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

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0:37:19 | 移动端: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

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

铜陵市天峰学校教育民生工程工作宣传及

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民生工程工作的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我校按照市教育局和区教体局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把握重点,务求实效,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调查活动,进一步加大教育民生工程宣传力度,把教育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学生,宣传到每一个学生家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民生工程工作的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放公开信

我校向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发放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民生工程万暖千家,和谐教育润泽万户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以及区教体局印制的《铜陵郊区民生工程》,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和学习,让教育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每一个群众。

二、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

我校将教育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表发放到每一位学生及家长手中,组织学生和家长认真阅读并如实填写,并及时将社情民意调查表收回并做好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统计工作。

三、开辟民生工程宣传专栏

学校在校宣传栏专门开辟了“教育民生工程”专栏,着重宣传201*年实施的6项教育民生工程和郊区实施的35项民生工程。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

四、利用广播加大宣传学校利用红领巾小广播,专门播放铜陵市和郊区民生工程的实施成效,宣传实施民生工程的好处,使学生和家长了解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

五、召开家长会

我校召开“教育民生工程”专题家长会,宣传告知教育民生工程的相关政策。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校的教育民生工程宣传和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大了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同时也摸清了群众心中最关心和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群众满意度!

(图为二年级老师在向学生宣传民生工程政策)

(图为学校401班召开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民生工程)

(图为我校叶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认真宣传教育民生工程)

(学生和家长正在接受教育民生工程民意调查)

铜陵市天峰学校

201*年11月10日

扩展阅读: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心得

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心得

根据省财政厅和县民生工程领导组的文件精神,我镇积极落实“万名财政干部大走访”活动。财政所在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为大走访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镇政府成立大走访领导组,及时召开专题培训会,明确活动主旨和主要任务,对各村文书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会,不仅仅是各村文书,财政所的全体干部也加深了对33项民生工程的理解。

5月上旬,在XXX所长的带领下,我们对全镇21个村进行了走访调查,访户329户。其中我负责走访其中的9个村,访户135户。以XX桥村为例,XX桥村位于集镇中心,是由原XX村和原XXX村合并而成,紧邻街道的地理优势,使得居住在街道旁的不少村民都选择做生意,这也使得他们对于各类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较其他偏远的村要好。在走访中,我们不仅仅走访了这些临街道的村民,也走访了所在村组较远的村民,在与这些村民面对面交流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村民们对于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对已实施的民生工程的满意。33项民生工程虽然每个村民享受的有所不同,但是村民都反映像这样的好政策好项目是农民之兴。在走访中我们也找到了不足之处,例如在民生工程的宣传上,很多农户苦于上了年纪视力下降无法看见《致农民的一封信》的内容,宣传车无法到达偏远的村组,需要更多的利用各村的广播村村通建设进行宣传。而农民现在补贴拿的多了,项目繁杂,往往各项的具体标准无法弄清等等。这些不足,有很多是我们自己可以想办法改进,有部分是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后解决,我们势必将民生工程办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也是此次走访活动的意义所在。

这次走访,不仅仅实现了与农户直接交流,与村干部的直接沟通,更加实现了对33项民生工程的宣传,倾听了农户们对于民生工程的心声。只有这样的走访,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我镇的民生工程相关工作提供所需资料,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镇的民生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01*年5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