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菜篮子生产流通和供应保障情况汇报
宁波:菜篮子生产流通和供应保障情况汇报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商务部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指示和意见,以保障供应安全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全力保障全市“两荤两素”四大菜篮子生产和商品供应稳定。201*年,全市猪肉屠宰供应量218万头,比上年增长3.8%;蔬菜供应量103万吨,比上年增长6.2%。水产品供应量73万吨,比上年增长5.7%;豆类制品供应量15万吨,比上年增长12%。
一、全力抓好菜篮子基地建设,切实提高生产能力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市级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提升工程建设,积极发挥市级基地在调节商品余缺的“蓄水池”功能,稳步提高菜篮子商品自给供应能力,构建长效、稳定的产销供应机制。201*年,全市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123万亩,总产量268万吨,其中80%左右加工出口,地产蔬菜上市量42万吨,占全市蔬菜供应量的41%。全年肉类总产量首次突破20万吨,达到21.43万吨,自给率达到50%,其中生猪出栏169.8万头,已连续五年每年增加10万头,生猪自给率达到65%;家禽出栏3225万只,禽类基地年上市产品8万吨,占全市禽类产品供应量的87%。水产品基地年上市量6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供应量的10%。二、全力抓好菜篮子质量监管,切实保障质量安全进一步推进“两荤两素”四大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市场准入管理,推进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上市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现全市已设立蔬菜农残监测点150多个,市级蔬菜、生猪基地均建立了产品检验室,并开展检测服务外包试点。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全面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市外调入肉品备案制度,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强化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食品非法添加剂监管等专项整治。201*年,市本级财政安排追溯体系建设资金4000万元,已在菜市场、批发市场、屠宰场、超市、配送企业、猪肉专卖店、蔬菜生猪基地、团购单位和豆类加工企业9大行业中建成了111个首批建设的流通节点。全年生猪宰前盐酸克伦特罗检测合格率达到99.94%;上市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9.6%。
三、全力抓好菜篮子产销对接,切实稳定市场供应进一步加强菜篮子产销管理,通过探索和推进农产品直销模式,加大农产品展示展销力度,落实应急管理措施等途径,努力形成稳定的产销格局,提高市场供应的应急能力。去年开展了猪肉进超市直供直销试点、蔬菜进社区试点和农超对接活动,设立了16个猪肉直供直销供应点和10余个社区蔬菜直销点,已有129家菜篮子企业开展各类产销对接活动,销售菜篮子商品14亿元。组织各类展销会10余次,销售菜篮子商品3700多万元。同时,健全县、市两级的主要菜篮子商品储备体系,优化主要菜篮子商品应急供应预案,建立健全收储投放机制,重点抓好灾期、节期等特殊时期菜篮子供应保障,提高了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201*年全市落实生猪活体储备17.26万头,蔬菜经营动态库存10180吨,水产品经营动态储备19550吨,豆类制品原料库存储备3460吨。
201*年,我市要围绕全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大局,进一步贯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着力加强四项建设,加快菜篮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创建菜篮子商品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力保障菜篮子商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促进菜篮子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一圈两带四区块”的产业布局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补助和产业引导等方式,在加快原有菜篮子基地建设和升级改造步伐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菜篮子生产基地面积,大力推广应用高产品种和高效技术,提高基地设施化种养殖面积和规模,增加商品产能,发挥基地商品平抑价格、保持市场供应稳定的作用。今年本地菜篮子供应自给率要提高5%左右。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深入实施技改补助政策,引导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转化水平,增强应对商品市场波动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加强市场供应信息和物价分析预警服务,组织推进菜篮子直供直销工作,办好菜篮子商品展销会,搭建名特优商品购销平台,提升产销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好菜篮子月(旬)报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重点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菜篮子商品的市场信息监测。组织菜篮子基地与加工流通企业、大型连锁超市之间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引导产销双方建立战略联盟,建设一批菜篮子商品直接采购基地,形成稳定的产销链,基地商品农超对接率达到30%以上。开展菜篮子工程直通车活动,引导菜篮子企业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社区直供直销,缩短流通环节。今年全市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率要达到100%。
三是进一步加强追溯体系建设。在201*年试点的基础上,重点要做好菜市场等节点追溯体系的推广使用,制定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和质量把关,全面提升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水平。201*年要力争完成206个肉菜流通节点的建设,其中要保证完成市政府实事工程100个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节点的建设任务,并着手进行水产、水果等菜篮子商品的建设试点。完善追溯系统管理制度和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目标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各地的运营费用给予一定的支持,形成激励机制。深入实施质量安全抽检制度,推进蔬菜农残、水产品药残检测等项目的服务外包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实现检测数据联网公示。全年要完成500个批次的检测任务,生猪进点屠宰率市城区和县(市)、区城区要实现100%,城区、城镇销售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上市菜篮子商品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四是进一步加强应急储备建设。强化应急储备商品管理。帮助指导各地提前做好主要菜篮子商品的储备任务,加大应急储备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帮助指导承储单位做好商品入储、市场投放、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提前组织落实市本级12万头生猪活体储备,3000吨水产品和5000吨蔬菜的经营动态储备,1500吨豆类制品原料储备,以及中央生猪活体储备任务,做到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确保灾期、节期和敏感时期的应急供应。
扩展阅读:蔬菜供给研究报告(1)
201*年度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研究课题(NQ201*-07)
保障浙江蔬菜供给安全与生产力布局优化
研究
浙江省农科院农业区划研究所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引言...........................................................................................................4一、浙江省蔬菜供给现状........................................................................5二、浙江蔬菜供给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8(一)存在的主要问题......................................................................8(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潜在冲突..................................................9三、保障浙江蔬菜供给安全的基本思路..............................................10(一)总体思路................................................................................10(二)基本原则................................................................................10(三)战略目标................................................................................11(四)战略任务................................................................................12四、保障浙江蔬菜供给安全的现实路径..............................................13(一)优化区域生产能力布局........................................................13(二)强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15(三)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18(四)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20(五)蔬菜产销的组织化建设........................................................23(六)蔬菜连锁直销模式创新........................................................24五、相关政策建议...................................................................................26(一)强化各级“菜篮子”负责制.....................................................26
(二)完善产业扶持与激励政策....................................................27(三)加大资金整合与投入力度....................................................27(四)建立供给应急与保障机制....................................................28(五)严格蔬菜流通与市场监管....................................................29(六)依法加强对蔬菜基地管理....................................................29(七)健全产销信息监测与预警....................................................30
引言
蔬菜作为人类的基本食物来源,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进入21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按照此增长幅度计算,全世界年均增加蔬菜消费4000多万吨,到201*年总消费量将达到12.8亿吨。近年来我国蔬菜消费在不断攀升,国内市场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年我国将新增6000多万人,按每天人均消费0.5公斤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096万吨。二是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同时,高收入家庭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浙江省历来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等政策措施,我省蔬菜生产和流通得到快速发展,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蔬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全省蔬菜产销格局发生了新变化,部分城郊蔬菜基地被征占,蔬菜生产基地面积逐年锐减,蔬菜产能逐年下降,市场供给偏紧,供需缺口扩大。加上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组织化
程度偏低,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造成部分地区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暴涨暴跌、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保障全省蔬菜供给安全,不仅关系到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人们生活的稳定有序。
蔬菜产业作为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从业人员数量和产值所占比重均位居种植业首位。近的来,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呈现面积产量稳定,产值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浙江蔬菜发展,应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为目标,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等,培育现代种业体系、规模经营主体、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因而,开展浙江省蔬菜供给安全与蔬菜生产力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现指导意义。
一、浙江省蔬菜供给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蔬菜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由供不应求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
整步伐的加快,全省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长,上市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年全省蔬菜瓜果年播种面积1027万亩,居全国第11位(约占全国3.9%),年总产量1788万吨,年总产值约307.8亿元,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约35%。出口蔬菜加工原料约150余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3%,出口蔬菜年创汇额达2.43亿美元,据全国第4位。全省蔬菜瓜果产业的基本发展态势是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总产值快速增长。
2、生产布局逐步优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浙北和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加工和出口蔬菜产业带,浙中、浙西南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带已基本建成。两个产业带覆盖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市郊和42个县,年种植面积和年总产量均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和蔬菜年总产量的80%以上。设施蔬菜和山地蔬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年全省设施蔬菜面积12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为70余万亩,比五年前增加50%以上;全省山地蔬菜面积达145万亩,比上年增10万亩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继设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之后的第三个发展增长点。特色蔬菜面积较快增长。初步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品种集中、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开发了一批蔬菜特色优势品牌。我省榨菜、茭白、花菜、西兰花等特色品种成为全国区域性重点产区,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大棚芦笋等高效品种发展势头良好。
3、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201*201*年,在中央、省财政的支持下,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三批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蔬菜产业提升项目,项目总投资3.1亿元,其中中央、省和项目县财政扶持资金近2亿元,项目实施主体自筹资金1.1亿元。项目建设在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粮食安全生产、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培育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新型主体和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累计新建高标准高质量核心基地155个、面积3.98万亩,辐射带动57万亩,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501万平方米,高效节水微灌面积28120亩,新型育苗设施3087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297740米,项目核心示范基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年,在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推动下,蔬菜种植产值持续快速增长,达309.3亿元,比201*年增长55.5亿元,增幅达21.87%。
4、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全省积极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制度,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管,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昆虫性诱剂应用技术、黄板诱杀、杀虫灯等非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建立例行监测制度,无公害蔬菜生产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据监测,201*-201*年全省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比201*年增
长7个百分点,蔬菜质量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
5、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浙江蔬菜市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经营蔬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余家,农贸市场201*余家,覆盖城乡的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在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70%蔬菜经批发市场销售,在零售环节经农贸市场销售的占80%,在大中城市经超市销售的占15%,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二、浙江蔬菜供给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浙江省蔬菜供给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表现是二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加剧,二是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蔬菜价格波动加剧。由于受成本增加、极端天气、市场环境、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涨幅呈加大趋势,年际间蔬菜价格波动加大,品种间蔬菜价格差距拉大,并时常发生不同区域同一种蔬菜价格“贵贱两重天”的情况。
同时受大城市近郊蔬菜生产基地萎缩的影响,一旦出现运输困难等突发情况,难以及时保障蔬菜供应,容易引发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产区“卖难”和销区“买贵”同时显现。再加上,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政策调控,在生产、流通、安全、信息监测等方面资金投入不够;在蔬菜保险、税收、补贴、支持性价格、批发市场用地等方面政策不完善、
不配套;支持政策不均衡、不稳定。特别是,还有不少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不落实,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对蔬菜产销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出现了自给率大幅下降,加剧了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基础设施脆弱,严重影响生产和流通发展,极易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近些年,大量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农区新建菜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排灌设施不足,致使露地蔬菜单产不稳;温室、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不规范,抗灾能力弱,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在蔬菜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采后处理不及时,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贮运设施设备落后、运距拉长等问题,难以适应蔬菜新鲜易腐的特点;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农民种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部分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损耗量大幅增加,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县乡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特征仍然明显,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数量不足、摊位费高,早、晚市在一些城市受到限制,造成一些居民买菜难、买菜贵。
(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潜在冲突
近年来,浙江蔬菜供给存在着的问题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从当前来看,浙江蔬菜供给主要面临着以下八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与潜在冲突:
蔬农增产增收与城镇居民承受力的矛盾营运模式市场化与“菜篮子”公益性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保障蔬菜生产的矛盾
蔬菜产业现代化与生产小规模分散化的矛盾蔬菜区域化分工与地区利益冲突的矛盾流通技术管理落后与蔬菜生鲜易损耗的矛盾产销合作松散化与蔬菜流通组织化的矛盾流通人才较为缺乏与蔬菜流通现代化的矛盾
三、保障浙江蔬菜供给安全的基本思路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蔬菜的生产与流通,以品质安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基地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着力完善城市郊区与优势产区基地布局,着力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着力统筹构建蔬菜产品生产、营销、市场调控与质量控制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菜篮子”稳定发展和保障
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蔬菜产供销发展。既要保证蔬菜生产,又要完善蔬菜流通;既要稳定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又要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既要防止市场供应短缺,又要防止生产过剩;既要使菜价总体保持合理水平,维护消费者尤其是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利益,又要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坚持基地基础建设和机制创新建设并重。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菜篮子”长期稳定发展。
4、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既重视生产能力提高,又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目标
1、市场供给稳定目标。通过稳面积、增单产、调结构、降损耗,实现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供应均衡,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2、品种结构合理目标。在保障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高淡季供应能力。在品种结构上,根据需求适当增加叶菜类蔬菜;在区域结构上,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输半径;在上市季节上,提高淡季蔬菜供应能力。
3、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绿色生产与认证。
4、流通体系完善目标。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市场网店逐步健全,功能进一步完善,产销关系更加紧密,逐步形成立足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四)战略任务
1、大力提高“菜园子”的生产水平,推进蔬菜生产方式转变。以浙江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稳定生产规模、稳定发展区域、稳定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三个发展重点,提升质量效益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培育现代种业体系、规模经营主体、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产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信息服务和科技指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扶持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培育流通环节的大企业,由他们组织农民生产、与农民签订合同,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帮助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加快完善“菜篮子”的市场功能,提升服务城乡社区水平。引导各种要素向蔬菜流通领域集聚,促进生产流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推进标准化物流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运输管理水平;加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引导生产和流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
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抑制市场和价格波动。支持探索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发展周末车载菜市场等多种新型流通方式,支持社区发展便利店,通过合理规划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广开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
四、保障浙江蔬菜供给安全的现实路径
(一)优化区域生产能力布局
1、现实基础
当前,浙江全省蔬菜产业增长方式基本实现从保障城镇居民“菜篮子”供应向增加菜农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大产业方式,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浙北和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加工和出口蔬菜产业带,浙中浙西南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带布局继续优化,浙北和浙东南沿江沿海地区设施蔬菜、出口蔬菜保持良好势头,西部和中南部山地蔬菜、特色蔬菜面积较快增长,初步形成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开发一批蔬菜特色优势品种,榨菜、茭白、花菜、西兰花等品种基地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重点产区。
2、战略构想
要遵循“适地适菜”的生态规律,根据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为各类蔬菜选择适宜生态区,这是调整蔬菜生产结构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通过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蔬菜生产的优势区域。按照提高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和提高蔬菜均衡供应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统筹生产布局。一方面,合理布局城市
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提高蔬菜特别是叶类菜自给率,加强对老菜地的保护,并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优势区域。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优势、技术和市场优势等因素,将全省蔬菜产区划分为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区和浙中和浙西南山地蔬菜和河谷特色蔬菜产业区两个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萧山区、鄞州区、嘉善县、平湖市、莲都区、长兴县、黄岩区、桐乡市、嵊州市、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等12个蔬菜产业国家级重点县(市、区),提高蔬菜均衡供应能力和防范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
3、发展重点
一是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区,主要包括萧山、余杭、慈溪、余姚、南湖、秀洲、海宁、平湖、嘉善、海盐、桐乡、吴兴、南浔、长兴、瑞安、苍南、平阳、上虞、路桥、三门、临海、黄岩、瓯海、定海等共计24个县(市、区)。该区域以稳定面积、提质增效为主要发展目标,设施蔬菜要重点发展“稻菜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等高效种植模式。加工出口蔬菜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继续发展榨菜、雪菜等加工蔬菜和西兰花、芦笋等出口蔬菜生产,进一步开拓新型加工出口蔬菜产品。浙东南等沿海台风多发区域要重点发展冬季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和抗台能力较强的水生蔬菜,推广应用抗台型蔬菜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抗灾减灾生产能力。
二是浙中和浙西南山地蔬菜和河谷特色蔬菜产业区,主要包括建
德、富阳、临安、桐庐、淳安、文成、诸暨、嵊州、新昌、绍兴、婺城、金东、浦江、义乌、仙居、天台、莲都、龙泉、庆元、遂昌、景宁、柯城、江山、常山等共计24个县(市、区)。该区域以稳定高海拔生产区域、拓展中低海拔生产区域为发展方向,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提高抗旱能力的微蓄微灌和方便劳作提高功效的田间生产操作道。台风影响较小的浙中浙西区域要推进设施(大棚)上山,发展山地设施蔬菜避雨栽培,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充分发挥山区良好的生态优势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发展蔬菜有机化栽培,加强发展绿色、生态等高品质蔬菜。
(二)强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
在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着重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健全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要在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主要建设育苗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
2、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适当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增加低毒、低残留、高效及生物农药施用比例,增施有机肥,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露地蔬菜产业重点地区加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生产条件。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地区要通过建设钢架大棚,提高蔬菜持续均衡生产能力。
3、加大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在外销量较大的产地和大中城市郊区,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销售半径,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4、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增加工作经费,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在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县,增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配建一定面积的培训服务用房,配置必要的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品质速测等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配备蔬菜栽培、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建设县域性蔬菜新品种
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备施药机械和交通工具,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
5、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发布体系
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建立由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重点县、省级数据处理中心、部级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增强政府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及生产主体的应对能力。重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终端设备,开发生产信息监测软件;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对全国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合理错开播种期和收获期,防止盲目生产,避免集中大量上市或脱销断档,促进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
6、推进重点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按照“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原则,沼气和沼渣、沼液利用工程建设向蔬菜优势区域倾斜,促进人畜粪便、菜地废弃物转化利用,实现畜、沼、菜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通过沼渣、沼液的合理使用,改良菜地土壤,减轻病虫危害,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和产量。在浙北--浙东南设施蔬菜生产区域大力推广设施周年高效栽培模式以及“大棚番茄---单季稻”、“大棚茄子---单季稻”、“大棚瓠瓜---单季稻”、“大棚甜瓜---单季稻”等千斤粮万元钱稳粮增效种植模式,在台风影响较小的浙中浙西山区推广山地设施避雨栽培、长季
栽培等高效模式,大力推广耐荫蔬菜与玉米等粮食作物间作套种等种植模式。
(三)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应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保障蔬菜流通顺畅,大幅度降低蔬菜腐损率。
1、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蔬菜产销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规模、交通区位、物流走向,加快完善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在蔬菜优势区域核心生产基地根据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规划布局一批与产地市场相衔接的大型销地批发市场,在交通物流结点规划布局一批集散型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
2、增加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零售网点
全面推进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交易厅(棚)、档口、追溯平台、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乡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各地要改造或建设一批公益性农贸市场,在居民社区配建或改造一批公益性社区菜店和标准化菜市场,
增加零售网点,降低零售环节经营成本,稳定蔬菜价格。新建城市居住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菜市场或相应的商业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规范发展早市、晚市和周末农贸市场,为流动菜贩、直销菜农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居民购买。
3、强化城乡产销衔接
大中城市根据本地消费需求,主动与优势产区加强协作,建立蔬菜供应保障基地。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零售客户建立直接购销关系,开展对团体、超市配送服务;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要进一步引进和规范电子商务交易。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别是出现蔬菜“卖难”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4、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优势产区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主销区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菜配送中心。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5、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蔬菜流通信息网络平台与生产信息平台结合,完善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大中城市建立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
6、完善大中城市蔬菜储备制度
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在每年秋菜上市到次年春季蔬菜大量上市期间,采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耐贮藏、易周转的蔬菜动态储备,确保储备蔬菜调得进、存得好、销得出,满足冬春季节应急调控需要。
(四)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蔬菜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要标本兼治,在抓好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强化执法监管。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构建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蔬菜消费安全。
1、推进标准化生产
以蔬菜标准园创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建设为抓手,在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示范带
动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完善和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重点制定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限量安全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尤其要尽快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实现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大面积采用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膜下滴灌等物理、生物防控病虫害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鼓励开展高效低毒农药使用补贴,加快高毒农药替代步伐。尽快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引导产品分等分级、包装标识,鼓励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倡导良好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产品推介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安全优质蔬菜市场占有率。
2、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健全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配备检测仪器,保障运行经费;逐步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抽检力度,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执法监督管理。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大批发市场自检力
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加强政府监测和企业自检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快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和支撑有力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3、健全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国家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地方根据属地管理职责建立省市县各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分中心(站),从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探索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
4、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
建立覆盖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固定风险监测点的国家“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采集、分类查询、信息共享。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蔬菜质量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及时实施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形势分析、影响评估,加强应急监测和管理。开展蔬菜产地环境监测与适宜性评价,依法、科学、及时划定蔬菜禁止生产区域。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中风险隐患大的危害因素,加强风险评估,科学划
定风险等级,实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早防范和重点控制。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等队伍建设,搞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理知识培训及演练,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监管,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地方政府可在试点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农药实行专营,在蔬菜生产上依法禁止使用高毒农药。继续深化蔬菜农药及农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大农业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完善检打联动、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将质量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各环节和各参与主体,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五)蔬菜产销的组织化建设
1、培育蔬菜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以蔬菜生产的组织化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蔬菜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现代经营主体。一方面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经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着力把合作社培育为带动菜农、专业生产、统一服务、联结市场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
集群发展,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与蔬菜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投资农业,高起点建成一批农业大企业、大集团。
2、发展壮大蔬菜市场流通主体
以蔬菜流通的组织化建设为保障,积极培育大型蔬菜流通企业,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鼓励农产品个体经销商进行企业化改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连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产品销售规模和议价能力。强化“农超对接”等在提高零售环节产销对接的蔬菜流通比重,降低营销费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引导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3、推进品牌建设与营销服务
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服务。努力培育有较高知名度的蔬菜品牌,推进蔬菜证明商标和地域品牌的创建工作。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以及参加农展会等形式宣传企业产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进产地拍卖、产品配送、直销专卖、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营销方式。
(六)蔬菜连锁直销模式创新
积极推进蔬菜的电子商务和网上购菜模式发展。当前,网上购物正成为增长最快的城市消费模式,但有着9亿农民的农村网购市场还是一片沉寂的蓝海。鉴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散性,城乡消费者文化素
质的差异性,绝大多数的网商至今对农村网购市场的开拓还是望而却步、知难而退。需要探索和构建网络团购配送消费品下乡和网络直销配送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破解农民享受价廉物美安全的消费难,农产品进城直销难,市民享受优质新鲜安全农产品难,城乡大学生创业就业难,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难等众多问题难题,为扩大城乡蔬菜消费需求,创造城乡良好的购物环境,打通城乡物流瓶颈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着力构建“产区直收、销区建库、社区直营、品牌营销”的“收储销”供应链模式,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绿色、新鲜的蔬菜产品直供服务。
在农村产区,设立村级店,与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合作,对蔬菜产品在产地直接收购,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这种蔬菜产品产地直供直收模式,至少减少了农产品经纪人、产地市场、销区批发市场、城市农贸市场、经营户等多个中间环节,减少了大量中间成本支出,并且还能够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了惠农惠民双重目标。
在城市销区,与工业消费品配送中心一起,建立由冷链保鲜库等组成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一方面,把从农村产区直收的蔬菜产品运送到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冷链仓储配送中心,把蔬菜产品直接配送到社区连锁直营店。这种配送中心可以地级市为单位组建,并以地级市为主要供应点。
在终端社区,在城镇街道社区建立蔬菜产品连锁直营店(网购配
送店),既可以门店直营直卖,也可以网购配送。还可以按照城市消费需求或固定的、特定的城市消费群体,采取订单农业生产方式,指导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按照订单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重要助推者。
五、相关政策建议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调控力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规划实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发展、加强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抑制市场波动。
(一)强化各级“菜篮子”负责制
各级各部门要在“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制定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具体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评价体系,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与使用、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调节稳定蔬菜价格的政策措施、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加强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等各环节的综合考核。建立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共同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二)完善产业扶持与激励政策
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改善蔬菜产业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将蔬菜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对公益性较强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给予补贴和政策扶持,适时回收部分市场产权和经营权,由政府主导建设管理部分重要菜市场,掌握调控菜价的主动权。支持在居民区建立蔬菜直销点。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蔬菜生产上尽快建立自然风险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在大中城市郊区和主产区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全覆盖。落实支持性价格政策,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蔬菜冷链设施的冷库用电实行工业用电价格。规范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等相关收费,必要时按法定程序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市场摊位费纳入地方政府定价目录管理,清理超市向供应商收取的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通道费。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供应,土地招拍挂出让前,所在区域有工业用地交易地价的,可以参照市场地价水平、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等确定出让底价,土地出让后严禁擅自改变用途从事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确需改变用途、性质或者进行转让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依法完善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增强价格调控监管能力。
(三)加大资金整合与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制定“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工作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工商资本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蔬菜产业。非城市郊区的蔬菜产业重点县要积极申请中央资金的支持。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改进金融服务。扩大蔬菜生产信贷资金规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蔬菜产业。加大对带动农户多、有竞争力、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资金和劳务投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出台配套投资政策,吸引、鼓励、规范境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个人,以及大型蔬菜产销企业、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等其他社会资金投资蔬菜产业。
(四)建立供给应急与保障机制
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个别品种、局部地区蔬菜供过于求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等产地收购,异地远销,保护农民利益;供不应求时,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调运、促进增加生产,平抑市场价格。坚持贮菜于库、贮菜于棚、贮菜于地相结合,既要重视大宗蔬菜的储备,
又要重视发展设施蔬菜、速生菜,增强应急供应能力。依托蔬菜运输、贮藏保鲜、流通等骨干企业,逐步建立并完善蔬菜应急调运体系。完善蔬菜应急投放制度,规范应急投放程序,确保投放渠道畅通。尽快建立覆盖主产区和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定期收集和发布主要蔬菜生产、供求、价格等信息。
(五)严格蔬菜流通与市场监管
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规定》,加强对蔬菜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以及其他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价格违法行为,重大案件向社会公开曝光。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和超市收费行为。研究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摊位费列入地方政府定价目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管理。对没有纳入定价目录的摊位费,要在清理高额经营权承包费和提供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推动降低摊位费标准。
(六)依法加强对蔬菜基地管理
保护蔬菜基地就是保护蔬菜生产,就是保护蔬菜供给,要依法加强和保护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要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有关规划相衔接,与浙江省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相对接,使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持续稳定。对确定并建成的蔬菜基地,要列入重点保护区依法予以严格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对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确需征收蔬菜基地的,必须
做到“先补后征”。在核定补偿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新建基地所需资金,确保蔬菜基地的稳定。
(七)健全产销信息监测与预警
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尽快建立覆盖主产区和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定期收集和发布主要蔬菜生产、供求、价格等信息。农业、商务、价格、统计等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共同建立信息沟通和发布制度。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舆论引导,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市场预期。加大对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的新闻媒体、经营者或个人的监督查处力度,防止不实信息误导市场。加强蔬菜统计工作,完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改进统计方法,统一统计口径,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统计数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宁波:菜篮子生产流通和供应保障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宁波:菜篮子生产流通和供应保障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