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4.7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3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它是在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的基础上的继续,同时对后续方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代数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3、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答法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运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
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教学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法、学法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位五个部分,(一)初步感悟;(二)探究新知;(三)知识应用;(四)解决问题;(五)全课总结--------------------(一)初步感悟
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通过做游戏来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课堂上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通过扑克牌玩24点,和按规律填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在一定的情境中,字母表示的是特定的数。(出示6、10、14、A和2、4、6、B、10)
接着让学生回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碰到过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能说出一些运算定律来,追问学生运算定律所表示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设计意图:游戏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又复习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这个环节以游戏进行导入,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学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
(二)探究新知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构建新知识的意义,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这部分我打算分3环节来教学:环节一:在儿歌中学习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儿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
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读儿歌,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我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的腿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我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了,在这里引导学生想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可能出现:a只青蛙a条腿,对能想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同学,予以肯定,提问:这里“a”表示什么?“a”可以是哪些数?接着提问,如果a=1,那儿歌就变成1只青蛙1条腿,显然不成立,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同一情境中,不同的数量不能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字母所表示的数在具体情境中,范围是有所不同的,接着具体指导如何能将青蛙的腿数是只数的4倍这一关系体现出来,学生想到用:a只青蛙a×4条腿来概括。代入一些具体数值,验证规律,再次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活动二:从猜年龄游戏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让一位同学随便说出一个字母x来,其他同学猜这个字母x表示同学的年龄还是老师的年龄?这个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吗?500行吗?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龄有个范围。接着在同学说的字母后面添上+17,再猜x岁和x+17岁,哪个表示老师的年龄?哪个表示同学的年龄?有了比较,学生很明显看出x岁表示同学的年龄,x+17岁表示老师年龄。继续提问:通过x+17岁,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白x+17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17岁,由此发现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通过穿越时空隧道,由同学的年龄,不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由老师的年龄,也可以推算出同学年龄。发现不管x怎么变,x+17的结果也跟着变,但x+17之间的关系却永远不变,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不变。
猜年龄是从一般到个别,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x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x+17也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进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x+17既表示老师年龄,也表示老师与同学的年龄关系。我还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目的是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效指导。
1、用x表示老师年龄,同学的年龄可以怎么表示?
2、用一个字母表示同学们自己的岁数,你能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岁数吗,猜年龄。
3、用一个字母表示妈妈的岁数,用含有字母式了表示出自己的岁数活动三:学习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的简写
让同学们回想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用文字怎么表示?然后我直接告知数学上正方形边长,面积及周长用字母表示的规定。让学生小组交流,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最后我进行总结归纳,介绍乘法的简便写法。[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经历了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过程,深刻的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知识。](三)知识应用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强化对新知的巩固,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实现知识系统的初步更新。这部分我设计如下两个个题目: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4×bx×5a×c1×xx×x
2、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元。(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页。(四)解决问题
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设计下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站后下车x人,又上车y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巩固加强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真正含义。](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六、说作业布置
课本书后练习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七、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扩展阅读:小学数学说课稿-6.2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圆柱和圆锥》,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一、说教材
《圆柱和圆锥》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圆柱和圆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的继续,同时对后续其他立体图形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采用问答法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运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
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法、学法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位四个部分,(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四)全课总结
--------------------(一)情境引入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的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问:这些物体形状各式各样,其中哪些我们比较熟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有些是我们已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二)探究新知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思维的推动下,构建新知识的意义,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这个环节我打算分两个部分来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圆柱特征1、观察物体,引导发现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因此,可以先让学生从课前准备好的物体中找出圆柱,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这样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在交流中进一步积累关于圆柱的感性认识。
2、动手操作,得出特征
让同学们进一步仔细观察这些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的特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环节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教师总结,理解概念
出示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认识底面和侧面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圆柱展开的过程,学生在下面用笔将两个底描一下,比较一下大小。在认识高时可以想象牙签盒帮助学生理解(圆锥同),发现每条高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用侧面上的一条来表示高。
本环节通过将概念形象具体化,使同学们容易理解,有助于概念的掌握。
第二部分:认识圆锥的特征
可以先出示圆锥的物体,向同学们说明它们的形状是圆锥,使学生对圆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认识圆柱的方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直观图以及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学生经历了认识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全过程,深刻的认识了圆柱和圆锥,体验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知识。](三)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和课后练习五中的第2题。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2、做练习五第2题。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巩固加强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明白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六、说作业布置
课本书后练习五中的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七、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数学说课稿-4.7》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数学说课稿-4.7: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