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7:46:41 | 移动端: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一、学术交流

我会各分会和工作委员会按照总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组织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与兄弟学会联合召开学术会议等。今年共召开国内学术会议13次,1728人次参加会议,到会交流论文536篇并出版论文集。201*年我会派员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7次,125人次到会交流,发表论文约70篇,提高了我国声学届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发挥了民间外交的作用。

201*年9月中国声学学会青年学术会议在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注册代表156人,到会交流论文176篇并出版了论文集。会议的主题是“声信息与和谐社会发展”。南京大学的陈伟中教授就《声空化与声致发光》、中科院声学所的李晓东研究员就《通讯声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海军工程大学的蔡志明教授就《软件声纳的概念与趋势》做了精彩的综述报告。值得强调的是,本次会议在交流形式上进行了改革,首次采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的通用模式:同时使用口头报告和大字报形式交流。这样既保证学术交流的数量和深度,又能节省交流的时间。会议分三个分会场和三个大字报展示区并列展开。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所有学术交流,共有94人次进行了口头报告和82人次完成大字报展示,取得良好的效果。会议邀请了杨士莪院士等10位声学专家担任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评审专家。专家们努力工作,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做到每个会场都有1-2名专家在场,阅读了所有展示的大字报。最后,以论文的创新性、实验理论的完整性、论文表达水平为标准,评选出14篇优秀论文,给予奖励。

201*年7月,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分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学术报告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交叉交流拓展视野,需求牵引面向应用”。按照这一主题,会议邀请两个分会各方面的专家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了报告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可以称为是一次检测声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的高层论坛。

20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会于201*年10月在河南郑州市举行。会议为与会专家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会议报告学术论文共有42篇。报告人畅所欲言,听众聚精会神,踊跃参与讨论。会下各单位之间交流了心得、信息,讨论了问题,气氛热烈,很好地达到了学术会议促进学术繁荣的目的。喜人的是,交流的报告大半是年轻学者担纲,老一代专家指导,说明水声学科新老共聚一堂,年轻一代正茁壮成长。

201*年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围绕“21世纪交通噪声控制对策”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丰硕成果。会议代表围绕本次会议主题,着重就交通噪声污染现状、特性、预测与控制展开交流,对道路交通噪声、机场噪声、轨道交通(尤其是针对我国正式商业运营的国际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的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代表们对交通噪声发展趋势及评价方法还深入交换了意见,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对不同环境下各类噪声源的治理技术仍然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噪声标准、声学测量仪器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另外,也涌现了与国际进展一致的新研究方向,如声景观、烦恼度主观调查等以及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噪声控制新方法、新产品等。

由中国声学学会超声电子学分会、四川省声学学会、陕西省声学学会联合发起并承办的“201*"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于201*年9月在湖南张家界市举行。本次交流充分体现出到会专家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积极、认真、向上、活跃的学术气氛。

“201*年全国功率超声学术会议”201*年11月宁波市召开。宁波市科协的领导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8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包括许多企业界的代表。会议围绕“功率超声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收到这方面的文章近十篇,反映了在实现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我国功率超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对进一步推广功率超声技术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应用充满了信心。结合功率超声分会有许多企业界团体会员的特点,会议还就学会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企业科技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学会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组织工作

京、津地区理事扩大会议于201*年1月在北京召开。田静理事长指出,按中国科协精神,结合声学学会的实际,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展望。他希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年会每两年一次,青年学术会议每两年一次,这样就保证了每年都有一次大型学术会议;组织工作要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

中国声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长工作会议于201*年1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1.学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会议认为,视觉识别系统是一个组织个性化的形象标识,随着国内外交往的增多,声学学会迫切需要建立能够反映自身特点的徽标及其应用系统,而会徽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

2.近期主要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情况。讨论近两年学会主要会议的组织情况。会议还决定,201*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于2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并与Inter-Noise有效衔接。

作为国家在声学领域唯一的学术团体,声学学会必须通过对该领域的发展提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以表现出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提高自身的威望,为此,会议决定自今年起,以两年为一个周期,组织学会各分会和专业领域的专家,撰写学科发展年报。

3.学会本届理事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在依据学会章程开展活动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制定管理细则和流程,与挂靠单位协调,逐步建立学会的会员管理、会议计划、项目审批、网站建设与信息更新、经费预决算管理、财务审批、办公室岗位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或程序。建议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层次之上,设立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参加的理事长工作会议。尽快建立学会各层面的沟通联络手段,特别是网络通信手段。

4.学会其他工作。积极申请参加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已经争取在中国科协立项,希望能将声学知识普及作为中国科协支持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内容。理事长工作会议认为,不论能否得到中国科协的经费支持,学会都要主动收集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著作,做好网上的宣传工作,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声学,了解声学。

201*年8月、9月相继召开了中国声学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和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田静理事长向与会代表传达了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长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目前各项工作的进展现状。

宗健副理事长向各位代表传达了中国科协201*年学会工作会议精神。

会议还讨论了会员的发展工作。会议代表认为,会员是学会的基础,会员发展工作纳入学会的工作日程非常重要。声学学会做为声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其宗旨就是为会员服务,为声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扩大学会的影响,提升学会的水平,增强学会的实力,进而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学会活动中来。发展会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发挥团体会员单位的作用、地方学会的作用和学会理事个人的作用,通过会员介绍以及网上登记等方便科技工作者入会。有代表提出,学会理事要尽职尽责,要承担起发展会员的义务。关于会员缴纳会费事宜,会议代表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先鼓励高级会员、会士缴纳会费,同时学会要积极推进为会员服务的各项举措,使会员能够从学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待时机成熟是再适时收缴普通会员的会费。

对网站的建设,代表们认为:学会网站建设是学会的基本建设之一。网站是加强学会学术建设、促进和改进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学会联系会员,更好地为会员服务的平台,是学会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平台,也是学会更好地宣传自己,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201*年度的院士推荐工作,学会办公室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由理事长牵头成立推荐审查小组,积极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协调,按计划完成了本学科领域的院士推荐工作。

三、编辑出版

现有期刊4种,《声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应用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其中3种中文版刊物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均被国内多家知名的数据库全文收录。其中《声学学报》被中国科协评为“打造精品期刊”,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双效期刊”,该刊物被英国SA、美国力学评论、EI等全文收录。

在办刊中,我们注重主编、编委、编辑人员学术地位与素质的构成,主编和编委及审稿专家,他们是真正关心期刊、在职的国内外声学领域中公认的优秀专家;编辑的选用上,在高学历和专业学术素质上有所侧重。针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章质量与出版效率的现实问题等矛盾的存在,我们要求编辑部把现实目标同长远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质量、服务求生存,努力实现期刊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是科技期刊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转化的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来谋求自身的长远持续发展。《声学学报》每年评选优秀论文,进行表彰,把最优秀的论文上报中国科协进行参选。

在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期刊201*年度核验和审读工作中,我会期刊《噪声与振动控制》被评为内容质量较好期刊。

扩展阅读:中国天文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中国天文学会201*年工作总结

201*年,中国天文学会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赵刚理事长及十一届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天文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继续发扬民主办会的优良传统,讨论制定了十一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围绕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组织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办好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为天文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01*年中国天文学会共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9次,参加人数达1700人,交流论文近1000篇。

1、成功举办201*年学术年会。中国天文学会201*年学术年会于201*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广州大学成功举办,学术年会设大会报告和五个分会场报告,参会代表约500人,有5位院士参加了大会,并作了精彩的报告。大会邀请报告共29篇,分会报告189篇,大会邀请报告内容丰富,涉及各天文专业,分会报告更是讨论热烈。

中国天文学会201*年学术年会得到广州大学和广州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自举办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以来,参加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的人数是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本次年会为历年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之最,成功举办学术年会,为天文工作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得到了广大天文科技工作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决定把继续贯彻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制,作为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之一。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召开IAU在华会议,为提升中国天文学在国际天文界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为201*年在中国举办IAU大会积累经验。

201*年10月15~19日在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48次讨论会,题目为“巨大的飞跃:从毫角秒级到微角秒级的天体测量”。参加会议的有22个国家的182位正式代表,其中青年学生32人,代表中包括美国、法国等国的代表,我国有共44人参加。会议共组织邀请报告34篇,口头报告32篇,墙贴122篇,我国的邀请和口头报告为7篇,墙贴35篇。编制依巴谷星表的负责人MichaelA.C.Perryman(荷兰)和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担任会议的科学委员会主席。这次会议在天体测量学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会议回顾了依巴谷空间天体测量的作用、展示了10年来新天体测量在方法、研究方面的成果,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把新天体测量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年10月22日-26日在苏州成功承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49次讨论会---地外行星:探测、形成与动力学,参会代表140位,报告58篇,张贴报告71张,其中青年学者占50%,会议主要围绕地外行星的探测、形成与动力学展开讨论,这是近年来IAU举办的唯一关于行星探测和研究的重要会议。在为期5天的学术报告中,与会学者在探测方面报告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测技术以及最新的探测结果,行星形成与动力学方面展示了当前最前沿的课题研究和最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本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讨论研究的良好机会,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3、积极支持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201*年7月1日到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的中国天文学会第18次郭守敬系列会议致密星物理国际研讨会。来自中、美、德等13个国家的156名代表参加,会议共有10个邀请报告,51个口头报告,60个张贴报告。会议就中子星/脉冲星、黑洞、白矮星以及LIGO/引力波天文学、恒星级致密天体、与星系级和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的共同的天体物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还将出版文集。

201*年11月6-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天文学会第389次学术会议“黑洞吸积盘理论国际研讨会”,来自瑞典、美国等十多名国际著名学者以及五十多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特邀请瑞典国际著名黑洞吸积盘理论专家M.Abramowicz教授就黑洞附近强引力场下粒子和流体的运动、吸积盘的结构和稳定性等问题作了四场报告,此外,与会代表就致密天体的吸积模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合作研究意向。

除上述会议外,中国射电天文前沿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会议、天文学各词委员会第八次委员会议等,在各不同领域,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二、为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积极筹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8届大会和IAU第10届亚太会议。

1、中国天文学会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签署201*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IAU大会的协议。

在201*年第26届IAU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获得了第28届IAU大会主办权。

201*年4月17-20日,IAU当选主席RobertWilliams博士、IAU秘书长KarelA.vanderHucht博士等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代表团访问北京,中国天文学会派出由赵刚理事长亲自率领的中方代表团向IAU官员详细介绍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及场馆设施、周边环境、宾馆住宿、就餐、交通情况等各方面的安排,IAU官员还对拟定的IAU大会会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双方代表就协议草案文本共32项条款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赵刚研究员代表中国天文学会与IAU秘书长KarelA.vanderHucht博士代表IAU签署了关于201*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IAU大会的协议。

此次IAU执委会官员的成功访问以及大会承办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第28届IAU大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今后将纳入中国天文学会的重要工作日程,并逐步付诸实施。第28届IAU大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必将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提高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天文学家提供一个非常宝贵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2、201*年8月3日-6日,中国天文学会将在昆明市承办第10届IAU亚太会议,亚洲太平洋区域国际天文学大会是国际天文联合会授予的重要区域性会议,具有权威性;参会代表约中方:300人,外方:300人,会议主要交流天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天文技术的发展现状、大型天文仪器设备的研制、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应用天文学和虚拟天文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和公众科普教育等,具有重要的前瞻性。会议将出版会议文集、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成立项目运行机构等。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都多次讨论安排此项工作,中国天文学会特委托云南天文台、云南省天文学会承办,会议宗旨为展示亚太国家的天文研究成果,目的:加强亚太国家间的天文研究、教育的合作,形式: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张贴报告。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顺利开展。

3、为了配合筹办好IAU28届大会和IAU第10届亚太会议,中国天文学会赵刚理事长、李向东秘书长与中国天文学会秘书处及北京筹办IAU28届大会筹备组同志,到中国科协国际部,向国际部梁部长汇报了中国天文学会承办IAU28届大会和第10届亚太会议的详细情况。了解关于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有关规定和办法,另外,就缴纳国际组织会费等有关问题也向科协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三、加强科普宣传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201*年共举办科普讲座17次,举办科普展览2次,参加人数达1万余人,举办科技竞赛3次,组织参加国际竞赛2次,参加人数达201*人,积极支持在各省市开展多种形式夏、冬令营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到了更的天文科普知识。

为配合201*年国际天文年活动,和抓住201*201*年日全食的机遇,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了201*年国际天文年活动领导小组和日全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讨论汇报安排天文年及日全食期间各项活动。

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天文事业的发展。

1、自201*年11月中国天文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即十一届理事会选举产生后,中国天文学会即于201*年元月召开了十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具体讨论安排了常务理事分工及学会各项主要工作,为新一届理事会很快就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做好了准备。同年又召开了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十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和十一届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制定了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吸收发展61位新会员,对今后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布和安排。同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努力完成201*年团体会费、IAU会费及201*年-201*年个人会费收缴工作。定期出版了第27期会讯,完成换届备案工作等。

2、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中国天文学会评奖工作,扩大原有奖项的影响力,经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讨论,决定从201*起设立两个奖项,即“张钰哲奖”和“黄授书奖”,每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201*年经“黄授书奖”评委会评审,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审核通过,单文磊研究员获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黄授书奖”奖,“黄授书奖”鼓励表彰了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天文学家,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完成了评奖工作。

五、组织天文学科专家,积极完成中国科协安排的编写《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任务。

根据照科协的要求,中国天文学会承担了201*年天文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工作,结合中国天文学会和相应学科的特点,组成了由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及有关专家组成有研究课题组,先后召开二次天文学科发展研究讨论会,确定了《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重在“发展”和“研究”,不重在“百科全书”的描述。在编写完成《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之后,在中国天文学会201*年学术年会上又广泛征求天文工作者对研究报告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在研究课题组和广大天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此项工作即将顺利完成。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科技工作、人民团体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天文学会将在十一届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届理事会任期目标,以做好201*年中国天文学会各项天文活动为契机,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鼓励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声学学会201*年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2486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