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协作体工作计划201*.9
校际协作体工作计划
201*---201*学年度上学期一、指导思想
为构建优质和谐的大东区校际协作体,以《大东区中小学校际协作体实施方案》为指导,本着“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成长,推进教育均衡,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强区”宗旨,以教研活动为依托,营造良性竞争、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氛围,促进六校协作体之间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取长补短,友好合作、多方交流、共谋发展、共同进步。二、协作校组成
小学第二协作体:上园一校、育林小学、二零二小学、辽二小学、
白塔小学、大东二小学
二、协作校目标
长远目标:以推动均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攻略,创设平等合作的交流机制、探索创新的研究机制,关注合作实效,提升综合素质。
本学期目标:统一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质量标准和考核制度,通过一系列研训联动活动的开展,推动协作体内学校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同步上升,实现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三、具体工作(一)专题会议
1、10月初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例会,讨论教研、师训、学生监测的内容,拟定活动方案。
2、10月初,协作校召开教研工作会议,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期中考试范围、命题人员、考试形式、成绩分析等事项。
3、期中考试之后,协作体内进行成绩排名,针对语文、数学题目难易程度进行研讨,并对卷面进行分析,以通过考试查找到各个学校在教学中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通过比较查找知识不足,克服漏洞提高成绩。(二)常规工作
1、建立起协作体内卓有实效的卷面分析体系,统一质量监测、成绩分析、卷面反馈、成绩上报图表格式,以便于横向比较。
2、建立各校相关人员的通信网络,开设协作体共同邮箱,及时更新信息,保证协作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教研活动
1、11月中旬,由我校五年四班班主任佟坚老师就语文课叙事课文做两课时的语文示范课,佟坚老师虽为一名青年教师,但是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探索,走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前沿。协作校之间进行集体研讨,同时邀请语文教研员洪艳玉老师进行现场点评,共同探索高年语文课的课堂新模式。
2、11、12月,协作体内六所学校进行“送教下校”’教研活动,这一活动能最大限度发挥优秀教师在协作体内的引领作用,使各校之间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充分显示协作体的优势。(附“送教下校”具体教师、时间)3、11月18日,针对协作体内统一期中考试,进行考试题目、卷面分析,总结在出题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到位的地方,卷面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点、查缺补漏,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校际协作体对于我校来说完全是新鲜事物,一切还只在摸索之中,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另附:第二协作体“送教下校”教研活动调配统计表
上园一校
校际协作体工作计划
201*---201*学年度上学期
上园一校201*.
扩展阅读:校际协作(全)
有效性分析
作者:地丽热巴
指导教师:冯晓英副教授
目录
摘要............................................................................................................................................................................21.引言......................................................................................................................................................................31.1.问题提出..........................................................................................................................................................31.2.相关概念..........................................................................................................................................................41.2.1.校际协作学习..........................................................................................................................................41.2.2.支持工具..................................................................................................................................................42.文献综述..............................................................................................................................................................43.研究设计..............................................................................................................................................................73.1.研究过程..........................................................................................................................................................73.1.1.文献调研..................................................................................................................................................73.1.2.确定工具分类..........................................................................................................................................73.1.3.设计问卷..................................................................................................................................................73.1.4.问卷调查..................................................................................................................................................73.1.5.访谈..........................................................................................................................................................73.1.6.数据统计与分析......................................................................................................................................73.2.研究方法..........................................................................................................................................................83.2.1.文献调研法..............................................................................................................................................83.2.2.问卷调查法..............................................................................................................................................83.2.3.访谈法......................................................................................................................................................84.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有效性分析..............................................................................................................84.1.总体分析......................................................................................................................................................84.2.三类最重要的工具....................................................................................................................................105.结论与建议........................................................................................................................................................13参考文献....................................................................................................................................................................15致谢............................................................................................................................................................................16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关注逐渐增强,但是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对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比较少。本文以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研究性子课题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经验总结,提出了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类方法。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发现以下三种支持工具的有效性比较高:1)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2)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3)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最后根据上述的分析,得出了两点结论,并提出了两点建议:1)应当充分重视对协作主体的前期分析,并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2)不能忽视以下三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以及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校际协作协作学习支持工具有效性
1.引言1.1.问题提出
随着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关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远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为了提高国内学生的合作、创新、问题解决、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全国各地区间教育文化的均衡发展,201*年5月,笔者参与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陈丽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合作项目:“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和规律的研究”的子任务,基于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协作学习的理论,按照初中学科教学大纲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标准,以“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协作学习平台”为交流、共享和协作的桥梁,设计并组织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组织。其中,网络资源和支持工具的准备是协作学习活动组织的一个部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支持工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支撑部分,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没有充足的、精心设计的支持工具做支撑,协作学习难以实现,协作学习活动也难以顺利开展。尤其在我国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协作学习经验和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做好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与支持工具的设计尤为重要。而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关于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理论研究很少,国内外实践中提供支持工具的校际协作学习项目也屈指可数。因此,项目组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索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设计与开发的相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工具进行了设计与开发,本研究是在活动顺利开展后,对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些支持工具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对本次活动设计与开发的支持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为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
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为协作师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具,哪些类型的工具是最需要的、最有用的因此必须提供的,在设计与开发支持工具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项目组主要依据活动任务和对协作学校师生的前期分析,设计和开发出了需要的支持工具。本次活动中提供的支持工具包括:为参与活动的师生提供了各种网络资源、认知工具、沟通交流工具和反思评价工具;提供了足够的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料,供活动者查阅、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完成活动所需要的“脚手架”结构,引导活动者逐层逐步地将活动任务研究清楚;指导活动者的小组讨论、协作研究并将协作学习的结果利
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帮助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协作学习活动。
本论文针对本项目开发的支持工具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针对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组织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时,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期的分析工作,应该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并且除了依据前期分析设计与开发支持工具外,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能忽视设计与开发三类工具: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以及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我国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性和可借鉴性。
1.2.相关概念
1.2.1.
校际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活动,如开展基于共同主题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具有这种特征的学习活动中,参加学习的伙伴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和合作的关系,由此称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
11.2.2.支持工具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的主体、团体和客体以及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共同构成了活动系统。根据活动系统的涵义,基于共同主题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至少包括七个基本要素:活动主体(师生)、支持工具、任务、协作策略、协作小组、小组分工和活动成果。这里的“支持工具”(scaffolds)是广义层面的意义,不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工具,即有形的认知工具,如在线笔记本、检索工具、在线字典、日历、学习日志、聊天室和各种即时通话工具等,而且指方法、模型、资源、脚手架等抽象工具。这些支持工具有益于参与活动的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标注理解和评价效果。本次“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工具正是这种广义层面上的涵义。
322.文献综述
文献期刊的调研主要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Google展开,调研时间范围为1990~
12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1.总第216期
马秀芳柯清超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5总第220期3
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201*年6月
201*年,调研目的是:分析前人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调研目前国内外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定义、内涵以及分析方法,分类方法等内容。搜索的关键词包括:校际协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活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工具、collaborativelearning、collaboration、telecollaborativelearning、distancelearning。
经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与支持工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少部分的研究将关注焦点放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有形的认知工具即技术设备上,如在线笔记本、检索工具、学习日志、电子白板、编辑工具、通信软件、视/音频会议、BBS、E-mail、聊天室和各种即时通话工具等,已有的研究也是基于这种有形的工具而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分析。而对方法、模型、资源、脚手架等抽象工具的关注却是比较欠缺的。
基于活动理论的启示,1999年,Gifford&Enyedy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以活动为中心设计和分析CSCL(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处于整个模式的中心位置。它要求CSCL系统的设计应该集中于设计活动,以学习活动来促进学习者培养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并通过利用中介资料和仿真社会结构开展具有目标指向性的活动。基于这一观点,无论是其他的社会行动者还是文化工具都可以被认为是活动过程中支持学习者协同学习的资源。
为此,基于活动理论和Gifford&Enyedy的思想,华南师范大学的马秀芳、柯清超、曹玉老师设计了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Activity-centeredandTheme-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System,简称ATCoLS)。系统的设计思想如下:
1.分析基于专题的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及其包含的所有可能的活动,得到ATCoLS
系统应该设计的活动类型。
2.分析完成所有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的辅助工具和相关资源,得到ATCoLS系统应该
设计的工具和资源。
3.分析、概括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的特征,特别是其过程和产出。4.综合以上分析结构,形成ATCoLS系统设计框架。
他们通过基于专题的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活动分析结果,提出了为完成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的辅助工具和相关资源的类型,这个分类方法中没有与培养协作技能相关的工具,按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的理论,协作技能的培养是协作学习的一个关键要素。他们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协作学习有五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积极互赖(Positive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
445BernardR.Gifford,NoelD.Enyedy.ActivityCenteredDesign:TowardsaTheoreticalFrameworkforCSCL[DB/OL].Enyedy_CSCL201*.pdf5
马秀芳柯清超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5总第220期
(Face-to-FacePromotiveInteraction)、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社交技能(SocialSkills)和小组自加工(GroupProcessing)。因此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也是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考虑到协作策略在小组协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已有的协作学习活动项目中忽视了对这类支持工具的开发,因此在原有的工具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特补充这一类工具,对上述工具的分类方式做了相应的扩展,形成了九类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见表1。
表1九类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
6编号一
二活动建立专题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子主题形式制定小组研究计划,任务分工小组协作搜集相关资料资料分析和加工制作研究报告、完成任务评价学习过程和产出记录活动日志工具或资料创建主题的工具,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简介、主题类型等分析主题和形成子问题的工具建立学习小组,确定计划,分解任务、指派任务的工具,包括谁何时做什么,怎么做等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选择、查阅资料,并能表达个人对该资料观点的工具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记录何时、谁、在哪里、做什么、效果如何的工具
三四五六七八九
在“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中,项目组设计、开发了43种教师、学生使用的支持工具,并且按照表1的工具分类进行了归类整理,其中项目组没有开发第九类支持工具,即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因此工具分类表中没有这类工具。
6RogerT.andDavidW.Johnson.AnOverviewofCooperativeLearning.J.Thousand,A.VillaandA.Nevin(Eds).CreativityandCollaborativeLearning;BrookesPress.Baltimore,.1994.
3.研究设计3.1.研究过程
3.1.1.
文献调研
在确定论文选题后,开始了前期的文献调研工作,调研目的:分析前人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调研目前国内外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定义、内涵以及分析方法,分类方法等内容。
3.1.2.确定工具分类
根据文献调研的结果以及实际开展活动时开发的支持工具的作用,确定了工具分类的方法,并按此分类方法对在本次活动中开发的43种支持工具进行了归类与整理,形成了工具分类表。
3.1.3.设计问卷
根据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即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以及本项目的研究需要,确定了问卷的调研范围,并据此开发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版本的网上问卷(见附录)。
3.1.4.问卷调查
确定问卷的调查对象,即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基本完成所有的活动成果的21所学校,通过论坛通知、打电话、E-mail等方式请这些学校的师生填写网上问卷。
3.1.5.访谈
在本项目临近结束的时候,选取了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西、湖北、宁夏、甘肃等八省的九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其中对支持工具有效性的访谈以集体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参与项目的主要教师和学生进行。
3.1.6.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Excel软件,按照前期工作中归类整理出的工具分类表,根据工具的类别,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结合理论知识以及前期的文献调研,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另外,根据访谈资料,对其中有关支持工具有效性的访谈进行了研究分析,收集了一些重要的反馈的信息,作为问卷数据分析的补
充。
3.2.研究方法
3.2.1.
文献调研法
文献期刊的调研主要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展开,调研时间范围为1990~201*年,调研目的是:分析前人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调研目前国内外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定义、内涵以及分析方法,分类方法等内容。搜索的关键词包括:校际协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活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工具、collaborativelearning、collaboration、telecollaborativelearning、distancelearning。
3.2.2.问卷调查法
项目组开发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版本的网上问卷,最初参与“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学校是47所,问卷的研究对象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基本完成所有的活动成果的21所学校,共回收36份教师问卷和27份学生问卷。问卷的调查范围包括师生参与活动的协作方式,使用协作平台的情况,使用协作活动手册以及支持工具的情况,活动结束后的收获,遇到的问题以及反思。其中,本文专门针对其中支持工具有效性的问题(即教师问卷中的第10题,学生问卷中的第9、10题),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为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3.2.3.访谈法
项目组在“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临近结束的时候,选取了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西、湖北、宁夏、甘肃等八省的九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校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情况,参与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手册与支持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收获,遇到的问题以及反思。其中对支持工具有效性的访谈以集体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参与项目的主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笔者对其中支持工具有效性的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研究工作进一步提供依据。
4.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4.1.总体分析
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发了两个版本的调查问卷,最初参与“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学校是47所,问卷的研究
对象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基本完成所有的活动成果的21所学校,共回收了教师问卷36份,学生问卷27份。笔者使用Excel软件,按照表2的工具分类统计情况,根据工具的类别,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本次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统计。其中项目组没有开发第九类支持工具,即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因此对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验证是基于前八类工具展开的,分析图表如下:
图1教师工具有效性统计
图2学生工具有效性统计
从数据上看,这八类工具的有效性都比较高,教师工具的有效性基本上都在50%以上,学生工具的有效性基本上都在6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这八类工具对于支持协作学习都是必要的。
从图表中以及访谈资料中可以看出,第五、七、八类工具即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以及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这三类工具的有效性相对其他类别工具而言最高,教师工具中这三类工具的有效性基本上在60%左右(±5%),学生工具中这三类工具的有效性基本上在70%左右(±5%),这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其一,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的有效性比较高说明了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是活动过程的重要支撑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类工具的需求是比较高的,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源、工具做支撑,协作学习活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本着让参与活动的师生需要的资源、工具即需即得的宗旨,做好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设计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设计者提供资源搜索工具和大量丰富的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与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参考资料、链接的网站等等内容。
其二,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更注重最后的活动成果,自然就会关注与完成活动任务情况、提交活动成果方式相关的工具。根据对七所学校的访谈以及论坛上的教师的反映,我们发现了有些学校存在这种情况,教师们更注重最后完成的活动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对协作学习的过程的关注就会减少,往往会跳过一些活动指导手册中提供的步骤,而直接完成最后的任务。
其三,参与本次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47所学校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他们非常希望在本次活动中有所表现,完成比较优秀的活动成果,使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学校能在最后的评奖阶段取得一定的名次。因此,教师们就会非常关注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以便了解评选的标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按照评选标准上的要求努力,使协作学习活动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方向。因此设计与开发这类工具中的评价量规的工具也非常重要。
4.2.三类最重要的工具
4.2.1.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
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的作用是提供资源搜索工具和大量丰富的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设计者在开发这类工具时,开发了两种资源:
1)预设资源:根据活动的主题与活动任务,设计者预先制作、设定了资源。其网络资源的表现形式为预先制作的奥运绘画作品参考、地方体育游戏与文化网页模版、网站标志集锦;这些工具的表现形式则表现为围绕主题与任务预先收集和编撰的
文本、图片、网页等资料。
2)相关资源:围绕活动的主题与任务,确定搜索范围的相关资源。其网络资源表现形式为相关资源网站链接,如奥运资料网站链接、体育游戏与文化网络资源、素材加工处理的指导网站链接。
从数据中(见表2)以及访谈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学校展板”、“奥运绘画作品参考”、“体育游戏与文化网络资源”有效性比较高;学生认为“学校展板”,“奥运绘画作品参考”,“奥运资料网站”,“素材加工处理的指导网站”这四个工具比较有效。这充分反映了师生对这类工具的需求,师生为了完成最后的活动成果,需要参考一些网络资源,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网上资源纷繁芜杂,如果不加以筛选,学生容易产生“迷航”。因此,在这类资源、工具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和搜索方法,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地促进活动的进程。
表2第五类工具的有效性
支持工具L.1.2.1学校展板W.1.5.3奥运绘画作品参考L.1.4.1-L.1.4.4奥运资料网站L.2.3.1-L.2.3.3体育游戏与文化网络资源L.2.5.1-L.2.5.10素材加工处理的指导网站M.2.4.1地方体育游戏与文化网页模版W.3.1.3A/W.3.2.2B网站标志集锦4.2.2.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
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的作用是说明活动成果的要求,标明提交方式等内容。参与活动的师生都注重最后的活动成果,相应地关注与说明活动成果的要求,提交方式相关的工具。从数据中(见表3)可以看出,教师认为这类工具中“奥运事件调研框架”,“子主题1过程文档提交要求”,“奥运英雄/奥运事件协作成果提交要求”,“绘画成果提交要求”以及“结果呈现要求模版”有效性比较高,学生认为“奥运英雄调研框架”,“奥运事件调研框架”以及“绘画成果提交要求”有效性比较高。由于按照要求提交成果以及按时提交成果是最后评价协作学习活动的一个方面,因此这类工具的设计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
表3第七类工具的有效性
支持工具W.1.4.1奥运英雄调研框架11
有效性(教师)有效性(学生)61.1%63.9%55.6%58.3%55.6%55.6%55%74.1%74.1%66.7%63%66.7%59.3%55.6%有效性(教师)有效性(学生)55.6%70.4%W.1.4.2奥运事件调研框架W.1.3.3子主题1过程文档提交要求W.1.4.3奥运英雄/奥运事件协作成果提交要求W.1.5.1绘画成果提交要求W.2.4.3结果呈现要求模版58.3%61.1%61.1%63.9%58.3%66.7%77.8%63%注:标的工具是教师专用工具,其他的工具为教师、学生共用的工具
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小活动,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活动对学生开展了喜欢的活动的调查(调查结果见图3),调查发现70.4%的学生比较小组调研的活动,因此这也能反映和调研相关的工具,例如,“奥运英雄调研框架”,“奥运事件调研框架”有效性比较高的原因。
图3学生喜欢的活动调查
4.2.3.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
从数据中(见表4)可以看出,教师普遍认为这类工具的有效性都比较高,学生认为“项目教师/学生之星推荐表”工具有效性比较高。并且调查问卷中开展的学生喜欢的活动的调查结果(见图3)中反映70.4%的学生比较喜欢“推荐项目学生之星”这个活动。这充分反映了教师和学生非常期待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注重自己所在的小组完成的活动成果的质量,因此,师生们就会非常关注评价小组的活动过程、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以便了解评选的标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按照评选标准上的要求努力,使
协作学习活动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方向。因此设计与开发这类工具中的评价量规的工具也非常重要。设计者在开发这类工具时,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多个方面评价活动的过程、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
表4第八类工具的有效性
支持工具W.2.2.2网站评价量规W.3.2.1A/W.3.3.1B项目之星推选标准W.3.2.2A/W.3.3.2B项目学校之星推荐表W.3.2.3A/W.3.3.3B项目教师/学生之星推荐表W.3.2.4A/W.3.3.4B项目教师/学生之星推荐名单有效性(教师)有效性(学生)58.3%63.9%63.9%63.9%63.9%59.3%63%66.7%注:标的工具是教师专用工具,其他的工具为教师、学生共用的工具
5.结论与建议
笔者参考华南师范大学的马秀芳、柯清超、曹玉老师设计的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中提出的活动工具的分类方法,结合实践的经验,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把在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实际开发的工具按照这种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类与整理,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分类方式的合理性与完备性。
由于项目组没有开发第九类支持工具,即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因此上述对支持工具的有效性验证是基于前八类工具展开的。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为协作师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具,哪些类型的工具是最需要的、最有用的。通过上述的研究与分析,针对这两个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为协作师生提供所有类型的工具。正如上一部分的数据分析中提到的,这些工具的有效性都比较高,充分说明了这些工具是有用并且必要的。每一种类型的工具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不能忽视每一类工具的作用,要向协作师生提供充足的支持工具,以保证协作学习的实现。
2)前八类工具中,有效性最高,最重要的三类工具是:①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②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③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这三类工具分别贯穿在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始阶段、过程中以及结尾,对协作学习活动的顺利、有效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精心设计这三类工具,使其发挥关键作用,以保证协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前一部分对问卷调查中收集的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访谈得到的资料,笔者针对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需要考虑的因素提
出以下两点建议:
1)应当充分重视对协作主体(参与协作活动的师生)的前期分析,并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①重视对协作主体信息技术能力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支持工具。在设计与开发工具之前,需要根据整个活动的内容以及师生们完成活动需要的先决技能,先了解参与活动的师生的已有水平,再根据师生共有的能力、水平的欠缺而设计与开发针对专门问题与困难的工具。
②重视对协作主体的学习者特征分析,设计与开发多种形式的工具。在设计、开发工具时,应充分考虑到活动主体的年龄、心理特征。
③重视对协作主体的协作学习能力分析,设计与开发适当的小组协作工具。设计者应考虑活动主体的经验程度,即应考虑师生是否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对活动的理解程度等问题。
2)不能忽视以下三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①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协作学习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个人独立研究或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需要交流,与同伴的交流、协作,与教师的交流都需要运用一定的协作策略。在文献调研中笔者发现,国内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本身的协作技能和协作意识欠缺,而已有的协作学习活动项目中往往忽略了对这类支持工具的提供。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提供的自我介绍策略、头脑风暴、圆桌会议以及协作建塔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的协作技能,师生们都感到收获颇大。
②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师生都反映对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这类工具的需求比较高,因此,设计与开发这类工具的工作比较重要。设计者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和搜索方法,设计者在设计与开发这类工具时,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a)信息资源必须与活动主题密切相关,且信息量要足够。b)资源结构要合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具有层次性。c)资源的表现形式要多样(文本、图片、网页等),便于检索和查找。
③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可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师生记录自己的经历、收获与体验。这类工具是活动者参与活动的全程记录,可以在活动结束时方便活动者反思自己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可以把自己的日志放到论坛上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共享交流,取长补短,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本次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没有设计开发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忽视了这类工具的作用和需求,这也为今后组织类似
活动的设计者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1.总第216期[2]张良俊,张力.谈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教育.201*.5
[3]马秀芳,柯清超,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5总第220期
[4]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201*年6月[5]尹睿.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12.总第215期[6]刘萍.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1*年6月
[7]BernardR.Gifford,NoelD.Enyedy.ActivityCenteredDesign:TowardsaTheoreticalFrameworkforCSCL
[On-line].Available
Telnet:
Enyedy_CSCL201*.pdf
[8]RogerT.andDavidW.Johnson.1994.AnOverviewofCooperativeLearning.J.Thousand,A.VillaandA.Nevin(Eds).CreativityandCollaborativeLearning.BrookesPress.Baltimore,.[9]VictorKaptelinin&BonnieA.Nardi.ActivityTheory:BasicConceptsandApplication[On-line].
AvailableTelnet:
[10]Hill.J.&Hannafin.M.201*.Teachingandlearningindigitalenvironments:theresurgenceofresource-basedlearning.ETR&D.49(3)
[11]DavidH.Jonassen,LuciaRohreMurphy.1999.ActivityTheoryasaFrameworkforDesigningConstructivistLearningEnvironment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47(1)
致谢
时间匆匆,转眼间我即将结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四年本科学习生活,并开始三年崭新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既感受过成功的快乐,也体味过失败的苦痛,这期间,有许多老师、师兄、师姐、同学帮助过我,鼓励过我,他们在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难以言表的。
特别是在我保送研究生期间以及撰写论文期间,我的导师陈丽教授以及指导老师冯晓英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陈丽教授是我本科的一位老师,也即将成为我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她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术作风和高尚的人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树立了学术的榜样。冯老师从我参与本校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开始就给予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以及鼓励,从我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开始起就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在我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冯老师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谨向这两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我还要向参与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项目的成员表示感谢,他们也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是李爽师姐、刘巍师姐、殷丙山师兄、郑勤华师兄、张柘师兄、刘界,谢谢你们。其中,刘界是我本科的四年同学,我还要感谢她对我的友爱和帮助,与她朝夕相处的四年时光里,我们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另外,我也想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他们总是在我最需要鼓励、支持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安慰,他们是我坚强的后备力量。
最后,我要向这四年中帮助过我和支持过我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校际协作体工作计划201*.9》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校际协作体工作计划201*.9: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