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

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9:41:19 | 移动端: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

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立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经济、政治、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国进一步繁荣强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为构建和谐教育、和谐学校、和谐课堂教学,提供了最好的时机。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还在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些一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学生的和谐发展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因此,我们也要顺应潮流,将“和谐发展”的思想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依据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可知,只有真正实现了师生的互动,才会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互动”与“和谐”相辅相乘、密不可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弊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少,体验与感悟的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新的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实施,为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平台。鉴于此,我们根据教育厅、省、市有关课程改革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课改实验,拟定“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性研究”的课题实施方案,向市领导提出汇报和申请,敬请给予诚恳的批评和指正。

本课题主要是对“如何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进行研究,着力从教学环境尤其是课堂人文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结构的重建、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争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减少或避免地理课堂上发生不和谐现象,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学校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学校和谐教育走上正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图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

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假设(一)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

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三个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为学生素质提高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坚持三个原则: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坚持对教育教学产生实际效果为标准的原则;强化三个转移:重心下移,把教育科研植根于课堂,中心下移,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来,目标前移,教育科研工作适度前移,促进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通过对地理新课程目标和地理教材的研究与实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实现地理教学模式和

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学生获得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实验的假设

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调查,包括注意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情绪稳定性测验、意志品质测验、性格测验、考试焦虑测验及学习方式的调查,依据这些,再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总结出一些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构建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如开展“三环节”教学、进行分层次学习和成功激励教育。这个工作很难做,但我们有这个信心和实力。然后将这些学习方式实践于不同的学生,以验证其可行性。如果确实可行的话,我们将会予以推广。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促使课堂教学的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和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充分协调和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学,质疑问难,让兴趣贯穿教学始终,从而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不断优化地理教学内容、过

程、方法、方式等,真正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式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

2、师生互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达到师生相互交流、学生团结协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体验与感悟中获得发展和成功。

3、和谐发展:主要指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科学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发展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自信、交流的状态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实验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1、课题研究的方法①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喜欢地理课的原因、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学、学生喜欢怎样的教材呈现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寻找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师生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课程目标。

③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新型地理教学模式。

④课案研究法:

对课题组成员在课题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案例分析研究,掌握“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⑤经验总结法:

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教学实践和改革中的经验,编印课案集、案例集、论文集等。

⑥网络研讨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将自己的日常教学案例和经验在论坛进行展示与交流,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共同提高。

2、课题研究的工作策略

①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地理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是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要转变观念,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②做好课改的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和学生观,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为新一轮课改实验的做好准备。

③加强对课题研究实验的管理和指导。定期到实验班级随堂听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进行课题教研,与实验教师共同交流、探讨、改进实验过程,并做好总结反馈,组织全区性的课题研究观摩汇报活动。

④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通过培训、强化,使实验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利用因特网查询、收集资料,掌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般方法,并经常性地用于课堂教学。

六、课题研究的发展

我校确立的中学地理课题《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被定为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校地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制订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扎扎实实开展了各项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和积累。通过这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将本课题实验的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敬请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

(一)研究与实验过程规范

参加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老师,都能按照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基本程序进行,实施方案、置前调查、对比班级、分工合作、资料整理、活动时间等都具体明确。

(二)集体研讨热烈

根据计划,我们开展集体研讨活动8次。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参加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老师热情都很高,讨论也非常热烈:一是实验教师都争着上实验教学展示课;二是抢着发言,直言自己的研究与实验的体会;三是争相提交案例和论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三)实验教师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

本课题的5位核心成员,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平均在38岁以下,在各自的研究与实验之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高兆金老师进行了课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张伟老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按照本课题的总体理念,细化出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模式的划分不一定科学,不一定准确,但从中所体现的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和谐课堂的精神却是显而易见的。

(四)实验教师基本上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对他们的预定目标。

实验教师大都能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著作和文章,以从中了解、掌握当前中外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有些实验教师,根据学习和结合自身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和教研论文;有的教师将这些先进经验应用到教学中去,取得了良好效果。正是因为这些实验教师都能达自我严格要求,所以他们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五)资料整理完整

根据要求,我们将原始材料分内容、类别整理装订入档保存,保证了整个实验资料的完整性。我们

将实验方案、活动计划、教师成果、活动记录、实验调查、说课讲稿、教学教案等过程性材料均精心整理、归类,做到了有计划、有过程、有记录、有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概述(一)理论层面

本课题是建立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现代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及其实施的途径

和方法,探讨和谐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革和更新已有的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逐步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进行探究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在此生长点上进行实证学科研究,有助于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收获:

第一,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课题意义的认识。本课题强调教学之中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地理情景,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强调创新的价值追求,这与流行于当代世界的教育思想的根本点是同一的,与新课标中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三大基本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关照的,其实践结果与新课标中追求的三维目标也是一致的。本课题的实施,能帮助学生更切身地感到地理事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能让老师们证明素质教育及相关理论的先进和正确,能帮助老师真正树立“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教法”的观念,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平等教育”等。本课题立项申请书所列举的这些“理论价值”追求,激发了实验教师们做好本课题的热情,更加坚定了实验教师们做好本课题的信念。

第二,基本上解决了本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是“和谐课堂概念的界定”、“自主探究”、“学生“评价手段”与“激励效果”的和谐”、“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等。在本年度的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基本上都形成了理论上的共识和操作上的模式。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研究,各位实验教师不仅接受了课题组所提出的理论和操作程式,还在实践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中有些理论阐释,扩展了较多的具体操作模式。

第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转变和完善。一是在各实验教师教学过程中,都能自觉自觉主动地将先进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高度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充分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思想,较好地做到了“三个结合”──社会化要求与个性的充分展示的有机结合,学习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探索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三是充满了人文性,教师能从多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四,有力地推动了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因为本课题在具体的操作中,强调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形象性、主动性、民主性,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近几年来,通过比较参加实验的班级,不管是从地理知识量的增加、地理问题理解的加深等“知识与能力”来说,还是从学会学习、学会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看待地理问题等“过程与方法”来说,或者从责任感、使命感、爱国的情怀,开阔的世界眼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都较非参加实验的学生强些。如从学科教学质量角度考量,宁阳二十二中这所农村普通初中,其生源是较差的,但我校的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前列,在历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也经常获镇、县好评。

第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其实验过程中,都异常刻苦、投入,努力学习,大胆尝试。他们的教育理论和科研能力均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一是对做课题研究的程序要求清楚,二是能够撰写课题报告科研论文,三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四是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之时所应涉及的方面都较全面周到,五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其中特别可贵的是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实验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一是使他们切身地认识与体会到了做课题研究的乐趣。花再多的时间,投入再多的精力他们乐意,那种在挑战自我并战胜自我、挑战教学现实问题并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高峰,使他们兴奋不己,其乐无穷。二是使他们切身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了某种教育理论、理解了某种教育观念,就犹如登山者登上了某座山峰,由此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不由得会产生一揽天下小的新奇之叹,使他们满怀兴奋,再接再励地去攀登下一座新的高峰。三是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了实践的重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实践层面

第一,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包括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学生关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第二,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相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提升了参与课题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教研成果。

实验教师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方面,较非实验学校的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了多项优秀教研成果。课题组成员累计撰写论文8多篇,已发表论文4篇,获奖论文6多篇,有2人获县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县教学先进个人称号,3人获县优质课奖励,1人获镇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县教学能手称号和县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的称号。

第四,构建了“和谐课堂”地理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课题组根据宁阳县教育局的文件,结合课题内容和我校实际,逐步完善和深入实施了“三环节”

教学,即规范落实好课前预习、课中实施和限时作业三个教学环节,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多次在镇、县范围内做经验介绍。

八、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构建创新型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综

合素质水平,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即使形成了新的评价体系,因现行考试和招生制度等原因,也难于实施;也难于被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

2.个别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态度不积极,教研成果不显著,层次性太低。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

响,认为做这种课题研究,老师所花精力太大,与中考备考的关系太间接,得不偿失。所以,实验教师虽然全身心投入,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明显提高,但很难因此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实验教师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如开展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书籍、图片、音响资料、模型室等,不易筹集。再如实验教师为本课题编拟的案例、所上的公开课、编拟的试题等,学校也很少承认其工作量。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3.教师负担太重。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学科中,从来都被视为“副科”,因而每位地理教师所承担

的班级都较多,周课时较多。因为常规教学的负担太重,实验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所需要的时空就显得越发紧张,精神压力就特别大,有些实验教师甚至有时感到体力不支,心力交瘁。如何帮助实验教师较少地承担日常教学任务,以更多地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在待遇上较不参加实验的教师更好些,是课题组织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4.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缺乏高层专家指导。根据本课题的总体计划,需要有一些专家的

指导,需要参加一些高层次的会议或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对实验课题的深入系统研究起到了一定得限制作用。

(二)今后的研究设想

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深入的地方。今后,我们要

增强信心,深入细致地进行课题实验。课题组成员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将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由于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我们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继续借鉴省内外较成熟的经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继续加强高效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继续研究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使参加实验的班级质量有所提高。组织课题实验班的学生对自己学习地理学的方法进行对比和反思,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形成具有共性和体现个性的心得体会。

在学校里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尽量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和该生的任课教

师共同讨论和分享,使学生和教师对彼此有深入的了解,最终形成彼此相容的“搭档”,在实施课堂教学

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关注自然、关爱社会、珍爱生命,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地理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地理教学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常教常新。

扩展阅读: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报告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课题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经济、政治、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国进一步繁荣强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为构建和谐教育、和谐学校、和谐课堂教学,提供了最好的时机。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还在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些一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然而,在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可见一些不和谐现象。教师牵着学生沿预先设定的程序走,教学模式呆板,无生成性。教师教着没趣,学生学着无味,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大声呵斥,学生依然厌学,缺乏应有的和谐氛围。因此,和谐课堂的构建,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和谐发展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因此,我们也要顺应潮流,将“和谐发展”的思想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构建和谐课堂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德才、情智、身心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来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键是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与诸要素中,特别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和谐课堂的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但是由于受升学考试和方方面面压力的影响,以“考试”为中心的“题海战术”、“封闭管理”等教育教学方式十分流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于我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城乡结合处的一所农村学校,经济较为发达,在生源不断减少、“生源大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提出了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通过对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在课改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名校办学经验的学习研究,学校领导与教师达成共识,要着力研究课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并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年6月,课题组对我校学生和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⑴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项目一:你最喜欢课堂上的老师是:

项目二:你最不喜欢的课堂结构是:

项目三:你希望课堂时间应该:

由项目一可以看出,学生特别青睐教师的亲和力,表明随着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成长、内心的焦虑不断产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交际愿望明显增强,渴望与他人尤其是与老师的沟通。因此,课堂教学将由以“认知”为主向“情知”并重转变。由项目二、项目三可以看到,单调的课堂结构不受学生欢迎,但“学优生”与“学困生”对课堂时间的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课堂教学中活动方式应该多样化,漠视“主体”与放弃“主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面对学生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要探索“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最佳结合途径。

⑵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①47%的教师将完成认识性任务视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61%的教师将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视为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②在课堂上“老师灌”、“书本灌”、“练习灌”都不被认可,表明课堂的结构应多样化。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的改变,而是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改变;“和谐课堂”不仅仅是看课堂气氛,师生、生生关系是否“一团和气”,更要看课堂目标的达成及达成效率,对课堂的评价应有“和谐”与“高效”相统一的标准。③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作用明显,表明在尊重“主体”的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削弱,但教师的权威应主要依靠教师的人格、学识、语言等综合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来树立,而不是简单的“严”字当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和谐课堂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它的理论依据是:(一)哲学依据: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私有制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而公有制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谐课堂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二)教育学依据:(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即个性智慧创造力发展。和谐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身心充分发展个性充分发展智慧充分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2)注重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发展观,符合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为具雄心,富创造性,不拘泥于一般,富勇气,不谨小慎微的青少年以一展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中满足了“作为实现”的需要,也满足了知识和审美的需要,使课堂的“教学型”变成了“学教型”,教师角色的“独奏者”变成了“伴奏者”,被管被考的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同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新的课程改革将教育本质定为为“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个性的凸现,带着知识、思考、兴趣等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三)心理学依据:个性的整体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身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个性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使各方面关系和谐,使认识、情感、意志等相互影响、有机结合。和谐课堂是促进个性充分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管理学依据:系统管理原理

每个事物都是一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一个结构优化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可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和谐课堂就是要不断调整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追求教育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是对“如何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进行研究,着力从教学环境尤其是课堂人文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结构的重建、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努力达到: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让师生在心情愉悦、积极上进、思维开启、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中高效地教学。

(2)“预设教学目标”、“生成性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3)“地理能力培养与地理系统知识构建”的和谐统一。

(4)“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5)“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活动效益”的和谐。(6)“地理知识、能力”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的和谐。(7)“地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方法”的和谐。(8)“评价手段”与“激励效果”的和谐。

通过“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探索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提供依据。

2、课题研究的目的(1)实验目标:

验证“师生互动,和谐发展”教学在地理新课程实验中对学生的适应性、适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走向成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选择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自己所学,以自己所理解的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2)实验任务:

在教学中,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小组式合作学习,推行成功激励教育和分层次教学法,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保证人人成才。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力争完成以下任务:

1、师生关系平等、互助、和谐,地理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乐园。2、地理课成为学生惦记着的课。

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养成。4、地理情感明显提高,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大地理观念形成。四、、实验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分析了课堂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和谐课堂的基本要求。

1.日常观察。通过平时听课、看课、评课,我们认为部分课堂不和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教师只关注自己,见物不见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但当前活跃在课堂教学中的因素主要是教材、课标和教学成绩等。教师上课只是努力讲好课,要求学生只能是认真地听讲作笔记,至于学生的需求和情绪则不去注意,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时候,一方面关注的是群体,很难注视到独特的个体,另一方面,关注的往往是与学生相关的物化的因素,如作业、试卷、分数、名次等,学生只是作为成绩的载体而被重视。

⑵将学生只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目前多数教师依然认为学生就是来接受书本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不会也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情绪和体验,她(他)们是听课的机器,是统考得高分的工具。

⑶唯书唯上,脱离学生生活。不少教师认为:教材是圣旨、教师是钦差,学生对课本知识和老师要绝对遵从。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探索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课堂不仅没有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反而被学生视为“牢笼”。

2.小组讨论。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交流研讨,我们认为和谐课堂的基本要求如下:

⑴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和谐课堂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讨论时,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指责讽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⑵学生与学生关系和谐。和谐课堂学生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参与竞赛,合作调查访谈等,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取长补短中实现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⑶教与学和谐。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供充分的思想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获得广泛的感性认识和经验。①以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按照教学课标,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②以兴趣贯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和谐课堂中教师主要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是一个探索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⑷环境与气氛和谐。①把微笑带进课堂。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②将幽默注入课堂。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乐园。⑸文本与人本和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依托教材等文本步入和谐。教师在依托教材等文本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能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②依托生成的教育资源享受和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运用自己的智慧让课堂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为“文本”注入“人本”的新活力。(二)概括了和谐课堂的一般特征和谐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自主参与的生本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和乐、和睦、民主、互动的课堂。要构建和谐课堂,就要对和谐课堂的一般特征有清晰的认识。经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我们概括了和谐课堂的一般特征。1.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主动与和谐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高。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和谐课堂的基本要求之一。

2.对话与倾听。对课堂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交流互动,意味着相互促进。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和理解。是教和学的互相启迪与接纳。在和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体中的对话关系的表现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学习伙伴,而且,“对话”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而是多边对话,还应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器材之间的对话等,形成“对话倾听促进共享”的课堂生态。

3.自由与民主。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在的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以至达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学生的心灵自由舒展和放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课堂民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没有专断的霸权,大家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和谐相处,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只是课堂角色的差别,但人格上不存在不平等;二是民主的教学关系,在相互尊重的开放性的民主教学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冲突、交流,并获得共同的发展。

4.趣味与愉快。和谐课堂应具有一种诱人的趣味,没有冰冷生硬的灌输,没有机械单调的重复,没有枯燥无味的填塞,没有令人生厌的说教,没有繁杂呆板的训练。问题的呈现应鲜活生动,贴近生活;教师的点拔、学生的探究、师生的互动应妙趣横生,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和乐趣走进课堂,享受课堂。让课堂洋溢轻松与愉悦,让学生在课堂中多一些快乐与舒畅,少一些压抑和沉闷,师生合作愉快。当然,趣味与愉悦的课堂绝不能只是表面的热闹与活跃,而是营造乐教乐学的课堂域场,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实现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心智情感价值观的丰盈。

5.满足与高效。和谐课堂要实现人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个生命个人得到满足,学生有所感、有所得,教师有所思、有所悟,师生共同享受进步发展。无论是学优生、中间生还是学困生,人人都有积极变化,“敏者”学得快,“讷者”学得深,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没有迷茫的眼神,没有忧愁的目光。同时,和谐课堂需要实现增效减负,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者相互关联,应实现其相得益彰。学习时间是前提,是增进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会提高学习的时间效率,提升学习结果。在课堂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课堂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实现高效课堂。

6.体验与探究。和谐课堂必须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与独特感受,在课堂上,学生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探究,学习成为他们一种内在的需求和渴望。和谐课堂应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欲望,引发具有征服感的问题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在“征服”的激情下,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使课堂在学生亲身体验与主动探究之中走向和谐与完满。

(三)提炼出了和谐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组合、运用方法,调控操作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一连串步骤。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构建和谐课堂的基本策略主要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展开。1、教师引领构建课堂氛围的和谐

“21世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调查报告显示: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标准不再仅仅是知识广博、教学方法好,学生更关注教师的人格特质,喜欢和蔼、幽默、开朗、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老师。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的改变,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这样才能创建和谐课堂。(1)把积极情绪带进课堂

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而教学的表达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各有千秋。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绪,因时、因地、因人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2)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比起严厉的教师,学生喜欢的是幽默的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3)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新时期,教师面对的是知识面广、全面发展的学生。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有时是学科之外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文学底蕴。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应付自如,也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4)创设质疑的氛围,构建老师提问和学生思考的和谐

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创设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和谐的掌握地理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体验学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地理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地理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6)运用成功机制,战胜畏惧心理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这么一种危害,即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成功和喜悦,他们就会既再学校内又在学校外以拒绝学习而告终。”由此可见,人在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能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矢志不渝地向着新的目标迈进,是后进生有效地战胜畏惧心理的重要途径。在对后进生进行成功时,首先教师应从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出发,增强其成功的信心;其次,要培养正确的成功心理。通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习是渐进的功到自然成等引导,使他们明白学习上的成功是努力与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要以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为原则去开展成功教学活动,通过精选一些后进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习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从“成功点”上获取成功的机会;第四,要帮助后进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思想和方法,使他们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

(7)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对于差生,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就应该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同时,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就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它是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学生指导策略:贴近学生生活,走向生命关怀。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生活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关注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融通。因此,和谐课堂的构建要依托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有质量、有品位的课堂生活,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价值,欣赏、关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激发其内在生命活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得以开发。

(1)自我教育,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①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②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③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责任感。(2)挫折教育,强化良好的人格①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②设置挫折、体验挫折

(3)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这种自我感悟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说明未来的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要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例如欧洲西部的《英国》一节,是由西欧岛国、工业化最早的国家、湿润气候与农业、贸易构成的变化、首都伦敦这五个框题组成。在讲述时可首先介绍西欧的岛国,然后提问:“这样的岛国位置对英国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吗?这个西欧国家有什么特点?与英国的农业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看书、讨论、感悟知识,从而得出英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与工业的关系等问题。通过这样使这些相对独立的框题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皮亚杰曾经指出:转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地理学和地图是一双孪生兄弟,相伴而生,关闭密不可分。“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大纲明确规定:“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乌森斯基也曾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读图、指图、描图、绘图,以动态吸引学生参与,在动中求学,吸引”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动起来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式和任务之一,也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在教学《长江》一节时教师以板书示范,学生在作业本绘图,帮助学生树立地理区域的空间概念。通过眼、手、脑同步运动,在参与绘图实践中,既掌握了地理知识有训练了地理技能。

(5)指导学习方法,优化学生学习习惯。和谐课堂既要求教师正确地教导,又要求学生科学地学习。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可能持续地和谐互动。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断优化学习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和谐课堂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6)调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谐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需要学生全过程自觉地参与,也需要学生不断反思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不断反思,不断自我调节。3、家校协作策略:调适家长期望,沟通家校信息。

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对孩子的期望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多数家长教育观念正确,对子女期望适当。但也有一些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对子女期望过高或过低。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师只教统考科目,只抓分数就行,中考不考的不教不学,中考以外的活动都不必开展;孩子送到学校,教育不好是教师无能的表现,责任主要在教师身上,家长管不了等等。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低,使孩子在校放松自我要求、懒惰散漫、不服从管理,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通过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否则课堂中师生不可能长期和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或学生言行出现异常表现等,学校教师需要及时联系家长,通报各自了解的情况,及时协商,采取合理的措施,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这样课堂才会持久和谐。

(四)构建了和谐课堂的基本操作模式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教学程序(讨论稿)[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良好的情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真实的体验又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并将之内化,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其做人的标准。[基本环节及其内涵]:《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新授课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1、激趣导入2、自主探究3、合作学习4、系统总结5、诊断评价一、激趣导入:目的:“激趣导入”是指教师精心创设一个新颖而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相关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其求知欲处于高亢的时候,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并机智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操作要求:语言精炼,表述清晰,不可占用过多的时间。可以结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依据具体内容设计任一种切实可行的导入形式。地理课前导入的形式主要有:⑴地理图像导入,⑵故事导入,⑶复习评价导入,⑷问题导入,(5)生活情景导入,(6)社会热点问题导入等。

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不同内容,采用适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能为导入而导入。二、自主探究:

目的: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读、记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索的兴趣及需要,有效地开发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的潜能。

操作:教师备课时,在吃透新课标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一定启发性,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上课时呈现给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照顾大多数,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学完后可以进行强化记忆。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要求:(1)自主探究问题以“学习任务一、二、三等”的形式来呈现。

(2)探究的问题要体现以下三种类型:

A、基础知识B、基本技能C、依托基础进行浅层次思维探究性问题三、合作学习:

目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点拨设疑,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进而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使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进行交流,碰撞,有助于产生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充分开发学生个体和群体资源。

操作: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个人学习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具体交流过程为:①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矫正错误,形成初步共识。②指定小组展示成果(小组形成的共识),展示内容要简洁、合理,并能对自己总结的要点进行解释和说明。④交流评价:即对展示成果的评价。全班同学进行补充和评议。(发言时,不用举手,可自行站起补充,当看到别的同学已站起发言,要主动谦让,等该同学发言结束后方可再讲。)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定位要准、以鼓励为主,并要及时反馈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求:(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老师要注意观察和收集信息,诊断学情,抓住学生争论的焦点,作为第一手材料,为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3)教师合理控制交流时间以保证任务的完成。四、系统总结:

目的:在学生完成以上两个环节基础上,通过本环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一次进行知识的感知和疑难问题的梳理,整合本节知识体系。操作:教师依据以上环节所搜集的信息,结合教材重、难点进行解疑释难,归纳总结。(1)及时表扬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及个体展示情况。(2)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3)整理归纳并深化知识结构。要求:(1)抓住教材重、难点和学生争论的焦点

(2)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案例去分析。

(3)梳理出本节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整体把握。五、诊断评价:

目的:本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测试。评价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拓展应用等。

操作:教师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新课标要求,进行当堂检测和反馈。要求:(1)题目数量适中,控制于10分钟左右。

(2)题型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直观性强。(3)体现本节重、难点与教材要求。(4)题目要有一定的梯度性。[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上,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尤其是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处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体,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某个问题,可能有的学生答得不够“标准”,但只要其所答体现了本人通过学习后情感、价值观的变化,或回答内容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性,就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于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智力欠佳的学生,回答提问往往会答非所问。作为学科教师,不应以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提倡“阳光思维”,尽量寻找其“闪光点”。只要其思维与所提问题具有某种相关性,只要学生在整个回答过程中表现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就应该积极化。以此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2.地理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传统的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其能力、品质作出鉴定,这种做法的科学含量越来越值得怀疑。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作为教师决不能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是要通过提倡质性评定,激发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更要求学生“会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成长的潜力和可能实现的新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地掌握和运用,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地理思维,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技能,是否确立了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使地理学习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新课标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不同形式或内容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拿固定死板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反思,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这些都依靠于“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在教学中不要受模式的束缚,在具体的环节操作中应灵活机动,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创新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构建了各学科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来总结了和谐课堂的构建策略,是在本校实际工作中研究出来的,既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征,又有现实指导意义,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七、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由于我们将课题研究成果及时应用指导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和谐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我校师生在课堂上显现出乐教、乐学的良好局面,师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舒展与愉悦,使我校一直保持着学校安全事故零发生率的纪录。1、学生成长

(1)表一《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序号12345问题评价优人次%你对这种教学感兴趣吗?它能否吸引你的注意?它能否激发你积极思维?它能否使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良人次%中人次%7差人次%12202397210194387081571311511731234314260224123428它能否使你所学知识记忆牢固?12222648163000从表中数据看出,“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而又以对激发兴趣、吸引注意方面评价最高,评为优的比例分别为72%、70%,在加深理解、激发思维、加强记忆方面,也有积极作用,评优良以上的比例分别占83%、74%、70%。

(2)选取学习能力与智力接近的班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按3:5:2的上、中、下比例随机选30人作为实验样本,对照班采用“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由此得出:第二组数据

表二典型课实验测试成绩比较表中国的人口中国的降水中国的疆域201*.9201*.10第一次检测201*.9第二次检测201*.10对照班3054.201*.893065.4315.55实验班对照班实验班对照班实验班对照班实验班N(样本容量)30X(平均成绩)81.17S(标准差)10.77t值3066.5018.313071.3315.763057.5014.593074.6017.913059.201*.023.718**3.469**3.264**2.7303**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均提22.02824.03125.9920.70高(%)(**P以上说明,和谐课堂的构建在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它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2、教师的锻炼

通过课题实验,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方面,较非实验学校的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了多项优秀教研成果。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累计撰写论文16多篇,已发表论文4篇,获奖论文6多篇。高兆金、刘加岭2位老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在201*年9月双双获县优秀教师称号;王良义、高兆金、张伟分别在201*、201*年获县教学先进个人称号;高兆金、张伟、李楼3位老师获县优质课奖励,高兆金老师还分别获镇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学能手称号和县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的称号。八、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和谐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关系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和谐、学生与学生和谐、教与学和谐、环境与气氛和谐、文本与人本和谐;和谐课堂是可以构建的,构建和谐课堂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课堂植根于学生生活,需要家长配合学校管理等等。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者承担的工作量多,而且专业知识有所侧重,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研究。今后,我们将重点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九、结束语:和谐课堂中的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而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和谐课堂中的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而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和谐课堂中的教师,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而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和谐课堂中的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而不是挂在墙上当圣人像,等着学子们来膜拜。

总之,现实的教室是有墙的,而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开发的,和谐课堂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让学生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让课堂成为学生体现自我价值,迸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416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