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小结
少教只为多学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初二语文备课组张水霞
“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而非一种模式。
题记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主要表现在:可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并通过随堂检测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能发现上课当中的不足并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专题开展之后,它与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且对本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量化。
我在教学中发现,差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为秧苗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以插秧来类比语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老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懒得想。反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语文新课程大纲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讨论、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以前的课堂上,教学的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因此,教师少教,学生必然就少学,然而,如果教师把教的任务分一部分给学生,又会如何呢?结果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师把教学的任务分出去了,也就轻松多了。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也就积极多了。教师教少了,学生却学多了。
当然,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困难。教师将部分的教学任务托付给学生,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哪些知识应该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呢?正如我提出的观点一样:少教多学。是教少,不是不教。就像老师上课一样,不能不说话,也不能多说话,要少说,但要说到关键的地方去,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然后提供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探索、表现。
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学能力,向少教多学迈进第一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布置预习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分步预习法”,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虽然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全面,但多数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的思路。第五步:再读课文质疑难。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
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授《孔乙已》时引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在《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到仙台所经地方很多,鲁迅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记住水户的原因可参见课本注释,记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人人参与,热闹非凡,兴
趣盎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
其次,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从而领悟创作来源于生活,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活动?除上面的辩论、竞赛、抢答等方式外,还可以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调动来领悟生活的内涵。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笔者让男女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姐姐、姐夫、约瑟夫等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体验调动中领悟到: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故乡》里,“少年闰土”,“少年我”在“舞台”中“活泼健康地交谈着,机智敏捷地捉“小鸟”,手拉手伤感地分别;“木偶的中年闰土”在分别二十年后与“中年的我”相聚后机械的、麻木的、呆板的神态、动作、语言,在角色扮演的对比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束缚的批判,从而让学生受到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评价,让合理的教学评价发挥其激励和引领的作用。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就这样,学生在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
四、课后布置阅读写作任务,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
布置课外阅读写作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生活,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感受课外的另一份天地,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笔下: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日记或把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读者》、《世界博览》等;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录课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抄所读课外读物的佳作佳句,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老师对这些课后作业别忘了赞扬,培养他们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课后作业在他们眼里是浩瀚的大海,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使自主学习的快乐永无止境。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教,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挣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因为,所有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倘若教师以教为主,只顾自己多教,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销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方式不科学,那就不仅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所以我认为“少教多学”要遵守以下原则:
1.味同嚼蜡的内容不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时,就不要讲给学生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2.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学海”前从容面对。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思考的不教。课堂永远应是智慧之花绽放的地方。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教师的讲就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
4.未经慎思的不讲。昨天讲过的今天还能讲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你经过了认真的思索。内容是否还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形式是否符合今天的孩子,细节是否可以更加趋于完美我想,只要你用心思考了,即使所讲的内容“涛声依旧”,也无须指责。事实上,一切都在改变,当我们用心思考时,总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在我们脑中闪现,也一定会有更精、更巧的设计在我们心中浮现。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不是模式。把“少教多学”看做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或者视为教学思想,就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不断提升。
初二语文备课组
扩展阅读:少教多学总结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体部分,是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方面,课堂教学改革涉及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其艰难性不言而喻。
课堂教学它不仅占去了师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最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构建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目前,“还课堂于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顺应历史潮流。
通过本课题研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激发教师能主动运用并探索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进一步提升我校老师综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质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1.中小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随堂听课,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干预性、有效性、主导性,寻找提高课堂效率,尝试寻找还原学生自学时间的操作方法
2.中小学“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个体上要“自主”,整体上要“合作”,过程中要进行“探究”,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
(1)小学低年级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更高效”的课堂模式的研究
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的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采取“唤起参与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小组展示自我小结”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通过“说一说,问一问,演一演,唱一唱,辩一辩,访一访”等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2)小学中高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整合了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式和一般流程,构建“导入激趣→自主发现→探究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层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和研究,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通过实践和研究,逐步充实和完善我校确立的“一引三练”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及像我校这一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范式。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指导。2、案例研究法。走进课堂,听课,议课,反思,改进,再“听议思改”,如此反复,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
3、比较研究法。比较、借鉴全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4、行动研究法。5、实践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5----201*.6):准备阶段。⑴确定课题名称,研讨撰写课题方案.⑵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⑶搜集相关理论资料。
⑷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方案,准备申报,进行课题论证;⑸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8201*、6)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⑴收集文献资料,集中学习理论,培训实验教师。⑵探索落实小学“少教多学”。对各个阶段的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展开深入的研究。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讨论并分工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适合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研究恰当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⑶充实和完善我校确立的“一引三练”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一堂课有效首先是目标,一个主要目标:可以结合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一种学习方法,一个关键问题等都行,一堂课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目标。即“一课一得”。
三练:
独学独练①这个知识点定义检索,学会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储存检索作用,识记作用,目的是想学。
互学互练②让这个知识点回归生活,延伸社会,与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等相结合,一引三练,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是乐学与会学。
群学齐练③这个知识点通过读中感悟,品读回味,熟读成诵,目的是学会。
一引:教学目标(导学案)
三练:预习:①独学独练;②群学交流;③形成共识。展示:①组长发言;②组员补充;③解答质疑。反馈:①巩固练习;②检测过关;③评比激励。(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巩固过关)⑷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将这一阶段的实验成果分析讨论,可取的地方继续实施,不足的地方讨论修改,使此种教学模式日趋完善,并使研究更加深入,形成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和特色。
⑸阶段性成果鉴定、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年8月至201*年12月
⑴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⑶汇编课题案例、论文、活动光盘。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课题的组织机构
组长:负责人:组员:
七、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xxx:本科学历,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并指导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xxx:一级教师,专科学历,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xxx: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大专学历。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曾主持市级课题研究。
xxx:一级教师,专科学历,湟源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⑴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研究,领导全程管理。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
⑵时间保证: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科室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
⑶硬件支持:网络教室;多媒体室;图书室。⑷软件支持: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
⑸经费保障: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课题组所需图书、计算机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在研究过程中,打印经费,开题论证等费用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八、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案例导学案集结题报告
九、已开展的研究工作。(一)确定课题,撰写方案。
201*年5月到6月,从接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通知以后,我们学校的领导就高度重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认真阅读了该课题的相关内容,积极组织教科室人员认真研究和讨论,准备实施《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的课题实验。
课题名称确定好以后,我们从学校教师中精选语文骨干力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接着课题组成员就搜集相关理论资料,拟定了课题的实验方案,准备申报,并进行了课题论证;最后确定了我校《“少教多学”的研究实施方案》。(二)培训教师,更新观念
为了搞好我校的课题《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的研究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人员的培训,多次派课题组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帮助实验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切实提高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人员的研究水平。
(三)实践研究,探索范式
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工作,把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人进行科学分工,确保小学低段、中段、高段都有实验研究人员。我们的课题实验研究分三步进行。1.模式的培训。
首先,我们召开课题实验小组人员会议,由教教研员把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操作步骤给课题组成员进行讲解培训,让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操作方法,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2.模式的实施。模式的实施分以下几步进行。(1)小组建设。
“少教多学”的目的就是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建设是关键。于是,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定实验班级第一个月的实验主题就是小组建设工作。我们制定了《xx学校课堂改革的小组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每个班级必须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且进行小组文化建设,给每个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想一句有激励作用的口号,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组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在此项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了“小组建设有效性评价”活动,分别从小学和初中各评选三个小组建设优秀班级。此项活动有效推动了我校的课改实验,促进了班级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并且把小组建设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2)导学案的撰写研究。
要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实施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教师要主动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应变成导演,成为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者,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那么,要实现这一转变,精心设计导学案这一任务就成为关键。首先,我们学校设计了“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旨在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学,教师少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们让大家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每月都对老师们撰写的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和指导。(3)课堂范式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的少讲,尽量的让学生多学。于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放手”才能学会“走路”,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我们推门进课堂听课,课后与老师们探讨交流;我们召开课改实验研究会议,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在本学期积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示范课教研活动,评出了课题实验优秀示范课及优秀课题实验教师。此项活动有效推动了我校语文课改实验工作走向深入,同时激发了全体语文教师参加课改实验研究工作的兴趣。3.交流与反思。
我们一边进行课改实验研究,一边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小组建设阶段,我们组织课改实验教师撰写了小组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且进行了经验交流,实验教师高永兰、韩云等作了经验介绍。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撰写了课题实验工作总结和课题实验相关成果,评选出了优秀课改实验教师并进行了奖励。
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活动,我们的“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多次的外出培训、教研员和校本教研活动,老师们已经转变了教育观念,从思想上积极地要求进步,从行动上也开始大胆地进行尝试研究,并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2.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班级的课桌都是按小组摆放,学生都进行了科学分组。通过“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基本从形式上把学习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正在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基本能自觉、主动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并且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积极地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已经逐步演变成导演,成为了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者,成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了学习活动的评价者,成为了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3.实现了实验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水平明显得到了提升。在本期的各类教研活动中,他们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学校举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当中,课题组成员xxx三位老师带的班级被评为“小组建设优秀班级”。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一位课题实验教师都提交了两篇以上的教研成果(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总结等)。十一、今后打算
我们的课题实验才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在进行中。我们会在后期的实验阶段进一步做好相关实验工作,并且一边实验一边总结,准备把该项课题实验活动推向纵深,力争取得更加丰富的实验成果,并且把实验成果向其他学科推广。
1.充实和完善我校确立的“121”课堂教学模式。
2.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
201*年12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少教多学小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少教多学小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