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的期末总结
Moon
虚实之间
------浅谈西方戏剧
行知学院工管127班__欧洋
在进入主题之前,请容我说两句题外话。对于戏剧的认知,对我来说似乎不算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与小众艺术结缘是在高三那一年的艺考,凭着对电影或者文字的稍许好感,我报考了戏剧影视文学。在准备一系列的考试之中,有幸接触到戏剧这种文体,最开始的邂逅完全停留在纸面以上。老舍先生的《茶馆》,何冀平女士的《天下第一楼》,曹禺的《雷雨》和《北京人》。
最为喜欢的还要算《茶馆》,关于小人物性格的挖掘,老舍先生寥寥几笔几个对话就将其展露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的纸上电影精彩得一点也不过分。前不久离我们而去的黄宗洛老先生在其中扮演的松二爷便是小人物成功演绎的角色之一。到后来,我开始涉猎一些古代的戏剧,适才“南洪北孔”中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的《长生殿》都是红极一时的佳作。无论是悲是喜,都给了那个时期的我一种极大的震撼。不管今天的我是否在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对于戏剧的热爱我想都会是一辈子的事。
回到主题。对于西方戏剧,我还是有一些启蒙的了解,契科夫的《樱桃树》算是接触比较早的剧作,可能在中学里,他更多地被解读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身份,进而忽略了他剧作艺术的才华。对于《樱桃园》里映射出的资产阶级动荡时代的描写,柳苞芙夫人作为落魄的资产阶级贵族已经失去了曾经足以悠闲时光的资本,她不得不失去心爱的庄园,可是庄园里的人却依然不知所悟地继续着小富即安的日子。唯一积极想办法的陆伯兴却成了最后买下庄园的人,好似套弄一个巨大的躯壳,有整个时代的影响记忆在里面。对于故事的情节性,虚构之处是处处可见的,夸张情节诸如为一张书桌开一个晚会之类,但是荒诞底下是针对整个时代的嘲讽。
之前上课观看的《犀牛》是尤奈斯库的代表作,作品围绕小公务员贝兰吉的一场荒诞奇遇展开。贝兰吉是一个社会下层人物。他对生活不满,对未来感到茫然,时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孤独感,但能保持独立人格。犀牛刚刚在生活中出现,人们深为惊讶,或高谈阔论,或漠然置之。一旦演变犀牛成风,追随者又络绎不绝。这种异常的突变反而使贝兰吉头脑清醒起来,他一边挣扎,一边反抗,决不随波逐流。然而,贝兰吉对“犀牛化”现象的反抗毕竟是悲观的、无能为力的,他的孤单的悲鸣和无力的挣扎也并非人类的真正出路。剧本通过人蜕变为犀牛,揭示了西方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现实,以及人格丧失、精神堕落带来的社会灾难。
这部剧与一般的荒诞派剧作有明显不同,有完整故事情节,有矛盾冲突,也有高潮与结局,可题材是超现实的,内容是荒诞的。作者采用以假乱真的写真手法,通过艺术虚构,使剧中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反观中国的戏剧文学,乡土味的现实主义浓厚,《白鹿原》里朱先生的神仙气息和土地里的祥瑞。算是近代戏剧里的神来之笔了,再往前推看,《窦娥冤》里诡异的天气和神明之类其实就是古代人民最大的想象了。中国的戏剧描写的题材乡土普通,以《茶馆》为例,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但是故事本身是有血有肉的,是贴近我们生活的大弄堂里的百姓生活,因此在中国戏剧所谓的“小众”也是有一大批观众的存在,可是在西方来说,戏剧的创作更类似于一个阶级的生活现实,通过想象或者无限制的荒诞来刻画大时代背景下的宏图。因此欧洲的观众可能没有那么普遍,贵族亦或有钱人才真正有幸走进剧院去观赏这类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礼乐”,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而戏曲之外的戏剧形式十分孱弱,难登大雅之堂。Moon
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而戏曲之外的戏剧形式十分孱弱,难登大雅之堂。
西方上古戏剧是将诗与歌融为一体,诗歌是她的根本要素。因诗歌的奔放、无羁,有真有情、无绳无锁的特性让西方戏剧在演化的过程中容易裂变,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多种体裁:以语言表达为主体的戏剧称为话剧,以歌唱为主体的称为歌剧,仅以舞蹈作为基点替代基本戏剧语言的称为舞剧。较少的条条框框,自然有多元的发展。在西方戏剧历史上还有一种既不用语言也没有歌唱的独特艺术表演方式,那就是“哑剧”!
正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各个时代戏剧创作者,也导致了双方戏剧成色的不同。但是纵观近几十年来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交流的结果,各有各的璀璨,因此,唐突地说某一种戏剧优秀都是冒失的。
我们更应该看到文化和社会的大环境的不同,再来诚恳地说些实话吧。
扩展阅读:戏剧总结
《窦娥冤》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且居首位。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现存15部,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元代人说他:“生性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youlike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悲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悲喜剧(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作者题材元杂剧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相当现代剧的序幕。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首先,高利贷如羊羔儿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如张驴儿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原因、外在机缘。《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在两个方面先后展开:一是窦娥同张驴儿的冲突,二是窦娥同桃杌太守的冲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见《雷雨》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语言。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有四点:1)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戏剧三要素: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这是杀父欺母之仇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的冲突这是杀父害妹之恨。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开头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戏剧冲突舞台说明第三折中,暑热难当的三伏天下,代表国家机器对窦娥实行监斩的监斩官、解押的公人和行刑的刽子手,加上拥挤的看客,构成了刑场这一特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披枷带锁的死囚窦娥被押解上场,强大冷酷的法律机器和弱小无助的女子,杀气腾腾的场面与呼告无门的死囚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一场弱肉强食的惨剧即将发生。戏剧语言《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滚绣球】【叨叨令】都汲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口语,质朴明快,富有易于节奏之美。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屈婉转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物语言个性化如【鲍老儿】一曲唱词,把窦娥和唯一亲人婆婆生死别离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准确入微,既反映出几年来两代寡妇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也写出窦娥对亡夫的深切怀念。只有这种生活和这种心情,窦娥宁死不肯嫁给张驴儿和甘心替婆婆承担全部苦难的行为才是可以理解的潜台词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他是你的弟弟呀!)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你这个畜生!你哪里像我的儿子啊!)《雷雨》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和各自情感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是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是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符合。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的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各自不同的心理。课文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课文节选部分从分刻画了他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1)动作化:如哈姆雷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提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犹豫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理。”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戏剧人物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幽默、聪明机智、勇敢、有学识,他忧郁、软弱、迟疑、优柔寡断,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西方戏剧的期末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西方戏剧的期末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