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0:45:24 | 移动端: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科技拉动菜农增收”

近日,县多办针对当前我县菜农科技素质及培训要求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一、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县蔬菜、食用菌、推广和应用拉动菜农增收力度越来越强

通过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不懈努力,我县科技兴农、助农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助农增收力度越来越强。表现在蔬菜生产方面,第一设施越来越先进。由刚开始寿光I型里顶外压式冬暖大棚发展到现在无立柱、大跨度、大面积新型冬暖大棚,中小拱棚由低矮木棍、树条→竹、木→竹、水泥柱→无立柱大跨度大拱棚。在西湖乡,近年来推广的无立柱大跨度,有卷帘机大拱棚,在食用菌方面,由原来单坡面大棚,一层种植发展到立体多层种植,栽培指数提高了4倍以上,在蔬菜生产上还推广防虫网技术,日前该技术已在我县90%冬暖棚和大拱棚上得到了应用,大棚卷帘机,现在我县新发展大棚中已大面积推广;新型复合保温材料,大棚保温被在我县大布乡董庄、薛楼村已有推广,夏季蔬菜推广遮阳网,对提高蔬菜品质起到较大作用,其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扩大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先后引进示范30多个品种,特别是西葫芦品种表现最具代表性,从最开始的“早清一代”到“碧浪”、“碧玉”再到“冬玉”,

再到目前我县主栽品种“法拉丽”就是我县引进新品种最好缩影,其他如灯塔长茄,“绿龙”芸豆,“R144”西红柿,“托马雷斯”西红柿,“毛粉”西红柿,“佳粉”西红柿,“圣女红果”樱桃西红柿等,这些品种引进和推广大大丰富我县蔬菜品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菜农增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还引进了不少新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使良种发挥更大效益,冬暖大棚推广立体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二种二收或三种三收种植模式已在我县大面积推广,双孢菇推广二次发酵技术,单产由过去13斤/提高到现在的30斤/,产量翻了一番还多。

二、科技服务“三产”。

产前搞好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等方面的收集和发布,为农民在中,在搞好以上措施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产前搞好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为农民在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等方面提供好指导使农民心中明确我该种什么,怎样种,才能获得高产高效。其次搞好产中的技术服务。县多办常年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分包乡镇,定期深入乡镇、村、大棚,给农民搞好技术服务。在生产关键环节,聘请省市农科院所专家,召开生产现场会,写出技术意见,印发到乡镇、村、户。在产后的销售服务上,县多办结合几个蔬菜批发大市场,全面搜集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供求信息,为群众搞好销

售等方面的服务,让群众取得最大效益。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我县菜农总体科技素质较低。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其一我县菜农总体素质偏低,调查80%以上户是初中(含初中)及以下毕业,他们接受新的科技知识相对较慢,接受科技培训由于受培训时间、地点,培训信息相对封闭,所以接受培训次数较少;其二,菜农年龄劳动主体偏大,现在种菜农民大多数年龄在40-65岁之间,他们本来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较短,家庭负担重,年轻一点或有一技之长的都外出务工、经商,偶尔接受一次培训大都是有营利目的,生产厂商动员而去的,大多数接受被动培训,而培训厂商培训的目的无非是推销他们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不排除有时带有欺骗性,对提高菜农科技素质起不到应有作用。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菜农对科技培训有较高要求,一是培训要有针对性,二是培训时间最好安排在晚饭后,三是培训要有教材。

(二)、蔬菜品种科技含量较低,品牌农业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县蔬菜有8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无公害蔬菜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亩左右。如阿城西葫芦,茄子,闫楼黄瓜,七级西红柿、油菜,十五里园西瓜等,七级镇还注册“京运”商标,阿城众联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康”商标,这些通过三品认证品种和品牌,对提升我县蔬菜品质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还应清醒认识到我们有些品种虽然获得三品认证,但都是产地认证,没有真正市场化,没有企业进行统一运作,没有做到优质优价,下一步建议有资质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开发,早日把我县蔬菜品牌做大做强。

扩展阅读: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对201*-201*年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01*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同比增长2.3%;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同比下降16.8%;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同比增长26.4%;201*年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3.2%,在201*年、201*年农民人均国家政策性收入分别实现181元和99元。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1*-201*年农民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增长,且增收幅度不大,未能实现持续增收的发展态势;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平均比重为53%,比前四年比重降低8%,呈下降趋势,非农业增收比重逐年上升;国家政策性增收所占比重上升明显,201*年和201*年分别占农民收入的5.5%和3%。但总的来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仍占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这充分反映出我市农业生产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国家政策、环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及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政策不到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87-201*年的十五年间,由于国家在支农政策上力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品质档次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等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耕地面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生产水平低,仍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加工水平低,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偏少,龙头不多不大,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造成农民减收,农民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其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6.3%,高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3.7%,这样一来就很难及时接受一些新的适用技术。二是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6、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用土地规模化程度低。201*年,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仅为16165亩(其中大部分是以往年度已流转,201*年续签合同),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3%。二是发展劳务经济有一潜力。近几年来,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1*年的14.1%上升为201*年的29.5%。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建议

虽然我市在农民持续增收上,表现为内部增收动力不足,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实行内部增收与外部增收相结合,构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而形成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格局。(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1、通过科技推动促增收

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①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生产决定流通,要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②围绕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③围绕加工增值调整结构。抓住“一乡一品”不放,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④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⑤围绕节本增效调整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加大秸秆饲料、秸秆肥科、农村沼气利用,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与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三是努力培育新农民,增强农民主体作用。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绿色证书”“跨青培训”、“电波入户”、“阳光工程”等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努力培养造就科技致富带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积极性,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增收的路子。2、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最终实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3、转变经营方式促增收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租赁等合理流转,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

(二)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1、创新体制、机制促增收

一是抓好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的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为了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国家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相应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基金,防止在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

2、完善服务体系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累计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6%,而且各乡镇发展还不平衡,很难发挥应有的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3、政策扶持促增收

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国家政策扶持增收与农业内部增收相结合。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全市农民收入的29.5%,已成为我市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尽快消除城乡壁垒,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目前,我国已经对农民实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但是对于扩大内需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采取了妇婴儿童补充食品计划、学校早餐计划等计划,以扩大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这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三是整合支农资源。目前我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只有5.89%,农业贷款余额占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5.55%。我省从201*年起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201*年开展了以免征农业税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体制创新上有了一定基础,建议进一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920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