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结辩陈词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同学,大家好:
古人云:亲目所见,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听信。对方辩友今天所持的立场看似辩证,但在逻辑、理论、事实等层面都无法自圆其说。在整场比赛中,对方都企图利用“不一定”这三个字将我方立场层层包裹,下面就由我来抽丝剥茧。
首先指出对方在整场比赛中所犯的五点错误。
第一,对方先在强将和弱兵的概念上做文章。把本不属于强将的人荣归到强将的行列里,将不属于弱兵的人推入弱兵的火坑。造成的结果就是强弱不分,混淆视听。
第二,对方又在“手下”这一词上做手脚。把其误解为简单的范围概念,错把现象当本质。
第三,对方辩友在“不一定”的掩护下来回游移,立场飘忽不定,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者。总是用不一定来描述世界歪曲真理,却一直无法解释怎么“不一定”。对方说我方的“一定”是把事情绝对化,其实是欲加之罪。2s4H2k1i-|&Y3X7^-\\
第四逻辑混乱。作为一个论题,论证“不一定无弱兵”的逻辑前提应该是“强将手下一定有弱兵”,否则对方的观点就无法成立,但对方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8Y7X:c;]0E8p:\\7\\第五论证不力。对方只说有强将和也有弱兵,却无法论证两者之间的必然关系,只是将责任往强将身上一推了之,敷衍了事。5k5r+l+w/B%k"S
为了掩饰这五点错误,对方三位辩友开始了现场直编,但诡辩重重。
而今天我方从一辩到三辩已经从逻辑、理论、事实层面论证了强将手下一定无弱兵,下面我将从价值层面总结我方观点。9L9T3s.q$b,Z8x1L&~第一强将手下一定无弱兵是要让强将勇于担负责任。正所谓:“将者,将也。”既为将,就必有将之风范,将之气势,将之责任。而强将之所以强,也正因为其勇于承担责任,勤于练,善于战,精于验,于是强将率强兵所向披靡,共铸霸业。
第二强将手下一定无弱兵,能够使强将之兵更有集体荣誉感。独胜莫如群胜,群胜莫如全胜。我方之所以强调“强将手下无弱兵”,正是期望作为一个整体,士兵都以集体为重,为集体而战,不求独胜,不惜群胜,惟求全胜共赢。
第三强将手下一定无弱兵强调将兵团结一心。团结胜于钢,团结似精金。强将手下无弱兵是将兵心有灵犀的默契;是将兵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是将兵相互扶持的韧劲。3n2L1`!P:S#@4h4A
众所周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作用的,一个强将完全可以依靠他的军事才能训练,改变他的士兵;与此相反一个将熊,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士兵,,我们可想而知,不是土匪,就是汉奸吧!正所谓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对方辩友,可不要“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因此我方认为强将手下尽是强兵,没有弱兵
扩展阅读:辩论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
按你们自己的架构写啊……主要就是确认达成共识的定义,确认有优势的战场,然后在补充以下没有拿下的战场……好常规……根据赛前预测对方的点,和自己框架写一个梳理。最主要的是写一个自己立论的一个价值升华。梳理最好还是靠现场
胡建彪曾经说,四辩就是打扫战场的。具体而言,主要是三个任
务:对方有哪些伤员,赶紧扑上去补两刀捅死;自己有哪些兄弟受伤了,赶紧抬回来救好;把战利品啊啥的都抢到手,把旗子竖起来。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辩的3个职能:给予对方立论最后击、给予己方体系最后阐述以及基于辩题的最后升华。话虽如此,但是结辩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3大任务都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优秀的结辩在“破”、“立”和“升华”中,都有不同的取舍。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结辩在华语辩坛出现。根据梧桐的观察,结辩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1、反驳为主,蕴立于驳:
这种风格的典型是01国辩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对方的立论从定义到标准到底线到分论点一层层的剥离,或是将对手的逻辑证伪,或是证明对手逻辑偏题。待到把对方的立论驳的惨不忍睹了,最后再收一下,将自己没有说清楚的立论进一步阐述。这种打法的优点有三:
一、通过最猛烈的进攻,能够最有效杀伤对方立论,让对手辛苦一场辛勤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从形式上被推倒。
二、现场效果极强,即使是准备好的反驳也能给人以很强的临场感。并且,相对另外两种风格,这种结辩给予了突发事件(对手新奇立论)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过多而束手束脚。三、对于逻辑性强的辩手,即使语言组织和知识底蕴稍差,也可以不惧任何对手。所以理工科学校和国外辩手比较喜欢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打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辩论的终极意义在意说服而不是反驳。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式的总结的手段方式却主要在反驳,其与辩论精神略有相悖。退一万步讲,就算证明对方的论证全是错的,也不代表己方辩题成立啊。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在着重于反驳的同时,也牺牲了进一步申论的机会,也挤占了价值升华的空间。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论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一旦反驳不能得手,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反驳在实战中是非常有效的,胜率也高,执行也相对容易些。关于反驳为主的结辩,胡渐彪在01年的3场比赛给出了近乎是教科书式的3个模板。有兴趣的辩手可以仔细的观看、研究、摸索,然后吸收为属于自己的总结风格。
2、升华为主,蕴驳于立:
很多第一次看黄执中比赛的辩手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哇,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但是也有很多辩手会产生疑惑:“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准备然后背一下啊?”
其实这就是很多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反驳才是临场的,而陈述则一定是准备的。其实,反驳也可以随意准备的,而申论和价值升华也可以是基于现场做的。典型的比赛,可以参看95国辩的林正疆、03国辩的黄执中以及05湖北省赛的邓哲。
这种结辩风格的特点可以做如下的归纳:在结辩的时候,以之前环节所没有的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先把己方的之前没说完的逻辑说清,然后更进一步说出新的价值理念。因此,这种打法的优点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说清楚自己的立论,不至于让评委和观众在听完一场比赛之后仍旧不知所云。有些时候,立论在自由辩论没有讲穿,但在总结一下子点破,听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次,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全新的思考。由于引入了新的视角和价值的升华,使得听众在聆听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看一场斗嘴,而是真正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维进化。
然而,这种打法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辩手要想驾驭这种打法,必须有极深的知识厚度和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旦底蕴不足却试图强练升华,不但没什么好效果,还会给人“有背而来”或者滥煽情的感觉。而“新手学黄执中必死”,似乎也成为了辩论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许她的弟子在40岁前去练,并不是因为她小气,而是因为内力修为不到家,强练有害无益。
3、平行驳立: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总结套路,先归纳总结对方的几处错误,然后再进一步陈述己方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模型可以参看99国辩路一鸣的总结陈词。不看模型也可以,因为大部分的结辩用的都是这种风格。这种风格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稳”字:它既包含了反驳,不至于现场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区间来化解对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论和升华,所以不像反驳为主的结辩那样只破不立。
然而,这种看似破与立结合的风格却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到底反驳多少,反驳什么?到底重申立论还是价值升华?当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时候,却会发现也许会陷入没有一个能够讲透的窘境。
并且,稳妥也常常意味着牺牲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初学者使用的效果来看,又很容易受到准备的束缚。
梧桐以为,以上三大种风格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谁优谁劣,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辩手自己的风格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辩方式,反驳和申论如何进行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结辩的反驳该如何进行呢?梧桐将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最优先:立论的前提,通常表现为定义或标准。在场上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双方的定义或者标准完全不一样,却各自能开展一整套的形式逻辑体系。此时必须先攻破对手的前提,才能开展交锋。比如CDA复活赛,“人类因勤奋/懒惰而进步”中,正方的“因”定义为“凭借”,而反方的“因”定义为“原因”。此时比赛双方如果不攻破对方的定义,就根本无从反驳对手的分论点。
而标准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同的影响,比如08名校杯“拼车出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反方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环保,差之千里,场上根本打不到一起去。如果把立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定义、标准就好比大树树根,而树干、树枝都是从树根衍生而来的。如果不把对方从根上刨掉,那么对方的枝叶即使都被砍光,却总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而根一旦被刨掉了,就再没活下去的希望了。
有的时候,立论的前提还可能是一两组数据。比如在“应该/不应该炸毁长江大桥”中,长江吃水深度就成为辩论讨论的基础。
第二优先:对手的防御底线。所谓底线,就是对手退无可退的那条立论以及防守的根基。在有些时候,底线与前提是重合的。
举例子的话,在“网络加强/促进人际交流”,正方的底线就是“网络交流只是现实交流的一种补充,而没有替代性的效果”。如果一方守不住自己的底线,那么自己的立论大厦将可能立刻崩塌。相对应的,如果能把对方的防御底线给击破,也能够摧毁对方的立论。
第三优先:对方的主要火力点或者主要事例,这个很好理解。在抗日电影中,中国士兵首先要干掉的一般都是对方的机枪手,辩论场上也是这个道理,将对手的机枪或者机枪手干掉,就离胜利不远了。第四优先:对方的次要火力点和次要事例、数据。这一些东西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做纠缠。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握不清楚辩论的脉络,大局观不强,总是把对方立论中一些很浅的逻辑错误抓住狠打,浪费时间不说,还放掉了大鱼。
忌讳:花大量力气反驳对手的口误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同样的,重申己方观点也有优先级,大体顺序和反驳优先级一致。然而,已经在之前的环节说清楚,或者通过结辩前期的反驳打击到位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所以申论首先应该讲述的是之前没有说清,或者被对方歪曲了的内容,接着才是其他的论点。
在重申完自己观点后,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价值升华就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了。当然,在价值打法中,整个结辩都是在升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那真的就很考验辩手的内力了:)
指出一点,胡渐彪的结辩方式和那年的题目有关。对于“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样严格正反的题目,驳对方就等效于立自己,驳倒对方就等于自己命题成立。但是后来的辩论赛题目往往都不是这样类型的,所以全反驳式结辩还是不适合彻底贯彻的致结辩:
你并不一定非得兼任陈词手、自由人、攻辩手或者中场结辩你可以选择在前20分钟里给自己一个厚积薄发的空间。如果这样,你应该仔细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把握他们排兵布阵的强项和弱点而这又要和你们自己的准备相结合
你的第一次发言很可能打响自由辩的第一枪,虽然之前你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但请不要一次抛出观众和评委没有办法记住那样一长串全方位多角度的内容。因此在站起来之前,你应该已经凭借良好的大局观和清晰的思路,明确了在随后8分钟里,战场很可能会在哪几个层面展开,而你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于这山川关隘之间,才能利用双方布阵所构成的战场地形,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和打击对方。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这一切,那就请用你坚定有力的声音告诉观众和评委,你们的第一场战役准备选在何方。
当自由辩论结束,你将为整场辩论赛弹奏最后一曲。你应该擅长逻辑概括和语言驾驭。在你的陈词中,应该始终闪耀着理性与感性融合而成的智慧之光。你的真诚、直率、信念、理想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严谨的逻辑、强烈的思辨、深沉的情感、张驰有度的语音语势甚至恰到好处的表演都将令大家深深地折服。只是,你所有这一切优点一定不要让浮华的辞藻、无谓的煽情、多余的警句、人所共知的格言所遮蔽。语言只是躯壳,辩理才是灵魂。
作为“结辩”,你需要对整场比赛做全面的梳理。批判应当适度,切忌无中生有;升华应有节制,不要把你们的脸化满浓妆;情感未必要高亢,有时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气势未必要强盛,一名优秀的结辩不仅要能弹剑江湖无敌手,更要能拈花一笑万山横。而在这一切的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是,你梳理全场不仅仅是为了击败对手你和对手最根本的目标都是引领观众对问题及其背后的道理达成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面对很可能已经被紧张激烈的自由辩弄得只能记住一个个“散点”的观众,你应该引导他们透过弥漫的硝烟看清整个战局。你可以承认对方的论证中有道理的部分,就像坚持你们自己论证中有道理的部分一样,甚至你也可以坦然地承认自己论证中被人指出的不足,这也不妨碍你指出对方的欠缺。当然,如果可能,我们希望你能在整合了双方的论证之后引领评委和观众在更高层次上将结论归于你方。但即使不能这样也没有关系。还记得辩论赛就是两个老师同时给学生上课吗?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对老师教课水平的评判并不仅仅是他能不能让每个人信服于他的观点,而是他讲课的过程有没有让大批学生感到豁然开朗。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当你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评委和观众,甚至对方辩友都会对你的表现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而由此催生的掌声与喝彩将是授予辩论王者的最高奖赏。依稀记得胡渐彪说过:
结辩就是打扫战场:
1、炫耀:我方打死了多少敌人,缴获了多少战利品,拿起来给观众看一遍2、鞭尸:看到对方谁还有口气的,补上一枪。看到已经没气了的,踹上一脚3、救护:看到自己的队友哪里还有得救的,背回来打急救针4、追击:如果需要的话,再追打敌人几句
如果有人说四辩没有气场,一般是说的说服力。一个四辩是否能深入人心,不管取决于言辞,也有的是表达能力和逻辑。
很多四辩总是把完美的句子给蹂躏掉了,这是缺乏表达能力;很多四辩往往在辩论中发言很消极或者语气低沉,这是缺乏魄力;有些四辩总会特意保持刚猛或者谋取同情,这是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有些四辩长长只是做象征性反驳,这是缺乏总结的意识;
有些四辩只是注意逻辑,猛追不放,将四辩变成二辩,这是没有升华价值的意识。
看好自己所缺的是否是上述某点,和你心目中四辩在辩论中所处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队伍的需求和搭配不同。自己多了解了解,多磨练磨练。对于善于变通的优秀辩手,位置其实也是浮云。
所谓气场其实就是让观众原意听你的相信你说的说自己的话不和观众疏离就已经可以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辩论结辩陈词》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辩论结辩陈词: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