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习总结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努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建设
清华大学云南省财政系统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感悟
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财政局张奇能
前言
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哪怕是短暂的逗留,感悟一下清华严谨的学风,这是我多年的夙愿和梦想。此次有幸来清华零距离聆听诸多著名学者、老师的教诲,我感悟颇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深深熏陶了我,加之,认真聆听了老师从未来成功人士的全面素质、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演变与中国经济走势、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等专题讲座,让我启发颇多,现仅结合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以达抛砖引玉的目的,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华广袤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干部群众担负着守土戍边、维护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保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低、不平衡和相对滞后的情况较为突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维护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一、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基础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滞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边疆民族地区一直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边疆、民族、敌对势力活动等复杂情况,按照“慎重、稳进”、
“团结、生产、进步”和“直接过渡”的方针,采取“缓冲区”土改政策及“直接过渡”的办法,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大多数民族地区从原有的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落后的经济社会形态中解放出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低总量水平和低人均水平的基础上,与内地的差距还是明显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果将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缓慢的,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条件、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终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二、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及国内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支撑,建设覆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1、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途径。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巩固边疆的根本保障,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尊重各民族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基本体现。边疆民族地区财政困难程度高,凭借自身财力无法平衡地方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资金缺口,要保证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建立覆盖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高质量的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
3、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实行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存在明显的发展滞后现象,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又都有强烈的发展欲望和致富要求,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分享我国改革的成果,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制定的各项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
4、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推动我国边疆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等影响世界不稳定的不确
定因素依然存在,而我国陆路边疆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稳定安全至关重要。
5、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15%,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3.72%,近三分之二国土面积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因此,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是不“全面”的。要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必须加快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
6、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主要江河的源头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2.2%,草原面积占75%,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6%。譬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天然林保护区面积占全州有林地面积的93.54%,森林覆盖率达73.2%。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85.53万亩,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承担了生态保护的功能,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的经济活动将受到限制,地方财政收入势必会减少,因此,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有利于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关系到其他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及财政的特殊性
边疆民族地区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就是“边疆”和“民族”四个字,具体而言,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处边疆,跨境而居。我国拥有2.2万公里的陆路边境线和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隔海相望,其中陆路边疆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仅云南省与缅甸和老挝有着近2700公里的边境线,有25个边境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毗邻的边境线长449.467公里,边境地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且,一部分少数民族属于跨境民族,譬如,怒江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就是世居怒江的跨境少数民族。
(二)少数民族聚居,民族结构复杂。边疆民族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种类多比例高,仅怒江州147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居住着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6.87%,比例之高居全省全国之首。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其特殊性。从生产方式来
看,少数民族经济基本上属于工业化之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从社会经济形态看,有相当的少数民族步入社会主义是跨越了一个或几个社会经济形态,这与汉族相比,显然并非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
(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绝对量的增长仍很小,地方的财政自给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尤其像怒江州的独龙族(总人口4000多人)、怒族、普米族等总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特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更为恶劣。
(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解放初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或半原始社会形态的教育形式仍占主导地位,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数豆记数等较为盛行,大多以生产生活技能和本民族历史、风俗及宗教伦理道德教育为主。到目前为止,这些地区的“两基”工作相对滞后,较少民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盲率较高。医疗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草原和荒漠地带。脆弱的生态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因人类活动日益遭受破坏,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反过来危及人们的生存基础,很多地区的民族群众因生态恶化需要易地安置,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有12.7万人需要通过移民搬迁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六)贫困人口多,生产生活条件差。全国592个国家贫困县中,民族地区就有26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2个,共63万人,其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39.4万。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有640个,其中较大部分村没有通电、通邮、通公路和通电话。
综上所述,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弱,使其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这也就决定了这些地区财政政策具有特殊性。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边疆民族地区财政呈现恶性循环的态势,即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少,从而提供给财政的收入规模和数额较小;政府由于缺乏必要的财政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资金投入,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改善,从而又无力吸收外部资金的流入;投资的严重不足使生产规模和财政收入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运输不发达,用于发展经济文化和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大等
原因促使边疆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数额大。因此,在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体系时,必须统筹考虑这些地区财政在民族构成、地理空间、收支活动等诸方面的特殊性。
四、构建覆盖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体系
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要求,遵循市场性、公共性和引导性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并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投入,财政支出继续向困难地区、行业和群体倾斜,建立并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一)构建雄厚的边疆民族地区财源体系。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要有配套的高效益的财源,做大财政“蛋糕”。不断完善分级财政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应做、必须做的事坚决做好,保证政府职责范围内应办事项的资金供应,切实缓解客观需求与财力不足的矛盾。
(二)构建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一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着力增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保障能力。加大对农村道路通讯、水利设施、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促进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起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支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形成覆盖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大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支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大江大河治理。五是完善财政扶贫机制。完善资金分配办法,逐步加大扶贫投入,支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人口素质。
(三)制定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财政扶持政策。鉴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中央及省要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及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这些地区特殊倾斜,着力增强边疆民族地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上级财政应侧重于边疆民族地区与市场开发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支持经济转型,同时增加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采购支出,扩大边疆民族地区的需求,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保障能力。增加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三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并从项目立项、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改善其公共服务环境,逐步增强其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四)建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转移支付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在财政支出中对中央和省的依存度高,因此,要建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应调高边疆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返还基数,提高政策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建立一套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平衡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当根据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标准财政收支差额、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增支减收等因素确定转移支付系数和转移支付规模。设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和卫生专项补助,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向下延伸到县、乡,使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201*年9月4日
扩展阅读: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发展
与扶贫开发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5月17日至5月22日,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高级研修班学习,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通过在清华大学6天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对清华大学的感受
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清华校园绿草青青,林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也使我深深地感到,清华是一个不空谈而重实干的地方,是一个人才济济、大家荟萃的地方,是一个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懈追求卓越的地方。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在清华园里,我深切地感受了融入高科技的文化张力,感受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
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学生追求上进,刻苦努力。在这里,人才济济,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竞争激烈,所以大家都很自觉、很努力。在这里,少了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少了些浪漫和悠然,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走出清华门,带走清华魂,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在清华学习情况
根据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扶贫开发重点任务,市委组织部和清华大学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局部解剖;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重视讲授,又注重互动;既有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学习,也有社会稳定问题和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既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又有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和减压方面的课程。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清华大学对每期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实行严格评估制度,由学员无记名填写表格对老师授课的针对性、生动性等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这次安排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得到学员们普遍认可和欢迎的老师,不仅有清华的知名教授,还有国内相关领域的教授、学者、专家。于建嵘和孙立平教授在讲解当前社会稳定问题和创新社会管理时,以他们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分析深刻的剖析了问题的实质,针对当前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社会管理的办法,值得思考和试点实践;李佐军教授用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和实例生动地讲述
了产业链整合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用李教授的理论指导我市农业产业化布局优化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刘福坦教授,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政策,运用大量的实例生动地讲述了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及经济形势分析;李小云教授以渊博知识、独特视角,讲述了转型性相对贫困的新理念,对当前我市重点开展的扶贫攻坚任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李虹教授讲述的压力管理和心态调节,对调整阳光心态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快乐、健康的重大影响。教授们的每次授课都能把大家带入一个忘我的知识境界,教授们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使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学习收获
在清华学习6天,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来到学校后,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尤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一次相对比较系统的对照,对照以往工作中的一些处理工作的理念和办法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如果能够早些就接受这样的培训和教育,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取得的工作成效或许会更好。
通过这次培训,吸取清华教授们先进的细想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作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涉及农村、农民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张家口地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
程,必须要把努力的方向找准,发展的路子选对。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和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更加深刻理解市委提出的扶贫攻坚战略的意义,更加坚定了我推进产业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
通过培训学习,回头看自己,还是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一是科学决策能力,就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间变化的形势要有善于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二是综合协调能力,就是在工作中能把握大局、权衡协调、统筹兼顾;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领导文化是个性化、人性化同时富有创造性的无形文化,给我们以有形化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谋划事业,驾驭全局;如何带好队伍,培养人才;如何沟通协调,优化环境;如何创新领导方法,完善领导艺术。
通过这次学习,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休闲等关系,以积极的、阳光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阳光心态是对生活的哲学解释,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睿智的生活态度。
培训学习已结束,但学无止境,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切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本职工作中,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发展,为张家口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诠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清华学习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清华学习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