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学习总结
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学习总结
期货公司的品牌之路
通过两天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课程的学习,从薛维舟老师风趣幽默又不乏实战案例的授课中,系统的了解了客户、产品、服务、品牌的定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期货公司的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之路有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品牌建设的基础,首先要明白公司所处的市场阶段,不同的市场阶段争夺客户的方式是不同的:
市场发展初期,圈地是笼络客户,成为行业老大的主要方式,谁的地盘大,谁就是老大;
随着市场的发展,当地盘固定,份额固定,竞争就会以价格为导向,谁的价格低,谁就越容易吸引客户,因此降价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当市场进一步成熟,地无可圈,价无可降,或者圈地和降价不会产生市场份额的变化,只能导致行业利润下降的时候,增值业务就会成为吸引客户,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武器,这个时候市场是以服务为导向的;
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增值业务,这时候只有明确自己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树立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才能在市场继续生存下去并有利润。
基于以上定义,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期货行业属于第二个阶段的末期,第三个阶段的初期,因此期货公司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开发增值业务,通过提升服务来吸引客户,这也是后续品牌之路的基石。怎样的增值业务,也就是服务能吸引客户呢?
根据产品与顾客的匹配原则,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客户人群特征、客户群体需求顺序、产品功能服务和客户需求的匹配关系几个方面来考量。
客户群体划分,特征提取的时候,重点关注客户的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性别、职业五个方面,这个五个方面确定了,基本上这个人的需求也是大致相同的。
例如一个20岁,从父母那每月领1000元零花钱的大学生,会考虑开通期货账户进行交易么?至少这类人群不会成为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因为20岁大学生的消费是冲动型的,而期货是理智型消费,同时20岁的大学生的首要需求并不是理财,而是完成学业、舒适、安全、体现身份等,所以教育辅导机构、学校周围的饮食娱乐场所、学生品牌服饰应该着重研究此类人群的需求,从而设计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拴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比如新东方教育机构,虽然价格比普通辅导机构昂贵很多,但是一直过硬的通过率,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需求,建立了品牌。
我分析了我公司客户人群的结构,多以25岁以上60岁以下的中青年男性为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希望获取高收益,能够承担高风险的特点。这类人群的首要需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因此我们提供的增值服务要考虑这些需求。比如进行账户诊断提醒,这个措施可以满足客户财务健康的安全性需要;比如人工下单过程中变口头报密码为自助输密码,给客户资金安全感;比如客户经理对于所服务客户的交易相关问题或个人问题给与适当关注,及时协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不限于交易问题),能增加客户舒适感和方便感。这些增值业务都是能提高客户满意度,让客户产生依赖的好措施,是建立企业品牌的基础软件。
通过两天的课程学习:从理论上了解了产品的发展过程,渠道长短和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不同长短渠道建设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市场营销过程中市场推广与销售的关系,产品和品牌的关系,这些各种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建设品牌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品牌的建立,尤其是企业品牌的建立,绝对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功夫活。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品牌建立之后的管理,更是对一个企业软件硬件各方面素质的考验,有多少知名品牌毁于一旦,原因可能就是一个方面的薄弱。
就期货公司的品牌之路,是一个需要长期专研和投入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阶段,但是我们要带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我们中国年轻的期货行业、期货公司一起成长成熟起来!
扩展阅读:南京艺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南京艺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学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专业名称:工程管理专业代码:110104修业年限:四年
专业类别:本科√高职高专□验收类别:品牌□特色√联系人:郭娟
联系电话:025-85427232
二○一○年十一月
自201*年9月工程管理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校、院领导及专业教师极为重视,领导有力,组织有效,分工科学,加大投入力度,人人从本职工作做起,围绕建设目标认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工程管理专业基础日益坚实,特色日益明显,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立足服务江苏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技能为根本的原则,借助校传统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及实验室、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及课程和教材建设”等具体措施,切实实现“知识能力”、“教学科研”、“理论实践”三大目标均衡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把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专业。
在201*年、201*年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调研与研讨,并于201*年9月编制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按照“拓宽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实践、彰显特色”的编写思路,对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整合,加强了技术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及特色类课程的比例,发挥了我校在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学科优势,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强化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践环节,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宗旨。新方案目标明确,符合个人发展及社会需求,可操作性强,使用二年多来,各方面反馈效果较好。2.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等措施,本专业教师的数量及质量明显提高。专业现有教师27名,引进博士2名,2名教师晋升教授,3名教师晋升副教授,选送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在职进修,目前有4名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占67%,3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45岁以下教师中40%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
教授、副教授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开设一门课,开课比例达65%。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提高业务水平。承担省(部)、厅级、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9项、科研项目21项,获省(部)、厅级及以上科研奖5项、教学奖9项;1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3.教学条件
在原有12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与江苏宁达监理有限公司、江苏中大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海外装饰工程公司南京公司、江苏金宁达恒土地房地产估价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奥体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建立了长效的试验实习基地,累计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达到22个;聘请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践辅导老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工程管理案例实验室图书达1000余册,校图书馆与工程管理专业共增补各类技术规范和专业书籍1.2万余册。目前现有专业图书资料近2万余册。信息管理实验室现有服务器1台,高配置终端60个,配备了广联达造价软件、普华项目集成管理软件、Pkpm、Vensim、Crystalball等多个软件,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使用。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实验室面积201*余m2;投入设备型固定资产总计达到201*万元。测量实验室配备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80余台。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案例实验室、土工和测量实验室等实验室,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了进一步开放,着力完善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和管理办法,修订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4.教学管理
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规范化,完善了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毕业论文检查指导。各种教学档案材料完成了规范化管理。
建立了专业任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观摩听课制度,实施师生评教制度,坚持定期师生座谈,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已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6门专业核心课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教学效果、考试与评价更具客观性。
5.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积极鼓励更多的教师指导优秀本科生,加大了对优秀本科生的培养力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39人次,奖项16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由自201*届开始连续四届为100%;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高应届生的升学率。考研录取率四届平均为22%。毕业生总就业率100%,初次就业率平均97%。毕业生质量受到了相关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
1.目标定位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专业教师依据全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对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11所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资源优势和特色,形成了明确的专业指导思想和专业特色,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做了优化调整,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信息化和绿色化工程管理特色,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专业口径;
2.新培养方案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
一体的培养架构;
3.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研讨与交流规范化、日常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现代
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集成化;
4.实践教学环节增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研究型、设计型的实践
教学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观念有了较大改变。
2.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业务水平高、富有朝气与活力、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能胜任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引进工程项目管理及房地产方向的博士各1名,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7%,
45岁以下教师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40%;
2.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系内为年轻教师配备导师,实行
“导师制”;
3.专业负责人为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省级学术带头人;1名青蓝工程、1名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4.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2名教师晋升正教授,
3名教师晋升副教授。5.教师申报校级、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教学项目19项、科研项目21项,获
省(部)、厅级及以上科研奖5项、教学奖9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累计16次。
6.4名教师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交
流。
7.1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访问学习1年;
8.校、院两级设立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项目,
5名教师获得青年基金资助。
3.教学管理改革
1.建立并形成学生创优、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机制
学院围绕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了学风建设达标、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在校、院设立两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的基础上,实行优本生(按10%)和特长生(按20%)导师制。两年来累计培养优本生24名,申请院大学生创新基金4项,校创新基金2项,省大学生创新基金1项。2.建立并完善基于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及体系
开拓科研和工程实践渠道,为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创造条件。近年来,利用承担南京地铁、苏州地铁、南京长江三桥、宁淮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科技服务和科研项目,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工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实验室增配普华项目管理系统、crystalball、extendsim、vensim等专业软件;增配1台服务器,20台办公电脑、1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工程管理案例实验室资料总数量达到110余套(册);教学所需参考书、规范、图集,总数量达到1000余册,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制度;为教师配备U盘、激光笔27套,开发教学模型5个,自建教学课件22个,教学视频2个;新建8个专业实习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2项;聘请工程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指导教师6人;开展技术及管理讲座9次。
专业技术类课程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凭借省级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实行时间、内容、对象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重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创新性地编著了《土木工程提高型实验教程》(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专业主干课程,如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增设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
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职业去向,70%的同学需参加毕业设计实习,实习时间至少2个月。学生结合所在实习项目,接收校内指导教师与所在实习单位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外聘专业人员共同指导。3.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选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i.
启发式教学。以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为代表,根据课程内容教师提出实际相关工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查资料、讨论和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反之引导学生提出可能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思考、分析、论证和解惑,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ii.
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工程经济、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工程审计等课程为代表,遴选工程实践诸多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中,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相结合;iii.
讨论式教学法。以管理学、合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对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
4.考试模式改革
改革过去一次考试定及格,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最终考试成绩由“平时测验、案例分析、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等组成,采用闭卷、开卷、论文、设计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比较真实客观的检验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
本专业教师结合校“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教改课题,对考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问卷调查、设计考试方案、考试分析、编写考试设计规范、考试实施等方面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探索。每位教师结合所上课程进行试点,完成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设计规范》。5.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加拿大UBC(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等国外大学进行合作,汲取和借鉴国外高校办学思路和模式,拓宽了专业视野,加快了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4.强化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
1.教材建设:立项建设以来,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主编专业教材5部,在编3
部。新教材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实用性。
2.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强化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3门核心课程。其
中《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工程经济学、施工组织计划与管理为校级重点课程。经省、校、院级立项开发并验收了22个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全部用于实际教学,其中3门次课件分获全国和省级优秀课件奖,6门课程建立试题(卷)库。
3.引进《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等课程原版教材,
开展双语教学。
三、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201*-201*年,校新专业建设费20万元,院内配套10万元,其中10万元用于专业软件投入,10万元用于信息实验室硬件购置,1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201*-201*年: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学仪器设备费385万元,重点用于实验室建设,与工程管理相关的道路工程实验150万元,结构实验室200万元,信息管理实验室35万元。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费6万元,院内配套费用20万元,其中2万元用于培养方案调研与制定,10万元用于案例及图书资料添置,8万元用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6万用于青年教师科研资助。
四、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1.形成了新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并富有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2.形成了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比例67%,35岁以下青年教师
100%具有硕士学位,45岁以下教师40%具有博士学位;
3.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项,厅级及校级12项,教学研究项目21项;4.主编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工程管理专业类教材5部;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
占比例达到55%以上;使用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率达到8%,100%以上使用多媒体教学;
5.打造核心主干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为省级精品课程。6.发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3篇;科研论文54篇;
7.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拥有一台服务器、60台终端、扫描仪、打印机等配套外设;并
配备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统计分析等专业应用软件,满足工程管理日常教学、研究的使用;
8.丰富完善工程管理案例实验室,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所需的图书资
料达110套(册),并对原有资料整合提取形成规范化教学用资料;各类图书、规范、图集等达到1000余册;主干专业课程电子课件、模型、图片及视频资料丰富,可做电子共享资源使用;
9.新建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习基地8个,总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2个;
10.特色核心专业课程(工程经济、房地产估价、项目管理等)建立试题库、案例库,
更新多媒体课件;
11.在校生有39人次分别获国家专利、全国英语竞赛、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奖、力学竞
赛奖、艺术大赛奖、省三好学生、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奖等各种省级及以上奖励16项,发表论文15篇。近三届应届生考研录取率平均为22%。五、本专业的特色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特色和优势:
专业建设具有土木工程、经济管理、生态环境等学科较强的支撑。学科目前已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森林工程博士点。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良好的科研和专业技术背景。该专业的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校内外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专业重视土木工程与环境建设,在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特色;积极参与江苏重点工程建设,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及房地产生态及绿色化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该专业建设方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历届毕业生质量较高,综合素质良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较好。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存在问题: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偏少;
改进措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制度上、组织上、技术上、经济上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调整及实施情况、效果
存在问题: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从实施形式、过程管理及实践效果评定方面还需做深入研究。
改进措施:继续探索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如实践内容的设定、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还需继续改进。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存在问题:与国际交流的次数偏少,合作领域需要拓宽,合作效果需要加强;解决措施:要从各种渠道争取青年教师出国培训的机会,通过学习交流,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建立长久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存在问题:双语教学课程数和原版教材使用量偏低。
改进措施: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教师英语水平,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或出国英语培训班。加强交流,继续探索,在双语教学上寻求突破。5.教材建设与教学设施建设
存在问题:近两年主编的国家级教材偏少;
改进措施:从制度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等各方面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6.教学管理(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存在问题:与国外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还需不断拓展,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
改进措施: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指导原则,加大投入,为青年教师创造海外留学的机会。
201*.11.26工程管理专业08级培养方案论证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201*年提出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专指委方案”),确定技术、经济、法律、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四大平台。在对在校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紧扣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主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用人需求,拟定“重视实践技能、突出绿色特点、强化信息化管理”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南林教201*【4】号文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专指委方案”,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本校现有的办学优势条件,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细化、改革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自201*年制定实施,201*年做第一次修订,201*年做第二次修订。201*专业培养方案重在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减少课程内容重复,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秀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调整指导思想为:优化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绿色化工程管理为特色,信息化工程管理为发展。
1.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专业口径,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
能力的培养,突出信息化和绿色化工程管理的特色。
2.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
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行研究型、设计型的
实验探索模式,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提高。
在与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校正在实施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照(具体比较见附文1),主要特点表现为:1.突出“信息化工程管理”。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原为c程序设计)、工程CAD、工
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设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为学生打下工程信息化基础。
2.突出“绿色化工程管理”。增设环境工程概论、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为选修课。在工
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上,强调本专业学生应同时具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充分体现特色。
3.突出“实践性环节”。在保证四个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加强技术课程比重,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课时数与理论课时(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数比例达到40%左右。对主干课程如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房地产估价均设置集中训练环节。并将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和招投标课程的实践内容整合为5周,教师以团队形式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项目策划、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招投标等全项目管理过程内容。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采取系内任课教师讨论、专家组论证、报主管领导审核的次序开展工作。召开系内集体讨论会议2次,不定期个人讨论6次,专家组会议1次,对公共通识必修、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必修、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分配和前后课程的开课次序都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整(具体见附件2:08方案与05、01培养方案对照表)。经过比较分析和广泛征求意见,本次培养方案调整工作思路明确、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符合南林教201*【4】号文的指导原则。
201*-4-2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学习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学习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