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人文地理课件总结

人文地理课件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8:54:32 | 移动端:人文地理课件总结

人文地理课件总结

人文地理课件总结

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4学科体系的形成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同自然地理学一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5、近代(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二)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三)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四)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五)俄国流派:地理学派(巴朗斯基等)、经济学派(费根等)近代人文地理学:对人文地理现象的解释、分析6.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研究领域扩大;※2.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深化;

※3.方法手段上的巨大革命;※4.应用化、计量.化社会化和行为化。7.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有物质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特点。

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8.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环境(首先是)工具的利用、改造和制造,例如: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9..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递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传(递)承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0.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空间地域。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目前世界上大致可划分为十一个形式文化区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区

2.印度文化区:包括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多神教为主,古文明中心之一;3.东亚文化区:4.东南亚文化区:

5.非洲文化区:撒哈拉以南6.西欧文化区:7.东欧文化区:8.北美文化区:9.拉丁美洲文化区10.澳大利亚文化区:11.太平洋诸岛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特征: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11,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12.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景观本身是、而且始终是包含了人类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架构13.二、文化景观的形成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

14.世界遗产即分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15.一、人口:

生活在特定社会形态、特定地域范围和特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多种社会属性和自然特征的人的群体和总和。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分布、人口结构与移动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人口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这个定义的特点是:

(1)把整个人口现象的空间形式和空间分异作为人口地理学特有的研究领域;(2)强调了人口的空间特征及地域差异;

(3)强调了人口现象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4)提出了人口地域系统的新概念.人口现象的各种地域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16.三)四大人口密集区:1.东亚;2.南亚次大陆3.欧洲;4.北美;(面积14%、人口2/3)

四)四大人烟稀少区:1.两极;2.热带雨林区;3.副高控制的内陆区;4.高海拔区17.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8.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19,1.人口结构(人口构成)的定义:一个地区人口总量中不同属性人数的比例关系20,人口的性别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男女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

.自然增长:一地区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结果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A: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2)传统型:高、低、高3)现代型:低、低、低21,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一)资源、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一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22.(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11.11地科)23.1.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球的颜色、发色、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24.

)概念: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形式分布区与机能分布区

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25.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即发生学上的关系),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如下: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3)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26..语言的传播特性: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1)外延性和连续性;2)距离衰减性;3)层序性和阶层性;4)复合性;5)竞争性和同化性;6)演化性等特点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1)行政区划的影响(2)经济条件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27,1.宗教的定义: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28,3.宗教的五大要素:教会(组织、机构)、仪式、信仰和观念、特殊的情感体验、道德规范。

1.基督教: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

2.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3.佛教: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2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30.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3)摩擦力:

31.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

31..城市体系:一个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系统,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同一地区不同类型、规模的城市所形成的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2.城市的等级结构:城市体系内城市的规模层序及职能作用有规律的配置关系即称为城市的等级结构

32.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33.一)旅游与环境关系类型

旅游与环境之间有: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和共生关系三种。(二)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植物2.旅游与水质量3.旅游与大气质量4.旅游与野生动物5.旅游与地质(三)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五个方面:建筑、旅游沿风景线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交通堵塞。

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201*.12.10)34.

.政治: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的文化现象;2.政治地理现象: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的空间现象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一)国家间的联合趋势1.欧洲共同体2.东南亚国家联盟3.其他国际性组织

(二)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啊

扩展阅读:人文地理学课程总结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课程论文题目: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分析姓名:院系:专业:年级:201*学号:201*026145

(地理类课程)

课程论文报告

人文地理学李柄爵规划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级

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

(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S和P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如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的问题。

通过201*年各省的城市人口及总人口比例可看出各省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可算出区位熵:省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浙江江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重庆福建海南山东宁夏总人口(万)城市人口(万)城市化水平(%)区位熵(Q)192117551228963843195180772538262422274028593627864947062517021491957611026082999429521231293146014751864424457428888.6%85.0%78.0%63.4%60.4%57.9%55.6%55.5%53.4%53.3%51.6%51.4%49.1%48.3%46.1%1.851.771.631.321.261.211.161.161.111.111.081.071.021.000.湖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西河北安徽青海新疆广西四川河南云南甘肃贵州西藏全国57203427377264064432703461315572159485681859487457126353790290131651263115761640276719173025258123386119033168357715548621133696316046.0%46.0%43.5%43.2%43.2%43.0%42.1%41.9%39.9%39.2%38.7%37.7%34.0%32.7%29.9%23.8%48.0%0.960.960.910.900.900.890.880.870.830.820.810.780.710.680.620.50─根据表格的数据可看出我国各省城市化水平差异依然很大。由于各省之间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城市化水平的不同,沿海一带的省市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市。

根据各省的区位熵可将其分为四级。第一级的区位熵指标为Q≥1.20,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浙江,这几个省市都处于沿海地带,便利的交通促进城市化的水平,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我国的行政和经济中心发展,使其城市化水平摇摇领先于其他省市。

第二级的区位熵指标为1.00≤Q国的北部、南部地区,均为不临海地区,且人口较多,城市化的水平则较低,城市很难快速发展。

第四级为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云南、甘肃、贵州、河南、西藏,其区位熵(Q)为0.80一下,这几个省处于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进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城市化所带来众多的好处,就收入而言,城市化大的区域肯定比城市化小的区域收入高,直观的说城市的收入高于农村,比如上海的市民很多的居民也是居住在拥挤狭小、破烂不堪的城中村小瓦房中,失业在家的也不再少数,可是由于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波及到居民的住房,拆掉狭小的住房,赔款是不能少的,并还要安排像样的住所,于是这样的居民就开始过上“小康”生活了,住好房子,多余的赔款可以存进银行养老,还可以买社会的福利了。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真正意义上城市化进程,实际上来源于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今天正是中国城市化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时候,城市化如何实现科学发展,避免城市化发展的误区是需要我们在座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惊醒,比

如说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化进程是不是越快越好,城市的功能是不是越多越好,作为城市化发展未来长远中期目标是不是要让所有农民都住在城里,基于中国农业现实,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于农业或者是农民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应该有多大合理发展空间,这些可能都是需要城市建设者规划者需要加以思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人文地理课件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人文地理课件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文地理课件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037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