鸥的?”这一问题自主研读,在旁边空白处写写体会和感受。学生根据这一研究话题品词析句、细琢细磨,使得批注可具有针对性,学生思考更深入、更全面,从而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又如教《穷人》第81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从哪些词句或标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让学生批注,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文本对话,不仅能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体会桑娜的善良,还能领悟作者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

(三)课后拓展批注

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学完课文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会有

第17页共20页新的认识,此时让学生进行拓展批注,孩子们又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课后的拓展批注,可以对原有批注进行修正、补充,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笔,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批注:“我”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真相终于大白。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在句子旁边作批注。学生写道:“我的眼泪簌簌地往下落,为了让我能安心看书,这兄妹俩居然如此用心良苦”;“我惊呆了,这一个善良的青年人居然想了这样的办法让我每天来看书。这时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感动、后悔、愧疚一起涌上我的心头。”写批注,能让学生在批注中聆听作者的心声,更深地体会到这种善意的谎言带来的心灵震撼。同时,也可达到人人参与思考,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真切对话的桥梁。

二、巧选批点,让批注阅读架生本对话之桥

有效开展“批注式”阅读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炼要精当,由于小学生还未具有较高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并结合课文的中心和重难点,寻找批注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于文章困惑处存疑问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学生对一篇课文的阅读,从初读到细读,直至有感情地研读,必然会有不同的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构思、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质疑而做批注。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因此可让学生尝试从疑难处寻找进行批注阅读。例如:教学《桥》时,有学生提出:乍看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桥的,读了文章发现其实是写人的。为什么赞美老汉的课文,却要以“桥”为题目呢?《白杨》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句“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等含义丰富的句子质疑,学生提出:“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去新疆读书?”“为什么爸爸要向我们介绍白杨树?”“爸爸为什么陷入了沉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全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质疑批注,是打开阅读思路的一把钥匙。教师把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研读的中心,阅读教学就真正体现了学生意识。

(二)于意蕴丰富点写感悟

课文中有许多语意双关或者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这也是很好的切入点。如《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的“平静”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平静”后面所表达的寓意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读、批注,并串联统领全文,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入。又如教学《怀念母亲》一文写道“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文中的“糊”字把作者对亲人对祖国的怀念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情感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体会这个字用的贴切之处,把自己的感悟写在“糊”字的旁边。学生写道:“‘糊’字用得妙极了,糊就是糊得很紧,很紧,它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作者那种凄凉又甜蜜的感受表现得深刻,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去了。”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让学生批注,自由表达个性化的解读,呈现缤纷的感悟,更能激发起他们对文字的热情。

(三)于课文空白处补白

课文中有许多空白点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情节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作批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让学生想一想嘎羧久久凝望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会想些什么?嘎羧就情不自禁地走到龟形的

第18页共20页礁石上亲了又亲,为什么?许久,它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吼出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四)于情感共鸣处抒情

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抒情式批注。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如教学《穷人》描写西蒙病故的片段时,当学生读到“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学生深深地触动了,我让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理解:“西蒙,你是多么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你的手往前伸着,我想一定是想呼喊人来救救孩子!可你已奄奄一息,还是这样喊着,叫着,直到没有了一口气”;“可怜的孩子啊!这么小就失去了父母,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我真替你们担心啊!”;“西蒙的不幸让我揪心,西蒙的孩子真可怜,我真想哭!”;“西蒙,你在临死前,还是不放心你的孩子。你把头往后仰着,我想是不是在祈祷上帝救救孩子!”我倾听着,和孩子们一起悲泣着。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对文本感情体验的释放,这也是情感智慧的升华。这些抒情式的批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五)于语言精妙处赏评

每一篇文章都有点睛之笔,都有突破重难点的关键词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围绕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研读是十分必要的。如李汉荣先生写的《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通过一至五自然段的品读课文,孩子们已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最后三个自然段作为略读段的教学,我只让孩子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想象丰富或语言的优美,在句子旁边作批注。学生写道“这句话作者用了捡起、拾起、捧起三个近义词,读起来句子多么美。”;“作者把雷阵雨想象成‘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多么有趣。”通过对文本进行赏评式批注,使文中优美的语言在不知不觉内化到学生的语言系统中。

阅读批注的形式远不止上述的几种,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是由课文内容引发的联想或文本的延伸,也可以是对文章中人物的评价、写作方法的总结,甚至可以对文中某个标点、某个字眼的思考,内容不拘一格,形式异彩纷呈。总而言之,阅读批注,既要有对文本内容的品评,又要有超越文本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自由表达个性化的解读,获得语文的能力,更能激发起他们对文字、对生命充满朝气的热情与爱。

三、交流展示,让批注阅读展个性阅读之彩

批注阅读往往能使每个学生都阅读了文本并有与别人相同或不同的感受,并用书面的形式予以表达。当阅读批注完毕后,学生迫切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在学生自述批注中,教师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发言作灵活的补充、修改和提升,又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出精而简的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也应善于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做好准备。

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

第19页共20页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让阅读教学走向了自主、高效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中敏.《语文新课程教学例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

[3]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黄平仙.《阅读教学走向真实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8)

第20页共20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九职校继续教育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2185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