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0:04:15 | 移动端: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

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概念,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部件为达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4系统的基本要素: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部件、系统的结构、子系统、系统的功能和行为。5系统的部件是指完成某种特定功能而不必进一步分解的工作单元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6信息系统的组成:输入(数据)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输出(信息)部分7诺兰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初装、扩展、控制、整体化、数据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1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MIS的基本资源:人、硬件、软件、数据。MIS的三大支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组织协调。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MIS的功能:(1)数据处理功能:指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录入、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输提供等处理工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功能;(2)预测功能: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预测模型,利用历史的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工作,这是管理计划和管理决策工作的前提;(3)计划功能:指对各种具体工作合理的计划和安排。(4)控制功能:指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情况进行监测、协调、控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5)辅助决策功能:只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和做出最佳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MIS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信息学方法、系统学方法、管理行为方法、技术经济方法。MIS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一方面,Mis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环境、组织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组织的文化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课题。(1)从技术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为了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提供的系统。正式的信息系统是指具有固定的和众人公认的数据定义和过程定义,系统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数据时遵守这些定义。(2)电子计算机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的,离开计算机技术的人工信息处理系统谈不上现代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采用何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是由管理需求决定的,不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而使用新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的研究,而且是对管理信息的研究,这包括许多非技术性的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又区别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计算机、通讯、电子等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是管理科学的延伸而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延伸。归根结底,管理信息系统是用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的系统,信息技术是用来为管理服务的工具。工作的中心仍然应该是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因此,“为使用计算机而建立的系统”,“为信息化而建立的系统”都偏离了其宗旨。Intranet即企业内部互联网,是企业或公司内部使用的网络,以达到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的目的。Extranet是Intranet的延伸和扩展,它不限于企业内部成员,而是可以延伸到企业之外,把相互合作的企业的Intranet网络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包括那些想与之建立联系的供应商和客户。Extranet是一种观念和模式,并不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网络,而是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或专线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而形成的一个专用网,以分享Intranet提供的信息,达到彼此的商业目的。数据库DB是数据组织与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被存储起来的数据及数据间逻辑关系的集合体。费用估算是对完成项目工作所需要的费用进行估计和计划,是项目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为完成项目各项工作所需经费确定一个近似估计值。投入预算是项目及的基准费用执行计划的形成过程。是把整个项目估算的费用分配到各项活动或各部分工作上,进而确定测量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的费用基准。管理信息系统按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可以划分为开发成本、实施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按照成本费用类型划分,可以将成本分为四类:硬件成本、软件成本、直接相关成本和隐性成本。软件成本一般包括网络管理软件成本、计算机操作系统成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成本。隐形成本:隐形成本是指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施相关的但不是直接由企业付费的成本投入,这类成本不易计量或容易被忽略。1人力资源成本:企业从信息系统咨询开始,就有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企业必须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个系统的工作,包括管理需求分析、工程计划安排、企业内部人员的调配等,同时企业本身还需要一定的IT人员协助开发,所有人力资源的投放及IT人员的聘用都成为人力资源成本的组成部分。2管理变革成本:企业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的问题。在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改造时,对企业内部人员与业务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企业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解决人员的重新安置问题、新的业务流程建立与培训问题等,这些工作给企业运营带来较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往往无法用资金准确计量。3数据管理与转换成本:企业建立新系统时,数据处理工作量非常大。首先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编码,其中产品与原料编码的工作量最大,其次要对现在数据进行核准,包括库存数据、顾客和供应商记录,同时对产品设计进行规划等等。由于企业内部原材料种类多,这些数据要达到统一和准确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花费很多精力做这些工作。为此,在实施系统前期要做好数据收集整理的准备,加强数据管理,尽可能使数据完备,才能降低数据转换的成本。4系统测试成本:任何系统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试。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集成管理软件,包括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等,企业业务数据必须在各功能模块中一一穿过。为保证数据处理的逻辑正确,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测试,只有经过详细测试的系统软件才能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软件测试可以由软件开发商负责,企业人员一般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直接用真实数据测试并完成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种测试成本常被企业管理人员忽略,实际上这种测试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除上述成本外,还有数据分析成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很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但不是每一个分析都可以由系统来单独完成,有些分析需要与其他系统产生的数据相结合。这时应当考虑数据分析的量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预算之前掌握所有的数据分析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MIS成本管理特点:全员性、计划性、阶段性、例外性。MIS成本管理特点全员性、计划性、阶段性、例外性。MIS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1、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库存费用下降;(2)采购费用下降;(3)管理费用降低;(4)产品销量增加,营销费用降低。2、增加了流动资金提高生产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3增加了产品销售量4、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加了产品销售量。5、增加了企业利润。管理效益分析MIS的应用所产生管理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深刻。管理效益直接反映企业的行为实践,它是由MIS直接带来的。它主要表现在:1、数据集成度提高,数据统一,数据处理效率提高。2、企业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职能部门精简。3、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企业具备了长期的竞争优势和能力。4、学习型的文化在企业内部得到加强。5、提高了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社会效益分析1、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2、创造更多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机会。3、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4、加快了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外部竞争威胁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两个模型已被用于识别信息系统所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经营领域。要使人员使用好MIS,必须首先了解不同人员的需求,用MIS尽量满足不同人员的需要,并让他们融入到MIS之中。使用MIS时,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用户的阻力和抵制。阻力可能是由于对用户的教育、培训、说明不当引发的,也可能是因为用户个人的原因。研究表明,无论新系统最后方案设计成什么样,在受到一部分人支持时,也常常会引起另一些人的反对。学者们提出了三种理论解释抵制产生的原因:基于人的理论、基于系统的理论、交互理论基于人的理论认为产生抵制的原因完全来自于用户本身,他们不能克服人的缺点。基于系统的理论的理论认为产生用户抵制的原因来自于系统设计不良。交互理论认为用户的抵制是系统因素与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克服用户阻力的策略可以有如下几种:基于人的:对用户进行良好的培训、用行政手段干预、说服教育、鼓励用户参与基于系统的:对用户进行教育、改进人机界面、用户参与设计的改进、必要时对系统进行修改交互的:应用新系统前先解决好人的问题、重新设计用户的激励办法与制度、重新确定用户与设计者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鼓励用户参与实施。让人员接受MIS:作好用户的工作。处理好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

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信息资源观念与信息系统地位的建立,使企业组织结构向菱形结构发展。2、信息与决策支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3、基于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有效性。4、信息系统对企业变革的使能器作用,增加了企业流程重组及组织机构优化的成功率。MIS下的组织结构新形式:矩阵式结构、网络组织、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业务流程重组BPR概念:以企业过程为对象,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BRP步骤:1、拓展业务的视野,提出组织的目标。2、确定再造或重组的业务过程。3、理解并评价已有业务过程的执行效果。4、找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5、建立新业务过程的原型。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supportchain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系统;CMS:contentmanagementsystem协同管理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决策支持系统;EC:electroniccommerce电子商务。MIS开发的全过程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小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一步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开发过程所需要的人员有:用户、系统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程序员和操作员等

“开发MIS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是每个有经验的开发者的深切体会,没有数据的信息系统就等于无米之炊。实际上,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就是对数据的不断收集、传送、处理、存储,以及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对各种数据,尤其是基础数据的采集、代码化、结构化、录入、存储和共享是系统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系统开发的瓶颈。将基础数据理顺,是一项工作量大、繁琐单调,认真细致的艰巨任务,需要企业各部门的众多人员的协调配合和艰苦努力,花费时间较长,通常贯穿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数据为主的原则,才能确保信息系统运转起来。

MIS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定义和确定信息系统投资的优先级别,在资源有限和系统互相约束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应用组合,获得期望收益,并实现最终期望的组织变革。整个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包含如下内容:确定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对组织目前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环境和应用现状进行评价、对信息技术发展作出预测、作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MIS全面管理的具体内容人员管理、数据管理、文档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协调管理信息系统在技术上依靠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管理信息系统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一个一体化的“人-机”合成系统,需要在不同的人之间协调,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一把手”原则,即企业高层领导参与原则。

扩展阅读: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

1.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是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反映。可形成知识。

属性:事实性、等级性、共享性、扩散性、传输性、可压缩性、增值性、转化性、滞后性、时效性。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合,其包括字母、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各种符合。数据和信息的关系:信息与数据可以相互转化,数据经过处理才是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具体体现;而信息来源与数据。从上而下看,数据是从现实世界收集而来的,从下向上看,信息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决策或行动具有价值。

2.管理信息系统:(1)它是人机系统。(2)它是应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系统。(3)它能够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的系统。是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和数据资源组成,能够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维护和使用,为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人机系统。

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3.诺兰模型:将计算机引入一个企业的管理中,大致需要从开始到成熟的六个成长阶段,即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综合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各阶段不能跳跃。组织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进行系统规划的最佳时机是在普及阶段结束后,控制阶段中进行。

初始阶段: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特点:①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②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普及阶段:计算机在组织中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特点:①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②存在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③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

控制阶段: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特点:①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②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③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综合集成阶段: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特点:①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②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阶段:数据库技术的引进促使支持单个应用的传统文件系统向支持多种应用逻辑结构数据库的文件系统转变。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尚处于集成阶段,因此,诺兰没有对此阶段进行详细描述。

成熟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4.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把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严格规定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工作步骤。在系统分析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分析方法,在系统实施过程中,采用自底向上、先局部后整体的实施方法。

5.原型法:是指借于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按照不断寻优的设计思想,通过反复的完善性实验而最终开发出来符合用户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和方法。

6.企业流程重组BPR: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当代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三个关键词:根本的、彻底的和巨大的。

7.第三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且所属非主属性对任何主关键字都不存在传递依赖,则称R满足第三范式或R是第三范式,简记为3NF。假设关系中有ABC三个属性,传递依赖是指关系中B属性依赖于主关键字段A,而C属性依赖于B属性,称字段C传递依赖于A。

8.决策支持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进步一发展而产生的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9.企业资源计划ERP:①面向供需链的管理,超越了MRPII,信息集成范围更为广阔,并且支持动态监控,支持多行业、多地区、多模式或混合式。具有强大的系统功能,灵活的应用环境和实时控制能力,是制造业未来信息时代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

②以财务会计导向(accounting-oriented)的信息系统,其主要的功能为将企业用来满足顾客订单所需之资源(涵盖了采购、生产与配销运筹作业所需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规划,以扩大整体经营绩效、降低成本。

10.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供应商的管理,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注重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三个流程:计划实施执行评估

11.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事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和最大化的客户收益率所采取的方法。CRM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售后支持等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关系。重点

1.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信息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框架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概念结构: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使用者和信息管理者这四个基本组成部件构成。

功能/层次结构:金字塔结构矩阵结构①事务处理、作业管理:履行职责,记录(每天的生产量)②管理控制:监控(每月的生产量),调整生产调度安排③战略管理:预测,战略规划(三年或五年内的生产量)软件结构:是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所组成的系统结构,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纵向上是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业务按照管理职能的概括,横向上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管理职能的概括,从而使信息集中统一,各个程序模块实现信息共享,各个子系统结构功能实现集成化。

硬件结构:是指根据企业现实的管理需求和信息结构来配置硬件设备,以及设备在各个部门的分布,设备间的连接方式,信息的传输速率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有两种:①小/中型机和终端结构

②微机网络结构,即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网络技术架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的节点相互联接的方式,包括星型、环型、树型、总线型等形式结构。

网络技术架构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的网络架构模式。

2.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①电子数据处理系统阶段EDPS:单项数据处理阶段、综合数据处理阶段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③决策支持系统阶段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是面向组织业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面向决策的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的融合,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向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集成化方面,发展了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在网络化方面,供应链管理SCM、客户管理管理CRM、电子商务系统EC、电子政务系统EG;在智能化方面,人工智能、数据库、联机事务处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不断成熟,发展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商务智能。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原则、适应性原则、整体最优原则、突出设计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①自行开发:开发人员熟悉企业情况,可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包括用户的特殊需求:便与协调,以保证系统开发顺利进行;便于系统转换、运行、升级和维护。系统开发人员是非专业人员,可能导致技术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不高,系统开发周期过长,成功率低。

②委托开发:开发方与用户方由于存在沟通障碍而对用户的需求理解不透,开发的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系统的运行维护也存在不少问题。

③合作开发:结合了自行开发委托开发的优点,发挥了开发方经验丰富和用户方熟悉企业状况的优势,在系统开发中文企业培养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由于开发方缺乏企业的业务知识,而企业也不了解开发商的技术知识,从而可能缠上不利于开发系统的隔阂和误解。④咨询开发:对自主开发的补充

⑤外购软件: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技术水平高。通用商品化软件难以满足个性需求,需要按用户要求进行二次开发。3.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优点系统便于实现有利于系统总体结构的优化系统可维护性好缺点:系统开发周期过长有违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4.原型法的特征:①认识论上的突破②改进了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③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系统的满意度④降低了开发风险和开发成本⑤便于系统移交和用户使用5.原型法和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比较开发方法比较内容开发思路适用范围用户参与程度早期可测试性对开发环境和工具的要求开发周期和自动化程度开发技术管理

原型法以变应变,较先进高好高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更好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以不变应万变,较落后低差低周期长、自动化程度低一般开发的系统简单、规模小也适用于大型系统、复杂系统6原型法和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融合

把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定义阶段放大,在定义阶段让用户实际体会到一个小型的生命周期,而这种体会对于发现最终的需求是很有帮助的。通过正常迭代而避免非正常的反复。当定义结束后,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很有信心,系统就容易被接受。通过在定义阶段生成一个小的生命周期,使用户在定义阶段就能够体会最终系统的某些特性,获得较明确的系统应用需求,这样在应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设计和编程实施,使系统开发的费用、实现的进度以及项目的风险都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

7.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对象、类、消息、方法、继承性、封装、多态性

8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战略集合转移法SST、关键成功伊苏发CSF、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9.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工作步骤:①准备工作②定义企业管理目标③定义业务过程④业务过程重组⑤定于数据类⑥定于信息系统总体结构⑦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⑧完成企业系统规划10.U/C矩阵的作用:(1)完备性检验(2)一致性检验(3)无冗余检验11.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一)可行性分析概述(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三)可行性研究报告:1.系统简述2.项目目标3.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4.项目可行性的结论:①可以立即开发;②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③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④完全不可行,没必要做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12.数据流程调查的内容:①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如入库单、收据、凭证)、输出报表和数据存储介质(如帐本、清单)的典型格式。②弄清个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③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册的典型样品上或用附页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发生频度(如每月制作几张)、发生的高峰时间以及发生量等。④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册的典型样品上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数字型、字符型)、长度、取值范围(之最大值和最小值)。调查作用:管理业务调查过程中绘制的管理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等虽然形象的表达了管理中信息的流动和存储过程,但仍没有完全脱离一些物质要素(如货物、产品等)。为了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必须把数据从组织或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进一步舍去物质要素,即舍去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物资、材料等,仅从数据流动过程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与存储分析。绘制出院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下一步分析做好准备。抽象性、概括性、层次性

13.数据字典:是在新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数据流图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工具,是对所有成分定义和解释的文字集合,是系统分析阶段的重要文档。

数据字典中有关系统的详细信息是以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重要依据。数据字典定义的内容:数据项、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

关系: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六个方面的内容予以详细说明。定义要求如下数据流程图中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唯一、容易理解;名称、编写与数据流程衅一致;满足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形式规范、文字精炼且符号正确。

14.代码设计代码功能:①表示识别作用,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②便于计算及分类处理,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③代码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和共享性。代码设计原则:唯一性、通用性、可扩充性、简洁性、识别性主要种类:顺序码、区段码、层次码(邮编身份证)、十进制码(图书馆)、助记码(拼音缩写)计算校验位:C=M-RM为模数10或11R表示余数

15.输出设计(输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组织用于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因此系统设计过程与系统实施过程相反,先进性输出设计再进行输入设计)

内容:①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的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两、使用周期、有效期、保管方法和复写份数等。②输出信息的内容,包括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文字、数字)。③输出格式,例如表格图形或文件。④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卡片输出机等。⑤输出介质,如输出到外部存储介质,输出用纸是专用纸还是普通白纸等。16.输入设计输入方式的选择:键盘输入光电设备输入声音输入

输入数据的校验:①静态校验②声音校验③词典校验④格式校验⑤逻辑校验⑥界限校验⑦顺序校验⑧记录计数校验⑨平衡校验⑩校验位

17.用户界面设计应坚持友好、简便、使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尽量避免过于繁琐和花哨。

18.设备选配的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方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网络选择的原则:总应用的需求和条件是网络的性能/价格比达到最优。标准化、主流化、实用性、技术性能指标。传输介质选择:双绞线,常用的电话线,成本低传输距离短。同轴电缆,比双绞线屏蔽好,在更高的速度上传输的更远。光纤,可提供极高的带宽传输距离远但价格昂贵。拓扑结构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上各站点的连接方式和形式。总线型星型环型混合型。选择拓扑结构主要考虑系统的地域分布、信息流量、网络可扩展性、传输介质安装费用以及复杂程度。

19.物理系统的实施计算机机房的环境要求:①计算机机房要求无尘、恒温等条件。②计算机硬件间的连接电缆应放置在防静电的活动地板下面。③为了防止发生由于突然停电造成的事故,应安装备用电源设备,例如功率足够的不间断电源(UPS)。

购置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应购置那些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信誉高和售后服务好的服务器和计算机产品。①各设置要能够满足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本要求。②各设备要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③基础设备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④要能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20.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理解性、容错性强、高效性。

程序设计方法:自顶向下的程序设计方法可读性好条理分明可靠性也高、自底向上局部最优整体结构较差程序设计风格:标示符的命名、程序的书写格式、程序的注释、程序的输入输出结构化程序设计:顺序结构、单双多分支、循环结构

21系统测试的目的: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系统测试的原则:开发者不参与原则系统输入与输出结果联系的原则测试用例设计全面原则无效功能剔除的原则注意保留测试用例的原则对于已经发现的错误模块要足够重视的原则测试的过程: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性测试

22.系统转换的方式:直接方式风险大费用少。平行方式安全性高费用高。逐步方式费用安全介于两者之间混合23.岗位责任管理:岗位分工岗位人员的职责

2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一是把好存储介质关;二是对计算机内的重要文件做好定期备份;三是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毒;四是对于联网计算机,下载文件前检查文件是否有病毒;五是在系统上加防病毒卡或在内存中驻留病毒检测程序。计算机一旦染上病毒,可使杀毒软件杀毒。

25.系统维护的原因:用户有新的需求出现,程序出现故障或错误,技术和硬件有问题,政府调节,更换了运行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公司合并和机构调整,系统运行出现故障。

系统维护的内容:硬件维护突发性故障维护:对突发性的故障集中人力集中检修或更换。

定期预防性维护:按照设备维护理论定期对系统设备检查和保养。

软件维护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系统运行软件环境维护或更新数据维护数据备份:经常或定期备份数据,对于重要数据需实时备份。

存储空间整理:定期清理系统临时文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代码维护代码变化维护:随着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环境的变化,系统中各种代码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编写新的代码。

26.西蒙决策过程经历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和实施活动阶段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分为二三四五库模型库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文本库27.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比较

管理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决策支持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化和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代替品和附属品,两者的目标和服务对象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①决策支持系统的服务对象是高层管理人员,解决的问题常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作业层操作人员或中层管理人员,解决问题常是结构化的决策问题。②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综合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现有数据;③决策支持系统是靠模型驱动的系统,模型和方法是动态变动的,因为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快速响应性;管理信息系统是数据驱动的系统,其处理规则和处理过程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灵活性和适应性差些,不能很好的响应环境的变化;④决策支持系统是面向某个特定决策问题而开发的系统,主要用于支持决策,但是不能代替决策者对于决策问题的判断,它只能辅助决策者的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的某些功能则能完全代替管理人员的工作;⑤决策支持系统使用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工具,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很弱,难以满足决策者的各种信息需求;⑥决策支持系统是人机交互的系统,需要大量的、频繁的人机交互以及图形加工、输出功能,从而使决策者更有效的作出决策,因而要求具有有好的界面设计,能够使用户在不需要技术支持的条件下直接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不太需要人工干预;⑦决策支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决策者做出决策的有效性或效益;管理信息系统追求的目标是效率。决策支持系统并不能保证决策的过程是有效的,主要是决策更有。

总之,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高级阶段。28.群体决策的类型:决策室、局域决策网、传真会议、远程决策网29.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物料需求计划MRP主生产计划MPS物料清单BOM

ERP的实施效益: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降低12%,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

ERP特点:仍然以MRPMRPⅡ为核心,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面向供应链管理管理范围和职能的扩大,与BPR企业流程再造相辅相成,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跨国跨地区经营管理,面向客户

30.客户关系管理CRM产生的原因:需求的拉动,技术的推动。管理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CRM成功的关键没信息系统。IT技术是CRM成功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实施是决定CRM成功与否、效果如何的直接因素。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594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