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

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0:22:58 | 移动端: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

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

一、概述

脊髓灰质炎即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脊髓和脑干运动细胞受累,致所支配肌肉发生弛缓性瘫痪为特征。流行病学

脊髓灰质炎分布于世界各地,气温高的地区更为流行。可以散发的形式或流行病的

形式发生于一年中的任何时间,7~9月份最多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很少见于6个月前的婴儿。早期流行的脊髓灰质炎90%以上

为5岁以下患儿,目前较多为5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及青年患者。

二、传染源

人是脊髓灰质炎惟一的传染源,由于隐性感染者可以60~6000倍于有症状者,因而

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人感染后,从咽部检出病毒的时间为10~14天,从粪便中检出病毒时间平均为2~

4周,最长为123天。患者的传染性以发病后7~10天为最高。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

食物、各种用具和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在家庭内、托儿所、学校内很容易传播本病。本病亦可通过空气飞沫而传播。

四、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在发展中国家本病地方性流行区,大多数婴儿自母体获得中和抗体,至1岁时下降至最低点。以后,由于显性或不显性感染,5岁左右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在血液中有中和抗体存在,并可维持终生。因此,在本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或地区中,发病年龄低。在卫生条件好,预防接种推行彻底的国家和地区,则发病年龄往往推迟。

五、流行模式

随着预防接种的推广,可见“疫苗相关病例”。疫苗相关病例见于两种人:①接种疫

苗者;②他们的接触者。

接种疫苗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其中约15%存在某种免疫缺陷。大多

于口服疫苗后7~21天发病。接触者病例则多见于青年,大多数于口服疫苗后20~29天。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约为1/260万剂,病死率约为10%

六、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分为Ⅰ、Ⅱ、Ⅲ三种不同抗原类型,各型间偶有交叉,3型均可

致脊髓灰质炎,但以Ⅰ型最多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

临床上可分为顿挫型、脊髓瘫痪型、延髓瘫痪型及脑炎型等。

大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临床表现:前驱期

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

系统受累的症状。1-4天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病情不进展,则为顿挫型。

隐性感染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均为机体具有较强免疫力,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侵入中

枢神经系统的结果。

临床表现:瘫痪前期

前驱期体温正常2~3天后,再次出现高烧(双峰热)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肌肉酸痛

及颈、背部疼痛明显,出现易激惹、不安及情感不稳。

可有屈颈时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表现,CSF显示无菌性脑膜

炎。脑膜刺激症状持续1~2周。体温则在数天后开始下降,其他系统症状也渐缓解。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出现瘫痪症状,进入瘫痪期。

临床表现:瘫痪期

瘫痪分布可因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为单肢瘫、截瘫和四肢瘫。瘫痪呈不对称

分布,下肢比上肢易受累,远端比近端易受累。约3~5天肌无力发展至高峰。肌萎缩出现在肌无力发生的3周内。无感觉异常。

成年患者可有短暂的尿潴留。

脑干型常在脊髓受累同时出现延髓受累症状,脑神经支配肌均可发生无力,但以吞

咽困难最常见。当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受累时,可发生呃逆,呼吸表浅、缓慢,发绀,不安,焦虑(因缺氧),高血压,最终血压降低、循环衰竭,这些情况往往危及生命。

脑炎型可表现惊厥、意识障碍,似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恢复期

瘫痪期持续1-2周后进入恢复期。瘫痪肌肉功能逐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数月

或更长时间。一般来说,越是接近生命中枢的病变,越是恢复得完全。例如呼吸中枢受累的病例,如能存活下来则症状可完全消失。同样,舌咽或迷走神经受累时,大多数亦能完全恢复。

临床表现:后遗症期

发病1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未恢复进入后遗症期。诊断

大部分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根据其发病年龄、季节、瘫痪前系统症状、典型的不

对称性弛缓性瘫及脑脊液改变,诊断不难。

七、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及实验室检查①可有双峰热;

②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麻痹,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无感觉障碍;无病理反射

④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和/或腹肌麻痹;

⑤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呈现蛋白细胞分离;⑥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⑦粪便中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确诊的依据)。鉴别诊断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需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鉴别,后者肌无力多为对称

性,可伴有末梢型感觉障碍,瘫痪进展持续2周左右。脑脊液蛋白质虽高,细胞一

般正常。

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数小时或几周,休克期解除,渐出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八、治疗

1.本病的治疗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合理和细致的护理在早期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前驱期和瘫痪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保持安静,避免疲劳,给予充分营养及水分。

2.疑为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在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时,即应住院卧床,仔细观察其

吞咽功能,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肢体瘫痪的,应使用辅助器械帮助患者把肢体放在功能位,并进行被动运动。凡有吞咽功能障碍的,予鼻饲流质,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凡有呼吸功能障碍的,呼吸机辅助呼吸。

3.恢复期当体温恢复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进行后,即可采用体育疗法、针刺

疗法、推拿疗法、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拔罐疗法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

九、预后

如果诊断及时,各型脊髓灰质炎的总病死率为1%~10%。年龄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

因素,有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的趋势。延髓脊髓型的病死率更高,病死率可达25%~75%。脑型的病死率可达100%。

休克、肺水肿和并发感染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十、预防

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减毒活疫苗可有效地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建议服用疫苗方法为:出生2、3、4足月,口服三联疫苗3次,1.5~2岁及4岁时再各加强1次。遇有流行时再作应急免疫,即临时加强1次。监测病例定义

十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

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

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AFP监测是症状监测。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十二、AFP病例快速报告

任何医疗机构发现AFP病例后,在12小时内电话报至医疗机构所属的区(县)疾

控中心(市级主动监测医院同时直接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医院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同时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

“其他疾病”,在“备注”中填写“AFP”。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

如何留取标本(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一般AFP病例只采集双份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和高危病例,需采集3份粪便标本(14天内)和脑脊液标本。粪便标本

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

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标本盒的1/2)置专用粪便盒内,-20℃保存

采集齐后3天内在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

养。

注意!

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

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

鸡川镇201*年AFP培训资料

鸡川卫生院

扩展阅读:黄荆沟镇卫生院AFP病例监测培训材料

威远县黄荆沟镇卫生院培训资料

黄荆沟镇卫生院临床医师AFP病例监测培训材料

(201*年3月8日)

请各位医师认真对待此次事件,新疆和田脊灰疫情不容乐观!

1、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2、AFP是急性驰缓性麻痹的英文缩写,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它的病变是在脊髓前角及其以下(包括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神经根、神经干及其神经末梢)的病变。3、AFP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4、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视为高危AFP病例。5、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两个月的视为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6、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定义: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确诊病例。7、脊灰排除病例:

(1)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且脊灰野病毒和疫苗病毒检测都是阴性的AFP病例。(2)脊灰疫苗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采集到不合格粪便标本,脊灰疫苗病毒监测阴性或无粪便标本,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或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8、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9、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则视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环。

10、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明性);

威远县黄荆沟镇卫生院培训资料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高钾性、正常钾性);(10)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性肌病、原因不明性);(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麻痹。11、AFP病例的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执行首诊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发现AFP病例后,留置病人(以备调查),并以最快方式(电话或派人)向本院预防保健科,或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填写AFP病例报告卡。发现AFP病例后,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麻痹日期等。12、标本采集及运输:

(1)对报告的AFP病例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2)合格粪便标本要求:

①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②至少间隔24-48小时采集。③每份标本重量≥8克。

④送到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状况良好。

(3)采集的标本在4℃以下冷藏保存和带冰运送,采集后应按规定贴好标签,7天内(越早越好)送到省级卫生防疫站脊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威远县黄荆沟镇卫生院培训资料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诊断要点

一、定义

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二、主要监测对象

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包括:输入性野型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三、鉴别疾病包括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二)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三)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毒物性多神经病以及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四)神经根炎

(五)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六)单神经炎(七)神经丛炎

(八)周期性麻痹(三种类型的周期性麻痹)(九)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原因不明的肌炎)(十)急性多发性肌炎(十一)肉毒中毒

(十二)原因不明的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十三)短暂性肢体麻痹四、各病种的诊断要点(一)脊髓灰质炎

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泄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诊断症状,经过l~6日后症状逐渐消退,但数日后身热复起,全身不适感觉、肌肉疼痛、嗜睡,继而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肢。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继续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二)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威远县黄荆沟镇卫生院培训资料

1、病前1-4周有感染病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3、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有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等。(三)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1、病初症状:发病前大多有上感症状,也有的起病时发热即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

2、脊髓受损的症状:①.感觉障碍:病变水下以下呈横断性感觉障碍。②.运动障碍:常见截瘫,有的病变延及颈髓,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本病急性期处于“脊髓休克”状态,除肢体瘫痪外,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脊髓休克”消失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肌力日渐恢复。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便失禁、大便秘结、小便潴留,尿失禁。下肢常有水肿,皮肤大多苍白、干燥。

3、脊髓MRI可见病变部位髓内稍长T1、长T2信号,脊髓可稍增粗。4、化验:脑脊液细胞及蛋白多有增加,压力正常,无蛛网膜下腔阻塞现象。(四)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毒物性多神经病以及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1、急性、亚急性、慢性进行性起病。2、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3、感觉障碍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蚁走感及烧灼感);客观检查可发现手套-袜套样深浅感觉障碍,神经干压痛等。

4、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肌无力和萎缩。5、腱反射四肢腱反射均降低或消失。

6、植物神经障碍多汗或少汗、皮肤粗糙等,体位性低血压、阳痿等。(五)神经根炎1、发病前有感染病史,

2、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进展小于4周;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呼吸肌麻痹及颅神经麻痹;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神经电生理测试可见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六)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1、有臀部注射药物史;

2、注射后下肢剧烈疼痛,哭闹,并由注射点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向下肢放射;

威远县黄荆沟镇卫生院培训资料

3、臀部注射后立即出现该下肢瘫痪及足下垂,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感觉障碍,2周后肌萎缩;

4、肌电图检查可出现失神经电位。(七)单神经炎

1、受累神经分布区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肌电图可见神经源性损害,同时神经传导速度不同程度的减慢;(八)神经丛炎

1、多见于成年人,通常受风寒和流感后发病;

2、上肢及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疼痛和感觉异常,以及按皮节分布的感觉减退及过敏;3、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九)周期性麻痹(三种类型的周期性麻痹)

1、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突发四肢弛缓性瘫痪,近端为主,无脑神经支配肌肉损害,无意识障碍及感觉障碍,数小时至一日内达高峰;血钾降低,心电图呈低钾性改变;经补钾治疗后肌无力迅速缓解。

2、高钾型周期性麻痹: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儿童发作性无力伴肌强直,无感觉障碍及高级神经活动异常;血钾增高,心电图呈高钾性改变。

3、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少见,10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同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持续时间长达10天以上,补充钾盐常使症状加重,大量氯化钠使之缓解。

(十)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原因不明的肌炎)

1、临床特点:对称性近端肢体无力;感觉正常;腱反射减弱;

2、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电图显示为低波幅、短时限的多相波和全干扰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活检显示肌细胞变性坏死、胞核浓缩。

(十一)急性多发性肌炎

1、急性起病,伴有高热、头痛、周身不适和严重肌无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2、血清CK明显增高;3、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

4、肌肉活检可见典型肌炎病理表现。(十二)肉毒中毒

1、进食发酵豆谷类制品、肉类、罐头或蜂蜜等食物史;

威远县黄荆沟镇卫生院培训资料

2、在数天的潜伏期后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头颈无力、垂头、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3、从可疑食物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可确定诊断,各型抗毒素的中和试验有助于确定具体分型。

(十三)原因不明的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1、首先明确是否为瘫痪,排除关节炎、滑膜炎等疼痛引起的运动受限,帕金森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

2、确定瘫痪的类型;

3、完善影像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十四)短暂性肢体麻痹

1、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2、可反复发作,并自行缓解,间歇期无体征;3、辅助检查可无阳性发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乡镇卫生院201*年AFP培训材料》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743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