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9月讲座总结
糖尿病防治健康知识讲座活动总结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悄悄的潜入,成为危害健康的阴影,糖尿病的科普知识,诊断治疗方法及日常生活保健与我们平常生活越来越密切。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因而身患糖尿病多时却浑然不知,直到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耽误了治疗时间。
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九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年7月13日下午在社区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为广大百姓上了一堂名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健康讲座。通过讲座向群众们宣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还特别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向与会人员讲解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现状,仔细解释了糖尿病的病因?它是由于身体中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腺功能完全丧失以及不能适当地利用胰岛素所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但是,有50%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无任何明显的症状。此外,糖尿病还有一些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不典型症状需要给予注意。另外还特别向糖尿病患者提出了需要要注意几点:一、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测定血糖;二、坚持吃药,不能断断续续;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四、多做运动,保持新陈代谢畅通。五、更改糖尿病药物的剂量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少剂量,严防低血糖或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通过开展了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对普及与掌握糖尿病预防知识,起到了早预防,早治疗的作用。糖尿病的患者们听了今天的讲座后,个个受益匪浅,大家都说,今天的讲座对我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很大帮助。
九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13
扩展阅读:糖尿病简要总结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使糖尿病防治从单纯降糖转向改善胰岛素抵抗。目前使用针对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腺β细胞功能的降糖药物已成为控制2型糖尿病新策略的共识。公认的原则“源头控糖,减负胰岛”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Sulfonylurea)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腺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SUR),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高糖时此效应被放大
第二代: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包括:格列苯脲(优降糖)
格列吡嗪(美吡达或优哒灵)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1、优降糖:
降糖作用为D860的200倍,降糖作用在口服降糖药中最强。口服后15-20分钟开始起作用。
高峰在2-5小时,半衰期10-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
经肾脏和胆汁排泄各占50%。每片为2.5mg,一般用量为每日2.5-15mg,每日最大量不能超过20mg。每日用量2.5-5mg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如需要7.5-15mg者,以早晚餐各服一次为宜。最大副作用是较容易导致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甚至于低血糖昏迷。
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应慎用或不用。即使选用,起始量和维持量务必要进一步减小以防低血糖。2、美吡达(格列吡嗪):
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为D860的100倍。口服吸收快而完全,30分钟即开始发挥作用,1-2.5小时达高峰,半衰期为2-4小时。24小时内经肾脏排泄达97%。
一般不易发生体内蓄积,不会发生持续的低血糖。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服用,5mg每日早餐前30分钟口服,老年患者减半,以后根据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逐渐调整剂量,一般剂量为每日10-20mg,分2-3次于餐前30分钟口服。3、格列齐特(达美康):
降糖作用温和,仅为D860的10倍。
口服后胃肠吸收迅速,2-6小时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
60%-70%从肾脏排泄,10%-20%自胃肠道排出。比较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每片80mg,有些老年患者可能每天半片或1片即已足够。大多数患者需要每日服用2片,早晚餐前30分钟各服1片。需要时还可增加至每日3片,三餐前30分钟各1片,全日最大剂量不能超过4片(320mg)。大多数患者对达美康耐受性好,偶有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剂量过大者也可引起低血糖反应。4、克糖利:
降糖作用强度为D860的40倍,出现低血糖的机会少。
口服后可迅速从胃肠道完全吸收,2-4小时即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主要从肾脏排泄。
用量一般在12.5mg-75mg之间,大多数患者每日需要50mg,分早、晚餐前30分口服。也有部分病人剂量需增加至75mg才能控制血糖。5、格列喹酮(糖适平):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2-3小时达高峰,8小时后血中几乎测不出,95%从胆道经肠随粪便排泄,仅5%由肾脏排出。适用于老年糖尿病、糖尿病伴轻、中度肾功能减退者及服用其它磺脲类药物反复发生低血糖。一般每日剂量为30-180mg,分2-3次餐前30分口服。
总之,选用磺脲类药物时,以年轻至中度2型糖尿病且经济不富裕者,可首选优降糖。经济富裕者及老年糖尿病人应首选美吡达、达美康或克糖利。肾功能不全者首选格列喹酮或胰岛素治疗。特别需强调的是,磺脲类药物之间不宜同时应用。一些中成药,如消渴丸(10粒消渴丸相当于1片优降糖)等含有优降糖等成份。很多所谓的"偏方、秘方、特效方",都是把一些中草药做成粉末,加入优降糖或苯乙双胍,然后装入胶囊
如何掌握正确的糖尿病诊治方法(三)选择降糖药要结合多重因素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TZDs)4类,同类药物不能联用,临床医生对各类药物的特性、用法、适应证、副作用、禁忌证应熟悉掌握。
选择降糖药物的主要因素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选择降糖药物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他决定药物选择的因素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健康状况,如肝、肾疾病等。
选药参考①根据肥胖或消瘦选药:肥胖患者可选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或TZDs,体重正常或消瘦患者可选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
②根据血糖水平选药: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可选磺脲类或双胍类,餐后高血糖为主者可选用a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当FPG≥15mmol/L时,可先用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后改用口服降糖药。
③根据肝、肾功能选药:肝功能不全者特别禁忌TZDs,其他口服降糖药也要慎用;肾功能不全者可选格列喹酮、格列奈类;肝、肾功能均不全者用胰岛素治疗。
掌握治疗程序实施个体化方案
■初诊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HbAlc>65%,)→首选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应优先选用双胍类或TZDs,餐后高血糖为主者也可优先选用a糖苷酶抑制剂)→失败→合用以上药物或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失败→联用或换用胰岛素。
■初诊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首选胰岛素促分泌剂或a糖苷酶抑制剂→失败→加用非胰岛素促分泌剂→失败→联用二甲双胍或联用及换用胰岛素。联用胰岛素的建议: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晚10点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2U/kg,监测血糖,酌情调整剂量。保存β细胞是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新理念
虽然有很多药物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在这些药物治疗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丧失,糖控制达标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控制高血糖与保护β细胞功能并重已成为更理性化的治疗策略。TZDs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已经在许多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中得到证实,新的治疗理念提倡早期使用TZDs或作为首选治疗,尤其提倡与其他降糖药早期联合使用。目的是为了改变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尤其是延缓其向终末期事件,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进展。
早期使用胰岛素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新概念
近期一些研究显示,胰岛素治疗是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的有效措施,可快速减轻β细胞负担,使其得到更好的休息,不但血糖可保持在满意的控制水平上,而且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恢复或部分恢复,提示胰岛素治疗在恢复β细胞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使用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较以往也有所放宽,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均必须用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更应该采取每日注射4次的强化治疗或用胰岛素泵才能控制好血糖。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开始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指征为。
非药物治疗和(或)口服药物治疗时,血糖不能达标(HbAlC>6.5%),均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口服药物虽能满意控制血糖,但因药物副作用不能坚持服用者。
规律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后HbAlc>7%者。
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对新发的2型糖尿病或长期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有波动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并能维持一段时间(约2年左右),不需任何降糖药物治疗。不过早期糖尿病应用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在心理上、经济上等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待续)如何掌握正确的糖尿病诊治方法(六)
201*年08月27日来源:《中国基层医生》佚名
糖尿病是基层医生经常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只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一定会面临糖尿病的诊断与处理。(接上期第5版)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问:如何根据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答: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能反映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且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和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均采用HbAlc作为血糖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HbAlc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因此,HbAlc已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HbAlc正常值约为3%~6%。糖化血浆蛋白可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常用的糖化血浆蛋白检测方法检测的是果糖胺,正常值的关系,故其不作为检测血糖控制的指标。
HbAlc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决定的。Mounnier等近来关于不同HbAlc水平者空腔和餐后血糖对HbAlc的影响研究提示,当HbAlc85%时,空腹血糖对HbAlc影响更重要。该研究对临床治疗措施的意义在于,对HbAlc>8%的患者,要使用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药物;对HbAlc法,开创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
作为整个研究项目的领导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成为了全球糖尿病领域最耀眼的专家。他是我国新一代内分泌领域的医学专家,他思维活跃,英文流利,曾经数次在国外深造,敢于突破传统的治疗观念。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往往采取一种阶梯式疗法: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直到病情已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医生们才会使用胰岛素治疗这一“压箱底的手段”。
为了探索新的治疗模式,翁建平教授会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和第三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湘雅医学院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9家一流医院的一批内分泌专家,开展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验。201*年9月到201*年10月间,国内9家糖尿病治疗研究中心入选了382名25~70岁、血糖浓度为7.0~16.7mmol/L.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配到胰岛素治疗组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组来进行高血糖的初始纠正治疗。治疗在血糖恢复正常并维持2周后停止,然后患者只进行饮食和锻炼上的调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比,专家们发现,胰岛素治疗组的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人数比口服降糖药治疗组更多,时间也更短。同时,患者一年后的血糖缓解率和口服组相比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一结果证明,相比传统的阶梯式疗法,早期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获得更好的疗效。这表明:患者一旦确诊为2型糖尿病,应及早接受短期强化胰岛素注射治疗。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经过严格审核,发表了翁建平教授关于此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向全球医学界公布了这一成果。
6月27日,翁建平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式向外界公布了上述消息,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起了论文发表的一些经历。(陈国东)
如何掌握正确的糖尿病诊治方法(八)
201*年12月04日来源:《中国基层医生》广文
糖尿病是基层医生经常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只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一定会面临糖尿病的诊断与处理。请关注掌握正确的糖尿病诊治方法(八)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如何选药
糖尿病是高血压的一种常见合并症,而非依赖型糖尿病常有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促使肾小管对钠的回吸收增加,导致血容量增加,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可促使肾小球硬化,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肾排水障碍和肾小球玻璃样变,促使肾小管狭窄,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得更高,进而还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所以,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更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选择药物的原则,是避免使用对糖尿病有不利影响的药物,选用对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蛋白尿减少,并可保护血管,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故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转换酶抑制剂是比较合适的治疗药物。
利尿降压药易引起低血钾,并影响胰岛素释放和敏感性,使血糖增高。此外,过度利尿不仅可诱发糖尿病昏迷,还常有增高血脂和血尿酸的副作用,所以应禁止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美多心安、氨酰心安等,可使抑制胰岛素分泌,干扰交感神经功能,使糖耐量下降,易发生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因此,也不宜用此类药物降压。
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芬兰Kuopio大学LeoNiskanen博士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优于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他选取10985例舒张压≥100mmHg的患者,然后随机给予卡托普利、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其中572例病人患有糖尿病。结果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病死亡的初级终点事件在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组。与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组相比,卡托普利组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死亡事件较少。而且,对于代谢控制功能受损的患者,卡托普利最为有效。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显然可以作为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尤其是对于同时存在代谢功能障碍的患者。但是,鉴于糖尿病病人血压升高应积极治疗,因此通常需要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广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糖尿病9月讲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糖尿病9月讲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