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7:48:02 | 移动端: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分类引导青年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始终强调共青团组织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广大青年坚概述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青年群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在思想认识、道德意识、价值观选择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不同类别青年群体存在的思维方式、思想问题、行为习惯也产生了很大差异性。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各类青年群体存在的差异、充分尊重不同类别青年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内容的引导目标和引导方法,增强思想引导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普遍性、实效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青年的有效凝聚和引导。工作目标

按照引导青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类别青年群体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掌握其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全面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树立一批分类引导青年的典型,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工作关键点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深刻创新,在全面推开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十个关键点。

1、转思想。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决摒弃传统工作中落后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继续发扬好的传统和经验,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把握引导青年工作。

2、换位置。在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中,要转变以往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工作方法,多深入基层,深入青年,突出青年的主体地位,与青年交朋友,敢于与青年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深处的问题。3、划层次。要根据青年的年龄特征、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合理划分横向的引导层次,设计科学的引导思路和载体,构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思想引导体系。

4、分类别。要根据青年的身份属性、职业特征、思维习惯、话语体系等的差异,合理划分纵向的引导类别,充分考虑不同类别青年群体的自身特点,细化分类引导大纲,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引导。5、摸关键。要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等深入细致的工作,认真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别青年群体的思想意识的关键点,特别是青年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深入分析其共性特征和形成这一认识的相应的背景与逻辑,

6、碰难题。对于在以往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新出现的问题、存在于各类青年思想中的关键问题、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热点问题等,要勇于面对,深入研究,力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7、变方法。要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法、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青年喜欢的沟通方式去开展工作,使引导工作更加贴近青年,更加符合青年的特点。8、抓载体。大力拓展利用新兴媒体引导青年的有效途径,牢固树立“虚功实做”的工作理念,努力寻求思想引导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设计,使“组织存在”和引导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充分实现。9、扩范围。要按照“两个全体青年”的基本要求,不仅追求“点”上工作的突破,更要追求“面”上工作的覆盖,不断提升工作影响力,扩大工作受益范围,增强社会效益。

10、练队伍。要配合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全面推开,通过系统培训、交流研讨、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基层团干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水平,培养锻炼一支素质较高、业务精通、熟悉基层、了解青年的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工作方案

(一)确定重点群体和实施单位

1、分类引导青年工作重点面向五类青年群体: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牧区青年、机关青年。各盟市级团委可根据实际,延伸范围、细化分类,但选取的对象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

2、按照团中央关于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单位的选取要求和主要原则,具体要求为:面向学生的,应是在本地(系统)有较高知名度的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包括民办院校)或初高中学校;面向企业青年的,应是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45岁以下青年占企业员工总数30%以上的企业;面向进城务工青年的,应是团员青年在50名以上的进城务工青年聚居地或“两新”组织;面向农村牧区青年的,应是留乡青年农牧民在200名以上的乡镇。面向机关青年的应为设立团组织,青年人数占职工总数的1/3以上的单位。其他可依据实际情况,由各级团组织自行界定选取实施。除以上条件外,相关单位还应有较好的组织和工作基础,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分批次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第一批启动时间为201*年5月1日。启动单位包括:各高等院校、大厂矿企业、自治区直属机关;各盟市团委按照每个旗县(市、区)平均不少5个自行确定首批启动单位,每个盟市要确定不少于10个不同类别的盟市级重点联系单位,并向自治区团委选报3个不同类别的自治区级重点联系单位。

第二批启动时间为201*年10月1日。各盟市团委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拓展到具备条件的50%以上的基层单位。第三批启动时间为201*年4月1日。符合条件的基层单位全部启动实施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三)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推进步骤

1、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地各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级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中要体现工作推进步骤、具体措施、重点探索的引导路径等内容,并按要求及时上报自治区分类引导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团委宣传部)。2、要强化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各地区各单位要对团干部进行一轮专门培训,培训重点内容应包括对引导青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青年思想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青年进行分类引导的必要性、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重点及方法、分类引导青年大纲(试用版)等,提升专门工作能力。

3、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青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各地区各单位要以切实把握不同类别青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为核心,通过具体深入的调研,全面了解青年都关心哪些重要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存在哪些模糊认识和思想困惑。把各类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摸清摸透,进而增强引导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可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发放问卷调查,二是面对面地进行深度访谈。为便于汇总分析,问卷由自治区团委统一设计提供,各单位组织填写。面对面访谈由各地各单位自行组织。

4、要加强分类引导,努力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各地区各单位要针对调研中了解掌握的各类青年群体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尤其是针对青年在社会观察中看到的现象与所接受的正面教育存在的一些反差,找准青年的思想症结和具体的思想问题,努力把青年思想意识中具有普遍性的关键点找出来,深入分析这些关键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按照贴近青年特点、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从形式、手段、途径、载体等方面大力改进创新引导青年工作,探索将思想引导内容有效传递到青年中去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帮助青年走出困惑,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帮助青年解答困惑,并在实践中反复与青年沟通碰撞,不断调整和完善,努力找到能够真正说服青年的有效引导内容,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

5、要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各地区各单位要对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及时进行认真总结,特别是要系统地归纳各单位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开展的有效的引导措施和办法,认真分析它们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原因,对其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要善于借助团属研究机构、社会各界专家等资源,着力构建由团组织牵头统筹,各方面深度参与的开放式的理论研究工作新格局,深入研究分析如何运用符合各类青年群体接受习惯的语言、逻辑、观点和素材,帮助青年释疑解惑,促使青年形成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更稳定的思想认识。把在工作中积累总结的经验,形成理论成果,为团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自治区团委将设立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理论研究课题(详见附件),每个盟市级团委要自选2个以上探索、研究的项目,与分类引导工作同步开展。

(四)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

1、盟市团委要对本地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进行认真研究部署,指定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拟定工作方案,上报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团委宣传部);

2、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指导,确定首批启动单位、重点联系单位,督促基层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及时整理上报相关工作资料;3、组织开展当地基层团干部的专项培训;

4、积极承担引导青年工作理论研究课题,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

5、完成自治区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工作方针

1.认真组织,全面落实。各级团组织要从切实履行好团的根本职责的高度,从切实增强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出发,把分类引导青年这项工作抓实抓好。各盟市团委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职人员直接参与到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中,做好帮助推进和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各实施单位要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配合工作的开展,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青年思想引导工作。

2.注重原则,把握导向。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事关青年成长,事关国家未来,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各级团组织和实施单位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对党的理论的阐释,首先要准确理解、把握本义,在此基础上运用青年习惯的逻辑和语言进行“翻译”和转化。

3.求真务实,善抓根本。要坚决克服表面化、笼统化的工作倾向。对实施单位青年思想状况的调查了解要深入、具体,对青年思想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要有“前进一步是一步、前进一点是一点”的精神,敢于迎着本质问题、迎着困难问题上,直接深入一线与青年面对面沟通交流、进行思想碰撞甚至交锋,积极探索和创造思想引导工作的新方式、新办法,推动该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理论研究备选课题

1.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引导青年;2.如何帮助青年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3.如何在基层创新引导青年的活动载体;

4.如何使优秀青年典型更加贴近青年、真正走进青年;5.如何开展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引导;

6.如何借助时尚元素和文化形式引导青年。7当代青年的语言特征与沟通方式

8.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变化和思想(思维)轨迹变化9.大学生的时尚文化与需求特征

10.企业青年员工主力军作用的体现与主人翁精神的培养11.企业青年和技能素养与个人成长的实际利益12.进城务工青年流动的局限性与成长的制约13.如何更好地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实际需求14.农村青年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致富成才

15.农村青年生存需求的变化及个人成长的影响16.新形势对青年组织动员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17.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共青团组织及其职能如何体现18.如何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团结进步教育

扩展阅读: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

共青团中央201*年12月

目录

前言............................................................1总目标....................................................3

上篇:主要引导内容..................................................4

一、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41.有血性,还要有理性....................................................4

2.有行动,还要有秩序..............................................................4

3.有民族气节,还要有世界眼光.............................................................................54.有观察,还要有思考..............................................................................................55.有爱国心,更要有报国行.....................................................................................6

二、引导大学生理性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1.“道路”的问题很重要..........................................................................................62.实用主义与实事求是的貌合神离........................................................................73.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7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9(一)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1.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能够代表人民....................................................................92.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在表决前...........................................................10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10(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1.一党领导不等于一党专制...................................................................................11

2.政党制度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p":{"h":17.043,"w":15.8392.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也是现实的重要任务.................................................233.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公平的...................................................................................24七、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25(一)关于党员干部腐败问题................................................................................251.没有健康的主体力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252.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常态的...........................................................................253.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26(二)关于党政官员的素质和形象........................................................................271.健康的主流,事业的中坚...................................................................................272.高压力的群体.........................................................................................................28

八、引导大学生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统一......................................281.爱国不是抽象的...................................................................................................282.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的主心骨、国家的掌舵人..........................................293.正确的道路,有前途的道路.............................................................................30

九、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311.人生除了物质追求,更要有精神追求..............................................................312.劳动、奋斗、创造是成才成功的根本..............................................................32

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就业难问题.....................................................351.劳动力资源大国面临的长期性问题..................................................................352.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363.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影响未来...........................................................................37下篇:引导路径和载体............................................................................................39

(一)当面启发类.............................................................................................................39具体路径1:面对面交流..........................................................................................40(二)媒体传导类.............................................................................................................40具体路径2:新媒体传播..........................................................................................40具体路径3:校园传统媒体传播.............................................................................41

(三)实践感悟类.............................................................................................................42具体路径4:社会实践体验......................................................................................42(四)观察思考类.............................................................................................................42具体路径5:社会观察引导......................................................................................43(五)人群影响类.............................................................................................................43具体路径6:榜样示范...............................................................................................44具体路径7:同伴影响...............................................................................................44具体路径8:社会组织影响......................................................................................45具体路径9:新老“传帮带”......................................................................................45(六)文化熏陶类.............................................................................................................46具体路径10:仪式教育............................................................................................46具体路径11:文化活动............................................................................................47具体路径12:主题读书............................................................................................47具体路径13:时尚吸引............................................................................................48具体路径14:游戏渗透............................................................................................48(七)情感升华类.............................................................................................................49具体路径15:情感感召............................................................................................(八)服务渗透类.............................................................................................................50具体路径16:服务育人............................................................................................50具体路径17:社会化技能培养...............................................................................50

前言

为贯彻党对共青团的根本要求,履行好引导青年的根本任务,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引导青年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普遍性,团中央经过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试点,研究制定了《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用于指导高校团组织开展引导青年工作。《大纲》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是“主要引导内容”,下篇是“引导路径和载体”。围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大纲》依据试点调查反映出来的大学生主要思想疑惑,提出了10个方面的主要引导内容。每个方面的引导内容,都包括了若干条与大学生思想疑惑的形成逻辑相对应的具体引导思路。这些引导内容的排列顺序:一是关于爱国情感的表达方式(第一条);二是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三、四、五、六条),具体包括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总体布局等有关内容;三是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七条);四是关于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相统一(第八条);五是关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第九条);六是关于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第十条)。引导内容确定之后,还必须找到合适的传播路径。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方式,总结各地高校的工作经验及各试点高校在试点中的新做法新经验,《大纲》提出了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八大类引导路径:一是当面启发类;二是媒体传导类;三是实践感悟类;四是观察思考类;五是人群影响类;六是文化熏陶类;七是情感升华类;八是服务渗透类。这八大类路径,共包含了17个具体引导路径。为更好地帮助高校团干部理解和操作这八大类17个具体引导路径,《大纲》随附了《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优秀活动案例精选(大学生篇)》教学视频,该视频汇总了团中央从各省级团委和各试点高校团组织推报的近400个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优秀活动案例中精选出来的27个案例。

《大纲》是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提供的只是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目标定位、思想准则和工作方法。高校团干部要善于从书本、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思想中,寻找更新的观点、更丰富的事例、更生动的话语表述方式、更有效的真理传播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

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

总目标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这一总目标,就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引导大学生把坚持爱国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上篇:主要引导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1.有血性,还要有理性

●针对的观点:“游行示威等行为是有血性、有爱国气节的表现”。爱国无非就是希望国家好。为表达爱国热情而采取集体行动时,要充分考量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在一些特殊时刻,比如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利益受到损不适当采取集体行动不足以向国际社会表达国民的意志时,游行等行动确实是一种爱国热情的表达方式。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按照法律规定向政府申请并获批。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二是不能只为情感宣泄上的“一时之快”,不考虑行动可能对社会秩序、国家形象、国际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要防止爱国情感和行动被人利用,给国家、政府和社会“添乱”。

2.有行动,还要有秩序

●针对的观点:“表达爱国热情就可以自由行动”。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哪怕是出发点再好的行动,当它自发聚集为大规模的群体行动时,就有可能带来偏离每个个体本意的、不可控的后果,导致“好心办坏事”。在爱国、希望国家好这个问题上,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在情感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在通常情况下,相比个人而言,党和政府对各方面信息掌握得更为全面,对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把握得更为准确,也更能够从大局出发,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如果部分公民依据个人判断采取行动,有时候可能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有民族气节,还要有世界眼光

●针对的观点:“爱国就要抵制外国产品和外国文明”。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封闭式地独自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本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善于与其他国家及其人民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一些狭隘民族主义的主张和行动,可能会给国外“中国威胁论”者以口实,不利于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及培养形成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其结果可能有损国家利益。

4.有观察,还要有思考

●针对的观点:“大家都去参加游行示威的‘爱国行动’了,我也应该去”。作为一个有头脑、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青年,在参与社会行动时,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进,而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要防止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思维方式之中。

5.有爱国心,更要有报国行

●针对的观点:“爱国热情高于一切”。

如何让爱国更有力?心动不如行动。爱国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对国家发展和进步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当代大学生爱国,最关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将来报效祖国储备好能量。

二、引导大学生理性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道路”的问题很重要

●针对的观点:“没有必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道路”决定成败。一个人是“走正道”,还是“入歧途”,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人生的成败。同样道理,对于国家而言,“道路”是否选得对、走得对,从根本上关系着民族的兴亡

和国民的生计与幸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表明,只有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民族才能获得独立,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人民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根本对立的“主义”不可能趋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最大占有者才拥有最大的社会权力。而社会主义是为最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的社会制度。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二者既互相借鉴、互相合作,又互相较量、互相竞争。无论在经济社会的一些管理办法、甚至在具体体制的一些运行方式方面走得多“近”,核心价值观的迥异,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不可能趋同。

2.实用主义与实事求是的貌合神离

●针对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淡化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道路”。

“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观。实事求是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而实用主义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把客观存在和经验等同起来,认为“有用即真理”,凡事以即时的实用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不但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而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决不是以即时的实用为原则的。

3.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6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8%提高到6.4%,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能够连续25年保持7%以上经济增长率的经济体只有13个。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如此奇迹般的成就是少有的。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60年来,我国人均存款增长约1万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201*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GDP9.1%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阴影作出了突出贡献。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只能让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是要看到,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架构下,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着国民经济命脉,这就确保了社会主义经济根基始终不动摇,确保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始终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比如,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分层出让,但没有一寸土地归私人所有,充分表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中国的牢固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以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速度推进。是否实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能够代表人民

●针对的观点:“人大代表不能真正代表人民”。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设区市、省和全国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质上也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各级人大代表的构成也在不断完善,其代表性不断增强,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的代表比例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正越来越广泛地吸纳不同阶层与群体进行议政。比如,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大幅缩减,相比之下,一线工人代表增加了一倍,基层农民代表增加了70%;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明确提出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些都是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例证。

2.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在表决前

●针对的观点:“人大不过是‘橡皮图章’、‘表决机器’”。

西方议会制是一种对抗式民主,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在议会中相互争吵、相互攻击是常态。这种民主形式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协商式民主,这种民主形式是与我国社会本位、“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尊重各方的不同意见,又努力追求和实现全局性的共同意志。“表决机器”、“橡皮图章”看到的只是表象。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在提交表决前,就广泛征求了包括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对草案反复进行修改。最终提交表决的议案已经比较成熟、代表了最广泛的民意,因而,往往“高票”通过就很正常。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针对的观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运行中有很多问题”。任何一项制度,它的发展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人大代表与民众联系不紧密、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但也要看到,随着各方面制度的逐步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加以探索解决。比如,近年来,许多地方探索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人大代表接访制度、人大代表进社区制度等,这些改革举措,密切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出台,也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一党领导不等于一党专制

●针对的观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实质上是共产党一党专制”。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关键是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人民的正确历史选择,也是决定今后中国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二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一政党制度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些同学之所以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两种认识来源。一种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为参照系,认为民主党派必须起到“在野党”、“反对党”的作用,而这样做的后果就会脱离中国国情,使多党合作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还有的同学是因为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认识不全面。其实,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

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正是由于民主党派参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才能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充分反映和整合各方面的民意,赢得稳固的社会基础,实现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

其次,民主党派参政对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充分信任、相互协商的传统和机制。例如,近年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抗击非典、完善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大意见和建议,对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次,各民主党派汇集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在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1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大批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权力机关、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政协担任领导职务,参与国家大政

方针的协商和决策,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在国家建设和治理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同时,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使执政党能够更好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能够随时听到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于执政党克服和纠正官僚主义,及时改正工作中的错误,防止和遏制党内腐败现象具有积极作用。2.政党制度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想要什么样就可以是什么样

●针对的观点:“换其他的政党制度,中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

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各种力量角力的结果。中国的政党制度安排,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共同做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仿效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几年间就出现了300多个政党政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条件和政治环境,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挠,多党制实行的结果不仅没有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反而由于各党派的争夺倾轧,引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尤其是在第二次合作中,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呼吁抗战胜利后实行多党制。但是蒋介石顽固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全面内战,宣布各民主党派为非法组织,使中国最终没有走上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的道路。1948年,在解放战争将要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在内的11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各民主党派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历史和现实生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我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基本国情相适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已经拥有了为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就要倍加珍惜并不断去加以发展和完善,没有必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作“赌注”去试验别的制度。

(三)关于民主形式

1.西方“普选制”的外衣,不能改变其“有钱人”民主的实质●针对的观点:“西方‘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才是真正的民主”。

民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民主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看,民主反映的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由什么人“做主”的问题,它决定了民主的性质。西方国家“一人一票”的美丽“民主外衣”,并没有改变其“有钱人当政、代表有钱人”的实质。卢梭曾指出,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一评论精辟地揭示了拥有投票权与实质上的当家作主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现实中,西方国家的参选人往往具有雄厚的财力或深厚的大财团背景,否则很难赢得选举。选上以

后,他们代表的也是大财团的利益。比如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背后,各自都有一批大财团在支撑,无论双方候选人谁当选,首先都要代表其背后大资本的利益。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民众对选举往往很不热心,长期以来总统大选的投票率都很低。

2.防止掉入西化的“民主陷阱”

●针对的观点:“我们国家也应该实行西方普选制”。

作为民主实现形式的具体民主制度,有时很难做出“好”与“不好”的判断,但确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西方式民主是西方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产物。不顾本国国情,简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甚至“异体排斥反应”。原苏东、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照搬照抄西方民主制度模式,不但没有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低迷、民生凋敝。比比皆是的前车之鉴,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还要清醒地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地推行西式民主是有目的的,他们往往借助发展中国家搞西式普选的时机,利用资金扶持、舆论控制、民间组织渗透等手段,操纵选举和民意,培植亲西方政权,实现自己国家的战略利益。

3.中国的民主在符合自己国情的模式中不断发展完善●针对的观点:“中国现在还很不民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政治追求、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民主都是最基本的核心理念之一。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为的就是让中国人民“翻身”,实现“当16家作主”。革命成功后,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包括民主权利在内,人民各方面权利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为最广大人

民的利益不懈追求和奋斗的宗旨,从来未曾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施,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利保障也日益得到完善。今天,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正式载入我国宪法,权力运行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日益得到强调,权力追责制日益严厉,民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越来越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这样的进步,经济改革和发展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按照发展政治学理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中期与向发达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政治参与水平是一个由低度参与向高度参与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早期阶段,过高的政治参与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整合,甚至会引发政治参与膨胀,影响社会稳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和法制的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会不断发展,以进一步满足不同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多方面的政治参与要求。

四、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任何社会都有指导思想或核心价值

●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只是党和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或一种学术思想”。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价值观,作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意志和力量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成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领导本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2.社会思潮可以有很多,但是指导思想只能有一个●针对的观点:“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

正如大海上的航船只能确定一个航向一样,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有一个。如果指导思想多元化,人们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就有可能混乱。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是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尊重和提倡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18常常在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印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可以为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导;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优秀的思想养料。

3.发展的科学,谈何过时?

●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坚持的必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一些特定历史条件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就没有必要教条式地加以固守。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的,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它的生命力就在于随着实践的发

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生动体现。也正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得以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针对的观点:“信仰宗教是公民的自由,大学生也一样”。

按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不能因为自己信仰某种宗教,就强迫别人也信仰该宗教,或歧视不信仰该宗教的其他人。无论哪种宗教,都有它们心目中的“神”,都把人自己的命运交给外在的“神”来支配。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固然也有信教的自由,但宗教毕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他主”的人生观。就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而言,应倡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精神上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少信一点“命定论”、“神主论”,多加一份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开创美好未来。

2.宗教具有两面性

●针对的观点:“宗教教人向善,值得提倡”。

宗教既有抚慰心灵的功能,但也可能控制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消极;既有可能促进人群和社会的和谐,也可能成为人群分裂的诱因,成为政治渗透和斗争的工具。一个人要向善、行善,不一定非要经过宗教这个渠道不可。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就是表达爱心、“积德行善”的很好途径。现代社会压力很大,但心理调节有多种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交友娱乐等多种形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3.信马列,就不能信上帝、真主或佛祖

●针对的观点:“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可以并存”。

宗教是有神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它与倡导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就政治属性而言,党员、团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能成为宗教信徒。党、团员加入党团组织时已经面向党旗、团旗进行过庄严宣誓,不能违反党、团组织的纪律和自己的承诺,加入信教行列。

4.警惕宗教渗透

●针对的观点:“信教是个人的事,与政治没什么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近代史上,西方国家早就利用传教士的宗教渗透,对我国实施“枪炮和文化并举”的侵略策略。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外,不断加大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力度。尤其是我国地域广袤、民族成分复杂的西部地区,更是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暴力恐怖主义主要渗透的地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群体,通过资助贫困生、赞助学生活动、培植学生社团、提供免费出国机会、给予心理安慰等各种隐蔽形式,拉拢大学生接受宗教文化、成为宗教信徒,进而为他们的政治21目的服务。大学生对此要保持高度清醒和警惕。六、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

1.只有先富带后富,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针对的观点:“‘先富’带‘后富’的政策有问题,并未真正实现”。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齐步走”,只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在发展的初期就过分强调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体人民的普遍贫穷,就是一个例证。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由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条件各有差异,每个人的条件禀赋各不相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符合客观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可以通过强大的税收等杠杆,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让先富起来的地区、阶层和人群为落后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

提高。近些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大规模大幅度进行农业补贴,积极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推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深入推进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和玉树地震灾区工作,这些都是带动相对落后和困难地区的生动体现。

2.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也是现实的重要任务

●针对的观点:“党和政府在处理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问题上无大的作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因此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党和政府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下更大力气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帮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的惠民政策。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很重要,先富地区、人群的带动和帮助很重要,后富群体的自强奋斗也很重要。中华民族有着扶贫济

困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调整社会分配的制度优势,我们相信,通过党的执政智慧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公平正义光辉”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3.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公平的

●针对的观点:“中国社会很不公平”。

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时期,是地主阶级作威作福的年代;军阀混战时期,是弱肉强食的年代;直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社会才拥有了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但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体制上的制约,仍然存在强大的行政管制以及城乡壁垒、身份传袭等不少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制度和文化得以确立,中国公民的自主意

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大大增强。今天,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自己的职业,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国家还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金等一系列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当然,不可否认,在发展初期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有知识、有资本、有经验、有技能的人,获得了比没有这些方面资源的人们更多的财富,这也是自然的、合理的,这种不平均与不公平不完全是一回事。对于社会上一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利所造成的不公平,党和政府正在通过法制的轨道予以解决。

七、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关于党员干部腐败问题

1.没有健康的主体力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针对的观点:“腐败现象在党员干部中是主流”。

当前,腐败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颗毒瘤。但是要认识到,腐败在党员干部中是支流,否则很难想象依靠一帮只图私利的贪污腐败分子的领导,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2.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常态的

●针对的观点:“腐败越抓越多,党治理腐败成效不大”。

腐败现象的长期存在具有一定必然性。只要人类社会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存在,腐败现象就不可能消失。环顾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府敢于宣称自身不存在任何腐败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政党制度、社会制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美国的安然公司倒闭事件、台湾陈水扁家族舞弊案等,都说明了两党制、议会制同样无法消除腐败。发展社会学告诉我们,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腐败高发期。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破旧”的力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制度的建立健全跟不上变革的步伐,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上,也都经历过腐败高发期,我国也要经历25这样的过程。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这绝不意味着对腐败现象可以漠视或容忍。陈希同、陈良宇两位前中央政治局委员,都因为腐败问题锒铛入狱。这说明,党对腐败分子出手不可谓不重。我们党对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历来认识很清醒、态度很坚决,并且采取了许多果断措施,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3.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

●针对的观点:“腐败在中国无法根治”。

有的同学说,“在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中,人情观念浓重,关系文化盛行,对腐败具有一定的助长作用。”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注重“官德”建设,这种文化传统也是抑制腐败可以借用的资源。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201*年,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为人民群众举报腐败分子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随着包括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健全,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腐败分子藏身之处也必将越来越少。

(二)关于党政官员的素质和形象1.健康的主流,事业的中坚

●针对的观点:“党政官员队伍有很多问题”。

我国的党政干部队伍集中了各个门类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经历着岗位实践和组织生活的双重锻炼。从主流来看,这支队伍在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是可靠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各级党政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在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政干部带头解放思想,带头真抓实干,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群众幸福生活不懈努力,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流砥

柱的作用。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党政干部不畏困难、不言苦累,切实承担起领导管理、组织协调的职责,在关键时刻冲锋在第一线。事实证明,从整体上看,党政干部提交给党、国家和人民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党政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染上贪图享受、爱讲排场、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甚至蜕化成腐败分子。但是,这些现象在整个党政干部队伍中只是支流。而且,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已经就克服这些不良作风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规定,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

2.高压力的群体

●针对的观点:“党政干部有权有势,过得很光鲜”。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政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是面临着推动发展的巨大压力。在现实中,各地既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贯彻科学发展的要求,如何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等关系,党政官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二是面临着化解矛盾、协调利益的巨大压力。在改革攻坚期,各个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各类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协调好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各地党政官员担负的责任很大、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三是面临着排除人情干扰、保持廉洁节操的巨大压力。党政官员掌握了权力,也就意味着要更多地承担来自人情世故的压力,要更多地面对“被拉下水”的风险。

八、引导大学生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统一1.爱国不是抽象的

●针对的观点:“党、国家、社会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内在联系”。现实中的国家,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力量领导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发展的。因此,爱国就不仅仅涉及个人对国土、文化、民族等国家自然属性和人文、历史属性的态度,同时也必然涉及个人对国家的领导力量、政治制28度等政治属性的态度。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爱国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要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

2.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的主心骨、国家的掌舵人●针对的观点:“爱国不一定要拥护党的领导”。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面对列强欺凌、亡国亡种的危难局面,谁能挽狂澜于既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杀出重围”,实现民族独立,进而迈向国家富强?历史在呼唤,国民在期待。“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开展各种轰轰烈烈的运动。但是,由于这些政治力量及其所代表阶级的局限性,这些主张和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在苦苦求索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曙光。一批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率先接受并在中国大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由于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方向;由于有先进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了全国最广大民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领导下,我国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独立自主、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安定幸福生活。因此,爱国,就必然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的道路,有前途的道路

●针对的观点:“爱国不一定要拥护社会主义”。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政治追求。中国选择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过的历程。近年来,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举办北京奥运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显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孜孜追求并不断实现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社会主义就把反对剥削与压迫、追求公平与正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把代表、维护、不断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尽管实现公平正义的范围和程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社会主义始终在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这一目标,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所系,也是社会主义旗帜对世人的吸引力所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经济总量跃居全球前列,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中华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当前,国际舆论纷纷盛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模式。我们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到本世纪中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每一个有爱国心、报国志的中华儿女,都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为之共同奋斗。九、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人生除了物质追求,更要有精神追求

●针对的观点:“票子、房子、车子是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世界。物质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生存”,仅就这一点而言,人与其他物种并没有根本区别。而只有精神需要的满足,才使人得以“生活”,得以实现生命的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揭示了精神需求是对物质需求的超越,是人的高层次需求的道理。作为生命体,人们追求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尊重和鼓励人们追求合理物质利益的权利。当代青年成长在社会活力迸发的年代,有着更多的机遇去开拓、去创造,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只有物质上的享受,没有思想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品格上的修养,这样的人是庸俗的人。一个品性格调庸俗的人,无论在物质财富上能取得多么大的“成功”,他的人生也是不成功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要有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理想,要有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精神文明、引领清风正气的思想追求,努力将追求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善与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将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境界的充实统一起来。尤其要警醒和抵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防止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

2.劳动、奋斗、创造是成才成功的根本

●针对的观点:“劳动不值钱,普通劳动者没地位”。

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有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人们运用体力和脑力,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对象,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财富,还改造了主观世界,使人自身不断发展,使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可以说,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和改变了我们的这个世界。自古以来,正是因为有一代接一代的劳动者绵延不断的奋斗,才有了今天我们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因此我们说,“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劳动、奋斗、创造是通往成功的根本路径。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人生历程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从古到今,无论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还是小到每一个个人,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向来充满着荆棘和坎坷,取得成功总是需要付出辛勤和汗水。成功的目标越高,需要付出的奋斗就越艰巨。虽然成功是奋斗和机遇相结合的产物,有奋斗未必能取得成功,但不奋斗就肯定不能成功。一个人去劳动、奋斗,去开拓、进取,即使时运不济,结果一时不能如愿,但这种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在奋斗过程中所锻炼的本领、积累的经验、吸取的教训,都将为其在日后取得成功奠定基础。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是靠自己的劳动和奋斗,而是凭着一时的机缘巧合或“小聪明”得到某种“意外收获”,这种收获是偶然的,是不能长久的。还要认识到,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实现成功需要有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心态很浮躁,总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付出最少的代价,走出一条成功的“捷径”,有的梦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举成功”。这种梦想,要么成为空想,要么就得靠“非常规”的歪门邪道,最终只会贻害自己。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各行各业上取得成就,那就要时刻牢记“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人生”的道理,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付出努力。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创造不普通。在到处充满干事创业机会的当今时代,不少青年对自己的未来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轰轰烈烈,“成大器”、“建大业”、“出大名”、“立大功”。有这样的志向是很好的,它能够促使青年焕发出强大的奋斗动力。但同时要认识到,在无数有着同样“远大志向”的人中,最终能够真正“成大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当然都会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但无论哪个年代,社会的基本面总是由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构成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在各个行业的竞争中,有人“杀出重围”,成为领军人物,但更多的人是要成为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普通劳动者的价值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推动者。同样道理,虽然各个行业的少部分“精英”有着突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但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比如,一个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无论多正确,离开了企业员工的配合,一切都将等于零;一个科学家的发明无论多先进,离开了广大劳动者的应用,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貌似平凡的岗位,其实发挥的作用是很不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服务社会,体现出来的是不平凡的精神。在现实中,我们既要敢于追求杰出,又要不怕甘于平凡,因为平凡是社会众生的常态,平凡中能创造伟大。34正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背道而驰,向来为人所不齿。从古到今,“硕鼠”、“寄生虫”、“懒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形容或称谓,都体现了人们对不劳而获者的鄙视。现实中,有的“富后代”躺在祖辈创造的财富上坐享其成;有的大学毕业后宁愿呆在家里“啃老”也不出去独立谋生;有的靠出卖青春被“包养”;有的“为少奋斗好多年”而“宁愿傍大款”。这些现象,无论对于社会风气还是对于个人人生都是十分有害的。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别人身上,还谈何成长、谈何人生价值?而且,“靠人不如靠己”,一个“靠人”的人无论暂时得到多大好处,终归是走不远的。只有“靠己”,依靠自己扎扎实实的劳动,得来的收获才心安理得,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就业难问题1.劳动力资源大国面临的长期性问题

●针对的观点:“高校扩招政策和与就业需求脱节的

培养模式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劳动力众多,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一方面,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我国每年能够解决新增就业800万到1000万人,大体上是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解决100万新增劳动力就业。而据统计,我国每年新35增劳动力人口总计超过201*万,其中存在很大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有意愿的转移就业,其数量大致在1亿到1.2亿之间;同时,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强的技术进步趋势,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将会进一步“挤出”和替代劳动力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的形势。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如果高校不扩招,将有大批高中生不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从而提前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就业压力,并且由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与大学毕业生相比存在劣势,面临的就业压力、就业困难会更大。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扩招政策对延缓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能力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不可否认,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和某些培养模式可能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但这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使人才的能力结构贴近社会需求,既需要高校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自己的努力。

2.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

●针对的观点:“党和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没大的作为”。党和政府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比如,中央各有关部门通过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36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还出台了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201*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推出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基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新举措。

3.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影响未来

●针对的观点:“解决就业难主要靠政府和社会”。

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例如,有的大学毕业生只瞄准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地区,有的只瞄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或大型外资企业,有的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外出就业,等等。在就业难的形势下,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就业既涉及到生存问题,还涉及到职业化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阅历的积累。因此,在能就业的情况下,哪怕岗位不是最优选择,总比失业好。先就业,解决了生计,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今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择业就有了更大的空间。要勇于到中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固然有其吸引人之处,但因为人才密集,这些地方的竞争和生活压力也尤为大,想要脱颖而出也更不容易。相比之下,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广大中西部、基37层、农村地区人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蕴藏着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要勇于自主创业。大学生头脑灵活、富有创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创业方面有着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优势。当前,国家出台了不少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有条件的大学生,要勇于选择自主创业,在创业的磨练中体验奋斗乐趣,实现人生梦想。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学习阶段扎实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下篇:引导路径和载体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方式,总结各地高校的工作经验及各试点高校在试点中的新做法新经验,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要围绕大学生发展五个层级的目标,尤其是围绕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一最高目标,积极运用以下八大类、共17个具体引导路径。这些引导路径并非截然泾渭分明。每一类或每一个具体路径,既有着各自占主导地位的独特功能,又可能与其他路径存在部分功能交叉。高校团组织在开展引导活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具体运用。

(一)当面启发类

路径释义:由党政领导、团干部、专家学者或邀请的其他嘉宾,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当面沟通,启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内容可以是向大学生传输某种政治、理论观点,解读某条政策;或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某个社会问题,辨析某种社会思潮;或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特定问题,等等。具体路径1: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具有话题针对性强、信息沟通充分、互动探讨深入的特点,同时能发挥情感、信任和友谊等因素在引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通过个别谈心、党课团课、理论讲座、班组学习讨论、骨干训练营、社团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思想沟通和交流中,解除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具体思想困惑。(工作案例: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举办“青年成长论坛”,以在党旗下成长、我爱我的祖国、与“十佳”大学生同行、学习中的“XYZ”、心灵的港湾、走向成功之路等为主题,定期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典型与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论坛紧扣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难和忧虑,采用大学生习惯的语言和事例,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作出了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和引导。)

(二)媒体传导类

路径释义:根据大学生与外界联络、接收外界信息的需求,利用校园传统媒体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渠道和阵地,向大学生传输积极信息和先进思想,开展弘扬主旋律的媒体活动,在大学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信息氛围和媒体环境。

具体路径2:新媒体传播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生活方式,必须下决心、下力气开创探索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引导工作。要借助手机短信、飞信、手机报、手机彩铃以及校园网页、校园BBS、博客、短视频、网络即时通讯等新媒体渠道,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和思想内容。要积极开展具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征集、话题探讨、节日祝福、人物推选等新媒体专题活动。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有意识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工作案例:北京大学团委推出《北大青年》手机报,以校园时事为主要内容,兼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间断、多频次地发送近期校园生活服务资讯和思想引导类小短文,倾听同学声音、服务同学成长、引领校园思潮,实现了对北大学生更大范围的有效信息覆盖,受到北大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具体路径3:校园传统媒体传播

校园报刊、广播、电视等校园传统媒体,伴随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其内容以讲述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要注重发挥这些校园传统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点滴渗透作用,通过开辟专刊专栏、开展校园人物访谈、制作播出专题节目等形式,用大学生的语言解释宣传党的理论,用大学校园中的真实故事和生动素材诠释、弘扬主流价值观。(工作案例:福建师范大学广播电台每周一至周五及周六、周日下午为全校师生奉献集新闻时事、师大动态、学子风采、电影音乐、动漫游戏、文化拾萃、心情故事等多种丰富元素在内的节目。节目在满足学生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通过讲述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活跃校园文化、宣传正确思想的校园舆论阵地。)

(三)实践感悟类

路径释义:根据大学生主要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特点,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巩固和深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具体路径4:社会实践体验实践是思想认识的源泉和归宿。要围绕强化大学生正面认识或帮助大学生澄清具体思想疑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世情民情、感受党的执政成就,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理性认同。(工作案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团委组织开展“银领之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与地方需求相结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组织学生深入全省各地的百余个乡村、社区、企业,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查、金融知识宣传、志愿服务、为当地科学发展献一策等活动,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了国情,提高了思想认识,服务了社会。)

(四)观察思考类路径释义:根据大学生思想鉴别力还不一定很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框架还不一定很成熟和稳定的状况,引导他们从正确的视角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在理性层面上对所看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具体路径5:社会观察引导社会观察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观察者占有信息的全面和真实程度不同、观察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要通过在媒体上开辟“社会透视”、“热点观察”专栏,以及组织开展具有可控性的热点话题研讨、课前时事点评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更理性、

更全面、更深刻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得出积极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工作案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校园青春思辨会”,鼓励大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在观点的碰撞中磨砺思想的锋芒,在激烈的辩论中探寻真理的光辉。专业教师、共青团干部参与到思辨会中,结合同学们的话题,将党政国策、国家形势、社会实际情况等潜移默化、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的思想认识,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五)人群影响类

路径释义:利用社会关系和人际联络对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影响,通过让承载先进思想的特定个人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或促使某种先进思想在大学生人群中传播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具体路径6:榜样示范

榜样对人的成长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要通过“每周一星”、“年度之星”和“院系之星”、“校园之星”等推荐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推选来自身边、具有闪光点的,可亲、可信、可学的“普通人中的典型”,并通过校园媒体访谈、面对面交流、表彰奖励等形式进行广泛宣扬,使蕴藏在大学生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元素得到挖掘和弘扬。(工作案例:北京大学团委和北大新闻网联合开展“北大学子年度之星评选每周一星”系列报道活动。活动通过采访、宣传在学习科研、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在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经历,用贴近生活的成功实例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进取心和创造力,引领北大学子不断追求卓越,成长为理想远大、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具体路径7:同伴影响

大学生同伴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相处时间长,感情信任度高,相互之间在思想认识上的影响也较大。要通过设置特点思想话题,让同伴相互交流讨论,以及通过培养学生骨干,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带44动更多的同伴成长等方式,让大学生们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工作案例:武汉大学依托寝室成立“成长小组”,各小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卧谈会等进行“每日一聊”,让大家针对各种话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观点。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小组成员的思考感悟。团支部定期组织开展分享“成长档案”活动,使同学们在相互交流启发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具体路径8:社会组织影响

学生会、大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灵活性、自主性、平等性强,对于满足大学生在兴趣爱好、情感交流、技能提高等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作用,因此也比较受大学生欢迎。要积极指导学生会和大学生社团按照娱乐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相结合的要求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思想教益。(工作案例:河南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主题征文、时政沙龙等活动,在校园中有效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学生们的理论水平。)

具体路径9:新老“传帮带”

优秀校友、优秀学长的成长经历,对在校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要充分发掘校友和学长群体中的思想引导资源,通过访问、访谈、报告会、事迹汇编等形式,利用优秀校友和学长的“现身说法”,启发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工作案例: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由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学长45团”。“学长团”以“朋辈相携,共同成长”为目标,把高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切身体会、成长感悟传递分享给新生。“学长团”针对新生进入大学后易出现迷茫、焦虑等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同新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为改善新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帮助新生较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文化熏陶类

路径释义:适应大学生旺盛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活力,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引导活动中来,使引导活动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化作用。

具体路径10:仪式教育庄严的仪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能在人的内心打下深刻烙印。要从突出主题、规范程序、营造氛围、升华意蕴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好入团、入党,入校、离校,出征,升旗,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庆典,表彰奖励等各种仪式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感染和激励。(工作案例:北京化工大学团委开展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通过领导致辞、播放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纪录片、上一批志愿服务队队长授旗、穿统一队服的志愿者集体宣誓及合唱《到西部去》歌曲等,营造了庄严隆重而又昂扬向上的氛围,使参加仪式的同学受到强烈的感染和46激励。)具体路径11: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要积极开展歌咏比赛、DV大赛、才艺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创作和展演一批反映大学生活、弘扬主旋律的歌曲、话剧、音乐剧、动漫、诗歌、小说等文化艺术作品,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工作案例:西北工业大学团委举办校园红歌会,通过大学生喜爱的歌曲、舞蹈、歌剧等多种形式演绎主旋律歌曲,让大学生在热烈的艺术氛围中表达爱国情感、增进对党的热爱,激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壮志。)具体路径12:主题读书

书籍是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处于在校集中学习阶段,有着开展读书活动的良好条件。要通过围绕特定的思想教育主题开展读书活动,或向大学生推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特定图书等方式,让大学生在阅读和分享读书体会的活动中启迪智慧、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工作案例:武汉大学仿照“世界咖啡屋”引导成员协作对话、分享知识、解决问题的讨论模式,组织开展“咖啡书屋”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以团支部为单位,将支部成员分为3-5组,每组设1名“桌长”,提前公布书名,请支部成员认真阅读思考,之后进行分组轮换讨论,“桌长”整理展示讨论成果,并依托豆瓣网建立读书讨论小组,深化讨论成果,使参与成员的思想认识得到深化。)

具体路径13:时尚吸引

大学生是社会时尚的积极追求者和创造者。借助和融入时尚,有助于增强思想引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要努力将时尚元素注入到各种思想引导活动中来,使这些活动更具有时代感,更为大学生喜闻乐见。要利用时尚手段,借鉴文化衫、“MSN中国红心”、微笑圈、环保手绢等方式,将思想引导内涵物化、具象化。要积极借助大学生喜爱的“明星”、社会名人传递思想引导的内容。(工作案例:201*年国庆前夕,共青团广东省委面向全省130多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闪亮广东,祝福祖国”网络点灯寄语迎国庆活动。活动期间,网络点击浏览量近百万,网友留下祝福祖国寄语64万多条。同时,配合开展线下活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201*多间宿舍上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宿舍楼灯光图案点灯活动。同学们自编自导了“Ilovechina”、“爱我中华”、“CHN万岁”等多种灯光图案,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用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网络点灯、祝福祖国成为广东大学生中新的时尚。)

具体路径14:游戏渗透

游戏活动既具有娱乐功能,也能具备一定的规则养成和思想意识渗透的功能。要积极引入和改进各种形式的室内游戏、棋牌游戏、电子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游戏活动,努力开发一批具有大学生特色的游戏活动,把思想引导的内容巧妙地融入这些游戏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有益的思想启示。(工作案例:北京交通大学团委举办了“交大学子重走长征路红色趣味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定向越野”这种当代青年喜爱的游戏形式,模拟长征线路,让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长征的了解,弘扬爱国精神。)

(七)情感升华类

路径释义:针对大学生情感较为丰富的特点,通过培养与大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为思想引导主题创设适当的情感意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情感活动中升华思想认识。具体路径15:情感感召情感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思想认识的强化剂。高校团干部要努力靠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靠对大学生有效的沟通、联络和服务,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友谊。要善

于抓住契机、制造场景、营造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情感抚慰和情感感召,借助情感激发的力量,努力使大学生在对有关问题的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工作案例:西京学院举办“感谢父母,感谢恩师”书信演讲比赛,使大学生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的过程中,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导之情,用人们心中共有的真情打动学生、感召学生,引导他们知恩、感恩、报恩,弘扬先进思想道德,激发奋斗成才意识。)

(八)服务渗透类

路径释义: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和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在积极满足大学生成长愿望、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

具体路径16:服务育人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创造积极条件,起到重大促进作用。要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素质提高、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大学生对团组织和团的工作的信任,同时努力在服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渗入正确的思想准则,实现为大学生办实事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统一。(工作案例:浙江大学开通新生服务网,设置报到浙大、军旅浙大、初识浙大、学在浙大、家在浙大、平安浙大六个模块,开展新生来校前网上信息服务与教育。新生服务网不仅使新生入校报到变得快捷方便,而且有助于新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校园生活和未来发展,还在同乡、同学、

室友以及学校之间建立起了顺畅的交流沟通渠道,成为团组织服务新生、对新生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平台。)

具体路径17:社会化技能培养

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是团组织增强对大学生吸引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向大学生传递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路径。要充分运用大学“第二课50堂”,邀请一批大学名师和业界、社会知名人士指导,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学术演练、素质拓展、技能提升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积极的思想准则,使大学生既养成适应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又树立积极的思想追求。(工作案例:北京大学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协会”,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主要形式是举行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会议”,所参加的同学以有关国家代表的身份在其中进行发言、辩论、协商和拟订决议。活动对帮助大学生锻炼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外交政策起到了促进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2497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