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意见——在湖北省高校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意见
在湖北省高校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年5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
今天把在武汉的各位高校领导请来,想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谈点个人意见。用意就是想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湖北省、武汉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搞得更快更好。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去年在上海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陈至立部长作了工作报告。他们已把这场改革方针、目标、政策、要求讲得很全面、很清楚了。李岚清副总理指示,以后每年国务院办公厅都要召开一次会议,不断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201*年,要把这件大事基本干完。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同志交换意见,看看怎么才能加快武汉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看能不能为今年的会议在武汉召开创造条件。今天上午我们谈得很好。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这场改革,各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我本来不想再说什么,但又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改革的主力军是我们高校。所以我想针对有关问题再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主要讲四点意见。
第一,我想再强调一下为什么要搞这场改革,或者说应如何看待这场改革。只有正确认识这场改革,才能搞好这场改革。当然,要讲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联系我国四化建设的全局,不得不联系到今后一个时期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下个世纪,我们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这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何才能实现?象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到底怎么搞才能搞上去?对此已经有一个结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虽然科教兴国战略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或者说落实得还很不够,但把科教兴国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上来考虑,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科教”的重要性。
我们过去读的书上常讲中国是“地大物博”,现在看来,地也不算大,物也不算博,我看只有一条是特殊的,就是人多,13亿人口再加上底子薄。在我们这样的具体国情下,如何赶上、超过发达国家?如果总跟在人家后边走,按一般的发展模式走,是很难超过人家的。说句悲观话,可能根本超不过,因为人家也在发展嘛。因此,就不得不考虑我们究竟靠什么能发展得快一些并超过人家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最大的希望,就是把科学和教育搞上去,靠教育、科技超。可能有人不大同意:中国的教育这么差,怎么能指望这个上去?就是因为差,所以非得走这条路不可。大家想想,我们别的地方跟人家比,比不过人家。但我们有13亿人口,如果教育真搞上去了,人民的素质真上去了,各种人才真培养出来了,这13亿人口就会变成谁也比不了的巨大财富,变成谁也比不了的一个独特优势,就可以改变一切。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我们就很有可能赶上并超过别人。
现在大家都在讲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的问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说法。一句话,都承认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我看说到底是个人才的竞争。什么事都得要人去干。要把事情干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就必须靠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另外,知识的发展、创新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的确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此,不光是我们看到了,西方一些高明的政治家也都看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家都在争当什么教育总统、教育总理。克林顿几次发表国情咨文都是重点讲这个事情。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几大趋势是很明显的:全球都在进行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发展;科技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政治多极化也在发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恐怕还不能只看到一般意义上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调整,调整的背后,教育和科技应该是两个重要因素,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各个方面,我们高等教育都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此外,高等教育还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的各种成果都能直接进入经济主战场,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快慢、科技发展快慢和社会进步快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如何,直接决定着下个世纪中国到底能不能上得去,能不能超过人家,能不能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千年大计。对此,从事高等教育的同志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但就总体情况来讲,还不能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先进的高等教育。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结构效益,包括办学规模等方面,既不能跟发达国家比,也不能很好适应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上述情况表明,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较快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必须有一个全面地改善。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但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实力来看,国家无能力、无条件包办高等教育在数量发展、质量提高、条件改善等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一方面要发展,一方面又包办不了,这就迫使我们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转变。由此而决定了今后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一靠深化改革,二靠千方百计增加经费投入。要向改革要经费,向改革要发展。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正在加快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而实践越来越证明,高校后勤已成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成为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改革。
第二,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这项改革就教育部来讲,已酝酿了几年了,不少高校也在实践中探索、开展工作好多年了。这项改革的根本意义是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我们许多大学的规模为什么上不去?很大的制约就是高校后勤这一块。如果我们也能逐步做到像外国的大学那样,高校只管教书育人,只管教学科研,不管学生和教职工的后勤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那么国家不用再增加更多的投资,现有高校的规模就可以翻一番、甚至翻几番,就可以一下子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上大学难的问题。当然,这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推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但道理是这个道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重大、复杂而艰巨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一定的条件不行,没有其他相关改革的支持也不行。但到了去年,我们认为这项改革的条件基本具备了,时机也基本成熟了,应当全面部署、大力推进,否则就要贻误战机,耽误大事。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了。科技方面改革的框架也基本建立起来了。高等教育的许多相关改革到今年底有的要基本完成,有的要取得决定性的阶段成果。与此同时,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医疗和离退休制度改革,都在全面推进。上述这些改革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大的外部条件。还有,这些年来,很多高校从改革学生食堂、物业管理入手,在后勤改革方面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学生、老师、校领导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教师及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就国家经济形势来讲,由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及市场总体形势“供大于求”的局面,减少了我们这场改革的困难程度。更为有利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各种建筑材料大幅度降价,银行、金融、建筑等部门都愿意投资学校搞建设。这一切既为高校后勤改革创造了必备的外部环境,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认为,每一项改革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是代价的大小。时机选得好,改革就进行得顺利,代价就低。面临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如果政府再支持和统筹得好一些,如果能在三年内基本完成这项改革,那就是花钱最少、干得很漂亮的一项改革。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不待我。如果现在不抓住这个时机,大力推进这项改革,以后想再搞代价就会更高,也会更难。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既然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要求必须进行这场改革;既然这场改革,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非搞不可;既然目前又是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好时机,那就不能等待、观望,务必抓紧完成。对此,希望大家能有清醒、统一的认识。一句话,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谁改革得早,谁就能在21世纪轻装上阵,得到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关于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改革的总要求是在三年内要基本走出来。今年的任务,是所有高等学校的后勤项目、后勤资源、后勤服务实体都要规范地成建制的实现与学校的分离。做到这一点完全有条件,实际上现在许多高校都在剥离,今年要进一步剥离完,为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然后再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
今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就全国来讲,一是要求各省都要制订出本地区改革的整体规划;二是要千方百计加大学生公寓及相应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当前,全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势头很好,大部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领导小组并制订了规划。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搞好学生公寓及相应服务设施的建设。这是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现在我们到各地去检查,一看整体规划,二也是主要的,要看在学生公寓建设方面有无明确的规划,有无实质性进展,有无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加快学生公寓建设,从近期来讲,是为了尽快满足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从长远讲,也是为了改善我们高校的办学条件,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下个世纪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近一个时期,我到各地看了看,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叫社会化,怎么理解?对这个提法我们研究、酝酿了两年多。可以有三种提法,一个叫产业化,一个叫企业化,一个叫社会化。为什么最后确定社会化的提法呢?这主要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考虑。搞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高校后勤,而是要把后勤搞得更好。这场改革的目的,是从改革高校后勤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手段、方法入手,最终要在很大程度上,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实现高等学校内部机制良性循环。“社会化”是对“学校化”而言的。其中的一个关键是突破一个“包”字,要由学校过去办“社会”转变到由“社会”办学校的机制上来。强调用社会化的思维,用社会化的体制与模式,用社会上一切可用的资源、物力、财力、人力来举办高校后勤。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使高校后勤工作经历一个“化出去”和“化进来”的变化。所谓“化出去”,就是把现在由高校自己举办的后勤项目、内容,从学校剥离,交给社会去办,或用社会化的办法去办。所谓“化进来”就是要把社会上一切可用的资源、手段、机制、模式,引入当前的高校后勤工作。通过这“两化”,彻底改变当前高校存在的“小而全”的办后勤模式,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说白了,凡是社会上能干的事情,今后就让社会上去办,高校就不要自己再干了。凡是能用社会化的机制干成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老办法了。为什么强调要用社会化的机制,又没笼统提企业化、产业化呢?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高校的实际现状。如果提高校后勤企业化或产业化,思想上易引起误导,实践上易导致歧义,后果上易造成失误。因为我们目前推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必须由政府来领导,还必须由政府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在一定的阶段内,政府和学校还必须得拿出一些钱予以支持。社会化改革,单靠一个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统筹。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这场改革还带有较多的政府行为的特色。决不是一下子不加区别地完全推向社会了,政府、学校一下子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如果是这样,不但这场改革搞不好,而且还会出大乱子。所以,我在这里要说有这样一个意思,可能不准确,就是我现在讲的社会化,还是相对的,是分阶段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下子还实现不了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化,且政府始终是领导、把关的。讲这个话一不是要大家保守,二不是要大家后退,目的是要让大家认识这个特点,解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
第二个问题是,在实施社会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必须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员工服务这个方向,必须保持高校的稳定。为此,不管各地如何进行具体实施,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新的后勤服务实体,都必须姓“教”,姓“教育”,教育系统必须能够笼得住,必须能笼在教育这个大网之内,必须同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保持一定的责、权、利关系,不能无规范的一下子全交给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去办,或一律简单地用企业化的办法去处理。高校后勤可以产业化,而且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但其实施、运行,必须遵循上述的指导思想。因为现在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不少企业今天可能还运行得不错,明天也许会一下子就破产、倒闭了。而我们高校的特点,是不允许这种现象发生的。现在我们高校的书记、校长,有些担心,可能就是担心这种问题。因为他们是要为高校的正常运转和稳定负责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这场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有进,没有退。正因为如此,对这场改革的领导、实施,必须既要积极、坚决,又要慎之又慎。
第三个问题是,衡量或决定这场改革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性标准,是服务质量要上去,价格(或负担)要减下来。这也是我们设计、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当然,不让赚一点钱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想通过改革赚大钱、谋暴利,把改革建立在加重师生负担的基础上,建立在以赚钱为目的的动机上,则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时,还要方便学生。关于学生公寓建设,我不大赞成不分城市大小、学校远近,一律集中征地、集中建设。我赞成分片建。因地因校,在几个学校的结合部,分片建设,既方便学生,又便于管理。同时,还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与造价。学生公寓不是造得越宽敞越华丽越好。造价和投入,以后要通过向学生收费来偿还的。成本搞得太高,既脱离中国国情,也会一下子把学生的生活费提得很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行不通的,也会把好事办坏。今年高校的住宿收费,可能要限定8001200元之间。单看住宿费可能不高,但问题是当前学生整个上学的成本提高了。现在在北京就学的大学生一年上学的总消费大约需要1万元左右。这对工薪阶层,对广大工人和广大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得了的数字,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办成谁有钱谁上,问题就大了。我们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能建立在高收费的基础上,要说这场改革难,可能就难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成本问题一定要格外注意。李岚清副总理讲,他不赞成把厕所弄到学生宿舍里,还是要搞公共厕所。我个人还不太赞成把电话、电视机装到学生宿舍里去。学生公寓嘛,实用、耐用、整洁、方便就行了,不能把标准搞得过高,学生就是学生。为此,各个方面一定要精心组织,精心实施,踏实工作,对很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既要干得漂漂亮亮,又不能埋下隐患。涉及到人的处理问题,一定要谨慎稳妥。高校后勤职工是比较多的,有不少同志是老职工,为学校干了一辈子,老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一定要处理好。这也是我上面讲的目前社会化尚有一定局限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问题,从现在起就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今后后勤高校不管了,要组织跨学校的后勤服务系统,那么谁来管理这个后勤服务系统?如何才能管好这个新的后勤服务体系?这可是一个大问题。管理机制一定要改变,管理水平一定要上去,绝不能再搞成官办的,又安排了一大堆人,不干事,光扯皮,低效率,高开支,那就完了,上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上海在这个上面下了不少功夫。像我们武汉市这个地方,有20万大学生,2万研究生。这么大个市场,如果还做不好,恐怕就没道理了。
第四,高校领导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带头支持、参与这场改革。
高校既是这次改革的主力军,也是这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后勤从学校规范剥离,需要学校参与和支持;将来组织跨学校的新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是建立在从学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基础上的,是为了向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的,这就更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学校始终既是参与者、支持者,又是监督者、受益者及师生利益的维护者。高校领导对这场改革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为此,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领导一定要不断提高认识,深化认识,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我感到,现在有些高校的领导确实还在等待、观望;不少高校的领导,还存在有这样那样的疑虑。这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可以理解的。要消除一些高校领导的疑虑,一方面要通过他们的自我认识提高来解决;另一方面,则靠改革的实践效果来解决。当前有两种不好的思想倾向必须尽快克服。一种是有些高校的负责同志,虽然口头上也拥护搞社会化,但心里想还是自己搞好,自己搞保险,不愿往外放,不愿往外交。关着门自己搞了很多年了,一下子放开,舍不得,不习惯。这是极为有害的,形势决不允许再有这样的错误思想。该交的物得交,该交的人得交,该交的设备也得交啊!实现后勤社会化后,你在学校的那些公寓、食堂等,你自己也不要管了,要统一管理。这些东西都要舍得往外拿。另一种倾向,则想尽快交出去,想立即卸去学校在后勤方面应负的责任,想一下子减去学校应负的负担,这恐怕也不全面。
改革是一个过程,减轻负担也是一个过程。是否减轻负担,要等改革基本完成后才能作出判断。何况,讲减轻负担,不是没有负担。我看,不再增加负担,这项改革就算是基本成功的了。假如说现在我这个学校在后勤方面每年花了200万元,以后不再多拿钱,且后勤质量得到了保证,能搞到这一步,对这场改革就可以打7080分了。以后再往好处努力,争取负担再逐年有所减轻。现在就一下子不想作任何支持了,甚至还想再要回一些,这恐怕不行。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改革初期阶段,学校每年还必须要支持一点。可不要认为今年一分离,明年学校什么都不管了,那可能不行!希望高校的领导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点,要顾大局,要算大帐,不计小利。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高校的领导在整改过程中,都要切实加强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本校职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坚决保证改革的健康进展,坚决维护高校的稳定。
同时,希望教育部直属高校在这场改革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武汉大学和新组建的华中科技大学,你们是湖北地区的两所最大的大学,你们只要带头了,武汉地区高校后勤改革步伐就可能会更快一些。现在我们教育部在武汉有7所部属学校,都要带头,都要为武汉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衷心希望在座各位,能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武汉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把湖北省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搞好,能够走到全国的前面去,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
我上面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匆忙上阵,来不及准备,不少用词,也无法推敲。无非是希望大家在思想上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把后勤社会化改革搞好。
扩展阅读: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自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全国高校后勤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多方面制度的制约,这项改革远未完成,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保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克服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是健全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对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为导向,克服机制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要求相符合、与社会第三产业相融通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2、基本原则:坚持政策支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校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广大师生为本,兼顾后勤职工利益。统筹协调高校后勤改革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步骤。二、总体目标与方针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比较完善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
4、工作方针:坚持“巩固、推进、创新、优化、规范、提高”。即:切实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规范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推进步骤与重点
5、试点先行,逐步推进。201*年至201*年,为试点阶段,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布实施、动态调整的原则,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先选择部分改革成效突出、市场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区域性深化改革的试验工作,在当地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系统规划,积极实践,总结经验,提供示范,不断完善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逐步扩大改革的范围;201*年至201*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各项措施;2019年至2020年为健全完善阶段,即总结全国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6、重点加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的运营管理。要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公益性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价格平抑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必要的资金投入,引入竞争,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优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加紧解决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保证其公益性的实现并避免垄断经营,不再实行投资商自建自营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对已投入的运营且矛盾突出的,可采取回购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措施予以解决,坚决防止影响稳定的问题发生。
四、改革任务与措施
7、积极稳步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进一步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垄断,积极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高校后勤体制转为企业,为更多学校提供后勤服务;支持学校自主选择优质企业进校提供服务,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与合作发展共赢,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8、进一步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秩序。要加快建立高校后勤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全面实施后勤服务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加紧完善高校后勤各类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高校后勤服务运行的监督,保证服务质量,杜绝安全事故,防止资产流失,遏制职务犯罪;要主动配合工商、税务、消防、劳动监察、食品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依法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后勤、审计、纪检、财务、国有资产、学生管理等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对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质量效益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保证高校后勤安全稳定运行、清廉高校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9、规范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高校后勤实体无论是否注册企业法人,均应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分离,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要对高校后勤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分开建账,分开管理;在组建公司和公司改造中,要按照国家有关国企改制和教育部有关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文件精神,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0、深化高校后勤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社会化、企业化的要求,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对后勤服务实体中现有事业编制人员高于聘用人员的收入部分,学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承担;后勤实体要严格依法用工管理,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现代薪酬分配体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和量化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实现按岗定薪、绩效挂钩、择优用人、岗变薪变、多劳多得、同工同酬。
11、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后勤的管理职能,由直接管理向综合手段管理转变,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调控监督和为公益性服务“买单”的职责。
12、促进高校后勤行业组织发展。加紧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学校后勤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实施行业规范自律、反映行业诉求、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政策落实与实施
13、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要切实落实政府部门和学校对后勤“公益性”服务应承担的责任,完善优惠政策,保证必要的投入,适时、合理调整后勤服务收费标准。
高校后勤公益性服务有关供水、供电、供气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配套文件执行。
14、切实加强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改革的组织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省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这项工作纳入省级教育统筹的工作内容,切实负起责任,尽快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规则、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抓紧组织实施;要切实保证政府对学生食堂必要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15、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体作用。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本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领导,建立高校主要领导负责、各相关机构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共同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认真做好广大学生和后勤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16、认真做好对后勤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督导评估。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本省和本校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系统规划,积极实践;要建立对后勤改革的督导评估制度,把改革成效、管理水平、保障能力作为办学水平和领导业绩的重要指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意见——在湖北省高校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摘要)》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意见——在湖北省高校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