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教师经验交流
201*年度广西外派教师出国前培训会上
经验交流讲话
尊敬的区侨办领导及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防城港市港口区第一小学的老师,叫邓秀霞。我援教的学校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百细华侨公学。今天我能有机会代表援教校的老师在这里发言,深感荣幸!更感谢区侨办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一年来的援教工作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一)学校管理机构
百细市地处老挝的最南端,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5月10月为雨季,11月到次年的4月为旱季,年均气温26摄氏度。当地华人最大的一个民间组织就是中华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学校董事会、妇联会等。老挝百细华侨公学主要是靠中华理事会、学校董事会、华侨商会等民间组织及个人的捐资办学,学校的主管机构为校董事会,由其具体负责办校的经费及聘请老师等事务。学校的一切收支都是经校董事会讨论通过后报中华理事会批准才生效。学校内设校长、教务处、校训处、事务处、老文组、中文组。校长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好学校的教学工作,至于校园建设及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等涉及到经济的问题都是由校董事会决定。
(二)学校建校历史
老挝百细华侨公学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老校,创建于1929年,占地面积约60000,建筑面积约5000。学校地处百细市中心,交通方便,校园宽敞,环境整洁优雅,常年鲜花胜开,香气扑鼻。
(三)学校教师及学生人数
学校上学年共有教学班14个,分幼稚班(2个班共73人)、预备班(2个班共63人)、小学(五个年级共七个班184人)、中学(三个年级共三个班
62人)四个阶段,学生总人数382人。现有教师29人,其中汉语教师1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2%,汉语教师中有7名是国内公派援教的老师;老文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34%,还有一名是英语教师。教师们师德高尚、大部分教师管理能力较强、业务精深、教艺精湛,并具有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
(四)学校硬件设施
学校教师办公室及外派教师住宿的房间均有合理安排。有微机室(放置有20多台电脑)、图书阅览室、舞蹈室各一间、学生教室共20间,还有一间大的礼堂(约200),内配置有舞台音响,灯光、吊扇,既可当舞台用,又可当室内网球场用。
二、国外学校与国内学校在管理上的区别
在我国,有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健全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相对统一的各种管理规范,学校的管理较注重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各校校长根据上级的工作要求从大局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而作出重大管理决策,决策形成过程一般是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它代表的是多数教师的意愿。老挝百细华侨公学是民间组织兴办的学校,大多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管理制度、自行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百细华侨公学,学校的管理决策来自于理事会、校董会,由校长具体组织实施,而老师很少有机会参与管理决策的讨论,并且一旦校长宣布了管理决策,当地老师长期养成了只听命于领导的习惯,很少会提出其他异议,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不管领导下传的决策如何,我作为老师的只有听从就是了,好与不好不是我老师考虑的事,那是领导考虑的事。所以只要是领导下传的决策在老挝学校里一般都能很顺畅执行,很少受到来自老师的阻力。介于两个国度间管理决策形成制度的不同,我们外派老师到了老挝也就要稍注意这方面的情况,领导在教师会议上宣布管理制度,我们哪怕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一般都不要当场当面顶撞领导,可以过后找个合适时间、合适的地方跟领导慢慢谈谈你的看法,如果领导态度很坚决,并显得很不耐烦的样子,那你就
不用再多提了。有时候在一些小事情的做法上也许跟我们国内领导决策比也不觉得怎么样,但不能老拿我们国内的领导与老师的能力跟他们那边的相比较而总挑他们的毛病。
三、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做好教学工作
不同国度不同的教育管理理念需要我们援教教师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做好我们的工作。因为华文教育的对象是异国的学生,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系的差异,都给汉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老挝孩子父母的观念与我们国内的家长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孩子的父母多数对自己孩子在学科知识接受上要求较严格,只要是学校开设的功课都要求孩子非学好不可,孩子来自于家庭的压力较大,也较配合学校的工作。而老挝国的孩子父母把孩子送往学校后几乎认为孩子学习的好与差那是学校与老师的事,他们父母在配合学校教育学生方面主动性不够,一般回到家里父母就很少管孩子的学习,完不完成作业父母少过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去不去学校他们也不够关心,反正孩子想去就送去,不想就由着孩子在家玩几天后再送去学校。他们认为,我的孩子在学校里就应该生活得轻松舒服快乐而又能学到很多知识,如果孩子学习差或是厌学等,那是学校不会管,老师不会教。假如孩子贪懒不想到学校,有时候家长还会误以为是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吓着孩子了。由于学生家长观念的不同,加上援教老师与学生家长在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学校、家庭两者有时较难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另外社会环境也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老挝国的老文学校里,孩子回到家后几乎不用再做功课,而在华侨公学里学生除了完成老文学业外还要同时完成中文学业,他们的学习压力相对于老文学校里的学生大,如果回家不把当天的功课温习一下,别说学中文,连老文也学不好。所以作为援教老师,不能拿我们国内同年级的学生汉语基础去衡量那边的学生,也不能完全照搬教育国内孩子的方法去教育那边的孩子。那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
(一)努力提高自身亲合力,用责任心、爱心、耐心千方百计去拉近与学生距离
不管是哪国的孩子,只要你用责任心、爱心、耐心这三心去关爱你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有父母般慈善温暖的心,有恩师般宽容的心,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帖近老师,而且还会把您当朋友与您倾诉心里话。比如:我接任新班级不久,我班有个学生上课的时候除乱走动位置外还大声地讲话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我当时对那学生的批评语气相对比较重,过后发现那学生满脸不高兴,还有意远远避开我,当天我布置的作业他也没完成。于是我就第二天抽时间单独找他谈心,我先假装问他:“你是不是感觉老师昨天批评你的语气重了,认为老师很可怕呀?”那学生虽摇了摇头,但眼睛一直不敢正视我。我微笑着先向那学生道歉:“对不起了!老师的儿子非常调皮可爱,老师平时大声批评儿子习惯了,结果把你当成儿子一样教训呢,下次老师会注意的,这次你就愿谅老师好吗?”听我这么解释,那学生脸上露出了微微笑容,问我:“老师的孩子也象我们这么大是吗?”我说对呀,也在读四年级。他又问我,你儿子很不听话?我说:“有时候是不怎听话,不过他像你一样长得胖乎乎的讲起话来也是超大声的,挺可爱哦!”学生笑眯眯地很得意,我发现时机成熟,话锋一转:不过你这一次在课堂上乱走动又讲话,老师想把一些内容跟同学讲都受你干扰讲不下去哦。“老师,下次我注意就是了!”“听你说这句话老师可放心了,还要注意把作业补做完哦!”“没问题!”,以后该同学上课基本上都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了,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与学生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后,同时也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老师是个才学横溢,行为高尚值得尊重的人,也是自己崇拜的偶象。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首先我们本身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多探讨适合于华文教育的教法,课堂上适当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及鼓励性语言辅助教学外,还应巧借肢体语言,来实现有效教学、优化教学的目的。如在讲解关于“看”的词时,教师可以作相应的肢体动作:俯视即从高处往下看,仰视即为抬头向上看;环视则转动脖子向四周、周围看;眺望则踮起脚尖从高处往远处看;瞪则为
发怒时睁大眼睛看等。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借助肢体动作,用眼睛说话,学生就会很快理解这些词语的区别这样不仅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还能促使学生在宽松、愉悦中学习认识汉字。
其次,找恰当机会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由欣赏老师的才艺转为佩服崇拜老师,从而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老挝当地学生的课余爱好是非常广泛的,尤其爱好打球、跳舞、唱歌、画画等。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因人而异,在他们面前显露出你的才艺来,他们就会因佩服崇拜而服服帖帖听你的话去做事了。才艺的交流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促进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处处以身作则,起着表率作用。如: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到校进班上课;批改作业要认真负责,当地学生与家长对老师给他们的作业评价是非常注重的,考试卷面成绩他们更看重,有时候跟同学对比,少打一两分他们也会把问题扩大反映到学校上层领导机构的。还要了解学生习俗,懂得尊重学生。课堂上有些细节问题,在国内我们平时是不怎么注意的,比方发学生作业本,有时候为了图快图方便,老师拿着作业本远远地就如扔纸飞机似的抛往学生。在老挝,特别是文静的女孩子,她们觉得这种行为太粗野,不尊重她们,假如飞机式地发作业扔她的作业在地面上弄脏了,她们会更加不高兴,甚至会把问题上告到理事会、董事会;另外,上课有时课堂纪律有点乱的时候,老师可千万不要随手挥动手上的小木棍或其他东西吓唬他们,这行为也很容易被学生或是家长误会,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静制动,一言不发,让学生摸不透也猜不着你老师想干什么,自然也就慢慢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要求。还有,平时与学生交谈,尽量不要拿我们国家的学生跟他们对比后来批评他们,那样他们会非常的反感,因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了解并不多,这样对比往往会让他们误认为我们是看不起他们的国家、看不起他们,甚至会直接影响师生间的感情、影响到我们工作的开展。
四、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当地老师和群众和睦相处
由于人文背景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俗话说:入乡随俗,作为一个公派老师,时时处处都代表着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作为一个文化使者,更应保持一种谦和的态度,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循当地的风土人情,如:穿着方面,女孩子喜欢穿紧身衣服,但不能太露(象吊带之类露肩太多的)。平时赴宴女孩子一般要着礼服或当地寮裙(最好穿我国的旗袍装)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千万别穿运动服、牛仔裤、牛仔裙之类上讲台、上舞台及其他较正式的场合。男同志赴宴最好着西装打领带,平时要穿长裤(上体育课除外);礼仪方面,见面打招呼要两手掌合并交于胸前,点一下头,问声“萨拜地”。要注意处理好与当地老师之间的关系,做人要宽宏大量,事情多做点少做点大家都不要太斤斤计较,在工作上要相互帮忙,特别是与当地老文老师合班的时候,有利益的时候尽量让,有事情请假需要到我们帮忙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当地中文老师面前哪怕中文水平比他们高得多,也要保持谦和的态度,否则很容易发生矛盾,因为我们太显强了,他们担心理事会董事会不再聘请他们工作,等于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在当地群众面前言行举止也要大方得体,与他们和谐相处。
五,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生面前不要直呼他们家长的名字,也要制止别的学生互喊对方家长名字,因为直呼家长的名字,对他们来说有种家长被辱骂的感觉,那是很不礼貌的;同事之间坐一起谈话时,如果我们想参与他们的话题,那也要坐着一起,不要站着,否则也被当地同事认为没有礼貌;上课累了回到办公室里,要注意不要顺着一屁股就坐到办公桌上或打开两脚搭在办公桌上放。平时坐着开会时也要注意两脚并拢,走路姿势也不要太过夸张,太扭捏。这些生活中的一点点小节,如不注意很容易给当地人留下不好印象。
以上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对,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201*年9月于广西南宁
6saaidi
扩展阅读:内蒙古扎赉特旗三中教学经验交流会材料《成长的幸福在这里荡漾》
成长的幸福在这里荡漾
内蒙古扎赉特旗第三中学柳成龙
各位领导: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成长的幸福在这里荡漾》。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紧紧围绕“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这一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教师成长的管理形式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坚持以求实的工作作风,精细的管理理念,持之以恒的工作韧劲,和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开展工作,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1671名学生。在编在岗教师198人。7年前的三中是音德尔最薄弱的初中。学生只有600多人,教师却有108人,18个教学班,每年升入乌一中人数几乎是零,教学质量连续多年末位。是扎旗教育的体制改革,给三中带来了生机。学校生源不断增加,教学质量也逐年提升。07年扎旗教育实施布局调整,给三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旗三分之一的汉授初中生来到了三中。学生虽然多了,但是学生成分更加复杂了。85%的学生为住宿生,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特殊群体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留守儿童),干部子女不足百人。教师虽然多了,但是70%的教师是新聘教师,来自各个乡苏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很难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在机遇和困难面前,我们认识
到: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要发展,校本教研必先行”,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唯一的出路是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搞好校本培训,探索一条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之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关注教师成长(一)专业引领,导航指向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取决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开始。只有学习了,素质提升了,意识强化了,才会把职业当成事业,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为此,我校分三步走引导教师学习:第一步逼着学,规定必学内容、提出必学要求、最终检查评比、进入量化考核。第二步领着学,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走出去这方面,我们学校肯投入,两年来,教师外出培训经费支出多达10几万元,先后委派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近走乌兰浩特、通辽、赤峰,远到长春、青岛、烟台,两下江苏洋思,三去北京。潜心研究他们成功的经验,并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应用。外派教师学习不仅开阔了教师视野而且增加了本领。我校有个不成文的奖励规定:“奖品是书籍,福利是学习”,奖金作为外出培训报销标准。在请进来方面:我们邀请盟、旗两级专家教研员到我
校进行“驻校式”听评课,根据我们自己的统计,两年以来,我们邀请了初中阶段所有科目教研员到我校进行“驻校式”听评课,像数学教研员于艳霞老师、英语教研员孙艳波老师、物理教研员王金梅老师等,力求使每位任课教师“人人过堂”。教研室郝主任、国主任、齐主任也多次深入我校课堂指导我校校本教研工作。201*年3月在我们的真诚邀请下,盟教研室白雪峰主任带领7名教研员到我校指导教学工作,他们走近教师、走进课堂。这种由专家把脉,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制定改进方案,使我们受益匪浅。像这样的专家会诊,每会诊一次,学校相关学科的整体水平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这种渐进的积累,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三步是自觉学。通过学校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自觉学习,现在很多老师都能通过网络、书刊自觉进行学习,有些老师还能够自觉的写些东西。
(二)同伴互助,共同成长1、以青蓝工程为链接,打造合力团队
常言道:好铁能捻几根钉。贵族出身的项羽力能拔山、气能盖世,为何乌江死?平民出身的刘邦,武艺平平,为何胜利?就因为项羽靠自己,刘邦靠韩信、萧何、陈平等优秀团队。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设合作型的团队,我校成功的开展了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在201*年3月份,我校举行第一届“青蓝工程”拜师会,在拜师会上师
徒签订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互助在半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了起来。我校首届青蓝工程的四位徒弟在我旗201*年全旗中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全部获奖,其中有三位徒弟获得一等奖。王东升、卢佳明是我校首届青蓝工程中的一对师徒。师徒二人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1*年3月份我校第三届青蓝工程开始启动。
通过“青蓝工程”的实施,我校青年教师已挑起了教育教学的大梁,25位备课组长中有20位是近几年刚走向我校讲坛的青年教师;90%的班主任是青年教师,可以说一支乐于吃苦、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队伍正奋战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沿。
2、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学初学校统一安排各年级各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并且“雷打不动”,学校的任何工作不可以动用集体备课时间。备课过程中达成一人主备、集体复备、问题再备的三轮备课流程。达到了课时分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件、校本作业、堂清周清试题六统一,实现了资源共享。我校的备课已经用“电子文本式”活页教案代替了传统的“本式”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改变了过去的由一人说,大家听,一人做,大家看的传统做法,而现在需要大家都说,大家都看,
大家都发表观点。这样天复一天,年复一年的开展下去,就形成了“个人设计集体研讨试点实验全员诊断自我反思实践推广”的集体备课全过程。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突出团队精神,学校实行捆绑式目标考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把整个年级捆绑在一起,各项指标由年级组到备课组,再到班级,逐层分解,这样的考核导向是:整体好了,个体也不会差;整体差了,个体再好也好不到哪去。这就促使大家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高层面的合作。
(三)在反思中进步在创新中成长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学校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对出现,诸如: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等。全校上下一致认识到借来的衣服总是不合体,别人的良药不一定能救治自己的病,照搬他人成功的方法,走不出自己的路。要想除去顽疾,搞好教学,必须立足本校,走出模式,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为了能找到适合我校学情的路子,领导班子走进课堂听课,与学生教师座谈,进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调查研究。经过半年来反复的讨论、实践、反思、修正,我们大胆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即“四三教学法”。也就是“三精、三清、三跟踪、三提升”。并力争用12年的时间,使每位教师熟练掌握并很好利用“四三教学法”。学校要求全
校领导干部、教师都投身到教改中来。校长挂帅,亲自承担研究工作,亲自参与并做出决定。保证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严格执行。比如“四三教学法”的每一步到底有哪些内容,应该做什么,多长时间合适,对教师和学生应提出哪些要求,每步之间怎样衔接等,同时,我们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除了每周正常的集体听课研讨之外,我们还采取领导包组听课,听后评课。在不断的实践完善中,制定了一套检查措施,保证教法的实施应用。比如听推门课、点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亮相课、观摩课,下发评价表让学生评课等,在学校的强力推进下,形成了人人想教法,人人说教法,人人用教法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为了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让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情况,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于是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向社会开放一周,邀请家长、社会其他人士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使我们了解家长的心声,了解社会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同时对教师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几年以来,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不断加快,涌现了一批在旗盟两级有影响力的名师,201*年教研室组织开展全旗中考复习观摩课活动,一共举行5个学科进行观摩,其中有4科是三中教师承担的;在201*年我旗表彰的教学能手中我校有6名教师获此殊荣,去年一年兴安盟教研室选送
到自治区参加美术、生物、政治、地理基本功的竞赛的8名教师中有我校教师4名。
二、以特殊关爱前后两个20%学生为着眼点,关注学生成长。
三中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生源基础相对薄弱,1600多个学生,很多学生是家庭成员中文化最高的成员。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校确定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只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明确了这样的教育目标:让农村的孩子不土,城里的孩子不洋,独生子女不娇,干部的孩子不傲。我们的校训是“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
(一)特殊关爱后20%学生,是教师伟大师魂的体现。后20%学生是受教育群体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能让教师灵魂得以升华的群体。教育局也非常重视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问题,在201*年教育行政会上指出:“关注后20%学生”。根据这一精神,我校在“强优、提中、补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重新起草了《后20%学生培养方案》,建立了后20%学生档案,成立了“兵教兵”小组,实施了“师包生”帮扶工程,明确了后20%学生质量动态评价标准(0分挤扁,一位数变两位数,两位数在十位数上加一),制定了后20%学生奖励办法(单科进步奖及星级少年奖,颁发奖状、奖品,佩戴绶带,邮寄喜报),规定了与后20%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方式等
等。
课堂采取“三优先”、课后做到“三及时”。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面批,及时督促、及时辅导、及时表扬鼓励。在广施师爱的环境中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让他们学有信心,学有动力。
每个差生的进步,都凝结着无数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我校“二学洋思”以来,我们针对学生英语底子薄、数学基础差的现实,每天早自习和第八节下班以后,都要为没有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住宿生免费辅导,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清”,老师们周六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周清免费辅导,有人说在三中教师身上体现了这所学校内在的文化,体现着一种爱,这种爱是奉献;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执著;体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合作。所以孩子们家庭教育的缺位、知识能力的欠缺,都被教师们的“非常5+1”式和“白加黑”式的付出进行了有效弥补,如果说这些孩子有进步的话,那是我们老师用人格托起了“迟升的太阳”。
(二)前20%学生的成长是老百姓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现在社会对一所初中的评价就看你这所学校能考上多少个乌一中,这正是我们学校最薄弱的环节,但是谁也不想输在这里,尽管生源的种种不利因素制约着这方面的发展,但是我们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百日誓师大会,利用晚自习对住宿的特长生进行免费辅导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
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快速成长。
201*年中考,我校有24人升入乌一中,升入乌一中人数列全盟第六位。值得一提的是,这届学生201*年小学毕业成绩,语数外三科在270分以上的学生全旗一共有95人,当时到三中读书只有13人占七分之一;201*年中考,扎旗升入乌一中一共71人,我校占三分之一,超过正常培养任务140个百分点,其中刘洋、杨天琪还是孤儿,这24人在三中读书期间从没请过有偿家教。没有花过一分钱的补课费。
201*年盟局采取直接录取和定向择优相结合的乌一中招生改革。我校有25个学生升入乌一中,并且我校是全旗乌一中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学校。
再说现在的新初一,今年的新初一招生是教育局按照家长报名分配学生,我们对生源状况也做了分析:全旗前10名学生,来到三中读书的一个没有,前20名有两个,还是第18和第19名,前30名3个,前50名7个,前100名19个,全旗后100名33个,经过半年的努力,在今年期末全旗统考时,全旗前10名有我校学生4人,前20名8人,前30名13人,前50名21人,前100名51人,后100名减少至22人。再说现在的初二,201*年新生报到的时候,有136名局统分生没来报到,这136名学生是一个什么概念,80%应该是尖子生吧,但是在今年的全旗统考全旗前10名学生
中,有我校学生7人。
在抓好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学校开设古筝、刺绣等20个特长班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201*、201*年在全旗中学生音乐、美术、体育12次比赛中,我校全部获奖,其中获单项第一名的有11项,孩子的内涵丰富了,特长明显了,综合素质提升了,家长也满意了。
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炼一流师资,创一流管理,争一流质量,办一流学校是三中人永恒的追求。相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研室指导下,三中师生们的人生价值将会不断得到提升,成长的幸福将长久荡漾在音德尔三中的校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外派教师经验交流》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外派教师经验交流: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