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主题教育活动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上,勤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二是在工作上,不怕艰苦,勇于拼搏;三是在精神上要意志坚定,毅力顽强。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条件和环境之中,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都是相同的。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地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当今的青少年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消费方面,一味地要求家长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吃、穿、用方面互相攀比,不懂得勤俭节约,甚至不屑于勤俭节约。二、在生活上,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依赖性强。三、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都缺乏顽强拼搏,苦战攻关的精神。四、表现在在意志力弱。面对困难,很多孩子往往知难而退,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虽然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已较为丰富,但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风貌却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我校德育工作中开展“新时期小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系列教育”活动。我们确立了教育目标,提出了新时期小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并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加强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了整体提高。
一、提出系列要求,“学其事,明其理”。我们从小学生艰苦奋斗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四个部分出发,编制了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艰苦奋斗教育内容序列要点和具体要求。这些要点和要求突出“学其事”,在“事”中践行,辅之“明其理”。同一教育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这对学生逐步形成艰苦奋斗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保证。通过内容及要求序列的构建,增强了学校艰苦奋斗教育的目标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二、丰富艰苦奋斗教育材料,增强艰苦奋斗教育力度。
为了丰富艰苦奋斗教育的材料,我们按照小学艰苦奋斗教本要求四个部分分类编写了以故事、优秀人物事迹为主的补充教材;编辑了《名言警句集》(含勤俭篇、勤劳篇、勤学篇、奋斗篇),以鼓舞或警示学生。同时开展“座右铭激励我前进”的活动,充分发挥名人名言的作用。树立艰苦奋斗的典型。引导学生寻找古今中外各种艰苦奋斗、立志成材,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典型。还发动学生从同学中间、从家庭周围去寻找这类典型。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我们的身边就有典型,我们有的就是典型,这样,提高了典型事例的可信度,同时,也增强了典型事例的号召力。
三、重视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
形成了“正面教育,形象教育,以情动人,知识上密集覆盖,严密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其它各门学科中渗透艰苦奋斗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四、重视班队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朝会、班队会、少先队大中小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和行为训练,定期开展艰苦奋斗主题班队活动,构建“小学生艰苦奋斗系列教育”班队配套活动系列。如在“书本诞生记”活动中,带学生到印刷厂参观工人的劳动,书本的生产过程,让学生知道书本来之不易,进而教育学生爱惜学习用品。开展了“天才出于勤奋”的主题活动,通过让学生探寻名人成功的历程,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不怕困难,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一系列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磨炼了意志,较好地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扩展阅读:热爱劳动好处多多
热爱劳动好处多多
如今,在很多父母老师眼里,只要孩子有特长、学习好,就能“一好遮百丑”,“爱劳动”自然被排在了倒数第几位。然而,这个被人们忽视的“劳动”,恰恰对孩子的成长和他们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劳动可以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品质、勤劳节俭的美德和健康的人格。一、劳动使孩子变聪明
劳动的过程就是动手的过程,它需要孩子细心地观察、关注一件事情,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它刺激了孩子手、眼、脑的协调发展,拓展了思维,开启了智慧。在身体力行中,孩子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整个过程记忆深刻。二、看到自己的实力
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他们从中学到了一定的技能技巧,看到了自己的实力,了解了自己、认识了世界。三、提升情商指数
劳动能使孩子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遇事替他人着想,善良、有爱心。同时,劳动还能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勇于克服困难、执著、坚韧,自信。
四、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有过劳动体验的孩子,能了解劳动的艰辛、知道财富来之不易。因而也更懂得珍惜,容易养成勤俭、节约、朴实、爱护公物等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的社会,孩子们经常体会不到劳动的光荣,“劳动无贵贱”的观念在实际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受到极大的挑战。可以说,今天的孩子们越来越不爱劳动了。拒绝“劳动光荣”不仅仅是孩子的错
孩子不爱劳动,这个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孩子身上,这与社会大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老师对劳动的态度密切相关一、孩子帮忙越帮越乱
有些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做事,是因为他们总是弄得一塌糊涂,一件事没干好,又节外生枝弄出一些别的事来,简直就是添乱。所以不如自己干省时、省事、省心。二、学习第一劳动第二
受全社会对脑力劳动的尊崇和对体力劳动的轻视这一趋势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了第一位。无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中小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这样教导过:“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一名学生家长还说,现在的孩子学得东西多,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怎么忍心让她做家务呢?所以,有些事情能代劳就尽量代劳,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做了。三、惩罚让孩子误解劳动
在有些学校,劳动观念被个别老师扭曲了,劳动成了他们惩罚违纪和有缺点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正常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智慧地引导孩子爱劳动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也就是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是特别愿意劳动的,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劳动关键期”。但是,如果这期间父母不让他们干,很容易就错过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懒了。所以,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学习自理入手,引导他们干一些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学着干活儿,既是劳动,也是游戏。要使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引导的时候,父母需要用心、耐心和时间,也就是要“智慧先行”。因为,唯有愉快、自主自发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热爱劳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热爱劳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