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7:43:45 | 移动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更好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纵深推进我县“六大建设”,实现赣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和县农业局精神,笔者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我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现状,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破解方法,为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而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

1、机构设置:赣县农业局是赣县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局机关内设人事秘书股、政策法规股、财务审计股,下设畜牧水产局、蔬菜生产办、农村能源办等三个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农技站、农经站、种子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站、农业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七个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在全县19个乡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村经济管理站,在全县设立了9个动物防疫检疫区域站。

2、人员经费:局机关实有公务人员17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事业人员28名,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获中级以上职称的有6人;聘用制干部8人,技术工人8人,获中级以上职称工人5人。乡镇农技站实有人员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其中农艺师5人,助师50人,技术员4人),聘用制干部10人,技术工人7人。乡镇农经站实有人员22人,乡镇防检站现有人员51人。全系统有工作人员194人(其中35岁以下22人,35-50岁63人,50岁以上19人),均为财政全额拨款。

3、管理体制:为理顺管理体制,1996年5月,根据《农业部关于落实乡镇推广机构“三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人发[1996]8号精神,我县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划归县农业局管理,但由于乡镇农技站当时无住房,工作又在乡镇,当地政府有意见,所以在1999年5月份起乡镇农技站人员工资又返回乡镇财政所代发。并且要求乡镇农技站抽调出人员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或驻村。目前乡镇农技站、农经站接受县、乡两级管理,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的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由县农业局管理,乡政府发放工资并安排驻村工作,每个乡镇农技站基本上只有一名站长抓农技推广和负责技物结合咨询工作,其他站员被乡镇府抽去驻村或从事中心工作,这些站员工作较认真负责,作风较踏实,深得乡镇领导信任,大多数是乡政府的得力干将,提拔最多,从1999年至201*年有12名站员被提拔为乡镇政府副科级领导干部。但是从201*年开始事业编制人员不得提拔为领导,严重打击了一大批有能力、素质高、能干事、会干事的事业编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工作范围:由于财政只发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由农技站自筹,为解决经费问题,各乡镇农技站均开展了经营服务,通过向农业生产者销售种子、农药等为载体,一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从中获得一些收益,用于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并开展一些农业试验示范,使农技站得以正常运作。此外,农技站还要在当地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完成驻村工作以及交办的中心工作任务,协调好与乡镇的关系,目前,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吃住在乡镇政府,接受乡镇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有事外出要向政府请假,乡政府也会给予下乡补助以及相应的福利,同时对表现好的农技人员推荐为副科级后备干部。但是始终得不到提拔,极大的挫伤了锐气。

二、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严重,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偏少。1996年,乡镇农技站“三定“时,乡镇农技员有110名,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政府不包分配,现有农技人员的跳槽,到现在才有不足80名,主要跳槽的途径有一是提拔副科级;二是参加公开招聘招考到县直单位或部门工作;三是到了年龄退休。再则现有农技人员又被乡镇抽调驻村,每个农技站基本上只有一名人员抓农技推广,而农业生产工作任务又相当繁重,人员偏少与工作繁重两者不相适应。

2、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农技推广经费少,甚至没有,科技培训、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示范所需经费没有着落,造成技术推广无法开展。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作经费,人员要下去,资料要印发,培训会要召开,均要资金保障。而财政只保工资,所以靠开展经营增加收入,弥补工作经费,但目前,农资市场放开,竞争相当激烈,这种一边经营,一边推广的方式难以增加过多经费来促进农技推广,相反还会因为重经营而轻推广的局面。

3、农技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生活条件偏差。农技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工作辛苦,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待遇,大多农技站吃住在乡镇政府院内,开展经营又在圩镇租用店面,基本没有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没有标准化示范基地,农技推广手段较落后。

4、双重领导,多头约束。目前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受县、乡两级管理,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由县农业局管理,工资由当地乡政府发放,工作由乡政府安排中心工作和驻村。形成多头领导,不知听谁调遣,不知以什么工作为主,造成农技人员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而被抽去抓计划生育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1、下拔专项资金,在各乡新建一栋农业科技服务办公楼。全县19个乡镇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业服务办公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是在圩镇租用私人店面从事农业服务,吃住还要依赖当地政府才能解决问题。全县一年下来仅租金就达5万多元。费用之大且办公很不方便,所以各乡镇急需建一栋农业服务办公大楼,便于更好的为农民提供服务。

2、加大项目引进、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试验示范等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及设备投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经常涉及到印发资料,做试验及示范等等,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保证服务的顺利开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经费;二是从事公益性职能服务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培训费及设施齐备更新经费;三是推广新项目、新技术农业专项经费。

3、提高农业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报酬。乡镇农业服务工作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服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报酬偏低,奖金福利又没有,难以安心开展工作。

(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1、理清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管理关系。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财、物及业务全部划归县级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考核。便于把农业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农技服务人员被当地政府抽去驻村抓中心工作的现象发生。

2、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需求,合理配置人员。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农业服务需求,参照《公务员法》对“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在乡镇现有在编在岗的农业服务队伍中,通过考试、竞争上岗,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没有进入的人员从事农资、农药、化肥经营性服务。

3、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现有农业服务队伍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力量薄弱难以应对新时期现代农业服务。必须及时补充新鲜力量,尤其注重从大专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中录用和从农村基层选聘有丰富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同时,对现有农业服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扩展阅读: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本月中旬,我委会同财经工委在陈恩平副主任的带领下,就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召开了农林、财政、人事、劳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乡镇的专题汇报,了解新形势下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市和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成。201*年机构改革后,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为市农林局,下设20多个业务站所,在职在编人员165人,负责全市农业技术信息发布、生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基层农技队伍的业务管理工作。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为1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职在编人员193人,畜牧兽医站76人,负责辖区内相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综合服务工作。

长期以来,市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了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的长期稳定。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全市农牧渔业产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改良,技术不断进步,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充足和稳定,市域经济逐步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农业稳产高产、工业规模壮大、市场流通繁荣、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的较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技推广工作功不可没。健全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不辞辛劳的农技推广人员、卓有成效的农技推广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技推广部门长期坚持“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型耕作栽培机械化配套生产技术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地推广和应用,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三是努力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解放,青壮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业生产主要由年老体弱的农民和妇女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农技人员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积极承担农技服务工作,从布局计划、品种供应、生产示范、疫病防治、农资供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有效解除了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让兼业农民安心从事非农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是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开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市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加快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要求,依据我市农业生产资源特点和产品优势,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认真组织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牌申报和基地建设,广泛吸纳各类资本投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农业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农业发展机制得到搞活,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和“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对照全面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央关于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效率,亟待加以解决。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农业生产在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中的份额降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根弦逐渐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特别是连续遭受洪涝、冰雪、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后,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仍然保持稳定,认为农业已经过关,无需投放更多的精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渐上升为一种主流意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下降了。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思想上产生了“农业发展潜力不大,对GDP贡献太小”、“搞农业难以发家致富”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生产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渐放松下来,逐渐从党政重点工作弱化为部门一般性工作,进而在体制设置、经费保障、工作安排等方面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

(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市农技服务体系创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年代,曾经有过比较辉煌的历史。如今的农技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服中心、兽医站:一是负债累累,运转困难。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单位现有固定资产总值892.4万元,流动资产合计134.71万元,而负债总额达到906.62万元,无法保持正常的工作运转。二是设施简陋,条件艰苦。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缺少起码的办公条件。有的已退化成为无稳定的办公场所、无必需的仪器设备、无固定的示范基地的“三无”单位。三是人员老化,队伍不稳。全市乡镇在编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仅有57人,占21.2%,50岁以上96人,占35.7%;高中以下118人,占43.9%,大专以上96人,占35.7%;具有中级以上职称65人,占24.2%。年富力强、素质较好的农技人员,有的被抽调到乡镇其他工作岗位,有的自谋出路,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是保障不力,经费紧缺。乡镇农技服务单位实行经费自求平衡、负担自我消化的办法,既不能开展正常的农技推广服务,又不能进行设施维护和设备更新,农技推广服务效率明显下降。且随着农资市场的完全放开,这些单位主要依赖于农资产品经销获利的空间受到挤压,农技服务体系目前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

(三)农技人员劳动报酬未能给予应有的保障。我市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的人员主要有两种性质的人员组成:一种是国家农技干部,一种是聘用制农技人员,全部列入乡镇事业单位编制。201*年机构改革后,全市乡镇列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农技人员252名,其中国干96人,聘干156人。国干工资自201*年以来,市财政每人每年核发工资补贴1.21.3万元,聘干工资从1994年以来,市财政每人每年核发工资补贴1800元。国干、聘干工资补贴按人头数测算到乡镇,再由乡镇按单位包干经费总额打入相关单位账户,各单位根据经费情况发放人员工资。由于乡镇农技推广单位收入来源不稳、经营收入减少、负债不断增加,农技人员工资全部实行档案工资,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只有档案工资的6070%,年收入相当于市直人员的1/3。特别是聘用制农技人员,每年财政补贴1800元,还要按事业编制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标准交纳保险费,工资来源基本靠创收。他们名为事业编制人员,实际上是自谋职业,给予他们的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城镇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还低于社会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种劳动付出与工资保障严重失衡的状况,极大地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造成农技人员进出两难、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农技推广体系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

三、建议和意见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为切实解决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明显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依赖明显增强。维护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第一武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决不能因为农业占GDP比重下降而忽视农业和农技推广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摆上议事日程,按照规定建设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二)深化改革,理顺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搞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公益性农技服务逐步实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目标。经营性服务工作,包括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及阉割、农产品加工及运销等,则完全从现有农技推广机构中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企业化经营,并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经营性服务行业,参与基层经营性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要科学核定公益性人员编制,保持现有市、乡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总数的基本稳定和各类专业人员结构合理,防止简单的合并和精简,并防止出现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在编不在岗、或与经营服务人员混岗混编的现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要与乡镇机构改革相衔接,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合理分流,确保改革实现预期目标。

(三)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农技推广体系保障措施。要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所需资金。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人员工资应纳入财政预算和统发范畴。人员聘用期间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按有关规定由财政支出的部分,应给予保障。要增加农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着力解决好农技推广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办公和试验示范场所等问题。要建立和稳定农业科技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要保证改革后非公益性到龄退线人员的待遇,对这些人员,建议列出名单“总盘子”,由市财政逐年分担解决。同时,在改革尚未进行前,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聘干人员的年度补贴,建议市政府从今年起,参照城镇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予以拨付,适度改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

(四)强化人员考核,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要全面实行以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目标责任管理,逐步建立市、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升机制,搞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制度,保证人才资源储备,改善技术结构的合理配置,提高为农服务队伍质量。

(五)不断创新方式,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职能作用,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效能,不断丰富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和内容,不断扩大农技推广服务对象和领域,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做好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高度重视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放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要加快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创新农民技术培训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通过创新,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全面推动全市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2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